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1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重点深化] 1.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 (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21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找错点 重农抑商是汉代重要经济政策;粮价低的后果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加剧土地兼并;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 答案 B 1.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明朝江南地区出现“永佃制”,“田入佃手,其狡黠者逋租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移,佃仍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主之谣。”这表明( ) A.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明朝时期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主土地所有权遭分割和部分否定 D.明朝时期土地已成为自由买卖商品 答案 C 解析 宋代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转移到南方,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出现的信息,故B项错误;永佃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被分割为所有权和使用权(耕作权)两部分,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而使用权属于佃农,再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地主土地所有权遭分割和部分否定,故C项正确;明朝时期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土地不可能成为自由买卖商品,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21 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 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主要成就 ①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 ③纺织业: 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2.古代中国的商业 (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重点深化]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21 (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找错点 “佣身赁力”反映出工匠并非世袭职业,有一定的自由。 答案 A 3.“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 C 解析 古代手工业家族内传承的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原因,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故C项正确。 4.(2018·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1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政策 (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4.“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重点深化]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7)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21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找错点 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体现其思想的愚昧。 答案 B 5.(2018·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答案 A 解析 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与权力,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6.(2018·宜宾二模)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21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命题点1 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粮食产量高,而“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粮食产量低,可以从苏、湖、常、秀等州贩运,这说明当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命题点2 商帮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21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史论链接 ⊙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明清时期,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数据图表信息的获取 命题点3 两汉时期区域经济发展 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知( ) 关中 西汉 东汉 凉州 西汉 东汉 并州 西汉 东汉 240万 50万 128万 40万 330万 70万 扬州 西汉 东汉 荆州 西汉 东汉 益州 西汉 东汉 320万 430万 350万 620万 470万 720万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 命题点4 清代中期垦荒耕地面积的变化 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时间 雍正 十三年 乾隆 十八年 乾隆 二十三年 乾隆 四十九年 嘉庆 十二年 21 垦荒 耕地数 990 585 971 054 967 140 963 540 961 049 A.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答案 D 解析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B项错误;古代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方法点拨 数据图表题解题技巧——四步法 第一步:读图文,看求答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读表头看表注,抓住中心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标注、图标反映的中心问题。 第三步: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纵向看趋势,横向找差异。 (注:表格类试题可将表格数字转化成折线图的形式,看特征、观态势。) 第四步:甄别选项,史实验证排干扰。 ①依据图表时空限定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 ②依据信息去掉表述不准确或绝对化的选项; ③其余选项反向带入图表,仔细验证排除干扰。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命题点5 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答案 B 21 解析 “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它的独尊地位我们无法从材料中获得相关信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制瓷业在唐代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规模也已达到足够全国使用的程度,故B项正确;“巅峰水平”这属于明显的程度夸大,白瓷制造技术在后世尤其是宋代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故C项错误;邢窑是否为官窑以及它是否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这些我们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命题点6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宋代张孝祥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转此大法轮”“甘泽高下普”可以判断是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水力来进行农田灌溉,故A项正确;筒车节省了人力但不能调节水的流量,故B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并没有提高耕作技术,故C项错误;筒车出现于唐代而不是宋代,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主要包括: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新制度的确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贸往来和交流。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土地制度和城市变化研究 命题点7 井田制下的生产力水平 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答案 C 解析 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精耕时代,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使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C项正确。 命题点8 唐宋城市风貌变迁所折射的城市功能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21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答案 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A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可知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宋代城市在这一氛围中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呈现出与唐不同的面貌。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目标 命题点9 古代农村家族遗产分配所体现的和谐理念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嫡长子、老年人和妇女给予一定的土地分配制度的照顾,可知这些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对极少数人给予一定的照顾,不会导致地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农村的土地的继承制度,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考情统计] 21 年份 类别 25分大题 12分大题 2018年 全国卷Ⅱ 大豆的种植及利用 —— 2017年 全国卷Ⅱ “重农抑商”政策 —— 2016年 全国卷Ⅰ 清代中期人口膨胀 —— 2016年 全国卷Ⅲ 明清时期救济制度 —— 2013年 全国卷Ⅰ 古代及晚清的海洋利用 —— 25分综合大题导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呜笳用为长乐,差有僭逾之风焉。”濮绸产地濮院镇和吴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乏巧,靡费数千金。”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 ——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摘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指导语 ①答题关键:时间——晚明;地点——江南;核心——奢侈风气。 ②方法技巧:概括“特点”力求参考材料中的标点,据不同层次提炼。 ③知识依托: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3分) 指导语 ①明确:所涉及奢侈风气的看法:一是陆楫和顾公燮;二是康熙、雍正、汤斌。 21 ②技巧:理解了一方的态度即可推知另一方的态度。 ③“评价”要求: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别指出“态度”是什么,接着阐释说明其影响是什么。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江南各地普遍盛行;涉及到衣食住行以及节俗活动等多个方面;苏州成为时尚的中心;逾越等级礼制。(答出其中3点即可) 原因:江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市镇兴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商人的带动;相互攀比的风气。(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态度及评价:陆楫和顾公燮都肯定奢侈风气的积极作用,认为富裕带来奢侈,奢侈带动消费,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不利于奢侈风气的扭转。二人看法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康熙、雍正、汤斌等主张崇俭去奢、专力于本,是对待奢侈风气的传统态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雍正也注意到禁奢影响百姓生计,反对一概骤然禁止。 12分论证题导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 中唐及晚唐 北 方 水 利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南 方 水 利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21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指导语 ①材料理解:纵向体现同一时段不同方位的水利工程;横向体现不同时段同一方位的水利工程。 ②论题确定:时间——隋唐;主旨——南北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南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 ③结合史实:两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方法指导: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沧州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21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2.(2018·广安、眉山一模)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止土地兼并 B.稳定统治秩序 C.增加赋税收益 D.开发关中地区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免徭役”和“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有利于减少流民带来的社会问题稳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 3.(2018·齐齐哈尔二模)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错误;C项与对农民的称呼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D错误。 4.(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1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5.(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该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 6.(2018·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答案 C 解析 唐朝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钱,白银成为主币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庸调所收之布帛折变成轻货,没有反映赋税标准及其提高,故B项错误;变造制度将布帛折变成轻货,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变造制度,没有涉及到国家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7.(2018·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 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21 答案 C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当时商品交易行为,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故B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交易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D项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景象,故D项错误。 8.(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模考)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 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租佃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的来源不是小农,而是地主豪强,他们兼并小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守财”,充分说明在宋朝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兼并特别激烈,在此种情况下,租佃关系普遍化,故D项正确。 9.(2018·保定高三摸底)朱元璋主持的《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 ) A.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 B.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 C.希望建立平等外交 D.已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关键信息“四方诸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为中国患”反映出明初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故A项正确;明初政府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没有平等对待,故B项错误;明初政府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不希望建立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初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联考)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21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答案 D 解析 乾隆时期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了四川地区在乾隆后,商品生产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没有提到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故B项错误;题干中稻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依然占据主导,且材料也没有强调二者获益的大小,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强调在外国商船的刺激下,四川地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也就是商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1.(2018·肇庆二模)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 C 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2.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答案 A 解析 徽商家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期望改变家庭社会地位,源于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供养子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件颇费财力的事,故B项错误;徽州山多地少是徽州人从商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21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化商业出现的新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13分) 答案 (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古代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 近代原因: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破产;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 第(1)问的“特点”从时间、服务对象和雄厚资财的商人等方面归纳;“变化”从集市和交易产品及市场方面思考。第(2)问“古代原因”从官府对商业管理及政策上思考;“近代原因”从产品、小农经济和政府上归纳。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12分) 答案 说明:宋代已出现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等近代经济现象。 21 看法: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商业因素,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变。 解析 第一问根据材料“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等信息作答即可;第二问结合宋代商业发展与近代商业之间的关系作答即可。 2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