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1+商鞅变法-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1+商鞅变法-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背景 ‎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秦国的落后与自强 ‎(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2.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 ‎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 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四、特点 ‎1.商鞅变法核心内容为“重农”和“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五、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1.商鞅死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靠山。‎ ‎(3)商鞅死亡说明的问题:①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②旧势力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③改革要付出代价和牺牲才能换取社会进步。‎ ‎2.秦法未亡(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商君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4)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5)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6)秦孝公的支持。‎ ‎(7)商鞅个人的改革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讲求诚信,取信于民。‎ 六、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七、总体评价: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1.积极性 ‎(1)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军事上:壮大了军事力量,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3)政治上: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4)深远影响: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局限性 ‎(1)法律严苛,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 ‎(3)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八、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及启示 ‎1.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2.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落后。‎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2.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异同 ‎(1)相同 ‎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即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③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争夺霸权。‎ ‎④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旧制度的瓦解。‎ ‎(2)不同 ‎①从历史条件上看: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刚开始,新兴的封建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小;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②从内容上看:春秋时期的改革从赋税制度入手,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没有触及上层建筑;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既有经济基础的变革,又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且注重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从影响上看:战国时期的改革比春秋时期要更彻底,涉及领域更广,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法律等。春秋时期的赋税改革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没有建立起新制度;而战国时期的变 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2016—2017学年江西九江模拟)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答案】B 商鞅变法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措施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2017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答案】B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015年四川达州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战国策》中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B.执法必严,贯彻得力 C.重视对人民的教化 D.讲究策略,缓和矛盾 ‎【答案】B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秦国实际(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坚定(“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他: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2016—2017学年河北衡水模拟)王安石的《咏商鞅诗》中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 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可知,商鞅变法注重诚信和承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诗中体现,故排除。‎ ‎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改革史时做了如下总结,符合史实的是 A.李悝和商鞅都提倡“赏罚分明”‎ B.管仲和商鞅都鼓励商业的发展 C.管仲和李悝都废除了井田制 D.商鞅和李悝都致力于维护贵族的利益 ‎2.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D.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军功爵制 ‎3.《商君书·境内篇》载:“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说明 A.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 B.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 C.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 D.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 ‎4.《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5.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6.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渔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资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政治环境,为此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疑难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并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3.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1.(2015年山东卷)【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答案】A ‎【解析】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主张,商鞅变法中也多次体现“赏罚分明”,比如按军功授爵等,因此A项正确;商鞅主张“抑商”,B项错误;管仲和李悝都只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井田制但并没有废除,C项错误;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都对贵族利益造成了威胁,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指经济领域的土地制度,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政治措施,D项是军事措施,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的变法改革运动,此次改革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由材料“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信息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故D项正确;“明尊卑爵秩等级”表明此时并未废止贵族等级爵制,故A项错误;“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表明宗法制受到沉重打击,但并非完全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B项错误;变法中奖励军功,目的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非健全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认识。根据材料中两人最后都惨死,说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变法者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中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 ‎1.【答案】(1)措施:实行“相地而衰征”,规定不论公私田一律按产量收税;官府垄断盐铁经营;平抑物价、控制交易盈利。‎ ‎(2)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追求富国强兵;井田制瓦解,私田产生;齐国旧制的弊端导致财政危机;齐国内政混乱,社会动荡;齐桓公励精图治,起用管仲。‎ 归纳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2)问,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齐国……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结合春秋初年政治经济状况等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2.【答案】(1)形势与环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使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第(1)问,根据“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可知,秦国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地理位置偏僻,不被中原各国重视和接受。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军功授爵制,通过军功授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 第(2)问,根据“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诱三晋之人”是为了增加劳动人口,增强秦国的实力,以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根据“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可知结果是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答案】(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 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 ‎(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亲缘密切。‎ 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征进行分析。‎ ‎1.【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