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涡阳一中2018级高二年级开学第一考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考试说明: 第Ⅰ卷为第1至24题,第Ⅱ卷为25至27题,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 2.答客观题时,用2B签字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是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第Ⅰ卷选择题 1.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3.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B.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C符合题意;A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和包围,B不正确;三大改造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没有直接联系,D不正确。 4.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据此,邓小平认为 A. 尊重历史是治理香港的前提 B. “港人治港”需遵循爱国原则 C. 主权统一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D. “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是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爱国者的标准……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可知,邓小平此言论的出发点是要求香港人正确认识香港将来回归后的立场,即实行“港人治港”首先需要遵循爱国原则,选项B正确;邓小平并未提及尊重历史对治理香港的作用,排除A;1984年香港尚未回归,而且邓小平的言论中并未提及主权问题,排除选项C;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国家,选项D排除。 5.让属于第一、第二等级的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平起平坐,掌握国家政权,属于第三、第四等级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也获得了一些权利。从这一点上说,梭伦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改善了下层平民的处境 B. 打击了贵族的经济利益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保障了公民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使得雅典社会中的各个等级都获得了一定的权利,意味着民主范围的扩大,这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选项C正确;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层平民的处境,但是材料涉及的是各个阶层,选项A排除;梭伦改革打击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排除B;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了下层公民人身自由,但是材料不仅仅涉及社会下层,也包括第一二等级,选项D排除。 6.欧美各国先后颁布了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权利法案》 ②1787年宪法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权利法案》颁布时间为1689年,美国1787年颁布新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1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时间先后正确排序的是选项A;选项B、C、D排序有误,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标志性法律文献颁布时间的准确记忆。 7.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托洛茨基强调了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也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排除B;《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选项D排除。 8. 当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当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当东欧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而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 A. 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B. 两极格局 C. 单极世界的发展趋势 D. 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的掌握情况,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故选D。A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今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B;冷战”结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随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国不可能单独主宰世界,排除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9.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耒耕 D. 轮作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故A项正确;B项是原始社会,排除;C项是商周时期,排除;D项包含A项之中。 10.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选D。官办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排除A;B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排除。 11.下列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织布局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正确;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BC;湖北织布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排除D。 12.读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中国下表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统计表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A. 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C. 地区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D. 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44 年到1863 年, 广州、上海的船只数和吨位数都呈增长趋势,但上海增长趋势明显,速度明显快于广州, 这说明自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外贸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的比较,不是地区经济差异逐渐缩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的比较,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对应着题干“头上和脚上的变化”,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属于民主政治范畴,排除;B项属于物质生活范畴,排除;D项属于思想领域,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民国初年的状况 14.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讯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比例中,以工业建设支出最多,可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排除A;材料数据无法体现“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排除C ;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数据”,然后结合数据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1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华而诚的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 考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点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 15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快速发展;而同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7.阅读下表,在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五十年,英国正在进行 A. 资产阶级革命 B. 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增速最快的五十年”是1850-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故答案为D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88年结束,排除A项;1884年英国进行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与材料中“1850-1900年”不符,排除B项;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是在读懂变化表的基础上,根据时间信息来确定答案。选项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只有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符合要求。 18.“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 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 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 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二战”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明显的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发展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19.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 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 征粮队没收了粮食 C. 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 D. 行合法无人干涉 【答案】A 【解析】 根据“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下的粮食政策规定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因此农民刚生产出来的粮食首先是纳税,交完税后才能自己支配,故A正确,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 A. 生产关系的调整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D. 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制度;C选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D选项错误,三者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 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 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 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1931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严重歧视已婚妇女,也未体现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福利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 是经济危机发生社会根源 D. 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中东战争导致原油供应的减少,直接引发了美国油价的上涨,说明当时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B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C错误;D说法与史实不符,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但材料没有提及新能源的使用,因此不能得出能源结构的巨变。 23.一方面,它不存在一套系列分权的超国家因素机构,而只设立国与国之间平等合作的机构,具有软法特征;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具有较高层次的规则精确性的组织,法律承诺的约束力及多套争端解决机制的启用等又突出了其硬法特征。这种兼具软法与硬法特征的模式选择是与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相吻合的。该组织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欧洲联盟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区域集团组织并未设置超国家机构,因此其合作程度不如欧盟,但是这一国家规则明确,针对性强,说明这一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程度高于亚太经合这一论坛性质的区域组织,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经贸组织是北美自贸区,选项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排除D。 24.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 巩固区域集团化 B. 消除国际竞争 C. 推动贸易自由化 D. 促进国际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它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材料中的“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正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推动贸易自由化,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是解决贸易纠纷,显然不可能消除贸易竞争,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宗旨不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故D项错误。 【点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材料一 1787年9月15日,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材料二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案】(1)背景:美国获得了独立;独立初期的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小,不利于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2)同: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且都用了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异:美国是总统制,总统权力大。中国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可制约总统权力。 【解析】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1783年美国获得了独立;根据“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结合所学得出独立初期的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小,不利于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2)同:从背景上看,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根据“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得出都用了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从意义上看,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异:根据“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得出美国是总统制,总统权力大。根据“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得出中国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可制约总统权力。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答案】(1)表现:宋代:商业繁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淸: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货币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2)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全球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3)相同点: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不同点:宋代商业仍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欧洲鼓励支持商业发展(重商主义兴起);宋代处于封建强化期,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欧洲处于近代转型期,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描述第一次商业革命可从宋代市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城市的规模、新的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市的发展角度看,宋代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看,宋代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从城市的规模看,宋代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新的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看,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描述第二次商业革命可从明清时期新旧两种角度分析。从新的角度看,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帮的出现、白银的货币化、资本主义萌芽等都属于此种表现;从旧的角度看,主要是国内贸易进一步发展,长途贩运贸易比较频繁。 (2)原因:由材料“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可知,早期的殖民扩张对商业革命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6世纪西欧所处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两方面入手分析。从国内背景上看,商业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从国际背景上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市场的扩大进一步诱导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3)相同点:结合所学角度由小到大可从商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 不同点:结合所学可从政府对商业的实施的政策、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从第一个角度看,宋代商业仍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而欧洲则推行了重商主义;从第二个角度看,宋代的商业革命并未带来社会转型,其依旧处于封建强化期,而欧洲由材料“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其已经处于近代转型期,商业革命推动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示例】观点:近代中国发展的过程既有“沉沦”,也有“上升”。 论证:沉沦: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不断向下“沉沦”,半殖民地化进程不断加深,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上升: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并逐渐寻求经济政治作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了广泛基础,中国人民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观点评析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分析、选择和进行论证的能力。题目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因而使得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论证和评析过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所以考生先要阅读材料之后提取出信息,然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之后运用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证明自己提炼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