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B) 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人口激增、生活需求的提高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 B. 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C. 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 D.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 有关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考虑到环境对社会付出的代价 B.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和发展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C.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中解决 D.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 下列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 云南元阳梯田 B.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 C. 新疆的大漠盐湖 D. 新西兰的畜群牧场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按照环境的形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A错误。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错误。人类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口,C错误。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D正确。 2.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C错误。 3. 云南元阳梯田、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新西兰的畜群牧场均受人类活动的改造,A、B、D错误。新疆的大漠盐湖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天然环境,C正确。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冰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 重金属盐 B. 氮、磷营养物 C. 固体废弃物 D. 泄漏的石油 5.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6.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答案】4. B 5. C 6. C 【解析】 4. 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选项是错误的。 5. 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选项是正确的。 6.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选项是错误的。 北京全市每天要产生14100吨垃圾,其中郊区8100吨。北京采用蚯蚓处理垃圾,实现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 下列关于蚯蚓处理垃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符合生物循环原理 B. 能处理所有现代工业垃圾 C. 蚯蚓的食量大,垃圾的处理率高 D. 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8. 蚯蚓处理垃圾工厂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进能量的再循环 B. 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C. 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D. 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答案】7. B 8. D 【解析】 7. 蚯蚓不仅能吃掉食物垃圾,且蚯蚓制造的“副产品”,如排泄物和脱落的表皮,是草坪极好的肥料,这一过程符合生物循环原理,A正确。但这一过程不可能处理所有现代工业垃圾,B错误。蚯蚓的食量大,垃圾的处理率高,C正确。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D正确。 8. 能量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蚯蚓能减少70%的有机垃圾,而且消除了垃圾的臭味,因此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B错误、D正确。C项属于经济角度,不属于对环境的影响。 【点睛】 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隐患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墨西哥城位于190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回答下面小题。 9. 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 A. 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 受温室效应影响 C. 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 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10. 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 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 禁止使用私家车 D. 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答案】9. A 10. A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墨西哥城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4、5月份为干季,降水少,晴天多,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图中显示墨西哥城位于盆地地形中,易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对于相应的措施要从光化学烟雾的气体来源入手分析,降低小汽车及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但不能禁止排放。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 B. 气候变暖 C. 排水造田 D. 黄河来水量减少 12. 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1. C 12. B 【解析】试题分析: 11. 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C项正确;A、B、D项为自然原因,可排除。 12. 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湿地对环境的影响,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 一、湿地的直接利用功能有: 1.提供水资源及丰富的动植物产品;2.提供矿物资源及能源和水运条件。 二、湿地的间接利用功能有: 1.调蓄水量、调节气候;2.沉积营养物质和净化污水;3.与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4.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5.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6.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 如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3. 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难存留 B.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 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 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14.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应该( ) A. 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 封山育林,发展旅游业 C. 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 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13. A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读图,由等高线来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留存困难,A对。与渭河平原一样,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错。地表黄土广布,不是荒漠,C错。比渭河平原人口少,工农业用水量小,D错。 14. 该地为丘陵地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利用光热资源发展林果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对。这里气候干旱,草场产草量低,没有优势, A错。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干旱区,不适宜粮食生产,D错。 【考点定位】区域旱灾严重的原因,可持续发展措施。 【名师点睛】根据图中注记、经纬度,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两地区自然特征差异,是自然灾害差异的自然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表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GDP发展模式应当被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绿色GDP”发展模式取代,这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GDP"发展模式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 15. 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 “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 “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 “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6. 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 ) A. 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B. 涵养水源 C. 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危害 D. 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 “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越高,投入的环境成本越低则“绿色GDP”越高。要降低投入的环境成本就要尽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选D项。 16. 北京地区秋收以后到第二年春耕,天气干燥,大风扬尘天气,容易形成沙尘暴,不毁掉长在田里的农作物秸秆,可起到防风固土作用。 随着人侗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 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 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 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自己有绿色消费习惯,家庭其他成员有没有与自己无关 B. 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事情,学生不起作用 C. 只要省钱,商品带不带“绿色标志”不用管 D. 我们要积极参加社区环境保护活动 19. 民间环保组织的主要优势有( ) 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 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⑨开展社会宣传 ④引起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⑧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它是应用绿色科技的产物,并不是带有绿颜色的产品,A错误,B、C、D正确。 18. 要影响家人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学生要为创建绿色学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要认购有绿色标志的商品。 19. 开展社会宣传并不是民间环保组织的主要优势。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0. 云南成为世界“基因宝库”的条件是( ) ①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分布着各种地表形态 ②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生物物种的天然庇护所 ⑨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居民的环保意识强烈 ④交通闭塞,资源无法开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造成云南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规模的商业利益造成生物物种濒危 ②地壳运动,气候变迁 ③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威胁 ④可再生资源有限,资源的后备存储量不足 A. ①② B. ①⑨ C. ③④ D. ②④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存以后的发展机会和竞争实力,为此我们应该( ) ①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入山 ②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加大执法力度 ⑨建设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形式 ④开展生态旅游 A. ④② B. ①③ C. ⑨④ D. ②④ 【答案】20. A 21. B 22. C 【解析】 20.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得益于云南特殊的地理变迁及自然条件,很多在别的区域灭绝的物种在云南保存了下来。 21. 商业利益、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22. ①②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 【点睛】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 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 1% B. 19% C. 20% D. 21% 24. 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 )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温室效应 25. 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 B.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C.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 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答案】23. B 24. B 25. A 【解析】试题分析: 23. 后备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未利用土地减去不适宜土地即为土地后备资源,即20%减去1%等于19%,故选C。 24. 读图,该地区宜林地区比重大,说明气候湿润,地形起伏大。根据图中各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的减少易发生水土流失,故选B。 该地是湿润地区,没有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问题,A、C错。温室效应与森林减少有关,但不是土地利用方式直接造成的结果,D错。 25. 该地区土地利用中林地破坏,最有效措施就是封山育林,恢复植被,B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长远规划,不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A错。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不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C错。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能减少水土流失,D错。 考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形成原因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元阳梯田一层层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答案】(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要素的概念及分类,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3)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 材料二: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季节平均每日PM2.5主要污染源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说出该城市大气中PM2.5的最主要来源,并解释夏季PM2.5较少的原因。 (2)请说出减少PM2.5的具体措施。 【答案】(1)机动车尾气。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地)扬尘管理;改进汽车尾气排放技术;大量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等。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难度较小,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读材料二,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市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最严重。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流动性强,污染较轻。 (2)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点睛】 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28. 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 【解析】试题分析: (1)提高读图分析,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先总说再详说(水污染总体上呈“W”状;水污染先减轻,后加重,再减轻,其中3日水污染最重)。该次水污染的成因,可以发挥联想答3条即可:先是污染物多(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多)、然后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最后河流自净能力弱(小河流量小)。 (1)结合这次水污染的原因,可从禁止污染物直接排放(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提高民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增强河水净化能力(自净和人为投放净化剂)和完善城市污水净化设施等方面回答解决措施。 考点:水体污染原因和治理措施 29.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初,江苏某学校迁入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专家调查发现新枝附近新开挖地块曾经是化工厂旧址,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与学生疾病直接相关。 (1)简析学校附近有污染的地块引发学生疾病的主要途径. (2)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害更大请说出其理由. 【答案】(1)开挖地块,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有害物质为蚊虫吸收(或附着),蚊虫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 【解析】试题分析:(1)我们可以从土壤污染进行分析,污染物在土壤中,在开挖地块以后,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如果通过饮用水也可以进入人体;再者蚊虫会吸收污染物(或者身体上附带污染物),再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一象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人们很容易发现,很快得到重视,有关部门也会及时进行治理。土壤污染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更大。 考点:环境问题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有________和_____。 (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3)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 【答案】(1)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答案合理即可) (2)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小,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水—鱼—鸟”生态链条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答案合理即可) (3)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说明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有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将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进而可能导致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等。 (3)当地政府应该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