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2016
夷陵中学2015级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命题人:李大高 审题人:吴益民 1.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 2.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4. “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5.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 5.“(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在此苏轼形容的书体是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6.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7.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8.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 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9.“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10.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这主要体现了怎样的趋势 A. 多元化 B.形象化 C.国际化 D.简约化 12.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该诗人可能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3.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按照这种划分,当时的都城属于哪一经济区域 A.山东 B.山西 C. 江南 D. 龙门碣石以北 14.《新唐书·百官制》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主要说明唐政府 A. 对全国各城市进行统一规划 B. 关注各种商品质量 C. 推行官买官卖的垄断政策 D. 重视城市商业管理 15.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16.黄宗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B.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农产品尚未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D.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17.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 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 D.盐铁官营 18.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9.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20.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C.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D.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21.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强调:“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C.国民政府力图真正统一中国 D.北洋军阀削弱了中央权利 22.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 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23.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 领导辛亥革命 B.领导义和团运动 C.倡导戊戌变法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24.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民众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C.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D.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25.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并成立Municipal Council。因见其职责中有修路、建桥等内容,中国人将其翻译为“工部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本质信息是 A.清朝时期的中国人英语翻译水平仍旧非常低下 B.Municipal Council的职能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 C.清朝没有和Municipal Council职能相对应部门 D.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距现代化仍有相当差距 26.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7.《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赛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28.《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 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 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 29.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30.《通典》记载:汉武帝时“ 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31.汉唐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有相似之处:“初期都为两级制,汉为郡县,唐为州县,中期都设置地方监察机构,汉为刺史,唐为“道”,后期地方监察区变为新的一级行政区”。这种变化对汉唐政局的共同影响是 A.两级制适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监察区逐渐与行政区分离 C.行政层级增加削弱地方权力 D.造成前期强盛后期分裂 32.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33.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34.《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 3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 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10分) 3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夷陵中学2015级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答题卷 35.(1) (2) 36. [ 夷陵中学2015级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答案 选择题答案:BCADA CDCDB DABDA DCDDB CDACB DDACC DBCD 25⑴ 特点:礼教是指导审判的主要原则;官员、贵族享受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审判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具有独立性。(5分) ⑵主要变化:西方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选拔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审判效率提高,冤案减少;确立辩护和律师制度,给予法律当事人辩护的权利。(10分) 26.观点:赞同徐中约的观点。(2分)徐中约是站在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10分) 同意费正清的观点。(2分)费正清是站在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