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4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
第24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纲要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提示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考点三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基本矛盾 ②股票投机 ③生产力 ④民主制度 考点二 ①整顿银行 ②《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缩减耕地 ④《社会保障法》 ⑤生产力 ⑥社会矛盾 ⑦国家干预经济 ⑧干预和调节 考点三 ①自由放任 ②国营 ③盲目性 ④股票 ⑤社会化 ⑥管理人员 ⑦企业 ⑧养老保险 ⑨分配领域社会化 ⑩社会矛盾 [巧学妙用] 1.图示解史——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2.漫画证史——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3.图示解史——“危机”催生的“创新” 4.漫画说史——罗斯福新政的间接影响 ★罗斯福新政调整雇工与雇主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 5.图示解史——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各个方面 6.“减少干预”≠“放弃干预” 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滞胀”局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 7.构图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8.漫画说史——社会福利政策的消极作用 ★“福利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9.拓展延伸——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1)美国政府虽然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3)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的适度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高。 考法1 罗斯福新政既是“经济”新政,也是“政治”新政 【考题1】 (2017·湖北武汉调研)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答案 A 『』 变化类选择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出引起“变化”的变量。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否定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罗斯福新政既是“经济”新政,也是“政治”新政 新政的实施表明了美国总统权力的全面扩张,美国逐步建立起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罗斯福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但这不能说明总统权力开始超越国会。 考法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题2】 (2017·河南洛阳调研)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 C.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 B 『』 图表类试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表中数据的变化。通过表中数据的变化,结合变化的时间点,找出变化的原因。20世纪后半期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兴起,发达国家社会经济不断转型,故B项正确;表中只反映出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而无法推断其工业总量,故C项错误;由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未超过50%,无法推断其工业化的完成,故D项错误。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考法3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调整 史料一 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史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史料三 但是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 1.史料一说明重商主义思想强调货币的积累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及保护。据史料一,指出重商主义的内涵。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国家在15~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实行重商主义的具体措施。 提示 内涵: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措施: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商业战争。 2.史料二说明私人经济的局限性,因此主张发挥政府力量进行弥补。指出史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提示 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3.史料三反映了1973年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的表现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提示 表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 办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 概括表现类问题是高考常考题型,常用的词语有“指出”、“概括”、“说明”等。这类题目的解法是先按史料顺序,逐条列出表面信息。注意概括时看史料有几句话,注意每句话概括一点;再把所概括的内容合并同类项。第一小问内涵从史料一中可概括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政府职能的定位,据史料可归纳出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三问说明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调整 (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其理论核心是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是英国从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自由放任主义: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主张对经济完全自由放任,让市场自发调节。主要内容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其产生与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密切相关。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盛行,导致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严重,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3)凯恩斯主义:也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4)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至今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主张在国家干预下注重经济的自由发展。其产生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滞胀”时期密切相关,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考法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史料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 『』 史料主旨强调了“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请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史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史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提示 示例一 关系: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向企业放权,市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政府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提升;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关系: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探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促成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成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提出新经济政策,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结合的办法,使美国经济出现难得的增长。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经济,应该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否则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本题是典型的历史探讨题。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史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答题时第一步是要亮明观点,按照题目说明,既可以使用史料中的“政府向市场放权增强市场活力”这一观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观点,但是不能脱离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核心;第二步是要围绕自己列出的观点引用史实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实引用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 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1.(2015·课标全国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 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 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答案 B 2.(2014·课标全国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解析 找出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幻想型”“感化富人”等,就不难得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的背景下,人民幻想逃避现实,并幻想通过感化富人希求富人施舍来慰藉受伤的心灵,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 答案 C 3.(2014·大纲全国,23)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解析 依据材料中“社会保障”“劳工法”“农场项目”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均与罗斯福新政有关且体现了时代进步性,从而说明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该政策并不是对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的延续,D项错误。 答案 A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济南模拟)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解析 经济危机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度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后兴起的经济理论,材料中涉及时间是:1913~1938年,材料中所强调的是世界贸易量的减少,故C项错误;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战结束后(1918~1929),国际矛盾是缓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新疆乌鲁木齐调研)“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汤因比产生上述言论的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加强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败 C.苏联实力壮大威胁西方安全 D.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解析 据材料“1931年”西方正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1929~1933年),“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表明西方的政治制度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结合所学,当时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有法西斯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6·广东深圳调研)下图是某著作第一部的目录,根据前后章节的内容判断,第四章的标题可能是( ) A.迈向工业世界 B.第三世界与革命 C.黄金年代 D.自由主义的衰落 解析 根据“全面战争”“经济大恐慌”“1914~1945年的艺术”能够判断该书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书写20世纪前半叶的世界史,迈向工业世界在19世纪,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与革命主要发生在二战结束后,故B项错误;“经济大恐慌”后世界不可能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故C项错误;“经济大恐慌”指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有自由主义阶段向凯恩斯主义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福建泉州调研)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这一论断( ) A.客观地评价新政的负面影响 B.与新政实施情况完全相符 C.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主张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 解析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与材料中“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不符,故A项错误;新政没有导致材料中“使它也成为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故B项错误;材料中“胡佛的……竞选演说……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表明站在罗斯福的竞争者立场上反对,故C项正确;胡佛主张自由主义,与材料中“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表明反对新政,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河北名校俱乐部模拟)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最准确的表述为调整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计划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专利,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7·河南新、许、平三市一模)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联邦政府拨付。”材料主要表明( ) A.美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 B.美国已走出经济困境 C.基层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D.新政注重缓和劳资关系 解析 材料中“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不能表明是高福利,故A项错误;“已走出”与材料中“罗斯福新政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是经济而非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保险费,另一半则联邦政府拨付”表明缓和劳资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7·湖北黄冈调研)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 ) 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D.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 解析 材料提及的只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并非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关怀对象是“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能够得出这类公民需要的是国家的直接救助,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出现是资产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关怀公民的生活属于挽救危机的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国家关怀公民的方式为直接救助而非间接救助(以工代赈),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湖北武汉模拟)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 解析 “企业应该公平经营”体现了材料“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但它只是其中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不能整体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下层民众,而“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主要是针对资本家而言的,故B项错误;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 故C项正确;权力的制衡原则强调的是制衡,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这一法案( ) 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 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 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解析 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7·江西鹰潭模拟)下表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 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并不能推断出整个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故A项错误;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受制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的是关于秀发展国家在不同时的工业比重变化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6·四川宜宾一诊)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解析 材料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故A项错误;同理,且材料中未提及财政、货币调节经济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而非不干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强调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福建漳州调研)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是( )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体现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 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弊端 解析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美元取得了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地位,材料内容会导致美元地位下滑,反映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7·安徽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 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 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 列入免税之列”可以归纳为政府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实力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主导权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归纳为提高关税,根据材料二“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归纳为实行货币贬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恶化经济危机、激化国际矛盾、启示战后经济发展等角度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三“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三“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可归纳为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双刃剑作用等角度归纳。 答案 (1)条件: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 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 (2)措施: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3)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言之有理即可) 14.(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统计。 时间 国家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美国 1次 2次 2次 1次 1次 日本 — 2次 2次 2次 1次 联邦德国 — 2次 2次 2次 1次 法国 — 2次 1次 1次 1次 英国 — 2次 2次 2次 2次 与二战前相比较,表格中二战后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文字和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较19世纪更加频繁;第二小问,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强调投资和消费对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过分的行政干预刺激反而加剧了社会生产过剩,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创伤的恢复。 答案 特点: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原因:是由于战后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的干预。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采取措施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本题有难度,可灵活。后两处采分原则:史论结合——国家干预本为解决危机,但在调节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时,顾此失彼又暴露出滞涨交织的新问题,造成危机频繁……另:本题原本设计有开放性,后因阅卷方便,加引言。判卷中如发现:特点自成一家,且理由充分者,酌情给分。并作案例传入群中分享。) 高考探究课(八) 视角1 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围绕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而逐步形成。一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尝试到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突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以建立强有力的国防为目的,社会生活政治化、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的斯大林模式。 【考题1】 (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据题干信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选D项。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两项错误;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答案 D 视角2 主流思想——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指导思想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体现,是20世纪30年代~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题2】 (2013·课标全国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选择D项。A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与题意不符;B项是对外贸易政策,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自愿减少耕地是生产者自己的选择,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D 视角3 历史反思——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 【考题3】 (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据题干信息,从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选A项。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中粮食出口增加相矛盾,排除。 答案 A 视角4 社会热点——公平、公正、正义的福利国家制度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的生存机会的平等。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对我们今天关注民生,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福利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题4】 (2016·课标全国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析 本题以中西方的救济制度切入,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综合归纳、描述能力。第(1)问,“共同目的” 依据材料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其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可知,救济方式上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救济法带有惩罚的性质。第(2)问,主要是考查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主要是从相比于近代所呈现的新特点回答。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斯塔夫里阿诺斯谈“新经济政策”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国家在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2.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可是 ,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了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 ——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解读】(1)作者认为苏联从辉煌顶峰上跌落是由于勃列日涅夫错失了机遇,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一是对旧体制的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二是改革的客观条件更为成熟。(2)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传统模式,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3.伯顿·W·福尔索姆对罗斯福的不同评价 他(指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解读】伯顿·W·福尔索姆基本上否定罗斯福新政,他认为:罗斯福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虽然改善了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但却未能实现经济的复苏,甚至对经济复苏起延缓作用,新政的一些措施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影响。 4.马克垚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解读】马克垚论述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