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许昌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选择题40道,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高中生物学很多实验必须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B.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C.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D.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2.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 B.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 C.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清晰 4.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得到一分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图画、照片、DNA双螺旋模型、汽车模型等都属于物理模型 C.质壁分离的原因是,细胞失水时,原生质层收缩,而细胞壁不会收缩,就导致了二者的分离 D.细胞内ATP含量很低,但每天合成量很大 5.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6.如图为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发挥作用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B.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细菌以胞吞形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避免细菌内有毒物质对细胞的伤害 7.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装置(如图)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摩尔,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摩尔.以下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摩尔 B.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b摩尔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2b摩尔 D.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为6a﹣3b摩尔 8.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段 B.该植物在a和h时刻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 C.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完全相同 D.与c点相比,e点植物细胞内的C3含量将减少 9.下列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H2O2 +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后观察 对照组:2mL3%H2O2 +1mL蒸馏水,保温5min后观察 B 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验证pH对酶催化速率的影响 向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不同pH的缓冲液,再依次加入1ml新鲜唾液、2mL3%可溶性淀粉,适宜温度保温5min后用斐林试剂检验 A.A B.B C.C D.D 10.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分别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示意图 B.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③方式跨膜运输 C.一些小分子如水分子、氧气、二氧化碳和甘油等,可通过图②方式跨膜运输 D.胰岛素等分子,也可通过③方式跨膜运输 11.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B.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可先用滴管滴加肝脏研磨液后,再用此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不影响实验结果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液 D.在“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只用低倍镜观察 12.如图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细胞都含有C、E、F B.细胞器C、F都能产生水 C.细胞器B、F不含磷脂 D.A、D及植物细胞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 13.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和单糖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两侧分别是等浓度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现在右侧加入微量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对渗透压的影响忽略不计)接下来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 )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 B.右侧液面高度升高 C.右侧液面高度先升高,然后下降,最终低于左侧 D.右侧液面高度先升高,然后下降,最终高于左侧 14.如图为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过程保持了遗传性状在细胞亲子代之间的稳定性 B.①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人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 C.③过程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进行②过程时,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同 15.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⑤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⑤ D.③④ 16.如图为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6过程一定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B.5过程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突变为抑癌基因所致 C.4过程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影响细胞代谢 D.3过程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17.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 ④去雄后人工授粉 ⑤去雄后自然授粉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⑦授粉后套袋隔离.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18.在狗的精巢中,由A、T两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X种;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在细胞周期的Y期;DNA复制出的2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有关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4、分裂前期、有丝分裂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 D.3、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9.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根据多年来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研究,揭示了两条遗传的基本规律,因尔公认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B.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 C.沃森和克里克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科学家们通过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0.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2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D.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2.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23.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II﹣2基因型为XA1XA3的概率是 B.III﹣1基因型为XA2Y的概率是 C.III﹣2基因型为XA1 XA2的概率是 D.IV﹣1基因型为XA1 XA1概率是 24.长期使用农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并不断增强,其原因是( ) A.害虫对杀虫剂进行了定向选择 B.杀虫剂的使用导致了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杀虫剂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隔离 25.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3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B.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1为X染色体,则2为Y染色体 C.该细胞曾经发生过交叉互换 D.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26.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 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秃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27.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3:1,4:1和1:3 B.1:3,1:2:1和3:1 C.1:2:1,4:1和3:1 D.3:1,3:1和1:4 28.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B.②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 C.③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 D.④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29.如图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 ) A.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 C.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 D.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30.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学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有( ) a.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b.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 c.子一代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d.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 e.子二代中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 f.子一代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 A.a d e f B.a c e f C.c e f D.b c e f 31.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D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为黑色素.假如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几率为( ) A. B. C. D. 32.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下: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33.对某人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Y,病因是其双亲之一父亲或者母亲提供了异常配子,该异常配子来源及形成的时期不可能是( ) A.父亲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B.母亲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C.父亲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D.母亲 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34.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红花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35.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其甲、乙、丙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收养的(非亲生孩子).甲和丙为蓝眼,乙为褐眼.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孩子乙是收养的 B.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一定都是杂合的 C.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养的 D.该夫妇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几率为 36.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珠(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 A.9种 B.12种 C.6种 D.4种 37.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正确的是( ) A.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B.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C.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D.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38.某男性基因型为TtRr,他有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那么,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形态相同并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1和A2、C1和C2 B.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 C.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D.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39.如图是某生物有关生理过程变化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不一定一样大 B.图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存在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此交流方式不需要细胞受体的参与 C.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不相等的 D.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40.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一患某遗传病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2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果蝇某正常基因片段控制合成多肽的过a﹣d表示4种基因突变.a丢失T/A.b由T/A变为C/G,c由T/为G/C.d由G/C变为A/T.假设4种突变都单独发生,请回答: 注:可能用到密码子:天冬氨酸(GAC),甘氨酸(GGU、GGG),甲硫氨酸(AUG),终止密码(UAG) (1)图中所示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 . (2)a突变后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 ,在a突变点附近再丢失 个碱基对对性状影响最小. (3)图中 突变对性状无影响,其意义 . (4)①过程需的酶主要有 . (5)在②过程中,少量mRNA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原因 . 42.如图,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代表各种物质,A、B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是叶绿体.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碳元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运行:在供给植物14CO2 后的60s内,相隔不同时间取样,杀死细胞并以层析法分析细胞代谢产物.通过研究发现7s后的代谢产物中有多达12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而5s内的代谢产物大多集中在一种物质上,该物质最可能是 (填图中序号).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时,则图中①→②→①的循环 (能/不能)进行,原因是 . (3)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图1中⑥的去向有 . (4)图2中0~D间此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 ;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用S1、S2、S3表示) (5)图2中光照强度在A与B之间时,CO2吸收量小于0的原因是 . 43.多指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受P基因控制;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受b基因控制,分析下列遗传系谱,回答问题: (1)Ⅲ﹣1产生的精子类型分别是; (2)Ⅲ﹣2的基因型是 ,她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 (3)如果Ⅳ﹣1是一个男孩,此男孩既是多指又是色盲的概率为 ,只患多指不患色盲的概率为 ; (4)如果Ⅳ﹣2是一个女孩,则她只患色盲而不患多指的概率为 ,两病都不患的概率为 . 44.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答能或不能). (2)伴性遗传指 (3)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40道,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高中生物学很多实验必须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B.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C.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D.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观察类实验设计的操作步骤,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A错误; B、叶绿体有颜色可直接观察,步骤是: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B正确; C、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步骤是: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D正确. 故选:A. 2.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显微结构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解答】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A正确; B、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不附着在高尔基上,B错误; C、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起到快速物质运输的作用,C正确; D、在成熟叶肉细胞中,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 B.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 C.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清晰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解答】解:A、在使用高倍镜之前,首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然后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再换用高倍镜,A正确; B、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将小光圈换大光圈,B正确; C、在换高倍镜时,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C正确; D、换用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能用粗准焦螺旋,D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得到一分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图画、照片、DNA双螺旋模型、汽车模型等都属于物理模型 C.质壁分离的原因是,细胞失水时,原生质层收缩,而细胞壁不会收缩,就导致了二者的分离 D.细胞内ATP含量很低,但每天合成量很大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1分子ATP脱去1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DP,1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MP. 【解答】解:A、1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照片是实物,不属于模型,B错误; C、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随液泡的缩小而缩小,细胞壁能缩小,只不过缩小的程度没有原生质层大,则引起质壁分离,C错误; D、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细胞内ATP和ADP之间的转化很迅速,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 (1)都能进行能量转换,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前者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后者来自光能; (2)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此外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有基粒; (3)两者都含有磷脂(生物膜的主要成分)、DNA、RNA和多种酶,此外叶绿体中还含有光合色素. 【解答】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A正确; B、叶绿体中的ATP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无ATP的产生,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整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且都产生了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C错误. D、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发挥作用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B.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细菌以胞吞形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避免细菌内有毒物质对细胞的伤害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据图示可知,细菌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具有识别作用,但不具有特异性,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范畴. 【解答】解:A、溶酶体内没有DNA,不属于半自主细胞器,A错误; B、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由题图可知,细菌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吞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可防止细菌内有毒物质对细胞的伤害,D正确. 故选:A. 7.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装置(如图)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摩尔,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摩尔.以下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摩尔 B.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b摩尔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2b摩尔 D.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为6a﹣3b摩尔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摩尔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A正确; B、因为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a﹣0.5b,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3b摩尔,B错误;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6a﹣3b+b=6a﹣2b摩尔,C正确; D、已知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3b摩尔,所以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6a﹣3b,D正确. 故选:B. 8.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段 B.该植物在a和h时刻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 C.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完全相同 D.与c点相比,e点植物细胞内的C3含量将减少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是相等的,是植物的光补偿点,b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且大于呼吸作用,ce段由于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下降. 【解答】解:A、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段,A错误; B、该植物在b和g时刻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B错误; C、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下降,C错误; D、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所以与c点相比,e点植物细胞内的C3含量将减少,D正确. 故选:D. 9.下列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H2O2 +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后观察 对照组:2mL3%H2O2 +1mL蒸馏水,保温5min后观察 B 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验证pH对酶催化速率的影响 向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不同pH的缓冲液,再依次加入1ml新鲜唾液、2mL3%可溶性淀粉,适宜温度保温5min后用斐林试剂检验 A.A B.B C.C D.D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考查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PH值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是:PH值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PH值前,随着PH值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PH值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PH值后,随着PH值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A、验证酶具有高效性,需要和无机催化剂作对比,A错误; B、验证酶具有专一性,自变量可以是底物种类,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和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对比,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蔗糖分解,从而证明酶的专一性,B正确; 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自变量是温度,但是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不能探究到酶催化的最适温度,C错误; D、验证pH对酶催化速率的影响,应先将缓冲液和唾液混合,使酶变性,再加入淀粉,D错误. 故选:B. 10.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分别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示意图 B.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③方式跨膜运输 C.一些小分子如水分子、氧气、二氧化碳和甘油等,可通过图②方式跨膜运输 D.胰岛素等分子,也可通过③方式跨膜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图解:①表示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②表示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 ③表示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主动运输.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图①、②、③分别为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A错误; B、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①协助扩散方式跨膜运输,B错误; C、一些小分子如水分子、氧气、二氧化碳和甘油等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图②方式,C正确; D、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胰岛素等,可通过胞吐等方式运输,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B.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可先用滴管滴加肝脏研磨液后,再用此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不影响实验结果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液 D.在“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只用低倍镜观察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19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将肉块放入小金笼内让鹰吞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胃内存在化学性消化; 2、含有过氧化氢酶的肝脏研磨液呈弱碱性,但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用取过氯化铁的滴管再取肝脏研磨液时,滴管中残留的氯化铁会使过氧化氢酶失活,从而失去了催化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3、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mL淀粉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份淀粉液和﹣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 ③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④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⑤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解: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A错误; B、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可先用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后,再用此滴管滴加肝脏研磨液,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和酶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将对应的温度保温下的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C错误; D、在“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只用低倍镜观察,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细胞都含有C、E、F B.细胞器C、F都能产生水 C.细胞器B、F不含磷脂 D.A、D及植物细胞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高尔基体,B是中心体,C是线粒体,D是内质网,E是叶绿体,F是核糖体. 其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A高尔基体(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纤维素)、C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氢氧结合成水)、E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水)、F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无膜的细胞器有:B中心体和F核糖体;植物细胞都含有的细胞器有:A高尔基体、C线粒体、D内质网、F核糖体;单层膜的细胞器有:A高尔基体、D内质网. 【解答】解:A、叶绿体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如根尖细胞,不含有叶绿体,A错误; B、细胞器A高尔基体、C线粒体、E叶绿体、F核糖体都能产生水,B正确; C、中心体和核糖体是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因此不含有磷脂,C正确; D、A高尔基体、D内质网及植物细胞的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D正确. 故选:A. 13.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和单糖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两侧分别是等浓度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现在右侧加入微量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对渗透压的影响忽略不计)接下来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 )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 B.右侧液面高度升高 C.右侧液面高度先升高,然后下降,最终低于左侧 D.右侧液面高度先升高,然后下降,最终高于左侧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向哪一边运输;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水分运输的就越多,反过来水分运输的越多,则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解答】解:从图示信息可知,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加入到被半透膜隔开的U型管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运输动态平衡,故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若向U型管左右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微量的麦芽糖酶,麦芽糖酶使1分子麦芽糖分解成2分子葡萄糖,使得右侧浓度上升;而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这样使得右侧浓度下降.因此最终右侧液面先升高后下降,最终低于左侧. 故选:C. 14.如图为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过程保持了遗传性状在细胞亲子代之间的稳定性 B.①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人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 C.③过程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进行②过程时,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同 【考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分析】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解答】解:A、②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无丝分裂,该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蛙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人的红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B错误; 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远比分裂期要长,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如DNA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后期,D错误. 故选:A. 15.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⑤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⑤ D.③④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分析】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使DNA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解答】解:①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呲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⑤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所以,①③⑤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 故选:C. 16.如图为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6过程一定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B.5过程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突变为抑癌基因所致 C.4过程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影响细胞代谢 D.3过程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1和2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会导致细胞的数目增多,但细胞的种类不变;3为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中细胞的数目不变,但种类增多;4为细胞衰老的过程;5为细胞癌变;6为细胞凋亡. 【解答】解:A、6为细胞凋亡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个别细胞的凋亡不会引起个体的衰老和死亡,A错误; B、5为细胞癌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4为细胞衰老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C正确; D、3为细胞分化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C. 17.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 ④去雄后人工授粉 ⑤去雄后自然授粉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⑦授粉后套袋隔离.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人工授粉的一般的方法步骤: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套袋→花粉成熟后对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套袋.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人工授粉→⑦授粉后套袋隔离. 故选:A. 18.在狗的精巢中,由A、T两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X种;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在细胞周期的Y期;DNA复制出的2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有关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4、分裂前期、有丝分裂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 D.3、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1)动物睾丸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A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T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由A、T两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3种. (2)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而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3)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此时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选:D. 19.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根据多年来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研究,揭示了两条遗传的基本规律,因尔公认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B.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 C.沃森和克里克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科学家们通过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2、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克里克与沃森利用获得的DNA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 【解答】解:A、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两条遗传的基本规律,A错误; 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推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 D、科学家们通过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20.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S是蛋白质的标记性元素,P是DNA的标记性元素,因此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保温一段时间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解答】解: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故A正确;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故B错误; C、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不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故C错误; D、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而且P元素的含量很少,因此不用P元素标记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D.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A正确;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 C、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C错误; D、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C. 22.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生物在发生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最后导致新物种形成,使地雀种类增加;甲岛上鸟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环境变化更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共同进化即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据图可知,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A正确;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B正确; C、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正确; D、据图可以判断:甲岛有多种鸟类,乙岛上也有多种鸟类,那么最终在两岛上不能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应该是分别形成多个种群基因库,D错误. 故选:D. 23.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II﹣2基因型为XA1XA3的概率是 B.III﹣1基因型为XA2Y的概率是 C.III﹣2基因型为XA1 XA2的概率是 D.IV﹣1基因型为XA1 XA1概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A1Y,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两种精子,即XA1和Y;Ⅰ﹣2的基因型为XA2XA3,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两种卵细胞,即XA2和XA3.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能传递给女儿,Y染色体一定传递能儿子,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等.Ⅱ﹣2和Ⅱ﹣3的基因型为XA1XA2、XA1XA3,产生配子为XA1: XA2: XA3,因此Ⅲ﹣1基因型为XA1Y、XA2Y、XA3Y,产生含X的配子为为XA1: XA2: XA3,Ⅲ﹣2基因型为XA1XA2、XA2XA2、XA3XA2. 【解答】解:A、由于Ⅱ﹣2基因型为XA1XA2、XA1XA3,A正确; B、Ⅱ﹣2和Ⅱ﹣3的基因型为XA1XA2、XA1XA3,产生配子为XA1: XA2: XA3,因此Ⅲ﹣1基因型为为XA1Y、XA2Y、XA3Y,B正确; C、由分析可知:,Ⅲ﹣2基因型为XA1XA2、XA2XA2、XA3XA2,C错误; D、由于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Ⅲ﹣2基因型为XA1XA2、XA2XA2、XA3XA2,只有XA1XA2含XA1配子,XA1XA2的概率是,所以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D正确. 故选:C. 24.长期使用农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并不断增强,其原因是( ) A.害虫对杀虫剂进行了定向选择 B.杀虫剂的使用导致了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杀虫剂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隔离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解答】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故选:C. 25.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3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B.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1为X染色体,则2为Y染色体 C.该细胞曾经发生过交叉互换 D.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该动物为二倍体,而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处于着丝点分裂状态,因此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状态的细胞,并且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解答】解:A、图中1、3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属于相同染色体,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由于X与Y是一对同不原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所以若1为X染色体,则2为常染色体,B错误; C、由于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中a基因可能来自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C错误; D、据图示可知,该动物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故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后有8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26.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 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秃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中,丈夫秃发(b_),妻子正常(b+_),生育一秃发儿子(b_)和一正常女儿(b+_),由此不能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丈夫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不属于伴性遗传,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因此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也不能确定,秃发儿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B错误;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均为b+b,据此不能确定父母的基因型,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丈夫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5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25%;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D正确. 故选:D. 27.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3:1,4:1和1:3 B.1:3,1:2:1和3:1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 故选:B. 28.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B.②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 C.③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 D.④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是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解答】解:A、①所示的细胞为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二倍体,故A正确; B、②所示的细胞为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三倍体,故B错误; C、③所示的细胞为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单倍体,故C正确; D、④所示的细胞为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代表单倍体,故D正确. 故选:B. 29.如图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 ) A.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 C.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 D.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明确各个细胞分裂的方式:①②为有丝分裂,③为减数分裂;再根据各种变异发生的范围和类型来判断 ①②③的变异类型. 【解答】解:图中①②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与a所在的DNA分子都是经过复制而得到的,所以图中①②的变异类型只能属于基因突变; ③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与a的不同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而亲本的基因型为AA,因此③的变异类型只能属于基因突变. 故选:C. 30.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学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有( ) a.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b.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 c.子一代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d.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 e.子二代中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 f.子一代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 A.a d e f B.a c e f C.c e f D.b c e f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子一代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而测交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 【解答】解:a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是1:1:1:1,a正确; b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表现型比例9:3:3:1,c错误; c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1:1:1:1,c正确; d由于减数分裂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故两者不成比例,d错误; e子二代中稳定遗传的纯合子有四种,比例为1:1:1:1,e正确; f子一代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为1:1:1:1,f正确. 故选:B. 31.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D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为黑色素.假如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几率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A_B_D_的个体能将无色物质转化成黑色素.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图可知,基因型A_B_D_的个体能将无色物质转化成黑色素.因此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故选:D. 32.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下: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子代中只有TT和Tt且比例为1:1,说明亲本应该是TT和Tt,子代中有SS,Ss和ss,且比例为1:2:1,故亲本是Ss和Ss,故亲本应是TtSs和TTSs. 【解答】解:子代TT:Tt=1: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TT×Tt,子代SS:Ss:ss=1:2: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Ss×Ss,因此亲代基因型是TtSs×TTSs. 故选:C. 33.对某人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Y,病因是其双亲之一父亲或者母亲提供了异常配子,该异常配子来源及形成的时期不可能是( ) A.父亲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B.母亲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C.父亲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D.母亲 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X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也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 【解答】解:A、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X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A正确; B、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会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YY的个体,但不会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C错误; D、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D正确. 故选:C. 34.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红花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利用基因的分离规律解题. 【解答】解:由于要求F3中表现红花植株的比例,所以只需要考虑植物红花与白花一对性状. 亲代为红花(用AA表示)与白花(用aa)表示,F1为Aa, F2中AA:Aa:aa=1:2:1, 将F2中的aa去掉,剩下的AA:Aa=1:2, 将F2自交,其中AA占,自交后代全是红花,而Aa占,自交后代中开白花的为×=,剩下的全是开红花的. 所以F3中红花植株的比例为. 故选:D. 35.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其甲、乙、丙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收养的(非亲生孩子).甲和丙为蓝眼,乙为褐眼.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孩子乙是收养的 B.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一定都是杂合的 C.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养的 D.该夫妇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几率为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用A、a表示),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A_×A_),但他们有两个孩子均为蓝眼(aa),说明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 【解答】解:A、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他们的孩子可能是蓝眼,也可能是褐眼,因此据此不能判断哪一个孩子是领养的,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型是杂合的,B正确; C、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他们的孩子可能是蓝眼,也可能是褐眼,因此据此不能判断哪一个孩子是领养的,C错误; D、该夫妇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B. 36.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珠(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 A.9种 B.12种 C.6种 D.4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判断各种花的基因型.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则该紫花的基因型是PpRr,其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P﹣R﹣:P﹣rr:ppR﹣:pprr=9:3:3:1,又因为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所以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为P﹣R﹣与P﹣rr,其中P﹣R﹣有4中基因型;P﹣rr有2种基因型,一共有6种基因型. 故选:C. 37.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正确的是( ) A.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B.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C.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D.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甲为中心体,乙为染色体,丙为星射线. 【解答】解:A、乙为染色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丙为纺锤丝,其组成成分是微管蛋白,因此两者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A正确; B、甲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并在分裂前期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核膜和核仁在分裂前期已经解体消失,因此该时期细胞中无核膜和核仁,C错误; D、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D错误. 故选:A. 38.某男性基因型为TtRr,他有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那么,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形态相同并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1和A2、C1和C2 B.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 C.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D.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因此A1和A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B1和B2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形态也不同,但两者所含的DNA分子数目、染色体组数完全相同; 3、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C1和C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 【解答】解:A、C1和C2中的染色体形态相同,但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遗传信息也相同,因此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B正确; C、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C错误; D、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A1+A2=2B1+2B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A1+A2=B1+B2)=2C1+2C2,D错误. 故选:B. 39.如图是某生物有关生理过程变化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不一定一样大 B.图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存在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此交流方式不需要细胞受体的参与 C.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不相等的 D.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LM表示受精作用;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解答】解: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不均等,所以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不一定一样大,A正确; B、图中第三阶段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存在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此交流方式需要精子和卵细胞膜表面受体的参与,B错误; C、GH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因此染色体组数目不同,C正确; D、L→M点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故选:B. 40.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一患某遗传病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2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由于该过程只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一患某遗传病的孩子,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携带者,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性状,只是原有性状的重新组合,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2双显性性状中(1AABB、2AABb、2AaBB、4AaBb)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果蝇某正常基因片段控制合成多肽的过a﹣d表示4种基因突变.a丢失T/A.b由T/A变为C/G,c由T/为G/C.d由G/C变为A/T.假设4种突变都单独发生,请回答: 注:可能用到密码子:天冬氨酸(GAC),甘氨酸(GGU、GGG),甲硫氨酸(AUG),终止密码(UAG) (1)图中所示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和细胞质(核糖体) . (2)a突变后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 天冬氨酸一酪氨酸﹣甘氨酸一甲硫氨酸 ,在a突变点附近再丢失 2 个碱基对对性状影响最小. (3)图中 b 突变对性状无影响,其意义 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 (4)①过程需的酶主要有 解旋酶、RNA聚合酶 . (5)在②过程中,少量mRNA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原因 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中碱基对的替换最终只能导致mRNA中一个密码子的改变,对生物性状的改变的影响最小,而增添和缺失可能导致突变位之后的密码子全部改变. 【解答】解:(1)图示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2)题中可知,a突变为丢失T/A,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序列为:﹣GAC﹣UAU﹣GGU﹣AUG﹣,因此通过题中所给密码子可以确定,a突变后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为天冬氨酸一酪氨酸﹣甘氨酸一甲硫氨酸.为了不破坏其他密码子的完整性所以再减少2个碱基对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是最小的. (3)据题意可知,b由T/A变为C/G,则密码子由GAU变为GAC,由密码子的简并性可知b突变后的密码子仍与天冬氨酸相对应.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4)甲图中过程①属于转录,转录首先需要解旋酶将DNA分子的双链解开,然后运用RNA聚合酶合成RNA. (5)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这样少量mRNA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 (1)细胞核和细胞质(核糖体) (2)天冬氨酸一酪氨酸﹣甘氨酸一甲硫氨酸2 (3)b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4)解旋酶RNA聚合酶 (5)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42.如图,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代表各种物质,A、B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是叶绿体.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碳元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运行:在供给植物14CO2后的60s内,相隔不同时间取样,杀死细胞并以层析法分析细胞代谢产物.通过研究发现7s后的代谢产物中有多达12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而5s内的代谢产物大多集中在一种物质上,该物质最可能是 ② (填图中序号).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时,则图中①→②→①的循环 不能 (能/不能)进行,原因是 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ATP与[H] . (3)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图1中⑥的去向有 扩散到线粒体和外界 . (4)图2中0~D间此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 S1+S3 ;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S2﹣S1 .(用S1、S2、S3表示) (5)图2中光照强度在A与B之间时,CO2吸收量小于0的原因是 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图1中:B为叶绿体,A为线粒体.①是五碳化合物、②是三碳化合物、③是[H]和ATP、④是ADP和Pi、⑤是水、⑥是氧气、⑦是丙酮酸. 图2中:表示该植物叶片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其中呼吸作用的消耗的有机物的量为S1+S3.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S2+S3.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二氧化碳首先被五碳化合物结合固定为三碳化合物,故该物质最先应该出现在三碳化合物②中. (2)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时,则图中①→②→①表示暗反应过程因缺少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而不能进行. (3)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该植物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1中⑥氧气的去向有扩散到线粒体和外界环境. (4)图2中S代表有机物量,0﹣D间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S1+S3,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S2+S3)﹣(S1+S3)=S2﹣S1. (5)图2中光照强度在A与B之间时,由于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导致CO2吸收量小于0. 故答案为: (1)② (2)不能 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ATP与[H] (3)扩散到线粒体和外界 (4)S1+S3 S2﹣S1 (5)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43.多指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受P基因控制;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受b基因控制,分析下列遗传系谱,回答问题: (1)Ⅲ﹣1产生的精子类型分别是; PXB、PY、pXB、pY (2)Ⅲ﹣2的基因型是 ppXBXB或ppXBXb ,她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 (3)如果Ⅳ﹣1是一个男孩,此男孩既是多指又是色盲的概率为 ,只患多指不患色盲的概率为 ; (4)如果Ⅳ﹣2是一个女孩,则她只患色盲而不患多指的概率为 0 ,两病都不患的概率为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分析题图,多指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受P基因控制,则多指为PP、Pp,正常为pp.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受b基因控制,则男性正常的基因型是XBY,女性正常的基因型是XBXB、XBXb,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bY,女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 【解答】解:(1)Ⅱ﹣2表现正常为pp,其患多指的儿子Ⅲ﹣1则为Pp,Ⅲ﹣1不患色盲,故Ⅲ﹣1的基因型是PpXBY,产生的精子类型分别是PXB、PY、pXB、pY. (2)Ⅰ﹣3为男性色盲,基因型为XbY,所生表现正常的女儿Ⅱ﹣2基因型为XBXb,Ⅱ﹣4正常为XBY,则Ⅱ﹣2和Ⅱ﹣4婚配所生女儿Ⅲ﹣2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而Ⅲ﹣2也不患多指,为pp.因此Ⅲ﹣2的基因型为ppXBXB或ppXBXb,她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3)Ⅲ﹣1的基因型是PpXBY,Ⅲ﹣2的基因型为ppXBXB或ppXBXb,他们婚配所生的Ⅳ﹣1是一个男孩,此男孩既是多指又是色盲的概率为××=,只患多指不患色盲的概率为×(1﹣×)=. (4)Ⅲ﹣1的基因型是PpXBY,Ⅲ﹣2的基因型为ppXBXB或ppXBXb,他们婚配所生的Ⅳ﹣2是一个女孩,则她只患色盲而不患多指的概率为0,两病都不患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 (1)PXB、PY、pXB、pY (2)ppXBXB或ppXBXb (3) (4)0 44.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不能 (答能或不能). (2)伴性遗传指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1: 杂交组合:♀黄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 杂交组合:♀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区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联,若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则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1)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子代的表现型无无关,不能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伴性遗传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要根据甲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黄体×♂灰体杂交,若子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二是用♀灰体×♂灰体,若子一代中所有的个体都表现为灰体,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不能 (2)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实验1: 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 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2016年10月24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