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4)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焕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 实现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城乡融合发展要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平等地汲取城市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乡村广阔的沃土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乡,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力量源泉。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融,推动城市“新传统”与乡村“老传统”和谐交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正向作用,引领乡村发展走向全面繁荣兴盛。‎ ‎(摘编自林志鹏、刘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 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18年6月1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原有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某些成分,已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强有力的党建加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整合乡村各个群体的力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第三,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维护好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乡村。第四,建立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五,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摘编自张翼《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摘编自朱磊《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1.【提分攻略4】 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民富方能国家盛。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 B.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弥补城乡差距,建成小康社会。‎ C.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凝聚群体力量,又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 D.大包干吃大锅饭、发展乡镇企业和特色乡村、实行土地流转、组建资金互助组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有助于汇聚乡村振兴的合力。‎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不包括“吃大锅饭”。‎ ‎2.【提分攻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B.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 C.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对标城市输出物资援建乡村,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补齐农村短板,带动农村发展。‎ D.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农民必须强化农村发展的主体意识,承担起这一伟大使命。‎ 答案C 解析C项,表述不准确,不全面。据材料一,城乡融合发展从产业振兴角度要“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具体为“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两个层面的工作。C项主要强调城市输出资源给农村和公共与社会资源投入农村,未强调农村在多个领域焕发独特优势和吸引力,因此C项表述以偏概全。‎ ‎3.【提分攻略6】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发挥哪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阐释这一方面时这三则材料又各有什么侧重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三则材料都认为,应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二问:①材料一强调要在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让乡村汲取城市资源,城乡融合发展;‎ ‎②材料二侧重在乡村治理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移风易俗;‎ ‎③材料三侧重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 解析首先应读懂题干要求,即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阅读,很明显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讲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侧重点方面,可以根据材料的来源和题目,了解材料内容的重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父亲是个兵 ‎ 邓一光 ‎1945年,东北的战争态势捉摸不定,苏军冲入关东军将大和民族的骄子碾成肉酱,大部分大中城市落入苏军之手,少部分为抗日联军占领,楚汉两界开始频繁易主,新的军事势力迅速地渗透东北。东北是什么?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最大的产粮区和军事工业所在地。‎ ‎1945年11月,冀东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火力接触,国共双方终于为争夺东北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11月7日,我的父亲揣着十九旅代旅长兼山海关卫戍司令的委任状,带着几名参谋警卫星夜赶往山海关。在他们身后,相隔一天时间,父亲的老四十八团也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山海关。同时,国民党13军石觉的部队在美式道奇十轮卡车的运载下,已抵近山海关。‎ 裆里磨得皮开肉绽,半伏在马背上不断地摊开军用地图看,途中与国民党开展遭遇战,丢掉通讯参谋和警卫员,自己的左腿被子弹击中……‎ 如果仅仅是上述这些小麻烦,父亲无论如何不会犯下他此生最大的一次错误。就在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的时候,山海关的军事局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方山海关守军仅八千,面对全美式装备的三万国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守军请求避免正面作战,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部队在11月14日开始不顾一切地往下撤。‎ 所有这一切父亲都不知道。‎ 父亲碰到第一支大逃亡的部队时简直惊呆了。父亲问:你们是哪支部队?营长喘着气抹一把汗说:十九旅四十六团×营的。父亲说:谁让你们撤下来的?营长说:还能是谁,当官的呗。父亲说:现在我命令你停止撤退,原地待命!营长说:你是谁?你凭什么命令我?营长说完,跳上马背,朝马屁股上猛抽一鞭,快步去追自己的队伍。父亲怒气冲天,钢发乍立,一把拽出警卫员胯下的盒子枪,对准营长的坐骑就是一枪。马应声倒下,把马背上的营长摔了个老王抢瓜,父亲吼道:让你的人立刻停下来!再走一步,我打烂你的头!‎ 父亲就这样在他的人生历程中走出了最致命的一步,在山海关战役后被指认为建制独立思想,受到行政撤职的处理,从此一蹶不振。实际上,父亲不久就知道了摆在他面前的严酷局势,并且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他完全可以要参谋长通知部队按原撤退方案进行,然后调转马头,轻轻磕一下马肚子,轻松地离开那个造成他人生误区的是非之地。从我日后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来看,就父亲个人的军人生涯而言,他所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他属于那种素质和运气都不差的军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动机使父亲放弃了这个机会,反而做出了坚守山海关的决定?‎ ‎11月15日上午,13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山海关,总指挥是名将杜聿明。‎ 战斗进行得极其残酷。13军以整团的兵力实施强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那架势,极似一群去赴宴的饿鬼。‎ 守军则苦多了。没有太多的重武器,装备落后。战斗一开始就用上了全部兵力,八千男儿,各据一隅,顽强抵抗。美丽宁静的山海关被飞机炸弹、120毫米榴弹炮和82毫米坦克炮弹整整翻了一个个。‎ 入夜时,进攻停止了。父亲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清点伤亡人数、清理弹药和抢修工事。父亲也许在这个时候还抱有一线幻想,他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下山去袭击13军的一个野炮阵地,企图扰乱敌方的阵脚。父亲没有等回那个派出去的连队,山脚下密集的枪声疏落之后,父亲知道,再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了。‎ ‎16日凌晨,旅指挥所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父亲带着那个脸无血色的宣传员来往奔跑于各个阵地,父亲能够说的只有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父亲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名战斗员。‎ 事过半个世纪后,我已经知道了,就在父亲和他的八千兄弟顽强坚守山海关时,在他们身后不远的绥中守军已经开始撤退,绥中实际上已经变成一座空城。这一切,父亲并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只是死死守住他自己的阵地,用他军人的荣誉、信念和十九旅八千兄弟的血肉之躯。‎ 父亲拖着他那条肿亮的伤腿在战壕里移动。在每一个战死或战伤的战士面前停下来,目光深沉地看着他们。父亲浑身浸透了鲜血,阵地上,到处都是十九旅士兵安静的尸体。‎ 撤退的命令在太阳落山的时候送到父亲手中。四边的枪声此刻已稀落了,远处的山头用力支撑着一大片令人心怵的铁青色积雨云,天空是那种摇摇欲坠的样子,部队这个时候正在抓紧空隙补充弹药、掩埋尸体。父亲从电文纸上抬起目光,看了看面前被打废了的山海关,良久,才沙哑着喉咙对身后的参谋长吐出两个字:“执行!”‎ ‎17日凌晨1时,山海关守军留下两千余具遗体,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撤离阵地。‎ ‎(有删改)‎ ‎1.【提分攻略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1月7日”……“17日凌晨1时”,这些具体时间,突显战事的紧迫性,集中表现了父亲从接受任命到撤退的紧张过程。‎ B.小说草蛇灰线,匠心深藏,如父亲走出最致命一步的动机,其实早在开篇对东北重要性的介绍以及东北战争态势的描写中已作了充分交代。‎ C.父亲在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仍决定坚守,以卵击石终遭惨败,可见有着丰富指挥经验的父亲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D.小说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颇具味道,阴暗、压抑的景象既呼应了故事凄惨的结局,也是对父亲未来命运的一种暗示。‎ 答案B 解析父亲走出致命一步的动机复杂,开篇有关内容只是动机之一,并未充分交代。‎ ‎2.【提分攻略9】 作品题目为“父亲是个兵”,父亲这个“兵”身上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军人的勇猛、血性:接受任命后,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即使麻烦不断也不畏艰难、一往无前;面对强大异常的敌军,只要有一丝希望也意志坚定、勇敢向前。‎ ‎②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守卫疆土是每个军人的责任,作为东北的关口,山海关的得失对于八路军至关重要,作为守军卫戍司令,父亲殊死守卫,不甘放弃。‎ ‎③武断、冒进:在碰到大逃亡的部队时没有问清情况就开始愤怒,强行制止对方撤退;在收到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决定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最终惨败。(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分析作品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可以结合与父亲相关的情节进行概括。如父亲接受任命后,星夜赶往山海关,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仍一往无前;面对兵力悬殊的情况,仍然意志坚定,拒绝后退。这些情节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勇猛和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血性。在强敌压境、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父亲死守山海关这一重要阵地,不甘放弃。这一情节表现了他作为军人的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父亲在遇到大逃亡部队时,还未了解情况就贸然制止对方撤退;在拿到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没有服从上级指挥,仍然继续前进。这些情节表现了他的武断和冒进。‎ ‎3.【提分攻略10】 小说采用了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为叙事人,“我”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又是红二代,是父亲某些经历的见证者,所叙述的情节更具可信度。‎ ‎②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晚辈讲长辈故事,使得小说在父亲的战争故事之外,还增加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即晚辈对上辈英雄故事与成败得失的审视与评判。‎ ‎③便于形象塑造。晚辈视角叙述时流露的感情和思考,引导着读者认识父亲形象的丰富内涵。‎ ‎④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从阅读效果看,“我”的讲述能拉近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阅读的临场感,从而引发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吸引注意力。‎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从“我”与故事主人公的关系看,“我”的叙述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从情节的角度看,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我”对父亲的英雄故事和成败得失的审视与评判,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我”在文中流露的对父亲的感情和对父亲英雄故事的审视与评判等,有利于塑造父亲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故事发生的现场,贴近叙述者讲述的故事情节,以此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