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各自独立的、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体。”这句话中的物体和聚合体分别是指 A. 细胞器和细胞 B. 细胞和组织 ‎ C. 细胞和植物体 D. 组织和器官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施莱登的植物细胞学说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故本题的物体和聚合体分别指细胞和植物体。故选C。 2.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 N、P、Mo、Se B. Fe、Mn、Zn、Cu ‎ C. B、C、H、O D. K、Ca、Mg、S ‎【答案】D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Mo、Se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 B、Fe、Mn、Zn、Cu均属于微量元素,B错误;‎ C、B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 D、K、Ca、Mg、S都属于大量元素,D正确。‎ 故选D。‎ ‎3.休眠的种子、越冬的植物等细胞中结合水含量增多,其生理作用是 A. 保持细胞代谢旺盛,提供更多能量 B. 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C. 作为生化反应介质,参与生化反应 D. 保证所需物质的高效运输 ‎【答案】B ‎【解析】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约占细胞质量的80%~90%,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 ‎2、水与代谢强度的关系:‎ ‎①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代谢活跃,生长迅速.如干种子内所含的主要是结合水,干种子只有吸足水分——获得大量自由水,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 ‎②与抗逆性的关系: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其生理原因之一就是结合水含量较高。‎ ‎【详解】A、保持细胞代谢旺盛是自由水的功能,且结合水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结合水的功能,B正确;‎ C、作为生化反应介质,参与生化反应是自由水的功能,C错误;‎ D、自由水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对于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某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4.下图是生长在温室大棚中的番茄果实出现的脐腐现象,主要原因是:‎ A. 土壤溶液中缺少Ca2+ B. 结果期遭遇病毒感染 C. 土壤中缺少有机肥料 D. 保温不够出现了冻害 ‎【答案】A ‎【解析】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是大棚西红柿经常发生的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顶部凹陷变褐,严重时扩展到整个果实的三分之一。‎ ‎【详解】脐腐病属于一种生理病害,一般认为是由于缺钙引起,即植株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加之其移动性较差,果实不能及时得到钙的补充。当果实含钙量低于0.2%时,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能力而发生坏死,并形成脐腐,A正确。故选A。‎ ‎5.下表是利用颜色反应定性地鉴定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四组实验,正确的一组是 ‎【答案】C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A错误;‎ B、淀粉遇碘变蓝,B错误;‎ C、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成紫色,C正确;‎ D、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D错误。故选C。‎ ‎6.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交换通道是 A. 核膜 B. 核孔 ‎ C. 载体蛋白 D. 磷脂分子间隙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但具有选择性,如RNA和蛋白质能进出细胞核,而DNA不能进出细胞核,B正确。故选B。‎ ‎7.取一片植物永久切片标本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并用压片夹压住。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 A. 慢慢上下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图像为止 B.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进行对光操作 C.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 D.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再反向转动至看清物像为止 ‎【答案】C ‎【解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擦试显微镜、整理实验台。‎ ‎【详解】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可见C正确。故选C。 8.下图是脂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为磷脂分子,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 B. B为脂肪分子,是细胞内的重要储能物质 C. C为固醇类分子,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D. B分子不溶于水,A分子和C分子溶于水 ‎【答案】B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据图分析,A是固醇类,B是脂肪,C是磷脂,据此答题。‎ ‎【详解】A、A为固醇类,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错误;‎ B、B为脂肪,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B正确;‎ C、C为磷脂分子,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C错误;‎ D、固醇类不溶于水,磷脂分子是极性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D错误。故选B。‎ ‎9.下图是核苷酸分子的组成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是DNA的组成单位,则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B. 若是RNA的组成单位,则嘧啶碱基是胸腺嘧啶嘧啶碱 C. 核苷酸的种类是由碱基决定的,与五碳糖无关 D. 该核苷酸分子彻底水解产物是核苷和嘧啶碱基 ‎【答案】A ‎【解析】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一分子的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糖糖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图中的嘧啶碱为胸腺嘧啶,五碳糖为脱氧核糖时,核苷酸为脱氧核苷酸;当嘧啶碱为胞嘧啶,五碳糖为核糖时,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 ‎【详解】A、DNA的无碳糖为脱氧核糖,A正确;‎ B、胸腺嘧啶嘧啶碱是DNA的组成单位,B错误;‎ C、核苷酸的种类是由碱基和五千碳糖共同决定的,C错误;‎ D、该核苷酸分子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嘧啶碱基,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能正确比较DNA和RNA的异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DNA分子中的信息容量巨大主要决定于 A. 五碳糖的种类和碱基的种类 B. 磷酸和碱基的排列位置 C.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D. 碱基对的种类多种多样 ‎【答案】C ‎【解析】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总是交替排列在DNA外侧,碱基总是通过氢键连接,这两种情况不变,体现DNA稳定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体现DNA多样性。‎ ‎【详解】DNA分子的遗传信息存在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故DNA分子中的信息容量巨大主要决定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C正确,故选C。‎ ‎11.下图是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看到的视野,要想用高倍镜放大观察,下一步的操作是 ‎ ‎ A. 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进行观察 ‎ B. 调节通光孔的大小,保持视野明亮度适宜 C. 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变的更加清晰 ‎ D. 将切片向右下方移动,使物像落在视野中央 ‎【答案】D ‎【解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详解】图中低倍镜下物象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故换用高倍镜观察前先将切片向右下方移动,使物像落在视野中央,D正确,故选D。‎ ‎12.下列含有DNA的细胞结构是 A. 中心体、液泡、溶酶体 B. 核糖体、高尔基体、叶绿体 C.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D.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内质网 ‎【答案】C ‎【解析】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 ‎【详解】A、中心体、液泡、溶酶体均不含有DNA,A错误;‎ B、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不含有DNA,B错误;‎ C、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均含有DNA,C正确;‎ D、内质网不含有DNA,D错误。故选C。‎ ‎13.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 A. 选择透过性 B. 半透性 C. 流动性 D. 不对称性 ‎【答案】A ‎【解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A、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A正确;‎ B、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但不属于功能特点,B错误;‎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细胞膜的不对称性不属于功能特性,D错误。故选A。‎ ‎14.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细胞在高渗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图像,准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在高渗蔗糖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紫色变深;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蔗糖溶液,因而表现无色;另外细胞核被液泡挤到细胞质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符合条件的是A,故选A。‎ ‎15.组成DNA的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连接键是 A. 氢键 B. 肽键 C. 磷酸键 D. 双键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的考查,回忆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DNA分子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这两条链反向平行,两条链中间的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考纲层次的考查。‎ ‎16.下图是生物体内ATP和ADP相互转化表达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需要的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B. ATP与ADP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 C. 该反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再利用 D. ATP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再合成ATP ‎【答案】B ‎【解析】该反应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向右进行,ATP水解,释放能量;反应向左进行,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和人来说,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详解】A、酶1是ATP水解酶,酶2是ATP合成酶,不属于同一种酶,A错误;‎ B、生物体内ATP与ADP可以相互转换,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ATP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其他生命活动,而ATP合成的能量来自于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故选B。‎ ‎17.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其主要原因是 A. 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来自于核仁 B. 组成核糖体的RNA来自于核仁 C. 核仁是合成蛋白质的最主要场所 D. 核仁是染色体复制的最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A错误;‎ B、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B正确;‎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错误;‎ D、细胞核是染色体复制的场所,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各选项。‎ ‎18.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膜之间可以互相融合,原因是 A. 膜上都有识别信息的物质 B.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完全相同 C. 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 D. 除载体蛋白不同,其它成分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联系。‎ ‎【详解】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互相融合,原因是生物膜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和空间结构,C正确,故选C。‎ ‎19.下图是酶促反应某学说示意图,对此示意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该图显示酶具有高效性 B. 酶的作用是切断反应物的化学键 C. 该反应一定是合成反应 D. 酶的活性中心决定了酶的专一性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题图为反应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物生成了两个生成物,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详解】A、该图显示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 B、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错误;‎ D、酶的特殊的活性中心决定了酶具有专一性,D正确。故选D。‎ ‎20.下图是在最适pH和最适温度条件下,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反应得到的曲线图。据图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 ‎ ‎ A. A点前是酶浓度 B. A点前是底物浓度 C. A点后是酶浓度 D. A点后是酶活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温度和pH都是最适宜的,实验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随着酶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A点之前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是酶浓度,A点之后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详解】依据图形横纵坐标表示,自变量是酶浓度,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故A点之前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是酶浓度,A点之后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正确,故选A。‎ ‎21.下图是某同学在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时,得到的光合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图。据图分析,叶绿体中含量最多的色素和化学式量最小的色素分别是 A. 叶绿素b 叶黄素 B. 叶绿素b 胡萝卜素 C. 叶绿素a 胡萝卜素 D. 叶绿素a 叶黄素 ‎【答案】C ‎【解析】四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胡萝卜素随着层析液扩散的最快,而叶绿素b随着层析液扩散的最慢。‎ ‎【详解】据图分析,叶绿素a色素带在滤纸条上最宽,色素含量最多,在四种色素中,化学式量最小的是胡萝卜素,C正确,故选C。‎ ‎22.生物体细胞直径一般不会超过100um,限制细胞长得更大的因素主要是 A. 细胞的体积大小 B. 物质进出细胞速率 C. 细胞膜表面积 D.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细胞的体积越大,需要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体积)越小,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就越低,细胞所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详解】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细胞分裂,据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胞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 ‎23.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质)的形态变化是:‎ A. 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B. 核膜解体、同时核仁逐渐消失 C. 染色质丝缩短变粗形成清晰的染色体 D. 中心体周围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A错误;‎ B、核膜核仁消失不属于染色体的形态变化,B错误;‎ C、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变短变粗变成清晰可见的染色体,C正确;‎ D、中心体周围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不属于染色体的形态变化,D错误。故选C。‎ ‎24.在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过程中,来源相同的细胞,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却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 A. 有组织特异性基因 B. 有维持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因 C.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遗传物质在分裂时分配不均等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答题。‎ ‎【详解】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题干的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原理是植物细胞:‎ A. 具有全能性 B. 都能进行再分裂 ‎ C. 都能够再生 D. 都能进行再分化 ‎【答案】A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在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原理,使植物组织在培养基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脱分化作用和再分化作用,快速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A正确,故选A。‎ ‎【点睛】只有明确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才能准确回答此题。‎ ‎26.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本质区别是 A. 细胞坏死维持细胞数量平衡 B. 受到病毒感染引发的细胞膜破裂 C. 细胞的凋亡可能使动物致病 D. 受到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答案】D ‎【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细胞凋亡能维持细胞数量平衡,A错误;‎ B、受到病毒感染引发的细胞膜破裂属于细胞凋亡,但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B错误;‎ C、细胞的凋亡对机体有利,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这是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本质区别,D正确。故选D。‎ ‎27.癌基因学说认为,致癌因子能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细胞过度增殖,引发细胞癌变,根本原因是 A. 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分裂 B. 使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C. 引发致癌蛋白高度表达 D. 肿瘤抑制蛋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选B。‎ ‎28.蛋白质参与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并执行各种特定的生理功能。下列相关蛋白质与其执行功能相匹配的一组是 A. 血红蛋白 运输功能 B. 凝血蛋白 调控功能 C. 肌肉蛋白 防御功能 D. 胰岛素 催化功能 ‎【答案】A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的酶;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起运输功能,A正确;‎ B、凝血蛋白起防御功能,B错误;‎ C、肌肉蛋白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结构物质,C错误;‎ D、胰岛素能调节机体的血糖浓度,起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A。‎ ‎29.蓝藻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与菠菜细胞的本质区别是 A. 没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器 B. 有细胞壁和DNA分子 C. 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 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常见的原核生物由细菌和蓝藻,常见的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 ‎【详解】蓝藻属于原生生物,菠菜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正确,故选C。‎ ‎30.酶催化高效性的实质是 A. 加速底物的裂解 B. 提高化学反应的温度 C. 使底物获得能量 D.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答案】D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由于酶降低了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所以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用菠菜叶片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 A. 有助于研磨充分 B. 防止色素被破坏 C. 能充分溶解色素 D. 保证叶绿体的完整 ‎【答案】B ‎【解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二氧化硅的作用使绿叶被充分磨碎,A错误;‎ B、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B正确;‎ C、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让色素溶解,C错误;‎ D、用菠菜叶片提取色素时,需要破坏叶绿体的结构,D错误。故选B。‎ ‎32.细胞膜上与细胞的信息交流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是 A. 载体蛋白 B. 磷脂分子 C. 糖蛋白 D. 激素 ‎【答案】C ‎【解析】细胞膜上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表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经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表面糖蛋白的识别作用,好比是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络用的语言和文字。‎ ‎【详解】细胞膜表面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润滑等有关,故细胞膜上与细胞的信息交流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是糖蛋白,C正确,故选C。‎ ‎33.被动运输的动力是 A. 物质的浓度差 B. 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C. ATP提供的能量 D. 该运输方式不需动力 ‎【答案】A ‎【解析】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综上所述,选项BCD错误,A正确,故选A。‎ ‎34.下列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物质是 A. 水 B. 甘油 C. 氨基酸 D. 乙醇 ‎【答案】C ‎【解析】1、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相似相溶的原理,甘油、乙醇等脂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小分子水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进出细胞;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详解】A、水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A错误;‎ B、甘油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B错误;‎ C、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正确;‎ D、乙醇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D错误。故选C。‎ ‎35.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洋葱根尖细胞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程序是 A. 染色 解离 漂洗 制片 B. 漂洗 解离 染色 制片 C. 解离 染色 漂洗 制片 D.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答案】D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步骤:‎ ‎①解离: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洗去材料中的解离液,便于染色;‎ ‎③染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染色体着色;‎ ‎④制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使细胞变成单。‎ ‎【详解】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有丝分裂常见于分生区细胞,如根尖、芽尖等。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 ‎ ‎(1)图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___。‎ ‎(3)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脂质的合成有关,还具有储存和运输物质功能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其上常附着有___________,它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4)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防止口脏上皮细胞吸胀破裂:但在制作菠菜叶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却滴一滴清水,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 ]_____________,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答案】①叶绿体 ④线粒体 ③内质网 核糖体 ⑦细胞壁 ‎【解析】该图是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该图中①是叶绿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线粒体,⑤是大液泡,⑥是细胞核,⑦是细胞壁,据此答题。‎ ‎【详解】(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即图中的①。‎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即图中的④。‎ ‎(3)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脂质的合成有关,还具有储存和运输物质功能,即图中的③,内质网上常常附着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即图中的⑦,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因而将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不会吸水涨破。‎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的结构图像和功能、明确具体细胞结构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下图是植物光合作用图解,图中标号表示物质,A、B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 ‎ ‎(1)类囊体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子裂解成氧和H+,其中的H+进一步转化为高能态的[ ]___________,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2)图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人卡尔文用14C标记[ ]_____________, 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 ‎(4)如果图中③表示的物质浓度突然下降,则C3的浓度在短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5)据图分析,光照强度主要是通过影响_________, 进一步影响光合速率。‎ ‎【答案】 ② [H](或还原性氢) 固定(或CO2的固定) ③CO2(或二氧化碳) 下降(或降低或变小或变少) 光反应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光反应中水分子裂解成氧和H+,其中的H+和电子以及叶绿体基质中的NADP+用于合成NADPH([H]),还原氢属于高能化合物,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2)图中的A表示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3)达尔文用14C标记二氧化碳中的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最终证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移到了有机物中的碳。‎ ‎(4)图中的③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C3的合成速率下降,而C3的消耗速率不变,则短时间内C3的含量下降。‎ ‎(5)光反应需要光照条件,因此光照强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点睛】此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简单。‎ ‎38.下列图1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图2为一个三肽化合物的化学式。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种类决定于______。‎ ‎(2)根据三肽化合物的化学式可知,氨基酸分子通过_________形成肽键,再由肽键彼此相连而成。‎ ‎(3)据图2中的三肽化合物分子结构式,写出肽键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 ‎(4)组成肽链的氨基酸在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上的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在数目和_______上的不同,决定了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多种多样。‎ ‎(5)若1000个氨基酸,合成了由4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生成的水分子数至少为______个。‎ ‎【答案】 R基(R或R基团) 脱水缩合 空间结构 996‎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的个数-肽链数。‎ ‎【详解】(1)氨基酸的种类取决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肽键,在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化合物。‎ ‎(3)肽键的结构简式是-CO-NH-。‎ ‎(4)蛋白质的多样性表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的结构不同。‎ ‎(5)生成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的个数-肽链数=1000-4=996。‎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肽链的结构。‎ ‎39.下图表示的是细胞两种呼吸方式,据图回答问题。‎ ‎ ‎ ‎(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反应属于第一阶段,此阶段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2)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进入____________,开始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反应。‎ ‎(3)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可归纳为:反应物中的_______只参与了第三阶段反应,并且此阶段生成的ATP数量最多。‎ ‎(4)人的肌肉由于剧烈运动造成暂时性缺氧就会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___________,并释放一定的能量。‎ ‎(5)在果蔬储藏时,可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等方法,抑制_____________, 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O2(或氧气) C3H6O3(或乳酸) 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 ‎【解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 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 ‎③24[H]+ 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4[H]2酒精+2CO2或2丙酮酸+4[H]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1)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反应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的反应。‎ ‎(3)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只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大量的ATP。‎ ‎(4)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也生成少量的ATP。‎ ‎(5)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果蔬储存时间更久。‎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细胞有氧呼吸,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0.某同学在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画了两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时,剪取健壮的洋葱根尖3mm,制片过程中先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覆上一张滤纸片后,再加盖一片_______________, 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可使细胞分散开来。‎ ‎(2)将制作好的洋葱根尖临时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 ‎(3)图一中DNA数目是_______个。‎ ‎(4)图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__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载玻片 间 8 后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解析】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步骤:‎ a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 b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漂洗目的:洗去组织中的解离液,有利于染色;‎ c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染色目的:使染色体(或染色质)着色;‎ d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e观察:先低倍镜:据细胞特点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后高倍镜:先找中期细胞,后找前、后、末期细胞(绝在多数细胞处与间期期,少数处于分裂期,因为间期时长远大于分裂期)。‎ ‎【详解】(1)临时装片制作时,先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覆上一张滤纸片后,再加盖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可使细胞分散开来。‎ ‎(2)细胞周期中细胞间期所占的时间最长,故绝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3)图一中共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共有8个DNA分子。‎ ‎(4)图二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记忆能力。‎ ‎41.某同学在研究pH对猪肝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时,发现随pH升高,猪肝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高,那么猪肝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是多少呢?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研究目的:探究猪肝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 推荐器材:新鲜的猪肝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烧杯、滤纸片、计时器、水浴锅等。‎ 研究思路:将新鲜猪肝研磨液浸入到滤纸片内,放入不同pH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滤纸片在下沉的过程中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附着在滤纸片上,随着氧气的增多,滤纸片由下沉转为上浮(如下图所示)。‎ ‎ ‎ 实验设计: ‎ 第一步:将若干片同样大小的滤纸片(1cm2)浸入新鲜的猪肝研磨液中,取出晾干各用。‎ 第二步:取5只小烧杯,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⑤号,各加入pH分别为7.0、8.0、9.0、10.0、11.0的100mL过氧化氢溶液,放入37℃水浴锅中进行加热处理10分钟。‎ 第三步:分别将浸有新鲜猪肝研磨液的滤纸片,放入不同编号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将上述每组实验重复三次。‎ 回答下列问题: ‎ ‎(1)第二步中,用37℃水浴锅加热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2)第三步中,要观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要记录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步将每组实验重复三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得知在PH为8.0和9.0时,记录的数据平均值相同,而且最小,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保持最适温度(或适宜温度) 滤纸片的下沉与上浮(滤纸片的沉浮) 从下沉开始到浮出水面的时间(沉浮时间)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保证测量精确(或保证科学测量) (猪肝的)过氧化氢酶最适pH在8.0~9.0之间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的最适pH。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他都是无关变量。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pH,低温能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而高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失活。‎ ‎【详解】(1)37℃水浴锅加热是为了提供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2)根据题干信息“氧气附着在滤纸片上,随着氧气增多,滤纸片由下沉转为上浮”,可知本实验要观察的现象是滤纸片的下沉与上浮,具体记录的实验数据是滤纸片从下沉开始到浮出水面的时间。‎ ‎(3)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室取平均值,可以保证测量精确,减少实验误差。‎ ‎(4)记录的时间最小,说明过氧化氢酶活性更高,因此在pH为8.0和9.0时,记录的数据平均值相同且最小可以得出过氧化氢酶最适pH在8.0~9.0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