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卷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 (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霭”“受”“否”“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微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臂秀,十年父母恩。” D.小张在外地工作,和同乡朋友节日相聚时充满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据报道,无活动部件飞机能够飞翔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电动力推进的过程实现的。___________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将能够产生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未来飞机。 ①电动力推进的概念更难以可视化 ②这与我们看到的无扇叶风扇所使用的概念相同。 ③与典型的旋转螺旋桨推进相比, ④因为它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 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1)A(2)D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名句或俗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分析是否得体。A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原指女子的容颜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结合“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分析,该名句使用不合语境。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解答此题,结合“相比”“更难以可视化”分析,③在①的前面;结合④关联词“因为”,②中“这”指的是④中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分析,④在②前面。故选D。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3. 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4. 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 5.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B. “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C. 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D.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6. 分析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 7.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 【答案】3. 以数据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无孔不入,使人难以抉择,引出下文对"第六种自由"的讨论。 4. 充斥着大量信息,让人无从选择(无法看清)的现实世界。 5. A 6. 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表明回归真正生活的重要;第⑦段从反面,通过梭罗的言论对信息成瘾者的表现加以嘲讽,指出其看不清真正生活的危害;第⑧段从正面,通过梭罗对信息的认识,告诫人们要掌握生活的原则,追求那些有 永恒价值的东西。三个段落环环相扣,脉结清晰。 7. 在作者看来"第六种自由"是指免于被过度信息干扰自由,关注第六种自由,有助于提高我们免受信息干扰的能力,有助有我们走向真正的生活。但信息有用与否因人而异;有些信息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用的。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摆脱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分析可知,以数据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无孔不入,引出下文对“第六种自由”的讨论。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分析可知,充斥着大量信息,让人无从选择(无法看清)的现实世界。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结合“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因果失当。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题干要求“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结合文本内容“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分析,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第⑦段从反面,第⑧段从正面分别分析论述。 点睛: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你的分析句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关注第六种自由,有助于提高我们免受信息干扰的能力。结合“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有些信息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用的。结合“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摆脱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⑪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⑫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⑬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⑭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⑮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⑯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⑰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⑱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⑲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8. 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9. 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 10. 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11. 作品以“墙脚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 【答案】8. 第④段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描写:第⑦段通过对父亲衣着的描写,表现父亲挣钱不易,生活节俭,却对儿子很慷慨,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 “拥”“奔”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走几步,停一下”“再前行几步”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三个“弓”表明父亲十分劳累。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10. 父亲三次给钱,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情节(或线索);反复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 11. “墙角里的父爱”形象地表现出父爱的艰辛、卑微、无私、深沉和不易察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关注、体会父爱,感恩父母的期待。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需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结合“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分析,第④段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描写;结合“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分析,第⑦段通过对父亲衣着的描写。表现父亲挣钱不易,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结合“跟在车后拥了进去”“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分析,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结合“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等分析,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结合三次“弓着腰”分析,明父亲十分劳累。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需要找出三次给钱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内容赏析。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分析可知,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墙角里的父爱”,结合“墙角”的特点分析,凸显父爱的艰辛、不易察觉等。结合“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关注、体会父爱,感恩父母的期待。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古诗文阅读 诗歌鉴赏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光 陆游 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几兴悠哉! 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雨足疏篱引荒蔓,人稀幽径长新苔。 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泼”突出了秋色之浓,“隐几”则流露出悠然之态。 B. 颔联“翩翩”“两两”巧用叠词,凸显出自然风光和美。 C. 颈联“引”“长”二字,以动写静,静中显动,富有情趣。 D. 全诗意象丰富,描绘细致,境界开阔,有浓郁的田园气息。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浓艳明丽 B. 清新自然 C. 古朴典雅 D. 冲淡平易 14. 扣住“待”字,赏析“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两句。 【答案】12. D 13. B 14. 家境贫寒,晚上生火做饭很晚。但这样正好,可以等邻居卖药归来。这两句上句实写,下句虚写,虚实结合。一个“待”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作者与邻里相处的和 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境界开阔”错误。一般情况下,境界开阔,用于男性诗人。抒发自己对于家国,理想和景色的感触时使用。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结合诗句内容“泼眼来”“成双过”“相背开”“人稀幽径长新苔”等内容分析,B项不恰当。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赏析“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两句,先理解诗句意思,上句实写,下句虚写。一个“待”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文言文阅读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育传 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②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①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③元昊僣号②,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如育所议。 ④时京师有告妖人千数聚确山者,诏遣中使往召捕者十人。至,则以巡检兵往索之,育曰: "育虽不敏,聚千人境内,毋容不知。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今以兵往,人相惊疑,请留毋往。"中使以为然。顷之,召十人者至,械送阙下,皆无罪释之。而告者伏辜。 ⑤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注:①宗子:宗室子弟。②僣号: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名号或器物。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容使者妄索 (2)械送阙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门下少年多易之 A. 改变 B. 容易 C. 轻视 D. 替换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以礼部侍郎致仕 A. 赴任 B. 罢官 C. 调离 D. 退休 18. 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B.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C.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D.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19. 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 20.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叙写“宗子”的作用。 21. 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表现了吴育 、 的特点。 【答案】15. (1)胡乱 (2)戴上刑具 16. C 17. D 18. B 19. 况且(元昊)已经超越本分使用车马服饰,看情形一定不能自行削减,应当援用建国之初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控制他。 20. 宗室子弟在其他地方为所欲为,在吴育管辖的地方却十分收敛。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宗室子弟对吴育的敬畏,从侧面突显了吴育不畏权贵的品格。 21. 深谋远虑(智谋过人、有韬略、有远见等);公正无私。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结合“毋”“索”分析,译为胡乱;结合“召十人者至”“皆无罪释之”分析,译为戴上刑具。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结合后面内容“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分析可知,译为轻视。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平时注意积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动词“用”的内容是“浮图法”,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结合连词“以”分析,表示目的,排除A项、C项。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且”,况且;“僣”,超越本分;“舆服”,使用车马服饰(名词活用为动词);“削”,削减;“宜”,应当;“故事”,旧例(古今异义词);“易”,改变;“其”,代词,他的;“以”,介词,用;“而”,连词,来;“收”,控制;“之”,代词,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叙写“宗子”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索牛驾车,育拒不应”“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分析可知,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显了吴育的人物形象。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第③段,结合育建言的内容分析,他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第⑤段,结合“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分析,他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点睛】无参考译文。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 (宋)何朝隐 ①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亘,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②而又为之说曰: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化为争夺之场。甲 ③余尝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乙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①,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岗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 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喜宴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丙 ④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得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的很近。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虽 而 B. 则 而 C. 虽 则 D. 然 则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翠阁位于洞真观西面像屏风一样高耸的山峰之上。 B. 横翠阁由道士张文政最早兴建,作者亲自为它命名。 C. 横翠阁因周围精致如画,登阁即可尽收眼中而得名。 D. 横翠阁的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24.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凡佳山所在,莫若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5. 简析第③段引述《城南联句》和《燕喜亭记》的不同用意。 26.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2. B 23. B 24. A 25. 引《城南联句》意在引发友人的质疑,引出下文的议论;而引《燕喜亭记》 意在指出近景亦有妙处,从而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的观点。 26. 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以自警并诫人。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解答此题时,结合“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分析,使用连词“则”;结合“化为争夺之场”分析,应该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而”。故选B。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结合“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分析,“横翠阁由道士张文政最早兴建”错误。阁是从先世就开始建造的,到了张文政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修饰。故选B。 点睛:在整体把握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语句衔接,需要立足文本内容,联系相关语境填写。首先,理解语句的意思,主要讲“佳山”,结合文本内容“余尝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分析,甲处合适。故选A。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段引述《城南联句》和《燕喜亭记》的不同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与韩意特异,何也”分析,引《城南联句》意在引发友人的质疑,引出下文的议论;结合“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则退之为王氏《喜宴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分析,引《喜宴亭记》意在指出近景亦有妙处,证明观点。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立足文本内容,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写作意图。结合“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得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分析,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用以自警并诫人。 【点睛】无参考译文。 三、作文 27.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在从小教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面对悲伤者,会将自己扮演成同情者的存在——在悲伤者面前嬉皮笑脸是一件不礼貌的行为,而流露出悲伤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自己本身会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虔诚者向玩世不恭者的转变”——外化的社交行为让我们逐渐的将这个行为背后所具有的动机内化,我们在看到他人悲伤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产生悲伤的情绪。而内化后的同情,会逐渐演化为一个人善与道德的动机,面对悲伤者,我们会同样报以悲伤的对其进行安慰亦或于帮助。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比如学员甲向学员乙借了一条香烟,说好一月后偿还。但一月后未如期偿还。学员甲则会强调最近太忙,没时间等外部原因。而学员乙则更可能认为是学员甲生性如此,需时积极,不用则忘,甚至是个私心重,有借不愿还的人。 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如认为人就要说到做到,借东西就应该如期偿还,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等,一旦发现不合常规,就归因于行为实施者的个人因素。而实施行为的人则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如借东西未还是因为太忙,没时间,朋友没及时帮忙是因为有急事走不开等等。可见,归因的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 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对失败等则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没考好,常见的归因是题目太难,时间太紧,或打分太严。但观察者却往往从行为者自身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进行内归因。如,你病得很厉害,可是却发现给你看病的医生显得很冷漠。实际上,你恰恰忽略了医生的职业特点,即每天他都在接触大量病人,对各种各样的痛苦已经习以为常,而且他的责任在于准确地作出诊断,并不是对你的病表示同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理解材料的意思,抓住“悲伤”“同情”“旁观者”“被同情者”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悲伤”是种情绪反应,多数高等哺乳动物均有此反应,人类最为显著,是悲痛哀伤之意。“同情” 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狭义的同情中常常针对弱者、不幸,而且偏重于同情者本身的情感体验(意识),但对“弱者”“不幸”的判断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成分且考虑到潜意识中情感在行为中的体现,广义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结合“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分析,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辩证看待事情;做事情,看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还应该探究事情的本质;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等。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还可以结合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周边看客们对她儿子的死,内心的那种悲伤,和祥林嫂自己内心的悲伤是不一样的。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