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理)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理)试卷 (考试分值:100 分) 注意事项: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第 I 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刻舟求剑”等,这些寓 言故事说明,哲学的智慧( ) A. 产生于寓言故事 B. 产生于哲学家的想法 C. 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 源于人们的主观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C: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 对世界的思考,C 正确。 ABD:“产生于寓言故事”、“产生于哲学家的想法”、“源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三项均错 误,ABD 排除。 故本题选 C。 【点睛】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 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 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 的 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 方面 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 A. 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 B. 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楼阁 C. 哲学是科学之母 D.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 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D:题中事例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 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强调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哲学,说明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同时哲学 是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D 正确。 A: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A 错误。 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能指导人们的生活,并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 阁,B 错误。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并不是科学之母,C 错误。 故本题选 D。 【点睛】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 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哲学有科学 与非科学之分。 3.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下列观点体现的哲理与之相近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气是生命的源头,气是世界的本原,反映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形存则神 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符合题意。 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一种诡 辩论,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B。 4.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时代发展、人民期待的精准把握和呼应, 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下列观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理相反的是( ) A. 世界是意志的外化 B.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 按规律办事 D. 水是生命之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材料体现了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意志的外化”强 调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与材料蕴含的哲理相反,A 符合题意。 BC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按规律办事”、“水是生命之源”三项与 材料蕴含的哲理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CD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点睛】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 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 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 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 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 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 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5.手机尾号 8888、6666、9999 等,对于一些人而言是幸运号码。从本质上看,这种做法属于 (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 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D:手机尾号 8888、6666、9999 等,对于一些人而言是幸运号码,从本质上看,这 种做法将自己的发展寄托在简单的数字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 符合题意。 AB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C 排除。 故本题选 D。 6.以下歌词中与“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观点具有相同哲学倾向的是( ) ①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②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 ③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④:“你存在我深深 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 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中观点具有相同哲学倾向, 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我们 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中观点 的哲学倾向不同,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7.我国之所以不断完善宪法,是因为( ) ①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③真理只有一个 ④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①错误。 ②④:我国之所以不断完善宪法,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真理只有一个”阐释的是真理的客观性,与题意无关,③排除。 故本题选 B。 【点睛】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 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对僵化的,静止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 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 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 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 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3.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 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8.从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进宪法,到确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的指导地位;从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到把“农村中的 家庭联产承 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从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到把“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回望 4 次宪法的修改不难发现,我国宪法是 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的。我国宪法修改的历 程说明( ) ①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 ②追求真理需要不断颠覆已有的认识 ③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循环往复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①正确。 ②③:真理永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 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③正确。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不是循环往复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 B。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 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 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 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9.高科技精密陶瓷因具有重量轻、高硬度、不易磨损、永不褪色和佩戴舒适等特点而受到现代 制表业的青睐。目前的高科技精密陶瓷多为白色、银灰色和黑色,这与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元 素息息相关。添加钦金属的陶瓷呈现银灰色,轻盈耐磨,具有恒温性;添加铱金属多呈现白 色,使陶瓷散发出深邃的光泽,达到一种极致的高贵。可见 ①把握联系的普遍性是创造客观实在的前提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③人能在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联系 ④人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创造出新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创造客观实在”说法错误,因为客观实在是客观的,不是人为创造的,①观点错 误,排除;“事物的不同特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②错误,排除;从题意中高科技精密陶瓷的制作,可以看出人能在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 立起新的联系;人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创造出新的价值,③④符合题意;本题选 D。 10.下侧漫画《情人眼中出西施》(作者:方成)的哲学寓意是 A. 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B.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D.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实践的特征。A:实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 史性,意识没有社会历史性,A 错误。 B:漫画中情人眼中出西施,强调的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B 符合题意。 C:情人眼中出西施不是主动创造性,而是自觉选择,C 不符合题意。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D 错误。 故本题选 B。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 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 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 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 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 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 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1.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机器人,能由超声波推进在血液中游走,清除病菌及其产 生 的毒素,将来有望成为安全有效的解毒手段,可以有效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这说明 ( ) ①纳米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纳米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类 ③制造纳米机器人是人类认识的目的 ④纳米机器人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机器人,说明纳米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 正确。 ②:纳米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能取代人类,②错误。 ③:人类认识的目的是实践,③错误。 ④:纳米机器人,能由超声波推进在血液中游走,清除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将来有望成为 安全有效的解毒手段,可以有效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这说明纳米机器人对人类的身体健康 有一定的帮助,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B。 12.习近平要求青年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列名言与这一要求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 ①知行合一 ②知易行难 ③学以致用 ④学无止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万卷书,是指要获得足够多的理论知识,行万里是指要参与实践,“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体 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符合题意。 ②:“知易行难”意思是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未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不符合题意。 ③:“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符合题意。 ④:“学无止境”反映了认识的无限性,不符合题意,④排除。 故本题选 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 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 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 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 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13.甲骨文的发现很巧合。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买回的中药龙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 画,幸亏他是金石学家,考证出这就是商代文字,由此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目前已 发 现的甲骨文单字中还有约 3000 个待破译,未识的甲骨文多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因无 史献参证而不便确认,加之方法上无大的突破使研究颇受局限。这表明( ) ①方法创新是推动甲骨文研究的决定性因素 ②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和方法有直接关系 ③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社会实践是推动甲骨文研究的决定性因素,①错误。 ②④: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还有约 3000 个待破译,未识的甲骨文多为人名、地名等专 有名词,因无史献参证而不便确认,加之方法上无大的突破使研究颇受局限,这表明认识的 发展与认识工具和方法有直接关系,也表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④符合题意。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属于不可知论观点,③排除。 故本题选 C。 14.下列与材料中的“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谚语共同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 ) ①河有源泉,水才深 ②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③微风聚起,就有台风的力量 ④打碎的镜子映不出人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东西举起来很困难;许多人 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快。体现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微风聚起,就 有台风的力量”、“打碎的镜子映不出人面”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河有源泉,水才深”、“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强调的是因果联系,①②不符 合题意。 故本题选 D。 15.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又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而快速发展,但 同 时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对此,大多数民众认为应加强对其监管,网约车行业监管要刹车 不要 掉头。下列哲学观点中能支持这一说法的是( ) ①网约车行业是新出现的事物,就应该支持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失败难免出现 ③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④新出现的事物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悉心保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一定前途光明,是否支持、悉心保护,应 视具体情况而定,①④错误。 ②③:网约车行业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又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而快速发展,但同时各 种安全事故频发,应加强对其监管,网约车行业监管要刹车不要掉头,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失败难免出现,也是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 过程,②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C。 16.党之所以能够永葆初心、勇担使命。靠的是一次次真刀真枪地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政治品格。这表明“自我革命”必须( ) ①坚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坚持做到对既往否定和对现实肯定 ③坚持以批判和革命的精神看待世界 ④坚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陈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根据题目的表述,党之所以能够永葆初心、勇担使命靠的是勇于自我革命的 鲜明政治品格。这表明“自我革命”必须坚持辩证否定观,坚持以批判和革命的精神看待世 界,①③选项正确。 ②:对既往和现实都要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②错误。 ④:坚持解放思想,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④错误。 故本题选 B。 17.发展的实质是( ) A.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融合 C. 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D. 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教材知识可知,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 项正确。 B: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融合不是发展的实质,B 项不选。 CD: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指的是事物的量变,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改变指的是事物的质变, 量变与质变均不是发展的实质,C、D 项不选。 故本题答案选 A。 18.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沁透着民生温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既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一切为了 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情怀。十九大报告中的人民情怀 ①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表明了任何个人的劳动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体现了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 ④蕴含着要坚定的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十九大报告中的人民情怀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蕴含着要坚定的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①④项符合题意。 ②:并不是任何个人的劳动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那些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才能推动 社会的发展,②项说法错误。 ③:人民情怀体现了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而不是要把人民群众的 需要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③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C。 【点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 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19.习近平主席参加义务植树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习近 平主 席这句话蕴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思想的是( ) 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②要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④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强调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①④符合题意。 ②:要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②错误。 ③:“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并不体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规律,也不体现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③排除。 故本题选 C。 20.“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 之间的对话,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让共建成果惠 及更广泛区域。这主要体现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关键部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分清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故①排除。 ②:尊重各国法治道路和模式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故②正确。 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③正确。 ④:材料没体现分清主次矛盾,没体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 B。 第Ⅱ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1.张纯如,美籍华人。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经历者的后代,参阅 了 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1997 年,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三十余次,各种语言版本不 断 加印,迄今印数已近千万册。她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通过史料真实展示了人类 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 有 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希望日本政府认真对待侵华历史。 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张纯如根据史实结集出版《南京暴行》的 哲学价值。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结集 出版《南京暴行》,能让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历史罪行, 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揭露军国 主义暴行,有助于世人珍视和平,推动世界和平进程;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结集出版《南京暴 行》,有助于人们不忘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京大屠杀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南京暴行》的出版、再版情况为材料,从《生 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 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张纯如根据史实结集 出版《南京暴行》的哲学价值。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认识社 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社会存在的决 定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 形成答案要点。①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结集出版《南 京暴行》,能让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历史罪行,警示世人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 推动社会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揭露军国主义暴行,有 助于世人珍视和平,推动世界和平进程。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张纯如根据历史史实结集出版《南京暴行》,有助于人们不忘 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 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 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 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 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使我国许多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 重。近年来,国家对保护森林、植被、防风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老百姓能望得见青山,看得见 绿水。有人认为,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是人改造规律的结果。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①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体现。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 认为人能够改造规律是错误的。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等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而不是改造规 律,故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是尊重规律的结果。(考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注意,一般这类试题既不完全正确, 也不完全错误,考生就其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就其错误的观点给与指正。首先承认“老百姓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这一观点看到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并给与说明,考生可从世界是物 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阐述;其次, 指出“是人改造规律的结果”的错误不足之处,考生可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点睛】评析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 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类试题由于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 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课标卷、福建文综卷、 浙江文综卷几乎每年都有一道评析类主观题,山东文综卷、江苏单科卷也经常以评析题形式 对学生进行考查。 2.解题方法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 析,福建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山东文综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 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第三,总结概括,从整 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2)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 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课标卷 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 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 键。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 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 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 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23.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体意识”。2017 年 1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 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 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 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30%以上,中国对全球 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 100 多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 述。 【答案】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 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 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 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 查考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 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整体与部分的知识”,设问是“阐 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 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 响应支持,6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等关键信息,从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 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 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 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 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 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 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4.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 我们坚信,尽管形势发生变 化,中国发展的“时”依然总体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发 展的前景十分光明,牢牢抓住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奋力勇夺,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这是厚积薄发的发展之势, 经过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的深厚积累和不懈探索,我国经济有足够底气应对 风险挑战;这是合作共赢的开放之 势,中国坚定不移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各国深化合作, 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 认同和支持。 (1)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 性。 (2)请你从方法论角度,提两条增强中国自信的建议。 【答案】(1)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 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 ②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 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③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 ④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式。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传承优秀中国文化 ②用联系观点看待中国发展。 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复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自信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发展的时和势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 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材料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 生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 的时和势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的相关知识,五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否定、创新,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 圈定答题的角度: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与质变、两点论与重点论。 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的观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坚持了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式。 ②前进性和曲折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 与试题材料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 中国形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③量变与质变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 料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 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两点论与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 题材料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 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从方法论角度,提两条增强中国自信的建议。知识限定比较宽泛, 属于中观考查。考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材料,提出方法论建议。结合试题材料,考生可以 从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发现要用联系观点看待中国发展;从中 国发展的时和势发现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传承优秀中国文化;从中国的未来发现要用发 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复兴。 【点睛】第(1)问,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 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 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 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第(2)问,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技巧: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 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②注重层次性;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 正能量方面,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及人类共同的人文情怀;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 体可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