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泰州市2017中考毕业升学考试大纲
泰州市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大纲 语文科 I.考试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试题若取材于课本,不超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以下简称“教材”)的范围。 II.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到读音准确、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2.文学常识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2两项考查内容以教参建议精读的篇目为准。 3.背诵、默写 ⑴现代诗文(课本规定的部分):①《生命的意义》;②《春》;③《天上的街市》;④《毛泽东词二首》;⑤《七律 长征》;⑥《故乡》(最后三段)。 ⑵古诗文(《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文言文(课本规定背诵的部分)和34首古诗词)。 ⑶名言名句(取自课文和《语文读本》(1-6册)的“附录”)。 (二)表达应用 1.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2.准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实词和常用成语。 3.辨析、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能根据情境缩写、扩展、仿写语句。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具体材料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材料中的表达效果。 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二、阅读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能熟练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以不低于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重点了解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的主要用法,能理解选文的基本内容。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阐述。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试卷一般设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设三段现代文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古诗词欣赏不限范围,重点考查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专题与实践 教材中12个“口语交际”训练内容、12个语文实践活动、10个专题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参与实践的收获、体验与感受。 四、课外名著 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中推荐阅读的6部作品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有无阅读原著,落实教材中关于“名著阅读”的有关要求。 五、作文 只考1篇,不限文体。具体要求是: 1.能正确理解题意,做到所写符合题意。 2.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明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做到文体规范,结构完整。 6.做到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六、试卷组成和难度 试卷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三部分。试卷中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分值比约为6:3:1。 数学科 Ⅰ.命题的指导思想 2017年泰州市中考数学考试命题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既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又考查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特别注重对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当渗透对过程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命题将突出对这些数学能力的考查,而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注意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度考查 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将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 Ⅱ.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数学模型,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用恰当的代数模型进行表述。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2.数学思考 适当考查在数学思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以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方面 适当体现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如:一次函数、一次不等式与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体现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等。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第三学段的课程内容,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其具体含义是: 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于新的情境。 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对象,灵活地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根据我市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将本届学生所使用的苏科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以图表形式分别说明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前面有“*”的为选学内容,纳入考试的“了解”范围,教材中的“阅读”、“数学活动”、“数学实验”等均作为命题素材) 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 考 试 内 容 A B C D 有 理 数 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a|的含义(a表示有理数) √ 数轴,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有理数运算律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 实 数 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 开方运算 √ 无理数,实数及其分类,实数与数轴,实数运算 √ 二次根式及其运算,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 近似数,科学记数法 √ 估算 √ 代数式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 √ 整式 整式 √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 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及一次式或与二次式相乘) √ 乘法公式:、 √ 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 分式 分式、最简分式的概念 √ 分式的基本性质 √ 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 方 程 方程及其模型的运用,方程解的估计与检验 √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 *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 不等式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解集的数轴表示 √ 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 √ 函 数 探索预测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 √ 常量、变量、函数,自变量及其取值范围,函数值,直角坐标系 √ 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确定、待定系数法 √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运用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 运用所学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 第二部分 图形与几何 考 试 内 容 A B C D 图 形 的 性 质 点、线、面 √ 与直线、线段相关的基本事实 √ 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简单换算 √ 角平分线的概念、判定及其性质 √ 相交线 对顶角、余角、补角 √ 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判定及其性质 √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 平行线 平行线及相关基本事实、性质定理 √ 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 √ 平行线间的距离及其度量 √ 三角形 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稳定性 √ 画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 √ 三角形的重心及其物理意义 √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运用 √ 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 √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 √ 直角三角形及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 四 边 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 正多边形,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其判定和性质 √ 图 形 的 性 质 圆 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 点与圆、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 *垂径定理 √ 圆周角与圆心角及所对弧的关系证明 √ 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 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 切线的概念 √ 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 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 *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 计算弧的长度、扇形的面积 √ 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 尺规作图 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根据“已知三边”、“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 过不共线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 了解尺规作图的道理,保留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 定义、命题、定理 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 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及关系、判断 √ 证明的含义及必要性 √ 综合法证明 √ 反例及反证法 √ 图形的变化 图形的对称与平移 轴对称 、平移、旋转(含中心对称)、相似变换的认识 √ 轴对称 、平移、旋转(含中心对称)、相似变换的性质 √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 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两次以内)、平移、旋转、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 利用图形的对称轴、平移、旋转进行图案设计 √ 比、比例、成比例的线段,黄金分割 √ 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相似比 √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解直角三角形;运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图形的投影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 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 了解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图 形 与 坐 标 坐标与图形位置 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点的位置,写出某些点的坐标 √ 在平面内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 坐标与图形运动 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知道对应点之间的关系 √ 直角坐标系中,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知道对应点之间的关系 √ 直角坐标系中,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顶点的位置变化 √ 直角坐标系中,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为原点,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 第三部分 统计与概率 考 试 内 容 A B C D 统 计 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 √ 总体、个体、样本 √ 用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描述数据 √ 平均数意义,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及其表示数据集中趋势 √ 方差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 √ 频数、频数分布,画频数直方图并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 样本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 √ 解释统计结果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 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现象的变化趋势 √ 概率 概率的意义,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并计算概率 √ 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 知道用频率估计概率 √ 第四部分 综合与实践 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Ⅲ、试卷结构 1.长度: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的分值所占总分的比例适当控制,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也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3.内容分布: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45∶40∶15,课题学习融入这三部分之中。 4.难度:试卷的全卷难度控制在0.7左右,试卷中容易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中等题(难度系数在0.4-0.7)、难题 (难度系数在0.4以下)占分比例约为7∶2∶1。 英语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2017年中考英语试题既要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要体现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确保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发挥试卷毕业、升学双重功能。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2017年中考英语试题将以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7年中考英语科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的内容为命题范围。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规定的五级目标要求(初中毕业要求),兼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需要,2017年中考英语试题将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等四种英语语言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参见《课标》附录)的语言形式等,要求词汇量为1500~1600(参见《课标》附录及《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 英语》附录)。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对话和简短独白。考生应能: 1)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了解大意; 4)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2.说 要求考生能朗读短文和连续说话。考生应能: 1)比较连贯地朗读所学课文或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材料的短文; 2)根据情景提示用语回答问题; 3)就熟悉话题,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说一段话,不少于7句; 4)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3.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常见体裁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理解主旨要义及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获取、理解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4)根据文中事实和线索,做出简单的判断; 5)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并记录简单信息; 6)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补全文章提纲、主要内容或作关键词词语转换。 4.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文字、图表或图画等信息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使用常见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比较清楚、连贯、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听力口语部分为自动化考试;笔试部分为闭卷考试。 (二)考试时间:听力口语20分钟;笔试120分钟。 (三)试卷分数:听力口语满分30分;笔试卷面满分120分。 (四)试题难易比例: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其比例为6:3:1,总难度系数为0.70左右。 (五)笔试部分试卷整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等(命题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题号顺序作微调): 题 类 题 号 题 型 题 量 计 分 选择题 (60分) 一 单项选择 15 15 二 完形填空 15 15 三 阅读理解 15 30 非选择题 (60分) 四 阅读表达 5 10 五 任务型阅读 10 10 六 词汇运用 10 10 七 短文填空 10 10 八 书面表达 1 20 合计 80+1 120 五、典型题型示例 阅读表达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根据短文后的要求答题。 What is the most common substance on earth? It isn’t wood, iron, or sand. It is water. Water covers more than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t is in lakes, rivers, and oceans. It is in the ground and in the air. It is actually everywhere. What is important because life on earth could not live without it. People, animals, and plants all need water. Every living thing is mostly water. A people’s body is about sixty-seven percent water. A bird is about seventy-five percent water. Most fruit is about ninety-percent water. Most of the water in the world is saltwater. Ninety-seven percent of the water on earth is in the oceans. Because seawater is salty, people cannot drink it or use it to grow plants for food. Only three percent of the earth’s water is fresh.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water in the world is easily available for human use. Even though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life, people often pollute it. When water pollution becomes worse, all living things will be in danger. So we must take care of water. 回答下面5个问题,每题答案不超过4个词。 1.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ce on earth? 2. What percentage of water is there in the human body? 3. Where is ninety-seven percent of the water on earth? 4. Why can’t people drink or use seawater? 5. What should we do? 任务型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每个空格只填1个单词)。 There are many things you can do to improve your memory. Among them are many kinds of main ways as well as taking care of your health specially.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make yourself excited to make your memory more active. You can do this by joining in some new activities and by changing your daily habits. Learning a new skill helps your brain to develop. When trying to remember something, you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about it. Do not allow other thoughts to enter your mind because this will reduce your chances of making right memories. An excellent way to help memory is to connect information with pictures. Try to see the pictures in your mind. Taking notes and keeping a diary will also be helpful. Healthy food and plenty of vitamins are necessary for your memory to work well. Drinking a lot of water also helps keep your memory. You must allow your brain to have enough sleep and rest. When you are asleep, your brain stores memory. Not having enough sleep can cause problems with storing information. And being tired will also stop you from being able to think clearly and well. In order to keep your mind on your work, you must be free from worry. Generally keeping fit and normal health checks are both important as well—not just for improving your memory. Title How to 1)________ your memory Main 2)______ Making yourself 3)_______ to make your memory more active. Learning a new skill is 4)_________ for you to develop your brai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5)______you try to remember something. Connecting information with some 6)_______ . Taking notes and keeping 7)________ . Other ways Eating 8)________food and taking plenty of vitamins. Drinking a lot of water . Having enough sleep and rest to 9)______ you thinking clearly and well. 10)__________ free from worry. 物理科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物理)为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总分为100分,答卷时间为90分钟。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两部分——I卷是选择题(单项选择),占总分的24 %,答题卡答题、机读评分;Ⅱ卷是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题、应用解答题及实验与探究题),占总分的76 %(其中实验与探究题占总分的30%以上),答题纸答题、网上阅卷评分。 Ⅱ.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命题突出体现对教学的六个引导。 1.注重基础性。试题应有助于引导教学突出基础性和普及性,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 2.注重能力立意。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大而难、难而繁”,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应试”的误区。 3.注重实验探究。试题应注重体现基本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具体运用,关注基本操作环节和简单实验技术,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上“真实验、真探究”的正确道路。 4.注重实践应用。试题应力求体现物理与生活、自然、简单技术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囿于概念辨析、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 5.注重综合性。试题应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水平,要有助于引导教学的“知识建构”意识。 6.体现教育性。试题应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要有助于引导教学增强广义课程资源意识。 Ⅲ.命题依据与难度把握 命题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至九年级)和本考试大纲为参考。 1.命题立足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兼顾升学区分。试卷难度系数约为0.7,“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 2.关于教材中“生活·物理·社会”和 “信息库”的内容,命题把握的原则是:超出课标要求的不作考试要求,某些适合改编的内容、情境等可作为命题素材资源。例如九年级上册P.69“生活·物理·社会”,其中“彩灯的结构原理”超出要求,“冰箱及其电路简图”可直接用于命题或作为命题素材。适当考查“综合实践活动”。 Ⅳ.对中考复习的几点具体建议 为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特对有关内容的难度把握提出具体建议(以教材知识点为序)。 1.不要求记忆可听声、超声和次声的频率范围;不要求知道音调、音色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 2.不讨论温度计构造或测温物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刻度不准的温度计。 3.了解物体颜色与反射光和透过光的颜色的关系,不要求记忆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不要求作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透镜组合仅限于了解视力矫正、 望远镜和显微镜原理。 4.有关物体运动的计算,原则上维持教材中例题和习题的水平。 5.掌握一般固体、液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不要求掌握有关减小误差的特殊操作方法,如有沉淀或粘稠液体等测量对象;不要求进行与密度知识有关的繁难计算,如复杂的“含量问题”、“合金配方问题”等。 6.不要求记忆有关粒子、宇宙尺度的具体数量级以及天文单位、光年与国际单位的关系。 7.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不延伸到牛顿第三定律;不要求知道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F 图1 F 图2 8.不要求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不要求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讨论复杂综合题;不要求解答与浮力有关的繁难综合题。 9.不涉及“动滑轮作为费力机械”(图1)和“滑轮组水平放置”(图2)的有关计算;当涉及与滑轮组有关的计算时,其组成滑轮组的滑轮个数不超过两个。 10.知道斜面是省力机械,不要求知道理想斜面计算公式;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可以涉及斜面,但不深入讨论或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斜面倾斜度的关系。 11.不要求记忆物质“比热容”和燃料“热值”的具体数值;不涉及与“热平衡方程”有关的计算。 12.不涉及“电阻定律”;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不出现图3所示的几种情况;电路分析与计算不涉及与电表内阻有关的误差讨论;不涉及输电线电压降的计算。 A V 图3 甲 乙 丙 1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电磁铁)的磁极极性或电流方向;不要求判断磁场力方向与磁场、电流方向的关系;不要求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与磁感线、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的关系。 14.知道波长、波速、频率等有关电磁波的概念,不要求进行有关计算。 15.能进行涉及能量转化效率的简单综合计算;知道“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的基本概念,不要求说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可逆”和“不可逆”问题。 化学科 Ⅰ.命题指导思想 2017年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将继续遵循“五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即“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试卷将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现知识融合,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科学探究,凸现学科特色,着眼终身发展。 试卷继续重视考查基础知识,避免繁、难、偏、旧,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重视考查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现实性;关注学科间的有机渗透,适当兼顾考查其他学科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现综合性;符合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考查,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 Ⅱ.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2016年6月印刷) Ⅲ.试卷结构和题型 由I 卷和Ⅱ卷组成。考试分值为60分。 I 卷20分,为选择题,其中10条单项选择题(各1分)和5条多项选择题(各2分);Ⅱ卷40分,为非选择题。Ⅱ卷为填空、实验、探究、简答、推断、信息、综合、计算等题型的组合,考查内容与形式稳中有变,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与2016年试卷形式相似,各大题只说明答题要求,不标出具体题型。 试卷难度分布: 2017年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的整卷易、中、难题占分比约为7:2:1。难度系数将控制在0.65-0.70。 考查内容比例: 按五个一级主题比例划分,约为:科学探究25%、身边的化学物质35%、物质构成的奥秘10%、物质的化学变化15%、化学与社会15%。 考试的具体内容要求,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准,参考《泰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建议》。由于国家课程标准未变,教学内容未变,课时计划未变,尽管试卷分值变小了,但教学要求不变。因此,广大教师仍然要认真研究和学习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活用教材,而不能死教教材。教学中要兼顾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重视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和核心观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附: 泰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中考化学测试水平的等级划分 课程目标详细内容请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应《课标》要求,中考测试的水平主要分A、B、C三个等级。其中,A等级指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初步学习、体验、感受等;B等级指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初步学会、意识、体会、关注、遵守等;C等级指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 二、中考化学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和测试水平 需要注意:下表所列的“教学要求”栏目是《课标》中的内容, “建议”栏目是根据本地区教学实际,在课标的基础上需要注意的部分内容,“测试水平”也是依据《课标》和泰州市的教学实际和中考命题情况制定的。 主题一、科学探究 二级 主题 教学要求 建 议 测试 水平 增进 对科 学探 究的 理解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A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A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A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B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B 发展科学 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6.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B 7.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8.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要能够大胆猜想。 B 9.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B 制定计划 10.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要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C 11.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B 进行实验 12.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 A 1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 B 14.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B 收集证据 15.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B 16.学习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要学会认真、全面、细致地观察。 B 17.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要能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描述实验现象或结果。 B 18.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要学会从较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有用信息。 B 解释与结论 19.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C 20.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C 2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C 22.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要学会主动建构,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 C 反思与评价 23.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B 2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B 25.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A 表达与交流 26.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要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描述。 B 27.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要积极主动地交流。 B 学 习 基 本 的 实 验 技 能 28.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初步学会洗涤常见玻璃仪器,学会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 29.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托盘天平、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烧瓶、量筒、滴管、导管、橡胶塞、集气瓶、蒸发皿、铁架台、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坩埚钳等识别和使用) 需要能正确识别和使用常见仪器。 B 30.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会。 B 3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学会 B 32.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初步学会根据性质区分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甲烷、空气、乙醇、醋酸、油脂、蛋白质、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铜盐、铵盐和常见的酸和碱等)。 C 3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初步学会粗盐的提纯(只要求去除不溶性杂质) B 34.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学会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排水、排空、真空)和有害气体处理。 B 完 成 基 础 的 学 生 实 验 35.独立操作: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让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B 36.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能收集。 A 37.独立操作: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组装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能收集。 B 38.初步学会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初步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B 39.模仿操作:燃烧的条件。 通过实验和讨论,能总结灭火的方法。 A 40.独立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在实验中掌握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B 41.独立操作:溶液的酸碱性的检验。 学会使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 B 42.初步学会酸、碱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B 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 主题 教学要求 建议 测试 水平 我 们 周 围 的 空 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知道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B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C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A 4.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A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B 水 与 常 见 的 溶 液 6.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学会鉴别。 B 7.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初步学会实验方法。 B 8.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A 9.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学会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根据溶解度曲线,挖掘数据,进行简单倍数关系的计算。 B 10.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会元素质量分数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C 1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 1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B 1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A 1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B 金属 与金 属矿 物质 15.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要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特性及其作用,学会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B 16.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了解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B 17.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B 18.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 19.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A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化 合 物 20.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了解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酸和碱的通性。 B 21.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A 22.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测定溶液pH的方法。 B 23.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24.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知道硫酸铜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B 25.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了解化肥的常用鉴别方法,会进行铵根离子的检验,知道营养元素氮、磷、钾的作用。 B 26.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列举生活中的有机物:甲烷、乙醇、乙酸、甲醛等;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A 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级 主题 教学要求 建议 测试 水平 化学 物质 的多 样性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A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B 3.能从元素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实验尝试一些常见的物质分离或鉴别方法。 B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B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知道除了天然化学物质还有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A 微 粒 构 6.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认识离子符号及其意义,知道电离(溶液中离子的自由移动),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B 成 物 质 7.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能用一些实验事实说明物质的微观属性。 B 8.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认识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 9.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道常见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A 认 识 化 学 元 素 10.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知道钙、铁、锌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B 1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B 1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简单分辨物质类别: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常见的酸、碱、盐和氧化物。了解分类依据,初步建立物质分类概念系统。 A 13.能根据原子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A 1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能根据元素守恒判断简单变化中的物质组成。 B 物 质 组 成 的 表 示 15.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常见化合价正确书写常见物质化学式。 B 16.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知道化学式的意义。 B 17.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C 18.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元素及其含量。 根据某些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 B 主题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级 主题 教学要求 建 议 测试 水平 化 学 变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C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能列出一些实例说明反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A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催化剂的特性。 B 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 的观点。 C 认 识 几 种 化 学 反 应 5.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要会辨别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根据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B 6.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用实验探究金属与酸或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B 7.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B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8.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C 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会配平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C 10.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11.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根据表格、图象讨论简单计算问题,根据单个化学方程式计算纯净的反应物或产物质量。 B 主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级 主题 教学要求 建 议 测试 水平 化 学 与 能 源 和 资 源 的 利 用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B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B 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C 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B 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 煤油等产品。 B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B 常见 的化 学合 成材 料 7.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 A 8.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了解白色污染。 B 9.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A 化 学 物 质 与 健 康 10.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B 11.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了解葡萄糖的化学式及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B 12.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B 13.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A 保护 好我 们的 环境 14.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 B 15.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B 16.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B 17.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B 思想品德科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生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是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应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考查。要坚持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能力和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毕业、升学考试,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注重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查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探索命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化。 Ⅲ.能力考查目标 1.再认或再现所学知识的基本、核心概念与结论。 2.根据所给背景材料,正确认识、比较有关的社会现象,并分析其实质。 3.正确评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价。 4.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5.体现学以致用,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 6.文字表达:书写工整,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Ⅳ.考试依据 2017年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以教育部2011年12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为依据。 Ⅴ.考试内容 苏人版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参考资料:《时事导读》初中版) Ⅵ.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书面笔答考试方式。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析题和实践探究题四种题型,各题型的小题数、分值见下表。 题型 题数 分值 备注 单项选择题 20 20分 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判断题 5 5分 要求以对或错来进行选择。 简析题 3 约15分 要求对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与说明。 实践探究题 1 约10分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 5.试题难易度: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 6.考查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25%、八年级约占30%、九年级约占35%、时事政治占10%。 附:列入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考查知识范围的教材知识要点 七年级上册 1.掌握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科学方法 2.知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 3.理解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正确认识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5.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及发挥集体力量的基本要求 6.懂得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7.知道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8.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下册 9.珍爱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10.了解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11.了解情绪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12.知道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13.懂得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14.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目标 15.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16.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八年级上册 17.自觉培养良好习惯 18.知道如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19.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0.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力量所在及其培养的方法 21.懂得要孝敬父母 22.正确认识和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23.学会承诺 2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八年级下册 25.知道公平的内涵,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做一个正直的人 26.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27. 知道法律的特征,比较法律与道德的异同,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28.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含义,理解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 29.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30.了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1.认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科教兴国战略 32.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相应的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九年级全一册 33.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亲近、服务社会 34.知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5.了解挫折对个人的影响,正确面对挫折 36.理解创新的重要价值,勇于开拓创新 37.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正确参与竞争 38.正确认识诚信的重要价值,懂得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 39.知道依法治国的主体、本质、核心、总目标和基本要求,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40.了解我国公民经济权利的主要内容,依法维护公民的财产权 4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2.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43.知道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 44.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5.知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核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及其重要性 46.了解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正确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47.了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8.知道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历史科 Ⅰ.命题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Ⅱ.命题原则 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适度注意学科间渗透,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反映社会的时代特征。 4.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Ⅲ.能力考查目标 1.知识掌握: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能力要求: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文字表达:语言组织力求规范,答题紧扣题目要求,注意表达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的结合。 Ⅳ.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北师大版七~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5.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 6.考查各年级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30%、八年级约占35%、九年级约占35%。 各单元(课)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表格形式,分为“课别”、“知识要素”和“测试水平”三部分。 知识要素是指知识点所包含的内部要素。 测试水平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点及其要素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水平。 测试水平分为五个能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各个能级的含义为: 识记指对历史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理解指对历史知识表达形式的转换、解释和推论。 分析指分解历史知识点内容、知识要素及解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指将学过的历史知识综合运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评价指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知识的价值做出判断。 七年级上 课 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3课 炎帝与黄帝—“人文始祖” √ 第5课 夏朝的建立、意义 √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 √ 第6课 西周分封制 √ √ √ 第7课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 第8课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 商鞅变法 √ √ √ √ 第9课 甲骨文 √ 第10课 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 √ √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 第11课 都江堰 √ 第13课 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意义 √ √ √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 √ √ 第15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 √ √ √ 第16课 张骞出使西域 √ √ 西域都护的设置 √ 丝绸之路 √ √ 第17课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 √ 第18课 司马迁与《史记》 √ 第20课 三国鼎立 √ √ √ 第21课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 √ √ 第22课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 七年级下 课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1课 隋朝统一的时间、意义 √ √ √ √ 隋朝大运河 √ √ 第2课 唐太宗“贞观之治” √ √ 第3课 唐玄宗“开元盛世” √ √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 √ √ 第5课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 第6课 鉴真东渡 √ 玄奘西行 √ 第12课 经济重心南移 √ √ √ √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 √ √ 第14课 行省制度 √ √ √ √ 第15课 活字印刷的发明 √ √ √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 √ √ 第18课 宰相制度的废除、八股取士 √ √ 军机处 √ √ 第19课 戚继光抗倭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 第20课 清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措施 √ √ √ √ 第22课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 √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 √ √ √ √ √ 闭关政策 √ √ √ √ √ 八年级上 课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1课 中英《南京条约》 √ √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 √ 第2课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 第3课 《马关条约》 √ √ 第4课 《辛丑条约》 √ √ 第6课 洋务运动 √ √ √ √ √ 张謇兴办实业 √ √ 第7课 百日维新 √ √ √ √ √ 第8课 辛亥革命 √ √ √ √ √ 第9课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作用 √ √ √ √ √ 第10课 京师大学堂的兴办 √ √ 废科举,兴学堂 √ √ 第13课 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重心、主力、意义 √ √ √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 √ √ √ 第14课 黄埔军校的创建 √ √ 北伐战争 √ √ √ 第15课 南昌起义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 红军长征 √ √ √ √ 第17课 九一八事变 √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 第18课 七七事变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 √ √ 第19课 台儿庄战役 √ √ 百团大战 √ √ 第20课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 √ √ 第23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 第24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 √ 八年级下 课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 √ 西藏和平解放 √ √ 第3课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 √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万隆会议 √ √ 第4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 √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 √ √ √ 第6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 √ 第8课 “两弹一星” √ √ 第9课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 √ 中美关系正常化 √ √ √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 √ 农村改革、对外开放 √ √ 第12课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 第13课 香港、澳门回归 √ √ √ √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 第14课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第17课 《汉谟拉比法典》 √ √ 佛教 √ √ 第18课 雅典的民主政治 √ √ 第19课 伊斯兰教 √ √ 第20课 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九年级上 课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1课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及实质 √ √ √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第2课 哥伦布的发现 √ √ 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 √ √ √ √ 第3课 “光荣革命” √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 √ √ 第4课 《独立宣言》 √ √ “开国元勋”华盛顿 √ √ √ 第5课 《人权宣言》 √ √ 第6课 《拿破仑法典》 √ √ 第8课 珍妮纺纱机 √ √ 瓦特和“蒸汽时代” √ √ 火车机车发明及影响 √ √ 工业革命的后果 √ √ √ 第14课 废除农奴制法令及进步作用 √ √ √ 第15课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第16课 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 √ √ 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第17课 电的发明和使用 √ 第18课 内燃机与汽车、飞机 √ 第19课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 第20课 萨拉热窝事件 √ 凡尔登战役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 √ 第22课 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 √ √ √ 启蒙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 √ √ √ 第23课 牛顿、达尔文等人的成就 √ 九年级下 课别 知识要素 测试水平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价 第1课 新经济政策 √ √ 第2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 √ √ 第3课 《凡尔赛和约》 √ √ 《九国公约》 √ √ 战后世界新秩序 √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 √ 罗斯福“新政” √ √ √ √ √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 √ √ 第8课 《联合国家宣言》 √ √ 大战的转折 √ √ 雅尔塔会议 √ √ 第10课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 √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标志 √ √ √ √ √ 第13课 欧洲联合的趋势 √ √ √ 日本经济的发展 √ √ √ 第16课 雅尔塔体系结束的标志 √ 第18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 √ 第19课 经济全球化趋势 √ √ √ √ 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 √ √ 联合国的宗旨、作用 √ √ 地理科 Ⅰ.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 本次考试为九年义务教育段地理学科学习的毕业考试,既要检测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和素质,也要为高中招生选拔提供依据,因此试题既要有效的调控难度,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更要有信度和效度。 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出偏、难、怪题,切合我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实际,对知识的考查重在掌握、理解、运用三个层次。 命题强调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等内容,充分利用地图语言呈现试题内容,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命题中注意学科知识与体现义务教育性质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诊断和发展功能。考查定位为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业水平一般测试。 Ⅱ.考试目标及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主要是适应毕业考查的要求,主客观题比例适量,难度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3.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全为单项选择题)占70%;非选择题(综合题、实践探究题等)占3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与中等难度题比例大致是8:2。 5.各部分知识点比例: (1)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占20%左右; (2)中国地理占30%左右; (3)世界地理占30%左右; (4)乡土地理占20%左右。 Ⅳ.考查的知识范围 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附:列入2017年泰州市初中地理会考考查知识范围的教材知识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序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1 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释:①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②四季的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结合日常生活体验)。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①在图上找出二分二至日位置②在图上绘出地球公转运动方向、自转运动方向③说出二分二至日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规律。 读地球上的五带划分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划分依据和五带划分的界线及各带的特点。 读地球仪示意图:识别经线与纬线及其特点,判读经度与纬度及其特点;判读半球:①南、北半球②东、西半球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定位。 2 地图的阅读 在有经纬网地图或有指向标地图上:①辨别方向②计算距离。 说出比例尺的概念、三种表达方式及应用。 知道电子地图和遥感图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地图。 3 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①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②判读山坡的陡缓③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作地形剖面图,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世界地理 序号 考查 内容 考查要求 4 海洋 与陆地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读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特征。 读世界地图:识别著名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峡、海域、半岛等。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①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②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③举例说明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5 天气 判断常见的天气和气候现象。 与气候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气温图表资料,分析世界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归纳1、7月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 运用世界降水图表资料,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运用气温、降水图表及资料说明重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 人口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计算:①人口出生率②人口死亡率③人口自然增长率④人口密度。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7 人种 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8 语言 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9 宗教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代表性建筑和主要分布地区。 10 聚落 读有关图片或资料: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认识保护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意义。 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读世界政区图:归纳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分析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列举主要国际组织。 12 大洲 根据地图,指出各大洲的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分界线。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归纳大洲气候、地形、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13 区域地理: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 读东南亚地图: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该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东南亚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在地图上找出中东的位置和范围,并说明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在地图上找出中东的主要产油国。 运用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运用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中东水资源及其分布状况,说明水资源对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和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及气候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通过实例说明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通过图表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通过图表资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并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14 极地地区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读有关地图:查找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分析实例:说出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5 重要国家: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读日本示意图: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著名的城市和首都。 根据日本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运用图表及材料等,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及文化特点。 读印度示意图: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著名的城市和首都。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运用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等,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和降水、地形的关系,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 运用地图和资料,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著名的城市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概括其主要特点,领土组成、著名的城市、首都。 说出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 运用地图和资料,找出澳大利亚牧羊带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澳大利亚治金工业中心分布扩大与资源的关系。 在地图上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巴西的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分析实例,说出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三)中国地理 序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16 中国 行政区划 读中国政区示意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说出我国的领土面积。 读中国疆域示意图:①说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②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读中国政区示意图: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并说出其简称和行政中心。 17 中国人 口与民族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①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②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读中国民族分布图:①说出我国民族数量②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18 中国 自然环境 读中国地形图:①说出主要地形(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流三角洲)名称②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读长江、黄河水系图:①说出其主要支流、流经地区(省区、地形区)②描述主要水文特征。③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9 中国 自然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20 中国 经济发展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及有关资料:① 在图上说出基地名称②根据图示情况分析基地的资源状况③根据提供的材料分析主要经济特征。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比较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读中国铁路分布示意图说出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 21 中国文化特色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各地服饰、饮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2 中国 地域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说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23 中国 区域: 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长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和澳门、台湾省、塔里木盆地、三江源地区 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其地形特征。 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特点。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结合图文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实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根据相关资料概括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济发展的大致历程和各个阶段经济的特点。 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说出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四)乡土地理 序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24 位置特征 根据地图,描述泰州的位置,分析其特点。 25 地形地势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简要说出泰州主要地形区名称和南北地势差异特征。 26 天气气候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简要说出泰州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27 自然资源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气候、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对泰州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28 泰州人口 根据泰州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泰州人口数量特征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9 交通运输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泰州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状况。 30 泰州工业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泰州的主要工业类型,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对泰州工业的影响。 31 泰州农业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说出泰州的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32 泰州旅游 根据图表及文字材料等,泰州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生物科 Ⅰ.命题指导思想及能力考查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一理念下的初中生物会考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了解或理解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4.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5.强调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重点考查构建高中生物学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6.重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类型:试卷包括选择题(70%)和非选择题(30%)两部分。 3.试题难度:试题包括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比例大致为8∶2。 4.内容比例:试题中实验内容占分约15%。 Ⅲ. 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生物学》为依据,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章 节 课 标 要 求 复 习 要 点 考查要求 A B C 第1单元 1.1 1、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 1.2 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 4、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血涂片、有丝分裂装片、叶片结构的切片) 技√ 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 √ 第 2 单 元 2.1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6、某些生物生存的环境中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 2.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 3.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8、生态系统的组成 √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9、生态系统的类型 √ 3.2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0、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1、保护生物圈 情√ 第 3 单 元 4.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1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 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14、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4.2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5、根的结构及功能 √ 16、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 5.1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7、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18、鉴定食物成分的方法 √ 5.3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9、营养合理的食谱的构成 √ 5.4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0、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 22、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 6.1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3、食物链和食物网 √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4、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 7.1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5、呼吸作用 √ 7.2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6、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27、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8、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 第4单元 8.1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29、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 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30、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3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方式 √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32、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及两者区别 √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33、观察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方法,并学会绘图 √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34、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 8.2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5、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36、生物体组织的形成 √ 9.1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37、植物体的基本组织 √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38、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 9.2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9、人体的基本组织 √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40、人体的结构层次 √ 9.3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41、酵母菌的结构 √ 42、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 第5单元 10.1 11.2 12.1 12.2 13.1 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3、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4、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11.1 概述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5、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13.2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6、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7、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14.1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48、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技√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49、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情√ 第6单元 15.1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50、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 第7单元 第 8单元 51、心脏的结构 √ 52、血液的成分及其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 53、血细胞的结构、功能 √ 概述血液循环 54、血液循环 √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55、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情√ 15.2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56、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57、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 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58、其他排泄途径 √ 16.1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59、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6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16.2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61、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 62、近视及其形成原因 √ 63、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 √ 16.3 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64、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 65、了解糖尿病及地方性甲状腺肿 √ 17.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66、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 17.2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67、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68、蚂蚁等动物的社会行为 √ 18.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69、植物的蒸腾作用 √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70、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方法,并学会画图 √ 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7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 18.2 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72、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18.3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19.1 描述受精过程 74、受精过程 √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75、植物的有性生殖 √ 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76、受精与果实的形成 √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77、常见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过程 情√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78、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组织培养、 √ 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79、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技√ 19.2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80、种子的结构 √ 81、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 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82、芽的发育、根的生长过程 √ 20.1 20.2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83、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8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85、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 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 86、克隆技术的应用 √ 21.1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7、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8、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描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89、胚胎发育过程 √ 21.2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90、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91、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情√ 22.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92、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9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95、人的性别决定 √ 认同优生优育 96、遗传病的预防 情√ 22.2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97、生物的变异 √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98、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 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99、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100、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 23.1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101、生命起源的过程 √ 23.2 102、生物进化的历程 √ 23.3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103、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情√ 23.4 概述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04、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 105、生物进化的原因 √ 24.1 描述人体的兔疫功能 106、人体的免疫 √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 107、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 √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108、计划免疫的意义 √ 关注癌症的危害 109、关注癌症的危害 情√ 24.2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10、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 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11、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112、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 √ 25.2 关注食品安全 113、食品安全 情√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114、食品腐败的原因 √ 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115、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 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116、急救方法 技√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117、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118、安全用药的常识 √ 25.3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19、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说明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0、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拒绝毒品 121、拒绝毒品 情√ 26.1 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122、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 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123、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 26.2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12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注: 1.考查要求总体分为A(了解)、B(理解)和C(应用)三个层次,课程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属于A(了解)层次;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阐明属于B(理解)层次;“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属于C(应用)层次。技能性目标动词中“尝试、模仿”属于A层次;“运用、使用”属于B层次;情感性目标动词中“体验、参加、参与、交流”属于A层次;“关注、认同、拒绝”属于B层次;“确立、形成、养成”属于C层次。部分内容在高中学习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了要求。 2.实验考查的要求总体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要求为说出有关实验的材料和方法步骤;B层次要求为解释有关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C层次要求为具备初步探究简单实验和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对有关实验现象、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泰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6年12月21日印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