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1.“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 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 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 丰富和发展了宗法制 D. 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答案】B ‎【解析】异姓纳入周的宗盟实际上是为周王室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能起到了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的作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也并未破坏宗法制的原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异姓纳入周的宗盟不是宗法制的丰富和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周王不是集权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3.《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A项不是其共同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民主共和 ‎【名师点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4.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其结果颁布了《权利法案》,虽然结束了王权专制,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确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确立的方法,除了前面的“暴力革命”和“非流血的”光荣革命外,以后都是以改革或改良的形式来完成的,题中“最后一次革命”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方式和途径,因此D项符合;A项和C项突出的是结果,与题意要求“途径”不符,故排除AC;B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总体上而言政治的发展呈现逐渐改良的特点。‎ ‎5.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故答案为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不仅政府鼓励早婚,民间习俗亦鼓励早婚,故A项错误;民间婚俗“女大三,抱金砖”,与政府政策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与民间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到传统伦理观念,故D项错误。‎ ‎6.下面是中国2000一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 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 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 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 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只涉及到2000年到2012年中国高校录取人数的统计,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中国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等,不能得出高等教育正向正规化迈进,故B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教育的转型问题,故C项错误;中国2000一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数据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 ‎7.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帝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 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进行剥削,佃户和田主不可能取得完全的平等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主佃之间“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等信息可知,佃户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保护,说明佃户对佃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B项正确;明清以来,随着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租佃关系的发展,封建政府逐渐介入、干预租佃关系,代表地主阶级集中行使对佃农的控制权,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也未发生,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调整,并未破坏传统的等级秩序,D项错误。‎ ‎8.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煤的广泛使用”代表了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得益于工业革命,是欧洲加强了和“新大陆的关系”,由此可知,欧洲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目内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9.据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桐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 技术落后缺乏革新 C.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生产组织规模狭小 ‎【答案】B ‎【解析】材料 “民国三年﹍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 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土法之不易持久也。”说明南方金属矿衰落在一战前后变化并不明显,故A项错误;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桐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得出技术落后缺乏革新,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在材料体现不出,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民国三年﹍组织初无规模”但是后期发展如何并无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 “民国三年﹍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 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是解题关键。‎ ‎10.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A.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强大的国防体系 C. 人民资本主义 D. 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A ‎【解析】 “安全网”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实就是社会福利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安全网”是社会福利制度而不是国防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安全网”是社会福利制度而不是人民资本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加强干预而非减少国家干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是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思想观点的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要是严刑峻法及君主集权;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等。复习时可以结合每家学派代表人的具体观点主张详细进行比较。‎ ‎12.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主张遵从“礼”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克己复礼”,故答案为B。AC项也属于儒家思想家,但所选要求最符合,排除;D项为道家代表,与材料观点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13.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两者观点中的“道”‎ A. 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 B. 都具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C. 其本质都相同 D. 指的都是自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大原出于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属于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董仲舒属于儒家,主张伦理道德,故两者观点中的“道”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故A项正确,D项错误;老子的思想具有消极避世特点,故B项错误;“自然”与“伦理”本质不相同,故C项错误。故选A。‎ ‎14.‎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 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 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 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 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的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民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君子”和“兼士”也无法说明“开明君主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教育和育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15.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A. “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独尊儒术”是指“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此项内容,故A项错误;“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君权神授”指的是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6.《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的思想造成我们民主性格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学说。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王朝统治的工具。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否定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因此选择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17.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恒山悬空寺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迎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构成。这反映出当时 A. 恒山寺是三教圣地 B. 佛教更兴盛 C. 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 D. 三教合归儒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太乙殿、关帝庙……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三教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乙属于道教,关帝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这反映出当时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恒山寺有三教合流的现象,不能说明恒山寺是三教圣地,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将北魏后期的恒山悬空寺与其它时期寺院进行比较,无法体现佛教更兴盛,故B项错误;三教合归儒是在唐宋时期,材料也没有充分信息说明三教合归儒,故D项错误。故选C。‎ ‎18.2010年10月22日,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我们现代人纪念朱熹的主要原因是他 A. 提出“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B. 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影响深远 C. 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D.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现代人纪念朱熹的主要原因是理学的积极作用,即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求理方法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消极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朱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强调唯心主义观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是二者的相同点;B项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但不是主要;主要是由于二者在实践论上的不同,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20.侯外庐认为:“李贽以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传统的神秘的“道”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而打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指李贽的什么思想( )‎ A.批判程朱理学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万物皆生于两”‎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强调的是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与题意相符。D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是李贽批判的对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 ‎21.“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 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 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D. 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二千年以来……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A错误。“此其所以无是非也”,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B错误,D正确。C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2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两人均主张要务实,即均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八股取士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的“徒以文字华藻”说明选项C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选项D也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方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明代理学亦兴起于此。对该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北宋后 A.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 B. 文化中心渐趋南方 C. 南方人乐于考功名 D. 宋词是区域性文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北宋的词家……全都是南方人……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明代理学亦兴起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后南方逐渐成为文化中心,故B项正确;北宋以前南方商品经济就很繁荣,这无法解释北宋后南方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问题,无法体现南方人乐于考功名,故C项错误;宋词也不是区域性文学,在南北都有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 ‎24.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 A. 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 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 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说的物件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确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指南针和欧洲告别骑士时代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指南针和也起不到加速欧洲文化进程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的社会转型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指南针无直接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的是造纸术、印刷术,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的是火药,因为火药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指南针仅仅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25.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辫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理和出发点。‎ ‎【答案】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 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思想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关系: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 关键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 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 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兴起发展过程中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荀子、董仲舒、王夫之对于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认识。(1)依据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出荀子的自然观即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可以奇怪不应该害怕,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亡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政治主张有“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依据材料二可直接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其目的是让君主明白“仁政”的重要性即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荀子主张,同时“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哲学背离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3)依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在于遵循天理即符合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概括出不同时期的儒学家关注的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国家治乱兴亡。其出发点是为君主治理国家提供建议,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评材料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 ‎(要求:结合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例:‎ 材料中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认为计划与市场可以相互融合与借鉴;要利用计划与市场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例1:苏俄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引进外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例2: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留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全面干预和调控经济的办法,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例3: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其它国家也有借鉴作用。‎ ‎【解析】评分参考:‎ 答案:‎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2分)‎ ‎②准确提炼材料观点;(3分)‎ ‎③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5分)‎ ‎④揭示概括观点本质(2分)‎ 本题属于论文撰写题,要求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提取观点,史论结合进行论述。解答此题的第一步要判断材料中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结合所学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关知识对邓小平的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答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结合材料二、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答案】‎ ‎(1)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数学:我国最早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儒家思想束缚人们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不能进行理论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与掌握。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利玛窦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中国相关的科技成就归纳总结。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所揭示的科技成就回答。‎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成就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结合材料“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从董仲舒的思想成就方面解答。‎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发展特点及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科技的特点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综合分析回答。同时要注意思想对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数学、医学、天文等成就;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