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总分48分)‎ ‎1.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 )‎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 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2.《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4.西周一贵族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其中处于大宗地位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室)‎ B.二哥(20岁)D.四哥(15岁)‎ 妾一(侧室)‎ A.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C.三哥(18岁)‎ A.A B.B C.C D.D ‎5.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6.秦统一六国后,“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这反映了( )‎ A.三纲五常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7.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西汉刺史 D.明朝内阁 ‎9.秦汉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辟”,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这表明秦汉列卿( )‎ A.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B.职能设置体现家国一体 C.分工严密且各司其职 D.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 ‎10.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汉高祖时期( )‎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 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11.对下面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 ‎ A.体现了割据分裂到江山一统的变化 B.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C.反映了郡县制向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D.体现了疆域扩大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12.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明(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南宋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②“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5.《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这段话主要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 A.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B.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 C.过分削弱了地方权力 D.造成了边疆地区危机 ‎16.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7.《宋史记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院,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田,臣之愿也。”材料中的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功臣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交出兵权 ‎18.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 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19.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 C.否定地方官员特权      D.注重品德和知识 ‎2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2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2.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23.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B.选拔方式多样 C.考试规程渐趋严密 D.参考人员多元 ‎24.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对于科举制以上两种说法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B.两种说法都过于绝对 C.因为没有标明时间,故无法判定 D.由于两个人的时代不同因而看法不同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并指出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哪些权利。(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8分)‎ ‎26.(12分)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绪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抵言》‎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9分)‎ 合肥九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答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B B C B C B B D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C A D D A B C C C D 二、 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答案〗(1)特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同姓王族被分封在重要地区;同姓封国数量多于异姓封国数量;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首都周围主要是同姓封国,起拱卫的作用。(5分)‎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4分)‎ ‎(2)问题:藩镇割据。(2分)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官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6分)‎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行省依照犬牙相错原则设置。(8分,任答3点即可)‎ ‎26.(12分)〖答案〗示例:‎ 不赞同。(2分)理由: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的时期所起的作用并不同,当所起作用主要是积极作用时是可以延续统治的,但是,当所起作用主要是消极作用时,它便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加速统治的崩溃。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为主,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它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稳定等。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为主,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人才,培养忠于皇帝的奴仆,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创新和进步等。(10分。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27. ‎(15分)‎ ‎〖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6分)‎ ‎(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