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庐巢六校联盟高一段考1‎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族血缘关系 B. 中央集权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项错误;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3.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枢密副使 D. 知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财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A;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B;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D。‎ ‎5.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 ‎6.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7.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8.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9.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10.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11.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 ‎12.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叙述可知,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公民必须要去参加大会,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在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有些公民不积极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公民的态度;D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13.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A项错误;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14.西汉列侯分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削弱王国实力,不是削弱君主权力,A错误。材料说明是削弱王侯势力,不是说明军事战争的结束,C错误。材料中分封制遭到削弱,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15.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B.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这种戏剧公演能够培养公民之间的情感和公民的集体意识,故D正确;戏剧公演是适用于众多雅典的公民,并不体现开放性,故A错误;“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的平等,只适用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故C错误。‎ ‎1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18.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19.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学者的观点强调了 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材料中的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可以看出,元朝地方行省的权力是中央给予的,所以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的说法有误,排除;B.由材料中的“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的权力相当大,负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利,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C.地方权力是中央给予的,体现不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排除。‎ ‎2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 ‎21.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选C;第四等级公民政治上无权,排除AB;D出自废除债务奴隶制,排除D。‎ ‎22.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解析】‎ 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 ‎24.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 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C.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 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本题可用排除法,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直到出现春秋战国诸侯国争雄局面,故A项错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这一意义讲,没有秦,就没有汉、唐、元、明、清,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所以C项中“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是错误的;D错在将中央集权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世界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现在仍然实行中央集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2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制度:西周:根据“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得出是分封制;秦朝: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2)作用:根据材料“郡县之制,……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稳定、人才的选用、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变革等角度分析概括。‎ ‎(3)原因:根据“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概括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根据四则材料的主旨可知,材料都阐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抑制地方独立性。‎ ‎26.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 ‎(2)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以上。‎ ‎(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任意两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举秀才……举孝廉”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从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从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材料“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我们可以看出选官的范围日益广泛,标准日益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的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下才能标准发展,选官更加有利于中央集权。‎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教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1)秦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 ‎【解析】‎ ‎【详解】(1)秦朝:依据材料一图片可知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依据所学可知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经验。‎ ‎(2)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由一相变为多项制。作用:依据所学从三省六部制度作用回答。‎ ‎(3)特点:依据材料三“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的信息可知是人民主权,依据“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的信息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本质区别:依据所学从君主专制和民主政治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