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在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中得以体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作者和读者的对比论证,重点论述后者。‎ D. 文章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只从表面理解作品,就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孔子的“诗可以兴”既是说诗能表达多种含义,也是说诗能感动众多读者。‎ D. 王国维对《摊破浣溪沙》和《蝶恋花》如此解读,证明他是第二层次的读者。‎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B项,由“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等内容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说法错。原文“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C项,原文“《诗经》里所说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指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没有指出感动的读者的多少。‎ D项,王国维的解读是符合“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的,所以,他应该是第三层次的读者。‎ 故选B项。‎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这说明老年人已成为社会负担。‎ C.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然困难。‎ B.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C.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D. 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6.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 ‎6.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B项,由“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可知,养老成为时代问题,但文章并没有提到“这说明老年人已成为社会负担。”,无中生有,故B项错误。‎ C项,由“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可知,突发疾病是其“家中猝死”的主要原因,属于扩大了范围。故C项错误。‎ D项,由材料四,由“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由“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和“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可知,“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故本题选D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此类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及材料四内容分析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作答此类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件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时会散发出奇特的香,这种香有一种用生命换来的美。‎ B. 文中关于羊吃草的描写,色彩鲜明,用词精准,比喻形象,具有一种艺术美。‎ C. 作者借古人亲近自然草木,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呼吁自然、和谐。‎ D. 全文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由实而虚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内涵。‎ ‎8. 文章以“草木恩典”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 ‎9. “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见,结构对文章非常重要,那么,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局的?‎ ‎【答案】7. D 8. ①滋养健康:草药治病,食草充饥,替人畜打扫垃圾,还世界天蓝水碧;②培养情趣:愉悦心智,养眼醒神,使诗性重返,培养“任平生”的潇洒情怀;③构建和谐: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④启迪人性:草水养人而不知晓,坚守却不居功。 ‎ ‎9. ①闻草木香:铡青草或熬草药时闻其香;②观色悟意:放羊时尝草根、看草色,继而联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伟大;③受恩忆古:朋友亲近草木,诗性重返,古人亲近自然,情怀潇洒;④赞草本品:揭示草木恩典的内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D项,浏览文章未出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故本题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草木恩典”重点应该落在“恩典”上,“恩典”就是指“恩惠”,“草木恩典”就是指草木给人类、社会、自然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恩惠。文章中有一些段落有明显的论述,如第六、七、九、十一这些段落写到“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已;闻香,偷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然后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把相同内容放一起,最后可概括为四点:①滋养健康;②培养情趣;③构建和谐;④启迪人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的能力。题干问: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局的?请简要说明,可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再判断哪些段落与“草木”有关,写了与“草木”有关的哪些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了。第一至三段,主要是写“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铡青草或熬草药时闻草木香。第四至七段,主要是写放羊时尝草根、看草色,继而联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伟大。第八至十段,写朋友亲近草木,诗性重返,古人亲近自然,情怀潇洒。最后一段主要是赞美草本品质,揭示草木恩典的内涵。‎ ‎【点睛】学生首先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文章,对它做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前提。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阅读感知文章全貌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益①,汾州平遥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后唐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②,卿能为朕死耶?”益曰:“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兼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因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景崇闻之,遂据城叛。显德元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乾德初,郊祀,礼与丞相等。三年,卒,年八十,赠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注】①侯益一生经历了整个五代十国时代。②缀旒:比喻君主被臣下挟持,大权旁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B. 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C. 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D. 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即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可全权调度一地的军、民、财三政。‎ B. 崩,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有封爵者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 C. 致仕,指古代官员将官职交还君主,退休回家。类似的表达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D. 郊祀,古时君王会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益勇猛善战。晋初范延光、张从宾反叛,形势危急,他率数千士兵在汜水打败了张从宾一万多人的军队。‎ B. 侯益善于掩饰。隐帝派遣侍臣问他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他以引诱蜀军出关以消灭之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C. 侯益富有心机。王景崇要杀他,他派景崇的同乡去游说;游说不成就贿赂权贵,设法逼反景崇,解除了危机。‎ D. 侯益善变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归降唐明宗;在汉担任侍中,孟昶先派人送礼后又派人招降,他又归附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2)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侯益亲自击鼓进攻,士兵趁着这股气势,大败张从宾的军队,几乎杀光他的士兵,汜水因此而断流。‎ ‎(2)何况侯益的亲属和党羽非常多,如果事情轻率发动,(你的)灾祸也迅速地到了。‎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圈出“侯益”“貌”“朝廷”“心”“尔”“彼”“益”等名词,再按照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顺”是动词,意思是“归顺”,宾语是“朝廷”,故应在“朝廷”后断开,排除BC两项;‎ ‎“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宾语是“彼”,即“侯益处”,故应在“彼”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错误,应该是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孟昶先派人送礼后又派人招降”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可见应该是蜀主孟昶先派王处回招降他,再派遣吴崇恽给他送厚礼。‎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鼓”,名词做动词,击鼓(进攻);“乘”,趁着;“其众”代指张从宾的军队;“殆”,将要,几乎;“为”,因为,“为之”,因此。第二句中,“况”,何况;“亲戚”,亲属,“爪牙”,党羽,都是古今异义词;“若”,如果;“妄”,轻率,随便;“发”,发动;“旋踵”,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至”,到。‎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 ‎)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侯益,汾州平遥人。唐昭宗光化间,李克用占据太原,侯益凭拳术勇武投入其帐下。后来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侯益两手反绑请罪,明宗说:“你尽忠节,又有什么罪呢?”后晋初年,范延光在大名反叛,张从宾占据河阳给他声援。晋祖石敬瑭召见侯益,对他说:“国家危急,您能为朕牺牲吗?”侯益说:“希望(您)借我五千精锐士兵,打败敌人是一定的。”侯益率禁兵数千人,驻扎虎牢。张从宾率军队一万多人,在汜水两边列阵。侯益亲自击鼓进攻,士兵趁着这股气势,大败张从宾的人马,几乎杀光他的士兵,汜水为此而断流。晋祖大喜,拜侯益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侯益率领手下回到京师开封,拜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主动陈说自己没有参加后晋北伐契丹的谋划。契丹授侯益为凤翔节度使。后汉刘知远称帝,下诏加侯益为侍中。侯益认为自己曾经接受契丹的任命,听说汉军进入洛阳,很担忧,疏浚护城河作为防备。蜀主孟昶派遣侯益亲近的王处回送来书信招降侯益,又派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赠礼物给他。侯益于是和他的儿子一起归降后蜀。汉祖刘知远知道这件事后,派遣王景崇率领数千禁军,每天加倍行程赶去岐下,召侯益入朝。此时汉祖刘知远已经病危,召王景崇到自己的卧室,对他说:“侯益表面上顺从朝廷,实则心怀贰心。你去他那里召他入朝,如果侯益来朝,就放过他,不用过问;如果他迟疑不决,你就自行处置(可把他杀掉)。”侯益害怕了,就打算奉诏入朝。恰好听说汉祖刘知远驾崩了,而王景崇打算诛杀侯益。从事程渥是王景崇的同乡。侯益于是派他去游说王景崇:“您官至高位,应该稍微明白不做什么了,何必怀有危害别人的心,做过分的事呢?何况侯益的内外亲戚和亲信党羽非常多,如果事情胡乱发动,你的灾祸也迅速地到了。”景崇大怒道:“你赶快走,别为侯益游说。你再多说,我就灭你全族。” 侯益知道了王景崇根本不听程渥的话,当即率数十骑奔入朝中。后汉隐帝刘承佑派侍臣问侯益暗中联结蜀军的原因,侯益回答说:“我是想诱蜀军出关,趁其不备突袭他们。”侯益厚赂史弘肇等人,诉说王景崇横行霸道的行径。诸多权贵大力包庇保护侯益,于是朝廷授予他开封尹兼中书令。王景崇听说这些事情,于是据城反叛。显德元年冬,侯益告老还乡,以本官退休回洛阳养老。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以耆旧老臣的地位厚待他。乾德初年,侯益入京参加郊祀,待遇与宰相等同。乾德三年,侯益病亡,终年80岁,追赐中书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5.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D 15. (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4)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题应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针对选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的鉴赏能力。作答本题应明确题目要求: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 ‎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中“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 “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 ‎“尚想三径菊花丛”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词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点睛】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应注意读懂诗歌。注意关注题目、注释关键的词句,鉴赏语言,理关系,明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3)杜甫在《登高》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如建瓴走坂、百川东注,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答案】 (1). 飞来峰上千寻塔 (2). 闻说鸡鸣见日升 (3). 间关莺语花底滑 (4). 幽咽泉流冰下难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默写第一小题: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故本题填写: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第二小题:以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应为“间关莺语花底滑”。第三小题表现突出典型特征的应为名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咽、莺、萧 。‎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7.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 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 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 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 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其次应注意标点本身的用法及上下文的连贯。B处是并列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不当,应该用分号。故本题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病句辨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排除B 项;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项、D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诗歌鉴赏,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学生在注意分辨感情的同时应注意强化书面表达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答案】 (1). 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2). 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3). 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①处根据文段核心话题“垃圾分类”和后文中讲到的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此处应填“垃圾分类的好处(益处)有哪些”;②处根据分号前的“一是将……单独分类”和后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③处根据下文中“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可以推出此处应填“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21.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2)将上面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减词语)‎ ‎【答案】(1)不允许 ‎(2)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及语言表达能力。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禁令。 那条禁令是不准警方执行市长的指示。 市长曾指示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读懂句子,弄清句子的逻辑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故本题回答不允许。第二问,先找出原句的主干部分(“地方法院推翻禁令”),添加必要成分组成一句;然后分割关于指示及其定语部分(“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组成一句;最后将禁令的定语部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这一指示的禁令”)变成句子;按各句之间的逻辑顺序排列即可。‎ ‎【点睛】语言文字运用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两个结合,即把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语言文字的传统知识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努力做到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既有通俗性又有科学性。学生应注意语义的分析以及理解。‎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但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知识付费’”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知识付费”还需扬长避短 近年来,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转变,“知识付费”俨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大“风口”,引领着时代风潮。诚然,知识付费的“短平快”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既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愈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切切实实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之举。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知识付费”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推广普及“知识付费”时必须要扬长避短,助其健康发展。‎ ‎“知识付费”的一个局限即是对知识的过度压缩。综观当下,最普遍的知识产品即是将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压缩成一篇适合朗读的口播稿,然后录制成半小时左右的课程,而消费者只需花费极短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本书最核心的内容。这种将知识进行高度压缩化处理的手段固然可以使得消费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多的知识,但是,试问对于知识消费者来说,花费数月去耐心阅读一部皇皇巨著与快速“吞服”半小时左右的浓缩音频,得到的知识与收获又岂能相提并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普通读者,我们固然不要求人人都做到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但是至少得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体会一部著作,让著作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如此方能够真正了解一本书,读懂一本书。而知识供应商提供的“知识浓缩药丸”虽然能够让读者一窥著作概况,但缺少了这种入心入脑的品读体会过程,最终只能让读者停留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层面上。‎ ‎“知识付费”的另一个局限则在于同质化现象显著。由于资本天生的趋利特性,知识供应商在制作知识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商业价值而不是知识本身,因而由资本驱动而成的知识产品首先是一个商品,其次才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知识产品往往需满足易读、有趣、难度适中、内容新颖、篇幅合理等诸多限制条件。在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之下,即使是脱胎于几十万字的“大块头”而产生的知识产品,也难免出现解释思路相似、论述细节相仿等同质化现象。对于同一著作或者同一问题,读者即便购买了多种知识产品,最终也只能获得大同小异的若干知识的迭加,既谈不上广度上的拓展,更谈不上深度上的升华。‎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知识付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倘若这些局限不加以重视、合理规避,终将会使“知识付费”变为转瞬即逝的“昙花”。无论是知识供应商还是知识消费者,在享受“知识付费”带来的便利与回报的同时,还需扬长避短,让“知识付费”这一新时代产物永葆生机,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半命题作文题。材料涉及热点时事,事关“知识付费”问题。对此,我们应全面客观看待,既要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要看到其弊端。作文题中“对此,你怎么看?”是审题关键。命题人对“知识付费”做了正反两方面的阐述: “知识付费” ,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 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 的只是一堆结果。上述内容即为“此”,即为写作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即“对此,你怎么看?”透过命题人所给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的思想倾向: 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但命题人又没有完全否定知识付费。因此,这就需要考生辩证地来看待“此”,得出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中,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既可以积极肯定,指出其优势,又可以指出其弊端,也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综合考虑,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可谓多嬴。②不能一味依赖“知识付费”,要保留自己思考的权利,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③利用“知识付费”要科学适度, 要保证自己有更多的通过思考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