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2.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是周朝的革命,打破皇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实行宗法制 C. 实行禅让制 D. 实行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部落体制下,各部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时配合分封制实施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 朝觐述职 B. 镇守疆土 C. 出征作战 D. 缴纳贡赋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故选C; 材料“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并非朝觐述职,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镇守疆土和缴纳贡赋,排除BD。 4.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统治 B. 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 C.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 D. 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信息说明人民只爱家不知道爱国,体现出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显然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B正确;材料的信息显示分封制不利于西周的统治,A错误;材料中体现出人民只爱家不知道爱国,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分封制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创新,D错误。 5.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井田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中的“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父系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礼乐制,排除A、D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制度,排除C项。 【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 6.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分封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正确的是B项;A项中家天下从夏朝开始,C项中的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D项中的“分邦建国”不符合题意。 7.《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政务繁忙 C. 世袭传承 D. 皇帝独裁 【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联系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大权,D正确;材料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非朝议裁决,A排除;政务繁忙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B排除;C无法从材料体现,排除。 8.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看其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那么,这位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材料“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看其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体现出监察的功能,B正确;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A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设置过,C错误;郡守属于地方一级行政长官,不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D错误。 【点睛】秦朝的三公主要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注意区分清楚三者的职责范围。 9.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 10.《国史100讲》中说:“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主要说明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 B.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C.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出现内外朝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不是官吏选拔制度;故A项错误;消除地方分裂割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时期中枢机构变化。 点睛: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 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 12.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 内朝权力上升 B. 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 决策权集中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汉武帝建立中朝,逐渐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后三省六部制下的政事堂,到玄宗设中书门下负责决策,决策权由开始的分散到逐渐的集中。故C项正确;内朝又称为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时以尚书台为首的中朝权力空前膨胀,至唐代已经不分内外朝。故A项错误; 分权制约体制是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体制,该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是行政机构运作的评价标准,并非是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3.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御史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中可知,这个机构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这机构是门下省。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征召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推行科举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科举制而非察举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征召制更靠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的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体现了相权制衡性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可知“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故选A;“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错误;C项与“宰相一致原则”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错误; “达成一致意见”的决策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错误。 1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种现象表明 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 君权至上出现问题 C.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D. 内阁权力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是辅助皇帝的侍从机构,服从于皇权,从皇帝30年不上朝,更能说明皇权的强化,万历皇帝的近30年不上朝则表明君权至上带来了问题,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君权,材料现象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受司礼监节制,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联系所学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分析解答。 17.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制度是 A. 西周推行的分封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八股取士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可跪受笔录、按旨传达,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是将权力适当地下放至地方,并没有将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排除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一定程度制约君主集权,排除B。明朝八股取士属于选官方式,并不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排除C。 点睛:本题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相关史实。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18.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 B. 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体现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出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需要,B正确;材料论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并不是说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A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错误;“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材料中枢机构演变的主要特点,D错误。 19.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官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孝。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旁落 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答案】C 【解析】 万历皇帝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说明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可以打破丁忧制度,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故A错误;当时没有宰相,无法体现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故B错误;传统伦理为君主专制服务,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学生应该抓住题干关键词“本质上反映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出发,得出正确答案。 20.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 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 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西周的封建社会……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正确;西周尚未形成权力集中的体制,故A错误;“家天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已经开始,故B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没有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 B. 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 C. 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 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 决定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是经济因素,即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不是地理因素,A错误。B、D材料未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影响,即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 22.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 A. 温杜德男,35岁,没有读过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 B. 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 C. 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 D. 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 【答案】A 【解析】 本题设问雅典公民范畴的“男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雅典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而广大的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A项温杜德是公民,选A。B项麦克卡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排除。C项索斯丹是奴隶,不属于公民,排除。D项艾梵德是未成年人,不属于公民,排除。 2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自己的主人。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是被统治的。由此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轮番而治 C. 人人平等 D. 政权动荡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是被统治的”体现的是轮番而治的思想,故B正确,其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有人在评价梭伦施政措施时指出:“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意味着 A. 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 B. 梭伦改革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C. 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 宗族势力威胁到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地位,打破了传统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垄断政权的局面,这符合材料中“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情形,答案选C;A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影响,排除;梭伦改革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由“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说明宗族势力没能阻止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 点睛:古希腊民主政治在高考中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权利机关的职能③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④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5.《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第九表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成文法削弱了贵族势力 C. 成文法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D. 注重维护法律程序的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显然强调的是注重法律的公正,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息,故A项错误;贵族势力始终不会被削弱,故B项错误;成文法并不是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是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故C项错误。 26.“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罗马法适用的对象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民,即罗马法调整的帝国境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此时的法律应该是万民法,故答案选C;《十二铜表法》、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自然法是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法律,而是对法的基本看法,即法律观,故排除A、B、D。 2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材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 重视证据 B. 注重程序 C. 简洁灵活 D. 实用有效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说明罗马严格依照制定法所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审判的事实,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罗马法的特点,排除。 28.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曾说:有一群社会精英,他们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里说的(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的历史事件是 A. 爆发内战 B. 处死国王 C. 光荣革命 D. 成立共和国 【答案】C 【解析】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故C项正确;国王与议会爆发内战,与材料中的“不是通过流血方式”不符,故A项错误;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直接发生了流血事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发生了流血事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根据所学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 30.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方式的改变、疆域的变化都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粵,用一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痦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汉书》 材料三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一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惟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对周朝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秦“患周之败”而在地方推行哪种制度?吸取周、秦灭亡的教训,西汉建立者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如识,元代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4)根据材料四,概括汉代至明清君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1)分封制。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3)特点:行省既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又由于是地方行政机构,为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可知是分封制。依据材料一“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以及扩大统治区域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既称帝,患周之败”和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3)特点:依据材料三“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信息可知行省既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又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作用:依据所学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回答。 (4)演变历程;依据材料四“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惟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的信息可知汉代君为臣起立、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以及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皇权独尊,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超出议会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 六、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八、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九、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讯问。 ——摘编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英国有哪些现代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保障议会的选举、言论自由等权利。 (2)政体:君主立宪制。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责任内阁制政党制度等。 (3)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以及保障议会的选举、言论自由等权利回答。 (2 )政体:依据材料二“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和所学可知是君主立宪制。制度: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是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以及政党制度等。 (3)影响:依据材料三“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的信息和所学从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文明建设影响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