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4 我们的中华文化 [A组 基础对点练] (建议用时6分钟) 1.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材料表明( )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黛玉自忖,兀那汉子这等眼熟,却不知是卧龙还是凤雏,便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最近网上流行的这个“神句”,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重要人物等囊括在内。诸如四大名著等文学艺术( ) ①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一份“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清单”。这份历时3年编纂的清单,列出了天象记录、小孔成像、经脉学说、针灸、潮汐表等88项中国古代发明成果。透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②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先进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 ④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由西方人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回家翻翻家谱,可以获得一些解释。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③④ - 5 - C.②④ D.①③ 6.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带着旷古的悠远和惆怅,架起海峡两岸的灵魂桥梁,激发人们对根的眷恋。这种眷恋( ) ①激发了中华儿女浓郁的家国情怀 ②彰显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传递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理念 ④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B组 提能强化练] (建议用时6分钟) 9.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 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这要求我们( ) ①坚持文明平等观,在文化交流借鉴中促进文化趋同 ②秉持平等和尊重,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③反对文明优越论,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④坚持开放包容,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 ) ①印证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独领风骚 ②表明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③见证着我国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成果 ④表明我国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 - 5 - 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组 大题冲关练] 13.(建议用时7分钟)49个国家,400余件组精品文物,各国荟萃,精品云集。这是文物的盛会,更是文化的盛会,文明的盛会。这便是2019年5月至8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重量级展览“大美亚西亚——亚洲文明展”。 本展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采用“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两条主线,展示亚洲各国历史悠久、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凸显各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通过亚洲各国文物精品,多角度探索亚洲文明的意义,让观众感受亚洲文明的深邃与辽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的启迪与滋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亚洲文明展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14.(建议用时7分钟)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 5 - 课时作业34 1.解析:图中汉字“安”所表达的内涵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A正确;B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A 2.解析:《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答案:A 3.解析: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排除;①④属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故选C。 答案:C 4.解析:这份历时3年编纂的清单,列出了天象记录、小孔成像、经脉学说、针灸、潮汐表等88项中国古代发明成果,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③④符合题意;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①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错误。 答案:C 5.解析:中国独有的家谱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①③应选。材料没有直接涉及文化基本内涵不变,④未体现;这不是进行文化创新,②未体现。 答案:D 6.解析:唐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B 7.解析:身处海峡对岸对大陆深深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①④符合题意;这种眷恋之情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没有体现爱好和平,②③不选。 答案:B 8.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入选;A、B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 答案:C 9.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②入选;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10.解析:“文化趋同”的观点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①错误;“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这要求我们坚持文明平等观,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②符合题意;我们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③错误;“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要求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④符合题意。 答案:C 11.解析: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印证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独领风骚,见证着我国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成果,①③正确;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不能表明国家文化的独特性,②错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不能表明我国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④错误。 答案:B - 5 - 12.解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实现“四个认同”,各民族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各民族文化要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故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实现文化统一”否认了文化的民族性,否认了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排除;③说法错误,对于优秀外来文化,我们要博采众长,不能全部抵制,排除。 答案:B 13.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说明举办亚洲文明展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采用“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两条主线,展示亚洲各国历史悠久、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凸显各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通过亚洲各国文物精品,多角度探索亚洲文明的意义,让观众感受亚洲文明的深邃与辽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的启迪与滋养。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交流对我国的意义;吸收、借鉴亚洲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角度来说明举办亚洲文明展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①举办亚洲文明展,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举办亚洲文明展,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举办亚洲文明展,有利于吸收、借鉴亚洲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创新。 14.解析:本题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从包容性的含义、意义和具体做法来回答。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