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测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3次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9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9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9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9年1月17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C.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国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就不算是优质偶像。 B. 社会上“阴柔之风”的泛滥,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C. 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以给社会注入军人气质,将优秀文化品格灌入青少年群体。 D. “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导致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4. 当今社会病态审美的一些表现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回答。 5. 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在文化领域,存在奢侈浮夸之风。不重自我修养重颜值,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猎奇,拜金,颓废等。②在社会上,“阴柔之风”受推崇,弱不禁风,矫揉造作,缺乏阳刚之气。③在学校方面,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不少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 5.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 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 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说法错误。对“空心化”的原因分析有误。原文“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由此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说法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由原文“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原因不只这一个。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社会上‘阴柔之风’的泛滥,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不少人担心”可知,这只是一些人的担心,并非事实,也并未得到所有人认可。 C项,“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以给社会注入军人气质,将优秀文化品格灌入青少年群体”说法错误。选项因果倒置。 D项,“‘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导致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说法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原文是说“一些”,不是所有。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分析可知,在文化领域,当今社会审美,存在奢侈浮夸之风,不重自我修养重颜值,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猎奇,拜金,颓废等问题。结合“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分析可知,在社会上,当今社会审美存在“阴柔之风”受推崇,弱不禁风,矫揉造作,缺乏阳刚之气的问题。结合“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分析可知,在学校方面,当今社会审美存在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不少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等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再针对筛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如材料一“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这是对偶像的要求,即要求偶像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如材料二“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这是对社会的要求,即社会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如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这是对公众传播的要求,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材料四“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治学生身心的‘美育课’”,这是对学校的要求,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画者的悲哀 王鱼洋 李云先生自认为算是个画家,他画了很多画,人物、风景、还有想象中的场景,可惜没卖出过几幅。李先生总在想:是自己画得不够好吗?以前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画展,他的画夹在很多画家的画之间,很多看画的人站在他的画前停留了很长时间,也会感叹一句:“这幅画画得不错,很有意境。”可是最后看了画的署名后,最终没人买他的画,因为没人见过他的名字,于是没人确定他的画未来是否会增值。 从此再没有画室愿意为他展示画作,因为觉得他的画不会卖出的。 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坚持了两年,而后家人都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李先生看着自己快要接近于零的存折,也决定放弃画画了,虽然放弃画画就像让自己放弃生命一样难受,但他还是决定选择放弃了,他去电器公司做了名普通的业务员,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他病倒了,因为他的身心都被巨大的空虚笼罩着,是一种离开了自己狂爱的生活、像被抽走半条命似的空虚。 他有气无力地在床上躺着,沉沉地睡去。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脑袋被什么砸了一下,于是他醒了,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小了,而且在一个小学课堂里。只听见老师严厉地对他说:“李云!你怎么又在课堂上睡着了!你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么?”虽然李先生震撼了好一会儿,但他渐渐反应过来自己穿越回了自己的小学时代,也就是说,他要重新从小学开始成长了。记得小时候他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画画,但是老师从来不说他画得好,只说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一天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画画,甚至连市里的画画比赛也不让他参加,反而推荐了画画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了比赛。 但既然时光重来了,李云不想让悲剧重演,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三好学生,虽然他不像从前那样业余时间画大量的画,但是老师还是马上发现了他在画画上的天赋,并对他说:“李云,你真了不起,不光学习好而且画画也很棒,你是我见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最近市里有画画比赛,你代表咱们班参加吧。”李云对老师报以灿烂的微笑,虽然老师夸他的话听得很是别扭。 而后李云顺利地考入了重点初中,高中,大学。但他此后几乎很少画画了。 大学毕业后李云开始投入了如火如荼的IT创业。李云的事业很成功,甚至进了中国财富排行榜的前十名。 李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就像是做蛋糕时自己用了很高级的面粉揉糕点,然后又用了很贵的烤箱将蛋糕烤熟,最后又用了精致的盘子将蛋糕盛在里面,但是却忘了在蛋糕中放糖,而糖才是蛋糕的灵魂。李云开始寻找自己灵魂中的糖,可惜很长时间没找到。 直到有一天李云参加了一个画展,看了那些形形色色的画,他的心灵似乎一下被什么击中似的——重新升腾出一种巨大的愿望:我想画画。 李云买了很多纸和染料开始重新画画,可是由于很长时间不画画了,手异常生疏,画了一幅又一幅,没一幅画好了。李云的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李云的画,他试着揣摩李云的心意,想乘机讨好李云,自作主张地把李云的画放到拍卖市场拍卖。 当李云听说秘书把自己不成型的画拿去拍卖时有些生气,也有些惶恐,他想他的劣作拿到拍卖市场上一定会被嘲笑,第二天新闻会出现“李云不自量力拍卖难看画作”的头条新闻。但过了一下午,秘书欢天喜地地向他报告喜讯:他的画作拍卖了二百多万元!李云闻听,不禁大跌眼镜,因为连他都清楚那幅画作无论是线条还是布色都糟糕得一塌糊涂。可是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出二百万买这幅画呢?算了,不去管他,反正能得一笔意外之财总是好事,何况说不定是自己妄自菲薄了呢! 第二天写着“IT精英画作拍卖二百万元”大字的新闻铺满网络及报纸版面,他开始受到各界朋友的恭维,李云变得飘飘然,也暗自得意起来。虽然李云在网上也看到有关他画作的一些负面评论,李云看了评论微微一笑:那些文盲,不懂艺术。 有一天李云在街上闲逛,看到在街角的大厅外挂着某画家画展的牌子,但是画家的名号他从未听说,也没有几个人走进大厅。李云觉得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进去看画。 大厅里人很少,寥寥无几,李云在大厅走动,随意观看画作,那些画作气势磅礴,用色大胆,且极富想象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李云越看越感到惭愧,李云站在一幅画作前朦胧中看到一个景象,又像一段不太真实的记忆——很久以前他也是个画者,那时他只是个画者。 (选自《小说月报》2019第5期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的穿越内容从小学课堂写起,批评了文中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唯成绩论,功利性;不能真正因材施教。 B. 现实生活中的李云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孤高自傲;另一方面又向往着世俗的成功,功利现实。 C. 画者的悲哀其实也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哀,人们常常以名取人,以名气来定书画的价值,附庸风雅者众,往往只认名家名作,真懂艺术者寡。 D. 穿越后的李云后来在IT行业获得成功,但他内心深处其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理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放弃画画,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李云病倒了,这样写既突出了画画对他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下文的穿越情节做了合理的铺垫。 B. 李云从某画家的画展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结尾虽然不像欧•亨利式的结尾那样出人意料,但同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吸引读者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变化。 C. 小说在刻画李云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D. 文末李云闲逛看到街角大厅某不知名画家的画受到冷落,照应开头李云第一次参加画展时收到的冷落。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8. 小说的标题是“画者的悲哀”,“悲哀”表现在哪里? 9. 小说采取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的情节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虽然很多看画的人感叹李云的画画得不错,却因为李云没有名气,没有人买他的画,这是悲哀;②李云回忆自己小学时因为学习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画画也成了罪名,而穿越回小学时代后,他努力学习,成为三好学生,画画才受到表扬,这是悲哀;③大学毕业后李云投入IT创业,事业很成功,自以为拙劣的画作竟意外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社会的悲哀。 9. ①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②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穿越到过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实到虚,虚实转化,内容及内涵都变得丰富。③虚实两相对比,小说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现实生活中的李云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孤高自傲;另一方面又向往着世俗的成功,功利现实”说法错误。李云的性格并非矛盾、双重。他热爱画画,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小说在刻画李云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说法错误。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去筛选和概括即可。本题题干是“小说的标题是‘画者的悲哀’,‘悲哀’表现在哪里”,根据对题干的把握,需要筛选文本中体现“画者的悲哀”的内容。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李云先生自认为算是个画家,他画了很多画,人物、风景、还有想象中的场景,可惜没卖出过几幅”“以前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画展,他的画夹在很多画家的画之间,很多看画的人站在他的画前停留了很长时间,也会感叹一句:‘这幅画画得不错,很有意境’”“可是最后看了画的署名后,最终没人买他的画,因为没人见过他的名字,于是没人确定他的画未来是否会增值”分析,可知现实中的李云因为没有名气而画作不被认可,这是一种悲哀;“小时候他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画画,但是老师从来不说他画得好,只说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连市里的画画比赛也不让他参加,反而推荐了画画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时光重来了,李云不想让悲剧重演,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三好学生,虽然他不像从前那样业余时间画大量的画,但是老师还是马上发现了他在画画上的天赋”“你真了不起,不光学习好而且画画也很棒,你是我见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最近市里有画画比赛,你代表咱们班参加吧”分析可知,李云回忆小学时学习不好,画画也成了罪名,穿越时光后努力学习,成为三好学生,老师马上发现了他的画画天赋,这是一种悲哀;结合“李云买了很多纸和染料开始重新画画,可是由于很长时间不画画了,手异常生疏,画了一幅又一幅,没一幅画好了”“他的画作拍卖了二百多万元”分析可知,事业成功的李云,自以为拙劣的画作竟意外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社会的悲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手法赏析的能力。手法赏析一般先要明确小说的手法,然后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效果,最后是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本题题干要求的是:小说采取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的情节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虚实结合的小说进行赏析,小说实际困境为实,李云的穿越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这样的情节处理的好处,首先虚实结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而有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李云成功后,即使是拙劣的画作也获得的社会的认可”这一情节合情合理;再次,虚实构成鲜明的对比,从主题上,揭示出了社会对艺术评价标准的怪异的现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 。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 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 《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 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 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 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提到小时候“不知哪里听来的,东方朔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可是最终私塾先生也没有告诉他世上究竟有没有这种虫子。其实“怪哉”有章可查,如《天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汉武帝幸甘泉宫,弛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 根据文中你所知的东方朔,你认为他向武帝如此解释“怪哉”有何深意?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 (2)皇上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 14. 婉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上”是主语,“以”谓语,“若曹无益于县官”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D;“县官”指朝廷,后面的“耕田力作”的主语指的是侏儒,排除B。 本句译为: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易》,相传为老子所著”说法错误。《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说法错误。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是在“射覆”事件之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幸”,希望;“异”,不同,改变;“无令”,不要让;“但”,只是; 第二句得分点:“淫侈”,奢侈无度;“使”,让;“独”,只;“事之难者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怪哉”一虫的含义,由“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可知,“怪哉”是由百姓的怨气凝结而成;其次,结合本文了解东方朔的性格特点,可知东方朔向武帝解释“怪哉”深意。本文中,他直言进谏,劝武帝舍弃奢侈,可见他关注民生疾苦;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东方朔是婉言劝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像孟贲一样勇猛,如庆忌一样敏捷,似鲍叔一样廉洁,如尾生一样守信。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拜两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粟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近。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色,适时地直言进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于屈从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归江州 韩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送客人归江州隐居,但并无送别时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B. “江水迎君”采用拟人手法,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的心态跃然纸上。 C. “青雀舫”“白鸥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宜人的赞美与羡慕。 D. 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 16.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5. D 16. 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泉明”提到陶渊明,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可以常常乘着竹轿,前往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隐逸情怀的赞美与羡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运用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运用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两句与刘希夷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的哲理相近。 (3)李白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借代手法,写出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和对饮酒为乐的热爱。 【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捷,襟,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18. A 19. B 20. 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 急剧:迅速而剧烈。 此语境不需强调“剧烈”,故选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是“现实”,最后是“浪漫”,排除AD;“浪漫”与“心酸”应为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C。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中“确立……高度”搭配不当,排除AB; “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排除C。 故选D。 四、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大题,共10分)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这儿 这儿很少刮风 一年只刮两次 一次刮半年 这儿刮的风很小 连一片秋叶也吹不下来 这儿没有树 这儿的阳光很充足 我们没来之前 白天里一点阴影也没有 我们在这儿干了几十年了 打了好多井 抽上了好多油 盖了楼 种了树 树长得很高很粗 现在 我们的孩子 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韦锦写于1983年 作者韦锦,1962年生于山东齐河,1979年考入德州师专。后就职于胜利油田,多篇作品广为流传,出版有诗集《冬至时分》《不倦的雪》《结霜的花园》等。 这首诗具体赞美了油田工人的什么精神?请结合内容简单概括。 【答案】本诗通过新奇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油田工人的赞美。赞美他们的坚韧、吃苦耐劳精神;赞美他们的奉献精神;赞美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惠及后代的创造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可以结合始诗中的“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景物等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具体赞美了油田工人的什么精神?请结合内容简单概括”,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结合“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这儿刮的风很小”“连一片秋叶也吹不下来”“这儿没有树”“这儿的阳光很充足”“白天里一点阴影也没有”可知,诗人运用新奇的手法,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我们没来之前”“这儿”终年狂风大作,天气酷热而且没有树,生存环境很恶劣;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工作,“我们在这儿干了几十年了”,写出了他们的坚韧、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现在”“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盖了楼”“种了树”,“这儿”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正是因为石油工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油田工人的赞美之情以及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惠及后代的创造能力。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者 董玉方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 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 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 给了自己两拳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女儿扎着马尾辫 跑进了校园 可是她最近 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女儿一定 会美得很惊艳 有个爱她的男人 要娶她回家 可想到这些 我却不忍看她一眼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 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辈子。 作者董玉方,当代诗人。1984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董花园村,2002年12月入伍,现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任专业创作员。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诗刊》、《星星》、《解放军报》、《词刊》、《绿风诗刊》、《当代小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发行诗集《一路锋芒如血》。这首诗2016年被歌手许飞谱曲,李建等人演唱,感动万千听者。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节写了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写了父亲的忙碌劳累,对艰难日子淡淡的愁虑;还有因不能给家人好的生活的愧疚和自责。第二节写了父亲对离世的母亲的怀念,和对女儿成长的欣喜和忧虑,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憧憬。全诗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为了家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逐渐老迈的父亲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作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结合“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分析,第一段写了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和对女儿的疼爱,生活的忙碌,因不能家人好的生活的自责;第二段,结合“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分析,写了父亲对离世的母亲的怀念;结合“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欣喜和忧虑,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憧憬。第二问“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结合“庄稼还没收割完”“修修缝纫机的踏板”“庄稼早已收割完”分析,可见父亲为了家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结合“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分析,可见父亲逐渐老迈。 五、(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弱德”与“群德”含义。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做到有所坚守,遵从自己的本心,这可谓“弱德”;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人民福祉,这可谓“群德”。 对于“弱德”和“群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弱德”“群德”说 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 一种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 “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 “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没有人可以是与世无争的孤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高人际成本,“正义只在五米之内”导致低信任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加剧道德冷漠,人人见义不为结果必是人人权益受损。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群德”所托举的,是包含自我权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共同福祉。相较“弱德”,“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 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中国大踏步走入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公场域”更加普遍,共享经济、网络生活等“新生带”不断延伸,“没有什么事能比获得自由更加美妙”;与此同时,“共在”的凸显,权利的交错,利益的博弈,也让我们愈发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比学会运用自由更加困难”。“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两方面结合起来,一定能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 【解析】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