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苏、李的尊体论,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试题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概念理解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本题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 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D项根据文本第四节内容“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可知,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根据文本第三节内容“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可知,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 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 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D. 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5.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等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D. 魏德深深受百姓的爱戴,为了能拥有魏德深这样的好官,贵乡百姓和馆陶的百姓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终魏德深被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 ‎7.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答案】4. C 5. D 6. C ‎ ‎7. (1)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2)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人规模达到了几百家。‎ ‎【解析】‎ ‎4.‎ ‎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C项,济:完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排除法,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赵君实之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于时、群、独全、句子大意;(2)众庶、悲泣、句子大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二)诗歌鉴赏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情感主旨和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字放在诗歌中谈效果,本题可以作答为,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三)名言名句默写...‎ ‎9.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2)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庄生晓梦迷蝴蝶,       。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答案】(1)六宫粉黛无颜色;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2)此情无计可消除;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衰鬓”“粉黛”“暂歇”“杜鹃”“沧海”。‎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 错误。‎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了“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啊,我也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另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接着说。 ‎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0. 这篇小小说的标题是“病人”,综观全文,你认为小说中到底谁是真正的“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11. 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围绕“她”,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归纳。‎ ‎12. 文章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0. ①真正的“病人”是电梯上戴眼镜的女士和剩下的十余人。②冷漠、自私自利,把别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当作是有病。③表明思想上、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更需要治疗。批判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 ‎11. ① 电梯超载,最后上来的人不下去,她主动从中间挤了出去,等下一趟。 ② 农民大伯要去7楼却上错了双层停的电梯,她主动把他送到了单层停的电梯③ 主动告诉不清楚口腔病房在哪的小伙子楼层和方向。④ 一个姑娘下电梯的时候丢掉了一支玫瑰,她捡起了玫瑰并追出电梯送还给她。 ‎ ‎12. 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前文"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或:首尾呼应),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解析】‎ ‎10.‎ ‎ 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是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Ⅱ卷 表达题 (共60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 ‎1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拜谒/枯竭 冲锋枪/冲击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 陨石/功勋 倒胃口/倒栽葱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 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 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答案】B ‎【解析】B.yǔn/xūn,dǎo/dào,jùn/quān;A.yè/jié,chōng,zì/zī;C.gěng,pǎi/pò,dì/tí;D.zhuàn/chuan,kòng/kōng,yú。‎ ‎14. 下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观瞻 电线杆 黔驴计穷 姹紫嫣红 B. 赡养 钓鱼竿 意气用事 沧海一粟 C. 倍增 录像机 拾人牙慧 纷至踏来 D. 备至 照相机 招聘启示 自作自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计”应为“技”;C项“踏”应为“沓”;D项“示”应为“事”。‎ ‎15. 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持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C. 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D.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6.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 )...‎ A. 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B. 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C. 漫步小径,清风送来一阵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静静地释放出幽香。‎ D. 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经历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的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A项成分残缺,“做好”缺少宾语,同时搭配不当,“考核”与“教学成绩”不搭配,课改为“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B项搭配不当,应改“改善”为“解决”;C项不合逻辑,“释放出幽香”不能看见。‎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我们喜欢陶潜的为人,多是由于爱好他的诗篇。       ‎ ‎①“吟咏风月则有余,操天下之柄则不足”,就是陶潜一类人的最好评语。‎ ‎②社会上有一二个陶潜,或者人们觉得有趣。‎ ‎③挂冠而去,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都是读书人使性子的办法,有什么可取?‎ ‎④而他的处世态度,并不值得效仿。‎ ‎⑤我们生活在社会网中,社会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不管不问。‎ ‎⑥如果我们有了十万个陶潜,那就不知道要乱到什么程度。‎ A. ④⑤③②⑥① B. ④③②⑤⑥①‎ C. ①②⑥③④⑤ D. ②⑥④①③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④句中的“而”紧承上文,构成转折,要放在最前面;①是本段文字的总结,放在最后;⑥句中的“如果”紧承②句。所以选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常用熟语,有时变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意境。请参照示例,写出下面熟语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形式可以不按示例套写,要求简洁、生动,有说服力,两题选其一作答即可。‎ ‎【示例】无欲则刚 ‎ ‎ 无论是走仕途,做生意,还是钻学问,欲望往往是一种助推器,没有强烈的进取欲望,休想成什么大器。‎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示例:只要志存高远,很多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事实;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说错话,说错了,改了就好。‎ ‎19. 仿照下面的句子形式,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相等。‎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 ‎            ‎ ‎            ‎ ‎            ‎ ‎【答案】示例:平凡是沙石,孕育着宝藏,只要你肯锤炼;平凡是大地,孕育着生机,只要你肯创造;平凡是种子,孕育着生命,只要你肯播种。‎ ‎【解析】试题分析: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注意题干中“三句话”“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写作 ‎20. 阅读下面关于“门”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内容具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答案】轻轻推开那扇门作文幼时学会了游泳,那天,赶上是双休日,自然想到了要去游一把。‎ 站在巨大的泳池旁,看着加入胆矾之后蓝汪汪的一片水,我不免一小学四年级作文大全阵兴奋,随即扑到水中。‎ 扑腾了片刻之后,老爸叫住我,让我跟他走,我听话地跟着,七拐八拐后来到一个高大的平台处,我惊讶地发现这里高到足够看穿整个游泳馆,正要再往前走的时候,我的双脚一下子迈不开了,像灌了铅似的,全身竟战栗起来,这才发现原来这里是‎10米跳台。‎ 我颤颤巍巍地探了探头,好高耶,从上往下看,下面的游泳池竟只有奶酪般大小,心中又不免一阵打颤。缓缓地离开跳台的边缘后我拔腿就跑,我想放弃,还是去游泳吧,边走嘴里边嘀咕着,不料老爸似笑非笑地堵住了出口,眼睛里投给我鼓励和期许的目光,他的肢体语言告诉我:男子汉,千万别知难而退,今天得勇敢地跳下去。‎ 我又折返到原地,定了定神,再一次故作镇定地向下望着,好让自己的双眼能够习惯眼前的这份景象。冷风机在一旁徐徐地送着惬意的凉风,但吹得我的小腿更加颤抖,一次又一次,向前又向后,我的双腿就这样前后挪腾着,心里还是打着鼓,就是无法坚定地迈开双脚。老爸的目光还是那样,一点没有责怪的意思,此时,旁边一位帅气小伙子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笑嘻嘻地说:“我是这儿的教练,我已观察你很久,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胆量完成你有生以来的第一跳,加油!”我咬了咬牙,决定放手一搏。‎ 我毅然决然地走到跳台边,慢慢地把一条腿伸了下去,紧接着是另一条腿,双腿悬空的感觉真的让人好生害怕,地面又很滑,但那个时候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我竟硬生生地“扒”住了地面。我又一次回头看了看下面的泳池,再看看老爸,他脸上还是不变的笑容,我单手整了整泳镜,拉下泳帽护住双耳,闭上眼睛,松开了双手。‎ 说真的,当时我什么都不敢想,只记得脑袋一懵,跳到了空中,紧接着“咚”的一声掉到水里。我觉得头顶上的水仿佛变成了一片片云彩,我的身体一直往下飘,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突然,我醒悟过来,想起自己还在水里,便拼命地往上游。当我露出水面的时候,老爸在上方为我鼓掌叫好,那位小伙子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我战胜了恐惧,就在那一刻,我轻轻地推开了那扇勇敢之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寓言性现实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准确立意和分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门,也可以是抽象的理想之门。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即可实写也可以升华。‎ 点睛:既然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