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事权 B.扩大科举 C.加强专制 D.强干弱枝 3.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4.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7.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8.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9.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 A.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10.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近代中国国民意识淡薄 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11.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走”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琢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关于“时代的悲剧” 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 B.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D.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12.某条约第八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这些条款应该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15.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 ) A.革命统一战线局部破裂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推翻 C.国民革命运动彻底失败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6.毛泽东说:“ 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先点燃的“星星之火”是( ) 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2. 2019年11月29日上午,周万荣的名字被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的墙上,成为“哭墙”的第10665个名字。从2017年开始每年志愿者们就会在此不断“描新”,一撇一捺、一笔一划让遇难者名字更加清晰,让历史永远被铭记。据此关于这段历史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国共合作尚未形成 B.国民党消极抗战所致 C.日本已经全面侵华 D.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 18. “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歌词中“泣别了白山黑水”起因于(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9.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20.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21.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23. 1948年,毛泽东说:“我们……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他旨在强调( ) A.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推翻 B.新生政权的民主性质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4. “(它)等于最后挖取敌人心脏,对完成中国革命有决定性意义。敌人现在集结江岸的番号、兵力相等于淮海战役参战兵力的总数”。粟裕将军所说的这次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刘伯承指出:我军占据……,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为此,解放军实施的战略行动是( ) A.渡江作战 B.挺进大别山 C.夺取徐州 D.攻占锦州 二、材料阅读 26.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① 《南京条约》 中日甲午 1894~1895年 日本 ② ③ 1900~1901年 德国等8国 《辛丑条约》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2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2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6分) 27.(2007山东临沂高一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如图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2分)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2分)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表2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9分) (2)根据杖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9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材料图示呈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A项;郡县制是地方制度,且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图示无关,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政府重要官员,而对于武将出身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代严加防范,其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在北宋时期,为了分化相权,实行群相制,对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进行分割,这是“分化事权”的表现,其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是通过扩大科举的方式来大量提拔文人来担任政府重要官员,以实现“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扩大科举仅是其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强干弱枝”针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中通过科举扩大士人群体的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负责具体执行,据此可知,六部实际上承担具体执行的权力,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皇帝对政令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三省六部制之下,皇帝并没有失去对政令的否决权,排除A项;门下省虽然拥有对封驳审议的权力,但其并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权,政令的通过与否,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排除B项;中书省虽然拥有起草诏令的权力,但是它也是在皇帝的旨意之下进行草拟,其并不具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符合题意,故①正确;明代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美国国会的两院是美国中央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同时各州在行政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公民的成功”,即领导城邦需要“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能言善辩不是所有公民必备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公民在“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侧面反映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雅典公民的参政议政,没有出现民主政治下权力的滥用,与民主政治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谈话、论辩”的雅典民主政治决策的方式,与内乱、思想纷争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信息“1787年”,结合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以判断,华盛顿所说的“现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为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选择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材料中总统与议会的身份和职衔被承认,故A项错误;1875年,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与史实说明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法国议会只有一票的优势确立共和政体及“戏称”等,充分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中心国家是法国,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地居民的表现“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甚至于“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说明近代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没有民族凝聚力,故选C项;题干叙述的主体在于民众,而不是清政府,排除A项;小农意识与民族意识没有关系,并且题干着重叙述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缺乏,排除B项;之所以会出现“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甚至于“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国民缺乏民族意识,与受教育程度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打败,因此对“时代的悲剧”的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故选C项;A项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B项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D项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是指北京到山海关的沿线炮台拆除;“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指的是允许列强驻兵,这些规定出自《辛丑条约》,故选D项;A项没有涉及列强拆炮台和驻兵的条款,排除A项;B项没有涉及列强拆炮台和驻兵的条款,排除B项;C项没有涉及列强拆炮台和驻兵的条款,排除C项。 13.【答案】C 14.【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民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共享行政权,与总统制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总统职权受到国务员制约,结合所学,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他们看中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统一战线局部破裂,与材料中“4·12” 等信息相符,故选A项;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俘、孙传芳部主力,与材料中“4·12”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7月15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星星之火”是毛泽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首次点燃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选C项;南昌起义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是首先点燃“星星之火”,排除A项;广州起义是城市武装暴动,“星星之火”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排除B项;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是在首先点燃“星星之火”之后,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当时日本已经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故选C项;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国民党消极抗战是在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排除B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白山黑水”是东三省,这是指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不抵抗,导致东三省沦陷,故选A项;一·二八事变是进攻上海,排除B项;七七事变是指卢沟桥事变,日军进攻北平,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也是日军进攻上海,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A项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开始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材料中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表明地点是在黄浦江附近的上海,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主要是在山西,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枣宜会战的地点是在湖北,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 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23.【答案】B 【解析】材料“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及“人民法院”“人民解放军”说明,毛泽东强调新生政权体现出的民主性,属于人民的政权,故选B项;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推翻是1949年,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1954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排除D项。 24.【答案】D 【解析】材料“挖取敌人心脏”是指人民解放军即将攻克南京;“中国革命有决定性意义”可知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此可知这次战役是渡江战役,故选D项;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排除A项;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地区,与攻克南京无关,排除B项;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地区,与攻克南京无关,排除C项。 25.【答案】B 【解析】“我军占据……,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的,故选B项;解放战争不是要威慑南京,而是要占领南京,排除A项;夺取徐州是淮海战役的特征,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攻占锦州是辽沈战役,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6.【答案】(1)①英国 ②《马关条约》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黄海海战。 (3)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4)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27.【答案】(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2分) (2)太平天国运动。(1分)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代表了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4分) (3)辛亥革命。(1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分)。 【解析】本题以图片代替文字,形式很好。第(2)和第(3)问要注意用图片反映的信息去回答意义。(2)要从反封建和学西方的角度,而第(3)问从政体的变化和人民民主权利的获得上去回答。 28.【答案】(1)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多样性。(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由材料中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列强侵华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由列强发动战争后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谋求利益可知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由最初英法侵华到日本、再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说明侵略国家日益增多;由材料中列强不断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新疆、西藏可知侵略区域的多样性。 (2)结合史实可知列强侵华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清政府不断战败,出卖国家权益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社会性质上来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