-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7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和综合题答题思路(全面且详细)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和综合题答题思路(全面且详 细) 一、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描述某地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①所处的特殊经纬度值或纬度带和热量带② 所处的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大陆内部还是沿岸(大陆东西岸或大洋东 西岸)、岛屿、半岛、海岸线长短等。 (3)相对位置:位于某大洲或某大陆的方位,以及某某地形区 的某某方位等。 (4)相邻位置:与某某国家(或行政区)接壤(或位于某某边 疆),或相邻的某些特殊地点(如民族)。 (5)经济位置:所处(相邻)某经济区,其经济地位。 (6)交通位置:所处某某交通要道(枢纽)。 (7)政治位置:为某某中心(首都、省会)在地区处于某某地 位。 (8)板块位置: 位于某某板块(某某板块与某某板块的交界处) 2、评价某地地理位置(优越性和不足) (1)纬度位置的影响:对气候和农业的影响,如纬度跨度广, 气候类型、农业类型多样 (2)海陆位置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海 洋运输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内陆边境地区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3)相领位置的影响: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 (4)交通位置的影响:分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对运输商业贸 易的影响,位于某某交通要道(枢纽),沟通了哪里,是通往什么的 必经之地(咽喉) (5)政治位置的影响:政治中心(行政中心)的战略意义、辐 射带动作用 (6)经济位置的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分工与协作,吸引 资金,产业转移等 (7)板块位置的影响: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如 1.观察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 描述其特点。 提示:(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 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 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2)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 部,西部深入到亚欧大陆的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 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如 2.我国的地理位置具有哪些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1)海陆位置①优越性:东部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雨量丰沛,有 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 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的陆上直接往来。② 不足: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会处,地质 灾害严重;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受台风影响大。 (2)纬度位置①优越性: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南北气候差异 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不 足:北部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二、地形地貌 1、地形特征 [答题要点]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 势起伏状况、(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剖面图中)重要地 形剖面特征、海岸线特征等。 [答题思路] 描述某地的地形类型特点:地形类型(种类多样或单一,以什么 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地势起伏状况(高低、起伏、倾斜等), 地势××高××低;地势由××向××倾斜;地势平坦(崎岖)等。 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 1种问题的区别)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 (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海岸线特征: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答题要点 答题思路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组 成 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形以~为主 地形空间分 布 某某类型分布在某处;山脉的走向 地势特征 地势高低 哪高哪低 地势起伏 地势起伏大/小 海拔高低 海拔高/低 地貌特征 典型地貌 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地貌类型 如侵蚀地貌、沉积地貌,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地貌 海岸线、半 岛岛屿特 征 海岸线特征 海岸线弯曲/平直 半岛岛屿特 征 多半岛、岛屿(岛屿众多) 2、地貌(地质作用的表现) 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有主次之分。内力作 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状况趋于平缓。内力作用有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分析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可结合最终的地貌特点,综合分析,明确先后顺序。 (1)岩石的原因 岩石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水 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典型岩石包括:页岩、 砂岩、砾岩、煤、石灰岩等)三大类。①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喷 出地表→玄武岩,有气孔;侵入其他岩层→花岗岩);②页岩→高温 高压变质作用→板岩;地质历史时期为温暖的浅海环境→石灰岩→高 温高压变质作用→大理岩;裸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外力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地势低洼处,经长期压紧固结作用形 成沉积岩:有层理结构。沉积岩形成年代有先后顺序,底老顶新;可 能含有化石;地质历史时期湿热茂密的森林→外力作用→煤层。 (2)冲积扇的原因 冲积扇形成的基本条件:堆积物、流速减缓。 基本过程: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 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 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冲积扇的主要特点:①堆积物颗粒直径由往下游方向逐渐减小; ②等高线特点(见下图);③地下水资源较丰富;④可能存在时令河, 边缘还有常年河;⑤冲积扇农业发达,但主要在外缘地区,人口、聚 落页主要分布在外缘。 (3)三角洲的成因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 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 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在内陆地区,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 入湖泊时,也会形成三角洲。 因此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河口有泥沙可堆积;②河口处水 流速度减缓;③水下坡度较缓,有沉积的空间;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含沙量大 由于……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大 搬运作用 河流流量大,搬运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如海/湖 流速减缓、 泥沙沉积 由于坡度变小、地形变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沉积空间 水下坡度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 (4)流水侵蚀地貌的成因 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蚀,要理解几种 侵蚀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在河道平直处,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南北 球左岸侵蚀严重;在河道弯曲处,凹岸侵蚀严重,凸岸堆积。影响侵 蚀的因素有: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疏松颗 粒物、断层附近岩体破碎)→抗侵蚀能力;植被覆盖状况(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抗侵蚀能力等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径流量 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流速 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地表性质 土质疏松(断层附近岩体破碎),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 (5)风力堆积地貌(沙丘)的成因 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与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相似,其必要条件包 括:①堆积物一沙源:干旱→土质疏松;沙漠/荒漠化土地;有泥沙沉 积的湖床间床→枯水期裸露;②起沙动力条件←风:风力季节差异: 植被季节差异;风经过水域表面;局部区域地形使风速增强(挡风向 与河谷方向一致→狭管效应)或减弱(地形阻挡风)等;③沉积环境(沉 积空间)。 与流水地貌形成于地势较低不同;风力堆积地貌可形成于地势相 对较高的区域(如:雅鲁藏布江宽答中的爬升沙丘)。风力地貌主要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湿润地区也可以形成风力地貌(如:“天漠”、 洞庭湖西岸的沙岗,沙等),只是规模较小。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沙源 临近沙漠(裸露的沙地),土质疏松 搬运作用 …风大,搬运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 风速减缓、泥沙沉积 由于植被、地形等的阻挡,风速减缓,泥沙沉积; 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水下坡度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 3、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内力和外力作用):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 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 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 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 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 形谷、冰斗、角峰)和 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 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 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 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 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 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三、大气 1.天气及天气变化的表达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 阴晴、气压等。 2.气候的特征描述 (1)气温:整体的高低、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极值等; [答题要点] 高温、寒冷、低温、温和、年较差等。 [答题思路] 终年高温(寒冷),冬季低温(寒冷),冬季温和、气 温年较差大(小)等。 一般来说,最低月气温低于0℃描述时一般称作寒冷,0~10℃为低 温,10~22℃为温暖,22℃-28℃为高温,高于 28℃为炎热。气温年较差 大于 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 10℃表明海洋 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等(全 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答题要点] 降水多少、 季节分配、年际变化 [答题思路] 终年降水稀少(丰沛),夏季或冬季多雨,降水季节 分配不均(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小)等。 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 10mm 描述时称作稀少,10~50mm 为少 雨,50~100mm 为多雨,大于 100mm 为丰富 (3)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雨热(不)同期 (4)气候特征 [答题要点] 高温多雨(少雨),寒冷干燥,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等。 [答题思路] 终年(夏季)高温多雨(少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 温和多雨等。 (5)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 和日较差)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②降水少。 ②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② 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注意事项:在具体气候特征描述时,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光 照(太阳辐射)、风、云等气候要素。如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 强调“高寒”,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如 描述南极洲气候特征的三个核心词:严寒、干燥、烈风。) 3、气候的影响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 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 地区) ②.地形:海拔高度、地势、坡向(阴坡、阳坡)等。不同海拔 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气温不同(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 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 小等)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或海洋性),海洋性强弱影响气 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 雨少的地方) 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 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答题要点 答题思路 纬度(太阳高度角) 纬度低,气温高 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海洋性强,冬季气温高 地形 地势 海拔 海拔高,气温低 坡向 阳坡气温高,背风坡气温高 周边地形 如山脉阻挡冷空气 大气 环流 气压带、风带 如冬季受高压控制,气温低;受极地东风控制,气温 低 季风 如我国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 气温低 天气状况 如阴雨天,白天气温低 洋流 暖流增温 其他下垫面性质 如湖泊周围气温差较小 人类活动 如城市气温较高 (2)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因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 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 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 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 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 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 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 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 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 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 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 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 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 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 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 风效应)。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纬度(太阳高度角) 纬度低,气温高 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海洋性强,冬季气温高 地 形 地 势 海拔 海拔高,气温低 坡向 阳坡气温高,背风坡气温高 周边地形 如山脉阻挡冷空气 大 气 环 流 气压带、风带 如冬季受高压控制,气温低;受极地东风控制,气温低 季风 如我国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气 温低 天气状况 如阴雨天,白天气温低 洋流 暖流增温 其他下垫面性质 如湖泊周围气温差较小 人类活动 如城市气温较高 (4)风力 影响风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的类 型有风带、季风、台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等,影 响风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关键是分析影响 摩擦力的因素。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冬季风>夏季风 摩擦力 海陆差异:海洋摩擦力小,海洋上的风力大于陆地 海拔: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地形起伏:山脉走向,地形阻挡,狭管效应 植被:植被越丰富地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4、气候类型的判断 判读某地的气候类型需要熟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记住每种气 候的特点、成因、分布、对应的动植物和土壤类型。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根据地理位置 判断 先判断该地的地理位置,再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 依据气候特点 判读 先判断半球,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依据气候成因 判断 由气候成因推测其气候特点,再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自然景观 判断 须记住每种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特征 5、影响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 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纬度 地形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纬度低,昼长变化幅度小, 日照时间长。南北两极有极 昼极夜现象。 海拔高,日照时 间长 晴天,日照时间 长 太阳辐射 强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 阳辐射强 海拔高,空气稀 薄,太阳辐射强 晴天,云层薄, 太阳辐射强 四、水文 1、河流的水文特征: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径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大/小、 年际变化 降水量(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地形、 蒸发、下渗 水位 高/低、季节变化大/小 降水量(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地形、 含沙量 汛期 长/短、出现季节 雨季出现时间及长短(补给类型) 流速 快/慢、变化 地势落差 含沙量 大/小 径流量、植被 结冰期 有/无、长/短、有无凌汛 气温 补给类型 如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 给 地理位置、地形 水能 蕴藏量大/小 径流量、落差 航运 价值大/小 水位、流速、结冰期、河道、通航里程、 客货运量 2、河流的水系特征: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流向 自~向~流 地形地势 流程 长/短 地形地势、河道 流域面积 大/小 地形、降水、河道、支流多少 河道特征 宽/窄、深/浅、弯曲/ 平直 地形地势 干支流 支流多/少 地形地势、降水 河网密度 密布 地形、降水、 水系形态 向心状/树枝状 地形地势 河流分段 上游/中游/下游 地形地势 发源地 发源于~ 地形地势 注入海洋 注入~海/洋 地形地势、流向 3、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 的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水 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水循环原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 密切,生活中注意与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结合。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成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河水易下渗,减少地 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 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 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4、水体补给形式及成因分析 河流(湖泊)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积雪 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一般来说,雨水补给的量是最 大的,冰雪融汇和积雪融水补给的量较少,地下水补给是最少的。分 析某地的补给形式要结合该地的气候和地形,特别是该地雨季。答题 时注意是否要分季节描述。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雨水补给 全年雨水区: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夏季多雨区: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多雨区:地中海气候 冰雪融水补给 夏季,高山高纬地区,如青藏高原,两极地区 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量大的地区),如我国东北, 中欧,北亚 湖泊水补给 河流源头或途中是否流经湖泊 地下水补给 沙漠地区,如大自流盆地 5、湖泊、沼泽等湿地的成因分析 沼泽、湖泊等湿地即洼地积水,分析思路为“来水多去水少”。 需具备条件:①地形条件:内、外力作用形成洼地,排水不畅;②水 分条件:有水可积;③水分损耗少:蒸发少、冻土不易下渗等。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地形条件 位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水分条件 …降水丰富;…多冰雪融水 蒸发 …气温低,蒸发少 下渗 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其他 (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6、雾(海雾)的成因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 100%时, 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 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降温、低温),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 量(水汽充足),三是有凝结核。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水汽充足 沿江河湖海沼库,水域面积广,蒸发大,水汽充足 洋流:洋流带来暖湿气流 水汽凝结 寒流:寒流降温,使水汽凝结;海陆:陆地气温低,水汽凝结 地形:山谷地区,夜晚冷空气下沉;夜晚气温低,水汽易凝结 凝结核 雾霾天气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烟尘过多造成的 雾的类型: (1)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 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 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 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 天气。 (3)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 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 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 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 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 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7、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 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2)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 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4)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五、生物 1、渔场的成因 渔场的形成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 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 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 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 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海区。 答题思 路 影响因素 饵料丰 富 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深层的营养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上升流:将深层的营养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 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河流入海口:将营养类物质带到入海口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 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生存空 间 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温、水 质 位于热带(温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 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水源污染少,水质好。 2、渔业(某种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某地某种水生生物丰富的条件有:食物充足(饵料丰富)、生存 空间大、生存环境好(关照充足、水温适宜、水质好、天敌少、人类 活动干扰少)。做题时要结合图文资料具体分析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答题思 影响因素 路 食物充 足 营养类物质、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生存空 间 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温、水 质 位于热带(温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 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水源污染少,水质好。 天敌 天敌少 人类活 动 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实行禁止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 3、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 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 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 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不同植被(动物)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动植物丰富,说明水热 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 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 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答题思 路 答题思路 水热条 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 物多样性丰富 水热差 异 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 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 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 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物种 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 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因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5、动物与环境、动物迁徙的原因 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 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 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荣得到可靠 的保证。如:部分鸟类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 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 五、土壤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 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 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 题思路为“有机质来的多、去的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 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 大量的有机物 微生物分 解作用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 高 外力侵蚀 作用 降水多,淋滤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原理分析 从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来答整体性特征,若为特征描述重点答各 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特征、河 湖特征、植被(自然带)、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具体分析时 一定要结合区域本身较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行 描述。 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 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某一地理 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 的改变。 要熟悉教材案例“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过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 的整体变化”、“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熟悉描述各自然 地理要素的关键词,构建其因果联系。掌握整体性的关健在于通过教 材诸多案例里清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由于气候干早,地表水 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 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千平,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 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千早的季节,从而为 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 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 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 线低)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 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3.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4、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2)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 然带数量) (3)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七、城市 (一)规范答题思路 1、影响城市宏观区位的社会因素(形成因素和发展因素) ①自然资源影响工业城市的区位; ②交通线和交通枢纽便于城市对外联系,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 展; ③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因素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2、影响城市微观区位(城市内部功能区区位) ①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或街道两侧及干线交汇处,符合交通最优、 市场最优原则: ②工业区按照生产联生活经验自然聚集。考虑到环保和地价因素, 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的工业宜布局在市区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区, 并沿交通干线向市区外迁移,寻找低价位的厂址选择。 ③住宅区的布局应方便生产、生活,与工业区间有防护带,在上 风向、河流上游区。 ④中心商务区一般在市中心。 ⑤行政区与各功能区都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⑥交通区(站)以布局在城市边缘的内外连接处为佳。 ⑦旅游区应接近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 ⑧科教文化区要求自然环境较好或相对独立 (二)答题规范 1、自然地理区位: ①【地形】Ⅰ.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Ⅱ.热带高原地区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Ⅲ.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气候】中低纬沿海地区气候适宜。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 和热带雨林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③【河流】Ⅰ.提供充足的水源 Ⅱ.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 在此运转 Ⅲ.河流汇合处,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Ⅳ. 河口处,河海联运便利 Ⅴ.过河点位置,水路交通便利,人流、物 流集聚 2、经济地理区位: ①【资源】临近矿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②【交通】沿交通线路分布 ③【其它】科技、政治、军事、宗教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病) ①城市人口膨胀 ②交通拥挤 ③就业困难 ④住房紧 张 ⑤环境恶化(各种污染) ⑥社会不安定 解决措施:①分散城市职能、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 市中心区的规模 ②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 ③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 衡 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一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 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5、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 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矿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广 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 措施) 5.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 ③充分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④促进城市土地 利用结构多核心的形式,减少出行距离。 6.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 逐步完善。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 展 水平记忆)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 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区别: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八、农业 1、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抓主导因素) 热量: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熟 期和栽培方法。 光照: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 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且发展不 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 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 农业。 土壤:肥力的高低决定单产。 水分: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植,水分 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需 要修建水利工程。 [答题要点]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地形、土壤、水源 [答题思路]①气候:热量充足(不足)、降水丰沛(不足)、光照充 足(不足)、雨热同期、气温日较差大等;②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地 形崎岖等;③土壤:土壤肥沃(贫瘠)、土层深厚等;④水源:水源充 足(不足)等。 2、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的种类和规模。 交通:现代商品性农业,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政策:国家政策对某类农业生产是实行鼓励性的措施(提供农业 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还是限制性的措施等都会对农业 产生很大的影响。 科技: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它往往是通过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的。(培育良种、 改良土壤、改进灌溉技术、冷藏保鲜技术等)。 [答题要点]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答题思路]①靠近××,市场广阔;②海陆交通便利(或交通不 便);③劳动力充足(不足)而廉价;④科技水平高(低);⑤国家政策 支持等。 3、耕地比重大小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热量、水)、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密度、发展历史、交通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 影响。 4、某种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③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前期生长;秋季雨水 少,天气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5.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水分条件较好的平耕牛地区;主 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我国集中分布于东 部季风区。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 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 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 场需求、国家政策等。 棉花:喜高温,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苹果:喜光,较耐寒。分布于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分布于气候中带地区。 6.城市效区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 足。 社会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 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 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7.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 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 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 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8.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 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 有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 美国粮食单产高。 8.欧洲乳畜业,某地区城郊农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气候(光热降水)或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单位面积的价 值高;④人均耕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9.西欧(或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 宜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在。(社 会经济条件) 10.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交 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11.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迁移: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水果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水果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 朗,日较差大,利于水果糖分积累和收摘。 23、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①中亚大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 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12.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 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 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 “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3.灌溉农业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 等 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 水源充足。 存在问题: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 化等。 14.森林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和干湿地区;地形(丘陵山地,宜林地区广)。 如日本,我国西南地区。 人为原因——保护和破坏。如印度河流域、黄土高原。 15.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 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 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②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 存在问题: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 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16.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 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 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 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温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 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 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 减少,河流下游 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 混为一谈生态问题(河流注减少,湖泊萎潍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 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17.农业土地利用 ①平原、谷地、三角洲等地一般布局种植业,再根据气候特点具 体安排作物; ②丘陵若坡缓可开辟为梯田,若陂陡则应岂有此理局林业,南方 低山丘陵区布局立体农业; ③高原应确定具体位置再布局,我国以畜牧业为主。 18.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 度、坡面岩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 水较少,生态脆弱);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 发;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 上升,地下水盐运动);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 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 退);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19.农业发展 [答题要点] 农业结构、生态农业。 [答题思路]①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 附加价值;②发展生态农业;③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九.工业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两类:一是直接评价某地或某 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的工业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工 业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 多方面论证。二是给出限制条件,比如评价××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 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工业的发展 条件。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 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 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 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 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 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 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 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 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 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 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 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 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三)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 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 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 政策条件等 9 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 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㈡、举例: 例: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 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 以下有利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 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 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 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 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 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 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 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 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 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 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 技术落后,市场狭小, 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 1986 年成立海南省以来, 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 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四)工业区位答题规范 1.自然因素 [答题要点] 原料、能源、水源、土地。 [答题思路](1)原料:临近原料地,原料充足。 (2)能源:临近煤(石油、天然气、水能)产地、能源充足 (3)水源:临近河湖,水源充足。 (4)土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2.经济因素 [答题要点]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农业基础等。 [答题思路](1)市场:靠近××地区、市场广阔。 (2)交通:靠近铁路(公路、海港等),水陆交通便利。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4)科技: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5)农业基础:临近××农业区,农业基础雄厚,为工业提供原 料,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 3.社会因素 [答题要点] 政策、个人偏好 [答题思路](1)政策:优惠的政 策。 (2)个人偏好:华侨回侨乡建厂。 4.环境因素 [答题要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题思路](1)大气污染:工业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与季风风 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水污染:工业应远离河流上游或水源地。 (3)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应远离农田和居民 (五)工业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 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 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 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 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 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 染。 ②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 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 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 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 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六)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 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 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 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 ①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 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七)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 20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 源大幅度张价; 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 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 轻工业为主; ③ 生产过程分散; 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 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 :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 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 形成规模生产; ⑤ 树立品牌意识; 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 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 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 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 条件。 (八)工业发展 [答题要点] 节能、减排、产业结构、生产工艺、清洁生产. [答题思路]①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②减少废弃物排放;③ 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④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 物排放;⑤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 十、交通 (一)运输线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答题思路] 地形平坦(崎岖),施工难度小(大),工程量小(大); 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 越河流少(多);气候条件好(差),受××灾害影响小(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经济、社会、技术、人口。 [答题思路] 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脱贫致富;科技实力强(差),有(不)利于线路的修建;经过的居民点 多(少)。 (二)、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水域、陆域、避风、冰期 [答题思路] 水域面积广阔(狭窄),有(不)利于停泊;航道较深 (浅),有(不)利于船舶的航行;地形平坦(崎岖)、开阔(狭窄),有(不) 利于港口的修建;避风条件好(差);无(有)冰期,通航时间长(短)。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经济腹地、交通。 [答题思路] 经济腹地广阔(狭窄),客货运输量大(小);交通运 输便利(不便)。 (三)、水运条件评价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地形、气候、水文。 [答题思路]①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②气候(降 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③ 水文(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 河道不淤积)。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人口、经济、货运量。[答题思路] 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十一、河流的治理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 因。下面我们从成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三个方面分 析。 ②人为原因:主角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分析。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 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 开挖河道。 3、举例:以长江为例 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 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 流不畅。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 量大。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 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 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 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 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区位优势的分析 ①自然条件: 水:水源。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洋流等方面。 土:土地。土地类型、土壤肥度、疏松度等。 资:资源。能源、矿产、森林、粮食、海洋等 生:生态。动物、植被、生态环境等 地:地形、地势、海拔、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 地理位置)等 气:气候。降水、光照、气温(温差)、热量、气压、盛行风(季 风)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 工:工业。基础、结构、布局等 农:农业。基础、结构、布局、机械化、专门化、商品化水平等 城:城镇。历史、布局、辐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等 交:交通。航运、海运、空运、铁路、公路、港口等 商:市场、劳动力、资金(即资本主义三要素)、地价、集群效 应等 人:人口。人群类别、数量、密度、文化水平、就业机会等 ③其他: 政治:政策等 科技:高新技术区、研究所等 教育:高等院校、人才等 【例】: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水:珠江。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 土:多水田 资:大亚湾核电能源丰富;粮食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富。 生:无。 地: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位于热带亚热带交汇处; 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 气:亚热带季风季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农:农业发达;基础好 城: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带动;基础设施较完善。 交:铁路、公路、航运发达。 商: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资金雄厚;产业集群效应强。 人:人口稠密;文化水平高;就业机会多 政治:政策优惠。 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发达。 历史:开发 早,“侨乡” 十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 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 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 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 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 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重点):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 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 ①过渡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重点):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 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 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 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 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十三、水土流失问题——以黄土高原为例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 矿。 2、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 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3、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 展 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 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补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 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 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十四、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定义及分布 ①、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 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的浅海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 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 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 红色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 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2、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 (2)地形和土壤: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水源: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水产养殖业发达 3、洞庭湖的功能: (1)产出功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动植 物、矿产、水产)、生活资源 (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3)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4)降解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旅游、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4、保护措施: A、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 B、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少泥沙淤积 C、防止水污染,保护水体 D、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 物多样性 E、建立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 5、保护湿地的意义(好处及作用): (1)生态效益:a、维持生态多样性;b、调蓄洪水,防止自然 灾害;c、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矿物资源; c、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 十五、3S系统 1、RS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 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 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 RS,或 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什么什么分布之类的,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 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关键词:快速) 2、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 RS图层的合成,你能 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 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 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 GIS. 3、GPS是全球定位系统,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 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 GPS 了.但考 GPS还有种考法是 问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平面上空需要(4)颗 GPS卫星,一颗 (经度)(纬度)(高程)(时间) 4、小结: ①GIS 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 ②GPS 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 ③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是眼睛; ④GPS 和 RS 为 GIS 提供了数据源 十六、区域工业和农业(重点) 1、分析其有利条件: ①自然区位因素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资源、气候、地形、能源、 地理位置 ②人文区位主要考虑:政策、交通、劳动力、技术、市场、人 才(详见四) 注:评价区位条件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说。 2、建设工厂,发展农业等等影响(好处):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 展 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十七、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 1、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或者蒸发量较弱,水转化成气态的较少。 2、地势低洼,形成的地表径流较少。 3、下渗较弱,往往与纬度高或者海拔高,冻土有关。 4、地表植被丰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5 河流有凌汛现象也容易滞留水分。 简单的说就是如下几点: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流形成凌汛,洪涝泛滥 4、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 5、地下冻土广布,下渗能力差 6、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十八、土壤盐渍化(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常见) 1、含义: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 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2、成因: (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 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 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 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 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 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 壤盐渍化,如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 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3、危害: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 阻碍作物生长。 4、次生盐渍化的治理 (1)改良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通过增加科技投入, 改良灌溉技术,由原来的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变为喷灌、滴灌相结合的 灌溉方式。 (2)排灌结合,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3)化学改良。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 矿渣(磷石膏),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4)引淡淋盐。通过地表客水灌溉,在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 分的同时,也可稀释和淋溶土壤中的盐分。 (5)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 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 下水位和盐份,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 pH值,从而彻 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例 1】分析华北地区春季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 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 ②长期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 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十九、分析水库、水电站修建的条件 1、条件: ①水量: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②河流落差: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③工程量大小:地处峡谷,有适宜建坝的条件,工程量较小 ④技术条件: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力量成熟 ⑤能源需求:城市众多,靠近市场,能源需求量大 2、有利影响:参考九中第二点及湿地的好处。 二十、区位分析(重点) 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②气候:气候类型+特点 +对农业的影响 ③地形、土壤:地形以××为主,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 好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 ②交通:A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 内河航运发达 B 临近铁路或多条铁路交汇,交通通达度好 C 图示中有机场图标,则指出有机场,海陆空交通便利 ③劳动力:A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 质量:a劳动力素质高(例如上海,北京,硅谷) b 劳动力廉价(经济落后的地区,例如新疆等西北地区,发展中 国家) ④政策:政府政策支持(考生容易忽略,往往成为一个得分点, 任何题都是用) ⑤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典例](1)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 土层深厚 ③水源: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④市场: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 ⑤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⑦其他:地广人稀,土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机械化生产; [典例](2)秦淮—线以南(即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 素: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组合 好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长 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 ③水源: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④市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⑤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⑦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⑧其他(历史因素):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典例](3)新疆盛产长绒棉(葡萄和哈密瓜)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a 睛天多,光照充足;b夏季高温, 热量充足;c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效成分(指瓜果时换为糖份)的 积累;(气候为重点可分开作答) ②地形、土壤:多位于绿洲附近(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形较 平坦,土壤肥沃 ③水源:有冰雪融水和丰富的地下水,灌溉便利 ④市场:棉花(瓜果)品质好,且位于边境地区,便于发展边境 贸易,国内外市场广阔 ⑤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⑥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廉价 ⑦交通不做重点 [典例](4)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如福建省)盛产茶叶的自然条 件(此处生产茶叶以自然条件为主,社会经济条件可参考以上例题从 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作答):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湿润多雾 ②地形: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适宜,排水条件良好 ③土壤:红壤(酸性土壤)广布,适合茶树生长 [典例](5)西欧发展乳蓄业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温凉、潮湿,多 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市场:西欧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④科技:西欧科技发达,实现乳畜业自动化发展,冷藏保鲜技术 的不断进步; ⑤其他(历史):西欧有喜食乳制品的习惯,历史悠久; Ⅱ、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地理位置 ②原料和燃料(动力) ③土地 ④市场 ⑤交通 ⑥水源 ⑦劳动力 ⑧政策 ⑨科技 二十一、资源跨流域调配 1、原因:①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资源因素) ②资源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经济、市场因素)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①开源:a、跨流域调配 b、寻找替代 资源 ②节流: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防治浪费 3、※影响: 对调入地: ①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 对调出地: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③可能造成环境问题 二十二、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 地区的现象。 2、分类: (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 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影响因素:①劳动力②市场③内部交易成本④其他因素 4、※影响: (1)对转入地: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 业 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④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对转出地: ①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有利于缓解城市(资源环境、交通)压力,减轻污染,改善城 市环境 ③不利: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增加 二十三、<旅游地理>答题思路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 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 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 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 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 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 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 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 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 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 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 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 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 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 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业赖以 发展的基础。 (2)旅游者:主体地位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2)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 (3)维护生态平衡 (4)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 3.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景区形象:景观特色是决定性因素。 (2)功能分区: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 (3)空间布局:交通线、服务设施等要布局合理。 (五)、旅游景区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 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 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 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 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线路设计原则 1.突出特色。 2.讲究韵律—保持兴奋度。 3.“冷热”兼顾—以“热”带“冷”。 4.发展创新—适应需求,安全可靠 (七)、选择旅游线路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主题 2.尽可能使景区串联,避免形成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4.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八)、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 2.消除不安全因素。3.控制不安全行为:限定 游客活动范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加强巡视;及时获得天气预报,预 防自然灾害;加强游客安全教育;4.加强救援。 二十三、《环境保护》答题思路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 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 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 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 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 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 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 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 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 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 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 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 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 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 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 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 (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草地的保护 1、草地的价值 (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 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 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治理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 (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 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 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 暖干化 (2)人为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 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 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 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 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 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 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 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 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 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 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 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禁止滥砍乱杀野生生物 (2)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 (4)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七)、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 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3、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跨流域调水 (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温较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 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 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多发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 等 3、多发时间:5—10 月 4、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 亡上;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九)、咸潮 1、多发区域与时间: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 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②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③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 了咸潮 (2)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 河床降低等 3、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 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 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4、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4)节约用水 (十)、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1、西北:荒漠化、盐碱化问题2、西南:石漠化、滑坡、泥石 流、酸雨问题 3、东北:黑土肥力保持、湿地保护问题 4、江南: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5、近海: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十一)、各种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归纳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 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 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⑦限制载畜量; ⑧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地;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 开发;③封山育林 (3)东北地区: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2、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 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 新能源 3、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 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4、荒漠化的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 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5、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6、水污染的治理措施: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 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7、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 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