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学案(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学案(全国)2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实词 学案(全国)‎ 文言实词在2015年之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但2015年,由明确设题考查转变为隐性考查,即作为重要采分点之一将其放入到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高考取消了文言实词的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对文言实词的复习,这是因为: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和答题质量。也就是说,没有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的累积,只讲文言文的解题方法纯属纸上谈兵,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命题人虽然尝试着不断出新,但我们在备考时唯一不变的还是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一、明确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命题点一 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       ‎ ‎(2)幕府务殷 殷:       ‎ ‎(3)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 微:       ‎ ‎(4)以谢边远耳 谢:       ‎ 解析:(1)“委”为多义词,义项有“委托”“抛弃,舍弃”“放置”“曲折”等,此处为“抛弃”。(2)“殷”为多义词,义项有“盛,众多”“富足,富裕”“忧虑”,此处为“盛,众多”。(3)“微”为多义词,义项有“隐蔽”“深奥,微妙”“微小”“稍微”“暗中,暗暗地”等,此处为“暗中,暗暗地”。(4)“谢”为多义词,义项有“道歉,谢罪”“推辞”“辞别”“感谢”,此处为“道歉,谢罪”。‎ 参考答案:(1)委:抛弃 (2)殷:盛,众多 (3)微:暗中,暗暗地 (4)谢:道歉,谢罪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辅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 命题点二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应用体验]‎ ‎(2015·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民:        ‎ ‎(2)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经营:        ‎ ‎(3)瞬息代去,自苦奚为 瞬息:        ‎ ‎(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获罪:        ‎ 解析:(1)“牧民”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治理百姓;今义,牧区中以畜牧为生的人。(2)“经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谋划;今义,筹划并管理。(3)“瞬息”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均为时间短、很快。(4)“获罪”为古今异义词,古义,遭到……惩罚;今义,被判有罪。‎ 参考答案:(1)牧民:治理百姓 (2)经营:谋划 (3)瞬息:很快、时间短 (4)获罪:遭到……惩罚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命题点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提示:本知识点将在后面“学案3 文言文翻译题采分点之3——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详细讲解)‎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布袍脱粟:     ‎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市:        ‎ ‎(3)怒驿吏,倒悬之 倒悬:       ‎ ‎(4)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罪:        ‎ 解析:(1)“布袍脱粟”为两名词并列,只能用作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吃粗米”。(2)“市”与“肉”并列,皆为名词,必有一词用为动词,“市”作动词,解释为“买”。(3)“倒悬”后面不能加宾语,此处带有宾语“之”,则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倒吊”。(4)“罪”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解释为“加罪”。‎ 参考答案:(1)布袍脱粟:穿布衣,吃粗米 (2)市:买 (3)倒悬:使……倒吊 (4)罪:加罪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之职。御史来到县学学舍,下属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惹怒了驿站的官吏,驿站的官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命题点四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童:      ‎ ‎(2)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趣:      ‎ ‎(3)傅翼戴角,分牙布爪 傅:      ‎ ‎(4)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几:      ‎ 解析:(1)根据后句“状与我异者”判断,“童”应为通假字,与“异”相对,解释为“相同”。(2)“趣”根据句意理解,“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可判断“趣”为通假字。(3)“傅”的意义可联系成语“如虎傅翼”,与此同义。可推断此处“傅”为通假字,通“附”,意为“附着、长着”。(4)“几”的意义判断比较难,只能根据语境及语意的理解,“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由此看来,“几”通“冀”,释为“希望、指望”。‎ 参考答案:(1)童:通“同”,相同、一样 (2)趣:通“趋”,奔跑 (3)傅:通“附”,附着、长着 (4)几:通“冀”,希望、指望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命题点五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 ‎[应用体验]‎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偏义复词:       释义:      ‎ ‎(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       释义:      ‎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偏义复词:       释义:      ‎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偏义复词:       释义:      ‎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       释义:      ‎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       释义:      ‎ 解析:(1)“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2)“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3)“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4)“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5)“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6)“公姥”,义在“姥”,“公”是衬字。‎ 参考答案:(1)异同 不一样、不相同 (2)作息 劳作 (3)出入 进入 (4)远近 距离远 (5)父兄 兄长 (6)公姥 婆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