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理)(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理)(解析版)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2、BCCDC DBAAC DB 1.B【解析】 ∵  { | ln 1 } 1,M x y x     ( ) ,  2| 2 0N x x x      ,0 2,   ,∴ NCR =(0,2),∴ NCM R  1,2 . 2.C【解析】设 0 1 3i 2 z    ,则 2 0 1 3i 2 z    , 3 0 1z  , 4 0 0 1 3i 2 z z   ,所以 0 nz 的值 以 3 为周期呈周期性出现,故 2020 0 0z z z  ,所以 0 1 3i 2 z z    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 第三象限. 3.C【解析】样本空间为       , | 0,1 , 0,1x y x y  ,是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所求事件所包 含的样本点在直线 y x 与直线 1 2 y x  之间,且在样本空间的正方形内,其面积为 3 8 ,所 以所求事件的概率为 3 8 . 4.D【解析】由全称命题的否定形式,易知答案 D 正确. 5.C【解析】当点 P到圆心 2C 距离最大时,切线段 PQ最长, 2 1 2min 1 6PC C C   ,此时 2 26 2 4 2PQ    . 6.D 【解析】 2 1( ) cos 3 sin cos sin 2 2 6 f x x x x x          ,由 32 2 2 2 6 2 k x k        , kZ ,得 2 6 3 k x k      , kZ ,所以  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2, 6 3 k k       , kZ .可知①正确;由 sin 2 1 3 3 6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知 (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3 x    对称,所以②正确;当 [ , ] 4 x   时, 2 132 , 6 3 6 x         ,所以 3( ) sin 2 1, 6 2 f x x              , 故③正确. 7.B 【 解 析 】 取 BC 的 中 点 D , 由   0MB MC BC      , 得 0MD BC    , 所 以 AM BC   AD BC DM BC        AD BC       1 2 AB AC AC AB         2 21 2 AC AB     2 21 4 2 2   6 . 8.A【解析】设  0 0,P x y 为  2y f x  图象上任一点,则     0 0 02 4 2y f x f x     , 所以点  0 02 ,Q x y 在函数  4y f x  的图象上,而  0 0,P x y 与  0 02 ,Q x y 关于直线 1x  对称,所以函数  2y f x  与  4y f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1x  对称. 9.A【解析】令 1t x x   ,因为 0x  ,所以 2t  ,则函数  f x 转化为 9 92 6y t t t t      , 当且仅当 3t  ,即 1 3x x   ,也即 3 5 2 x   时,等号成立. 10.C【解析】设过点  ,0A t 的直线方程为 x my t  ,代入 2 8y x 得 2 8 8 0y my t   .设  1 1,B x y ,  2 2,C x y , 则 1 2 8y y m  , 1 2 8y y t  , 所 以  22 2 1 2 1 2 1 22y y y y y y    264 16m t  , 1 1 BF CF  1 2 1 1 2 2x x     2 1 1 2 8 y   2 2 1 2 8 y       2 2 1 2 2 2 2 2 1 2 1 2 8 256 16 256 y y y y y y           2 2 2 2 2 2 8 64 16 256 1 8 2 4 1264 16 64 16 256 8 2 2 2 m t m t t m t m t t              ,要使该式对m所有可能取值均为常数, 则 21 2 4 2 t   ,故 2t  或 2 . 11.D 【解析】固定正四面体 ABCD不动,则其内切球也随之固定,考虑顶点 A与正六面体 (即正方体)的顶点的距离.当正方体的顶点在球面上移动时,顶点 A到球面上点的距离 最小值就是顶点 A与正方体顶点距离的最小值.由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为 1,知球心到顶 点 A的距离为 3,所以顶点 A到球面上点的距离最小值为3 1 2  . 12.B【解析】∵ e 1x x  ,∴ 2 1 2 1 lne e 2 1 ln 1 2 lnx x xx x x x x         ,等号成立条件为 2 1 ln 0x x   ,∴  2 1e ln 2 ln ln 2xx ax x x x ax x a x         ,∴只需 2 0a  ,即 2a  . 填空题 13. 【答案】 2 1y x  .【解析】设切点坐标为  0 0 0,exx x ,由 xy e x  得 e 1xy   , 所以切线方程为   0 0 0 0e 1 ex xy x x x     ,因为切线过点  1, 1  , 所以   0 0 0 01 e 1 1 ex xx x       ,即 0 0e 0xx  ,所以 0 0x  ,即所求切线方程为 2 1y x  . 14.【答案】 8m n .【解析】 因为 ix , iy  0,2 ,所以 2 1 4 i i xy   表示的数对对应的点  ,i ix y 在椭圆 2 2 1 4 x y  的内部,且在第一象限,其面积为 2 1 4 2     ,故 2 2 2 m n    ,得 8m n   . 15.【答案】 27 3 2 .【解析】设 AC x , BD y ,则 2CD y .在 ABD△ 和 ACD△ 中分别 由余弦定理得  2 2 29 2 13 2 2 13 cosy y ADB       ,    222 2 2 13 2 2 2 13 cosx y y ADC       ,两式消去角,得 2 26 6x y  ,在 ABC△ 中由 余弦定理得  2 2 23 9 2 9 cos60y x x      ,即 2 29 81 9y x x   , 所以    2 23 6 2 9 81x x x    ,解得 6x  或 24x   (舍去).所以 ABC△ 的面积为 1 3 27 39 6 2 2 2 S      . 16.【答案】 3 或 6 3 .【解析】设 1 2 2F F c .①当 1 90AFB  时,设 1AF m ,则 1BF m , 2AB m , 2 2BF m a  ,所以 2 12 2 2a AF AF m a    ,所以 2 2m a ,在 1 2BFF△ 中由余弦定理,得         2 22 2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c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整理得 3ce a   ;②当 1 90ABF  时,设 1BF m ,则 1 2AF m ,AB m , 2 2BF m a  , 所以  2 12 2 2 2a AF AF m a     ,所以  4 2 2m a  ,在 1 2BFF△ 中由勾股定理, 得        2 222 4 2 2 2 2 2c a a    ,整理得 3 6ce a    . 解答题 17. 【 解 】 ( 1 ) 由 sin sintan cos cos B CA B C    得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A B C A B C    , 即 sin cos sin cosA B A C cos sinA B cos sinA C , 也 即 sin cosA B cos sinA B = cos sinA C sin cosA C , 所以  sin A B  sin C A  ,所以 A B C A   或    +A B C A     (不成立), 所以 2B C A  ,则 3 A   . (4 分) (2)由正弦定理得 2 sin sin sin b c a B C A    ,所以 2sinb B , 2sinc C .因为 3 A   , 所以 2 3 C B   ,所以 2b c    22 sin 2sin 2 2sin 3 cos 2 7 sin 3 B B B B B                , 其中为锐角,且 3sin 7   , 2cos 7   .因为 20 3 B    ,所以 2 3 B       , 易知 siny x 在 , 2 x      单调递增,在 2, 2 3 x         单调递减,所以 2 B   时, 2b c 取得最大值 2 7 ,又 2 3 3sin sin 3 2 7 7           ,所以 2b c  2 7 sin 3B    , 故 2b c 的取值范围为  3 2 7 , . (12 分) 18.【解】(1)由  24 1 1n nS a   得  2 1 14 1 1n nS a    , 两式相减并整理得   1 1 2 0n n n na a a a     ,∵{ }na 为正项数列,∴ 1 2 0n na a    , ∴ 1 2n nd a a   , 2na n .由 1 2 3 34c c c   得 22 4 2 6 2 34q q       , 即 26 13 2 0q q   ,解得 1 6 q  (舍去)或 2q  ,所以 12nnb  , 2nnc n  . (3 分) 所以 3 nn c  2 2n n  ,设 2 2n n nk  ,因为  2 1 2 1 1 2 n n nk k n      2 1n   ,则 1 2k k , 3n  时,{ }nk 单调递减,又 2 3 91 8 k k   ,所以{ }nk 的最大项为 3 9 8 k  ,故 的最小值为 9 8 .(7 分) (2)由(1)知 2nnc n  . 所以 1 2 31 2 2 2 3 2 2nnM n         ① 则  2 3 12 1 2 2 2 1 2 2n n nM n n           ② ① ②得 1 2 3 12 2 2 2 2n n nM n         1 12 2 2n nn       11 2 2nn     所以   11 2 2n nM n     . (12 分) 19.【解】(1)证明:记 AC与 BD交点为O,∵ PB PD ,O为 BD 的中点,∴ BD OP ,又∵ ABCD为菱形,∴ BD AC . ∵ AC和OP是平面 APC内两条相交直线,∴ BD 平面 APC. 又 BD 平面 BPD,∴平面 APC 平面 BPD. (2)设 PO m ,∵ 90APC  ,∴ 2AC m ,又 120BPD  ,所以 60BPO  , 所以 3BO m ,因为 2BC AB  ,所以在 Rt BOC△ 中,由勾股定理得 1m  ,∴ 3CP  . 由(1)知, BD 平面 APC,∴平面 APC 平面 ABCD.以O为原点,OB方向为 x轴正 方向,OC方向为 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0, 1,0A  ,  0,1,0C ,  3,0,0D  , 1 30, , 2 2 P        . 1 30, , 2 2 AP          , 3 30, , 2 2 CP          ,  3, 1,0CD     .设平面 CPD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3 3 0 3 0 y z x y        令 1x  ,解得 3y   , 3z   ,即  1, 3, 3n     , 2 3 2 39cos , 131 13 AP nAP n AP n             , 所以直线 AP与平面 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2 39sin cos , 13 AP n     20.【解】(1)证明:(反证法)假设存在 na , 1na  , 2na  三项成等比数列,则 2 1 +2n n na a a  , 所以  2 1 +1n n n na a a a   ,所以 2 1 1 1 0n n n n a a a a          ,解得 1 1 5 2 n n a a     ,由条件可知 Fibonacci 数列的所有项均大于 0,所以 1 1 5 2 n n a a     ,又 Fibonacci 数列的所有项均为整数, 所以 1 n n a a  应该为有理数,这与 1 1 5 2 n n a a     (无理数)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原命 题成立. (6 分) (2)证明:①易验证 1,2n  时命题成立. P A B C D O x y z ②假设 n k ( *kN )时命题成立,即 1 1 5 1 5 2 25 k k ka                    则 1n k  时, 1 1 1 1 1 1 5 1 5 1 1 5 1 5 2 2 2 25 5 k k k k k k k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5 1 5 1 5 1 5 2 2 2 25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5 1 5 1 5 1 51 1 2 2 2 25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1 5 1 5 1 5 1 5 2 2 2 25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5 1 5 2 25 k k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n k  时,命题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Fibonacci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1 1 5 1 5 2 25 n n na                    ( *nN ). (12 分) 21.【解】(1)设  ,P x y ,则由题意得  2 24 2 1x x y    ,两边平方并整理得曲线 E的 方程为 2 2 1 4 3 x y   . (4 分) (2)易知直线 AB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可设 AB的方程为  2y k x  ,与 2 2 1 4 3 x y   联立 并消去 y得  2 2 2 23 4 16 16 12 0k x k x k     ,因为 2x  是其一个根,所以解得另一根即点 B的横坐标为 2 2 8 6 3 4B kx k    .因为 AB AD ,所以把 k换成 1 k  得D的横坐标为 2 2 8 6 3 4D kx k    . 则 B、D的纵坐标之差为    12 2B D B Dy y k x x k           2 2 12 12 3 4 3 4 k k k k            2 2 2 12 7 7 3 4 3 4 k k k k       2 4 2 84 1 12 25 12 k k k k      . 所以 四边 形 ABCD 的 面积 S 1 2 B DAB y y   2 4 2 84 1 2 12 25 12 k k k k      2 2 1 168 112 25 k k k k            2 1 168 112 1 k k k k            1168 1 112 1k k k k         1168 1 112 1 k k k k     令 1t k k   ,则 168 112 S t t   ( 2t  ),易知 S在 2t  时单调递减,所以 2t  时,S取得最大 值 48 7 ,此时, 1k  .所以四边形 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48 7 . (12 分) 22.【解】(1)  f x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e ( 0)xx a a     有两个不同的根. 令   exg x x  ,则    1 exg x x    ,易得 1x   时,   0g x  ,函数  g x 单调递减; 1x   时,   0g x  ,函数  g x 单调递增.当 x 时,   e 0 e x x xg x x     ,当 x时,   exg x x  ,又   11 e g    ,结合图象可知,要使函数   exg x x  的图象与直线 y a  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则 1 0 e a    ,所以,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 10 e a  . (2)令      1 1h x g x g x      ( 0x  ), 则      1 1h x g x g x         1 1e ex xx x         e e 0 e x xx    , 所以  h x 单调递增,故    0 0h x h  ,所以    1 1g x g x     ( 0x  ). 不妨设 1 2x x ,则结合图象易得 1 21x x   , 11 0x   , 由条件知            2 1 1 1 11 1 1 1 2g x g x g x g x g x              , 又 2 1x   , 12 1x    ,以及函数  g x 在 1x   时单调递增, 得 2 12x x   ,所以 1 2 2x x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