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作业】
课时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汉至元中央 集权的发展 汉初王国问题 2 元代加强中央集权 3 唐代的监察制度 4 汉至元君主 专制的演进 唐代中枢决策的合理性 5 宋代文官制度 6 选官制度 唐代选官制度 7 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8 明代君主 专制的加强 明代科举制度 9 明代监察制度的不足 10 清代君主 专制的加强 清朝监察制度 11 清代加强对地方控制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 A.削弱世家大族,建立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解析:B 汉魏时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北魏时期,在地方上实行三长制,二者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B项;建立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 2.(2019·广东广州一模)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 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 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解析:C 古代马匹是重要的军事物资,由材料“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可知汉初政府对王国购买马匹进行限制,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是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政府对于商业和农业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初为防范地方军事威胁而限制王国购买马匹,无法得出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 3.(2019· 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解析:C 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故A项错误;“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内斗,故B项错误;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中央集权 B.有利于司法公正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降低了行政效能 解析:B 由材料“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可知这一制度的出现是对一般刑事审判的补充,在遭遇重大案件时,通过三个部门共同审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可利于司法的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帝与中枢权力的关系,不能得出强化了君主专制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三司推事”注重的是司法公正与否,而非行政效能的高低,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 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人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项排除;题干与门下省审议权、尚书省执行权无关,排除A、D两项。 6.(2019·辽宁抚顺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解析:C 由材料可知:年幼即位的皇帝一旦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以舆论压力迫使后妃归政,使得皇权得以巩固,防止皇权被后妃及外戚所掌控,这一现象反映的便是士大夫集团为代表的文官政治对皇权的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利用舆论迫使后妃归政,不能等同于舆论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下出现的问题,并非集体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散相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 7.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公元408年属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A、C两项错误;当时西域地区为割据势力或少数民族政权占据,故D项错误;材料“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说明文化方面新疆与中原地区并没有割裂,文化上的认同是政治上统一的重要条件,故B项正确。 8.(2019·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 )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解析:C “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说明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C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故A项错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官僚体制成熟与否无关,故D项错误。 9.(2019·四川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解析:C 由材料“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可知,寒门子弟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难度增大,科举制度僵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明代进士家庭出身,不能反映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由平民家庭出身进士人数的降低不能明确推断出考试程序存在不公,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进入仕途的途径,然而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 广义的“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入仕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代恩荫制度有利于权贵子弟进入仕途的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吏整体素质的下降。 10.(2019·辽宁抚顺一模)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解析:C 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两项错误。 11.(2019·安徽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解析:B 由材料可知清朝对各地巡视御史制定诸多限制,减少与被监察地方官吏的接触,这一做法有利于巡视御史秉公行使监察职能,提升监察效果,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可减少贪腐现象,但不可能杜绝,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巡视御史巡视地方的限制,没有扩大御史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通过《钦定台规》来限制巡视御史行动,并非监察制度的转型,故D项错误。 12.(2019·湖南郴州二模)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解析:D 由图中信息可知清朝把江南省划分为江苏省、安徽省,这一变化削减了地方长官的管辖范围,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图一到图二,地方政区仍是省府两级,并未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故A项错误;图中的调整限制了省级官员的职权,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图中的调整需增设省级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官员的冗滥,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礼仪制》中就有: “立春,遣使者贵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起源早、不断发展;根据“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根据“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 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不仅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西汉时以“孝廉”选官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古代选官的标准;二是科举制的影响;三是出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四是历史上多有通过武装割据推翻旧的统治,因此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的稳定,多推崇文治,如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发展。 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影响深刻,范围广。 (2)原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日益完备;地方武力割据的历史教训。(答出三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 ——《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相权演变的趋势为越来越弱直至被废除,再结合材料从权力分割、地位变化以及与皇权关系等角度分析回答。相权削弱,意在加强皇权。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中“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从丞相制度对于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归纳积极作用。再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从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导致政治动荡角度归纳消极影响。 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被废除;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答两点即可) 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