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案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1.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1)魏晋时期的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均田制);(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与经济的繁荣;(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2.思想与科技文化 (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2)唐代的“三教合一”;(3)唐代火药的应用;(4)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5)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考点一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① 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了② 筒车 。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③ 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经济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④ 安史之乱 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二、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⑤ 灌钢 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⑥ 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 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时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⑦ 南北朝 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误区警示 “市”与“草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其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益州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⑧ 广州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探究点 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商业 ◆史料实证 史料1 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史料2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张九龄《唐六典》 史料3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 史料4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史料解释 (1)史料1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2)史料2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特点: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3)史料3主要说明唐代坊、市分开,城市商业经营活动有空间的限制。 (4)史料4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利。 ◆史料运用 (1)根据前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归纳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魏晋时期,北方商业发展艰难;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并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城市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坊、市分离。 (2)据史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社会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统治者的开明政策);道路畅通。 ◆史论归纳 隋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1.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的。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2.这一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这一时期,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等消费人口。这一时期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长安城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尽管城市里有商业者,但一方面是绝对少数,另一方面城市商业在手工业作坊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只能以转运远地的奢侈品为主要的业务,以满足王公贵族对奢侈消费品的需求。此时期,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1.(2019河北唐山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1.答案 B 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B项正确;庄园经济主要是为了满足庄 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D项错误。 2.(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证实唐代( )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本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八十一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卷六十九 天宝九年(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竞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卷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2.答案 C 材料中“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郡县官僚共为货殖”“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从正面和侧面反映了唐代存在官僚涉足商业活动的情况,故C项正确。唐代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客舍、邸店、车坊和邸肆的设置说明商业活动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增多,但并未体现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无法说明政府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故D项错误。 3.(2020河南高三阶段性考试)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馀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 ) 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 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 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 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3.答案 C 根据材料“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可知,白居易强调发展农业,不主张发展其他行业,说明其固守传统经济思想,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D两项。 考点二 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思想 1.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唐中期,① 韩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教材补遗 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2)隋唐时期,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归纳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已;经济遭到破坏,民不聊生;统治者借助宗教维护统治,大力宣传宗教思想;人民寻求精神寄托,这些都推动了佛教、道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二、科技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② 金刚经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误区警示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不同的科技概念,印刷术是后两者的统称,雕版印刷术是隋唐之际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才出现。 三、文学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有“诗圣”的美誉,“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 四、艺术 1.书法 (1)阶段: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成就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时期为钟繇、王羲之;唐朝时期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的③ 王羲之 、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图解历史 汉字七种字体的特点 2.绘画 时期 特点 代表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④送子天王图》 探究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 ◆史料实证 史料1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①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②臧否,属儒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 史料2 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③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史料3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④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史料解释 (1)史料1出自古代书籍,其内容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涉及的内容的不同,①②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具体涉及内容。 (2)史料2出自古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宏观上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思想状况,③说明该学者接纳三教交融的情况。 (3)史料3选自韩愈的文章,④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了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韩愈对这种现状表示了担忧。 ◆史料运用 (1)史料1、2表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何种趋势? 提示 儒、释(佛教)、道合流,三教合一的趋势。 (2)史料3中“不入于老,则入于佛”说明了什么现象?对此韩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提示 道教和佛教空前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复兴儒学。 ◆史论归纳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探究点二 诗歌的黄金时期——唐诗 ◆史料实证 史料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①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②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史料解释 该史料主要反映出了唐诗的繁荣。①从诗人和作品的数量、诗人的身份多样等方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②则从诗歌的传播角度反映了诗歌的繁荣表现和原因。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提示 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 (2)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提示 社会因素:国家统一、经济富裕,诗歌传唱蔚然成风;政治因素:君主提倡、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思想、文化活跃;诗体的进化更适合表情达意;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助推了诗歌的繁荣。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 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恢宏气势的时代特色。 3.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个性的文人画兴起;书法逐渐进入自觉状态。 4.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盛唐的诗歌、书法、绘画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5.宋元:北宋重文轻武,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等。南宋山河破碎、民 众痛苦,激发了作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科举无望,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繁荣。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核心素养 唐诗是盛唐气象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唐诗和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1.(2019广东广州模拟)唐高祖下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于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杀……自今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杀。据此可知当时(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统治者尊道礼佛 1.答案 D 从材料“释典微妙,净业始于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杀”可以看出唐高祖对佛教和道教的恭敬,故D项正确。 2.(2019四川广安模拟)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2.答案 C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魏晋以来佛教传播趋势,故B项错误;画中净饭王与其夫人和儿子展现的汉族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3.(2020湖北武汉高三诊断)《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对男女双方的婚前欺骗行为,男子处罚要比女子罪加一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彰显男女平等 B.女性法律地位显著提高 C.婚姻自由成为风尚 D.妇女权益受到一定重视 3.答案 D 材料重点强调《户婚律》对男子的惩罚要大于女子,足以体现出法律对妇女权益的重视,故D项正确。 记知识结构 背史论术语 (1)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特别是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农业技术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魏晋隋唐时期,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宣告了均田制的瓦解。 (4)隋唐时期手工业得到长足进步,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形成。 (5)隋唐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都会较多,市得到发展,政府的鼓励海外贸易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6)思想上,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韩愈等人的复兴儒学运动为理学的兴起作了准备工作。 (7)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唐诗的繁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成就了隋唐科技文化的繁荣昌盛。 一、选择题 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 地区 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 1 1 4 1 — —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上表为汉唐两代中国部分地区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2.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材料信息可知,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答案 A 从题干中的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可知A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而“虎溪三笑”出现在唐朝,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直接反映C的情况;由“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可知D错误。 4.(2019重庆调研二)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 《后汉书》 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从加那调州(可能在今缅甸沿岸)乘大舶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东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4.答案 A 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舶船,张七帆……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说明经海路或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汉魏时期东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详尽,故D项错误。 5.(2020湖北恩施高三调研)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唐后期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答案 A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6.(2019湖北恩施一模)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反映出( ) A.农耕经济的普遍性 B.唐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唐代文明发展的开放性 D.唐代“西学东渐”趋势的出现 6.答案 C 据材料唐朝时“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开放包容,因此唐朝境内外商众多,其带来了新的蔬菜品种,充分反映了唐朝文明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唐朝与外国联系密切,并不能说明农耕经济的普遍性,A项错误;唐朝与外国存在商品交流不足以证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商品交流,而非“西学”,故D项错误。 7.(2019鲁皖名校联考)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口大张,鼻上卷,“眼后螺旋状大羊角盘绕一较小的牛耳”,张大的口中刻划出数道上下翻卷的曲线,头顶至颈、背竖立粗壮的鳍。划到鳞片的尾部呈上翘状。以下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制瓷业十分发达 B.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 C.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 D.唐代文化呈现出中外交融的特征 7.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文化特点。从题干材料中的“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可知,唐代越窑青瓷作品上有印度神话的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与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唐代文化呈 现出中外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A、B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2019四川成都模拟)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B.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区域间贩运异常繁荣 8.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草市的发展。“草市”是农村的集市,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市繁荣,A项正确。唐朝时期农业仍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B项错误;唐朝时期,城市中实行坊市制度,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D项表述夸大了唐朝的贸易水平,排除。 9.(2020山东济南高三诊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9.答案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些田或水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何优势,故B项排除;由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人口增加和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排除。 10.(2019重庆期末)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修《五经正义》,唐高宗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10.答案 B 据材料“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修《五经正义》,唐高宗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可知,唐代改变了魏晋时期南北文化差异的局面,将《五经正义》作为全国统一的经学版本,这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故B项正确。 11.(2020黑龙江哈尔滨高三调研)《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 )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11.答案 D 据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可知,隋文帝注意用儒法两种思想进行统治,“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又带有一定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隋文帝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隋文帝注意用混合思想进行统治,不是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思想,排除B、C两项。 12.(2019课标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12.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社会风尚,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唐代“拔河”风俗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中的诗句描绘了拔河时人们的英勇气概和争胜精神,据此分析可知,在唐代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也是文化中心,江南文化并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战”,无法体现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间风俗而非宫廷生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北廊坊模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13.答案 (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绸之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2)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4.(2019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 中唐及晚唐 北方 水利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南方 水利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2分) 14.答案 示例: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分)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使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9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