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04)
杨村一中2016-2017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I卷(36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夹(jiá)袄 木讷(nè) 蜇(zhé)伏 不着(zháo)边际 B. 桎梏(gù) 洁癖(pì) 佣(yòng)金 解(xiè)甲归田 C. 拱券(xuàn) 笨拙(zhuō) 孱弱(chán) 谆谆教诲(huì) D. 谂(shěn)知 消弭(mǐ) 泥泞(níng) 犄(jǐ)角之势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镇旁那条奔流的小溪来自大山的更深处,无数的山泉汇聚成高山湖泊,那一_____清波明镜一样,映着蓝天白云苍山翠树,那儿叫龙池,传说有一条龙曾居住在那里。那条小溪就是从那儿起步,九曲回环穿越大山深处。小溪的水清澈湍急,_____大山的心事唱着歌儿来到小镇的身旁,_____唱着歌儿穿越小镇_____地奔向远方。 A 条 带着 又 不知疲倦 B泓 带着 还 不辞辛劳 C条 载着 还 不辞辛劳 D泓 载着 又 不知疲倦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使用电器的时候,如果一旦出现漏电的现象,应当立即切断电源。 B.新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使一道4米高、20米宽、1000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黄河边。 C.海洋生物专家介绍,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其前途不可估量。 D. 目前,天津市两学生玩"蹦极"摔裂颅骨,事故原因和设备的质量问题正在调查中。 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②及其日中如探汤③奄奄黄昏后④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⑤寂寂人定初 A. ①④②③⑤ B. ⑤①②④③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④③⑤①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5.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6.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 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 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 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_____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_____,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_____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_____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 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 班荆: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B.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C.以明节也 明:知晓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不轻易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若水悼邦国____灭亡②.其故同年友____③.日欲晡,辞客____退④.友人醵钱____殓 A 之 也 而 以 B 乎 也 则 而 C 之 者 则 而 D乎 者 而 以 10. 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B.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C.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D. 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第II卷(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3分)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2分)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3分) 14.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题“岁暮”有什么含义?(2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 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 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雾中的村庄的认识: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这既奠定了整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也照应了结尾。 B.在第③段中,作者写雾中的村庄,通过村庄中的狗尾草、虫鸣、鸟啼等在浓雾中给人的感觉,表现出了乡村环境的恍若梦境的特点。 C.第④段画线语句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太阳和雾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太阳的敌视,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 D.第⑦ 段画线句子中,树、村庄和作者的态度不一样,树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村庄却已然向现实妥协,而作者是一个旁观者。 E.文章第⑨段运用细节描写,雾渐渐散去,农民开始在田野劳动,写农民挖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渐渐远去的村庄的灵魂的深思。 17.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 18.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赏析其写作特色。(4分) 19.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文本,探究其含义、原因和作用。(9分) 六、(12分) 20. 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字。(7分) 21. 某校举行20年校庆大典,特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该校友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即兴演讲,不料,才开讲了几句,台下就一片哗然。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多次接到母校的召见函,总因各种事务缠身未能成行。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惊闻母校20年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大快人心。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些经验或教训。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七、(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把身心寄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水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 看了以上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杨村一中2016-2017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一、(12分) 1、C. (A. 蛰(zhé)伏不着(zhuó)边际B. 洁癖(pǐ)解(jiě)甲归田D. 泥泞(nì ng) 掎(jǐ)角之势 2、D 3、B(A.“如果”和“一旦”重复。C.“药用价值”和“推广”搭配不当。 D“事故原因”包括了“设备的质量问题”。) 4、C 二、(9分) 5.C(“客体的自然”错 ) 6.D(“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错) 7.A( B “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错; C “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错; D “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错。) 三、(15分) 8、C (明:捍卫) 9、A 10、D 11.C(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表明的是其不屈于权贵。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都是说明其清贫的,和“明节避世”无关。) 12.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四、(21分) 13. (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因此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3分)(“多”,“因”,“拜门外”各1分) (2)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2分)(“会”,“交亲”各1分) (3)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3分)(“下”,“辱”,“足”各1分。)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14. (1)双关。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2分。表意和深层含意各1分)) (2)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③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3分。每点1分。) (3)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③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④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3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15.略 五(21分) 16.CD (C项,错在“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从全文看,作者希望留住世界的自然与美,雾在文中不是躲避的象征。D项,应是树已然向现实妥协,村庄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4分,每项2分) l7.①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宁静氛围的破坏;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文化未来的忧虑。(4分,每项2分)) 18.①由近及远,层次清晰;②视觉听觉相结合,多角度丰富地体现了雾中树庄的宁静、精致;③抓住典型景物,突出描写了雾中最具有村庄特点的景物。(4分,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4分) 19.“雾中村庄的灵魂”就是乡村的自然宁静的趣味,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村庄与城市两种文明融合,希望村庄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气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为,“雾中村庄”是有灵魂的、宁静的、自由的、坚守的、勤劳的,所以作者“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了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9分,含义2分,原因2分,作用5分) 六(12分) 20(示例)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散落在山坡上,笼着寒烟,像怀揣着无限的心事。断流的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盈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女子,恣意舞动着她们嫩绿的衣裳。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人心,让人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7分。注意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修辞) 21(1)“召见”改为“邀请”。(2)“于百忙之中抽身”改为“有幸”。(3)“惊闻”改为“欣闻”。(4)“大快人心”改为“倍感高兴”。(5)“鼎力”改为“大力”。(5分,每点1分) 七(60分) 参考高考阅卷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