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第10章第30讲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第10章第30讲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业

‎1.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玻璃、陶瓷等仪器,在实验操作中不能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否则会引起安全事故。下列实验操作过程不是基于上述原因的是(  )‎ A.钠与水反应时,只能取黄豆粒大小的钠投入盛水的烧杯中反应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首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 C.在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取氨气结束后,将大试管从铁架台上取下置于石棉网上冷却后再洗涤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答案 A 解析 A项是因为钠与水反应剧烈容易造成爆炸。‎ ‎2.(2018·太原检测)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将新制氯水保存在无色玻璃瓶中 B.将液氯储存在潮湿的钢瓶中 C.将碘晶体保存在细口瓶中 D.实验室将钾保存在煤油中 答案 D 解析 新制氯水中HClO见光易分解;潮湿的氯气易腐蚀钢瓶,液氯应储存在干燥的钢瓶中;碘是固体,应保存在广口瓶中。‎ ‎3.(2018·滁州高三质检)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其中保存方法和理由描述都正确的是(  )‎ 选项 试剂 保存方法 理由 A 钠 保存在煤油中 防止与空气中水、氧气接触发生反应 B 液溴 液封保存在细口瓶中 防止升华 C 浓硝酸 密封保存在铁质容器中 避免见光分解 D 烧碱 存放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防止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被氧化 答案 A 解析 B项防止液溴的挥发;C项中浓硝酸使铁制品钝化;D项,固体NaOH易潮解,能吸收空气中的CO2变质,且不能存放在磨口塞的广口瓶中。‎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B.实验室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氨水 C.硅酸钠溶液保存在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答案 C 解析 金属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易燃、易爆的氢气,且反应放热,A项错误;易产生倒吸现象,B项错误;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D项错误。‎ ‎5.读下列药品标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药品标签 饱和氯水 ‎1.01×105‎ Pa,20 ℃‎ 药品:×××‎ 碳酸氢钠NaHCO3‎ 俗名小苏打(84 g·mol-1)‎ 浓硫酸H2SO4‎ 密度1.84 g·mL-1‎ 浓度98.0%‎ 分析 该试剂应装在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该药品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 该物质 受热易分解 该药品标签上还标有 答案 A 解析 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不能使用橡胶塞,A项错误;腐蚀品会腐蚀皮肤,故不能直接接触皮肤,B项正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C项正确;98%的浓硫酸具有腐蚀性,D项正确。‎ ‎6.(2019·南昌调研)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A选项考查的是溶液配制中的定容操作,用烧杯加水至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不能直接加水至刻度线,以防加多,错误;B选项考查的是用酸滴定NaOH溶液,酸应盛放于酸式滴定管中,图中是碱式滴定管,错误;C选项考查的是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的操作,应该用药匙或纸槽将固体送入试管底部,正确;D选项考查的是浓硫酸的稀释,应该是“酸入水”,而不是“水入酸”,错误。‎ ‎7.(2019·昆明高中联考)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但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操作①: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 B.操作②: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C.操作③: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操作④: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答案 D 解析 A项,由于连通氢气发生装置的导管在液面以下,燃烧的氢气在液面上,所以该装置可以防止点燃不纯氢气时发生爆炸,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不符合题意;B项,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不符合题意;C项,水层在下层不能防止倒吸,应该使用四氯化碳和水,该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操作正确,但这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符合题意。‎ ‎8.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小,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B.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干燥(或用待装液润洗)后方可使用 C.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能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D.向含有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后,充分加热蒸干,可得到纯净的FeCl3固体 答案 B 解析 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小,该溶液一定呈碱性,故A项错误;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从碘水中萃取碘,故C项错误;FeC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氢,加热,氯化氢挥发,最终得到的是氢氧化铁固体,故D项错误。‎ ‎9.(2017·全国卷Ⅲ,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目的 操作 A 取20.00 mL盐酸 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答案 B 解析 A项,滴定管最大刻度至尖嘴部分液体不在刻度内,若把30 mL刻度处的液体全部放出,其放出液体体积大于20 mL,错误;B项,碘易溶于酒精,故可用酒精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的试管,正确;C项,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被稀释,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错误;D项,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不能直接把固体放在容量瓶中溶解,错误。‎ ‎10.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  )‎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 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和⑦‎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答案 B 解析 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坩埚,而坩埚加热时需用泥三角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的下面应放酒精灯,选用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选项A不符合题意;溶解固体并加蒸馏水稀释,所需仪器为烧杯和玻璃棒,用不到容量瓶,选项B符合题意;过滤所需的实验用品为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和带铁圈的铁架台,选项C不符合题意;检验Fe3+的试剂为KSCN溶液,所需仪器为试管和胶头滴管,选项D不符合题意。‎ ‎11.六价铬有毒,而Cr3+相对安全。工业含铬(CrO3)废渣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之一是干法解毒,‎ 用煤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O还原CrO3。在实验室中模拟这一过程的装置如下:‎ CO由甲酸脱水制得;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的顺序是(  )‎ A.Ⅲ、Ⅰ、Ⅳ B.Ⅰ、Ⅲ、Ⅳ C.Ⅲ、Ⅳ、Ⅰ D.Ⅰ、Ⅳ、Ⅲ 答案 A 解析 首先熄灭Ⅲ处酒精灯,其次熄灭Ⅰ处酒精灯,可使还原产物在还原性气氛中得到冷却,最后熄灭Ⅳ处酒精灯,可使尾气CO得到有效处理,防止污染。‎ ‎12.(2018·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的无机物主要为MnO2、NH4Cl、ZnCl2等。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并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能加快固体溶解 B.操作②为过滤,得到的滤液显酸性 C.操作③盛放滤渣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的杂质 答案 D 解析 操作①中玻璃棒搅拌起到加速溶解的作用,A项正确;得到的滤液中含有NH4Cl、ZnCl2,溶液呈酸性,B项正确;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C项正确;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操作④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的杂质,D项错误。‎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翻失火,应立即用湿布盖灭 B.10 mL量筒和滴定管的精确度是相同的,都可读到0.1 mL以下 C.测量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而在检验气体时则要用水先润湿 D.硝酸银溶液应用棕色广口瓶盛装 E.长颈漏斗用于制气时要插入液面以下 F.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 答案 (1)ACEF (2)D 解析 (1)量筒只能精确到0.1 mL,故B项错误;AgNO3溶液应用棕色细口瓶盛装,故D项错误。(2)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部,A项错误;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低于底部,B项错误;NaOH溶液也会吸收Cl2,C项错误。‎ ‎14.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图仪器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用KClO3和MnO2制取O2应选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用H2O2与MnO2制O2,并控制产生O2的速率,应选的装置是________。‎ ‎(3)若用装置X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O2,氧气应从__________(填“b”或“c”,下同)端通入。若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__端通入。‎ ‎(4)若用F装置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实验室制取CO的方法一般采取甲酸脱水法(HCOOHCO↑+H2O),用纯净的CO完成该实验。‎ ‎①除F、X外还需要的装置有________,X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X与其他导管连接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导管口的字母)。‎ ‎②实验时,a处可能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2)AE BD (3)c b ‎(4)①DG 浓硫酸 dcbe 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2)KClO3和MnO2制取O2属于“固+固气体”,因而要选用E装置为气体发生装置;H2O2与MnO2制取O2属于“固+液―→气体”且要控制产生气体的速率,只能用分液漏斗控制加入H2O2的量。(3)使用X收集氧气时,用“排空气法”,由于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从长管进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从短管进气。(4)根据反应原理可知,制取CO属于“液+液气体”,用分液漏斗控制加入浓硫酸的量,应选D、G为气体发生装置,X的作用是除去CO中的水蒸气,洗气时气体流向为“长进短出”。‎ ‎15.某同学对教材中铜与浓硫酸的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入试剂,关闭旋塞E,加热A,观察C中溶液颜色变化;‎ ‎③将铜丝上提离开液面,停止加热。‎ ‎(1)检查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仪器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D中所盛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拆除装置前,为避免有害气体的泄漏,应当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后仪器A中有白色固体产生,将仪器A中固液混合物缓慢转移至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直接向仪器A中加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闭旋塞E,装置C中加水没过导管口,给A装置微热,装置C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去热源后,导管内有倒吸产生的液柱,且高度保持不变 (2)三颈烧瓶(或三口烧瓶) 防倒吸 碱石灰(或NaOH等合理答案)‎ ‎(3)2H2SO4(浓)+CuCuSO4+SO2↑+2H2O ‎(4)打开旋塞E,从E管口向A中鼓入大量空气 ‎(5)混合时放热,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 水加入浓硫酸中,放出大量热使液体飞溅 解析 (2)S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所以仪器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仪器D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中的SO2,防止污染空气,所以应盛装碱性固体。‎ ‎(4)SO2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反应后装置A、B、C中都会残留有一定量的SO2,可通过不断鼓入空气的方法将残留的SO2全部赶入装置D中被吸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