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如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中荡漾着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诗的开头就很别致,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一切都是“轻轻的”;结尾部分,理该放歌而又不愿放歌,这一宕荡叙尽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情。“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本来是几乎不能够调和在一起的,但诗人偏偏要把这对立的事物串在一起,“悄悄”也就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如通人情似的也不鸣叫。这静寂的气氛愈加烘托了诗人异常强烈而深沉的依依别情。 寓动于静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第三个手法。诗人往往会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就能使诗歌产生动态美。在《难得》一诗中,虽然诗中的两位朋友在清寂的夜里“只静静的坐对着炉火,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一双寂寞的灵魂”“无言的相对”,此时此刻,万籁俱寂,一切仿佛都已睡去,然而从那默默地为口唇干裂的朋友递去的那一杯白水中,从添上了几块煤后的一炉红焰中,读者会联想到,在两位朋友如此“无言的相对”后面,蕴藏着何等的默契,包含着何等的深情。而正是这样的联想,使诗歌不再单调死板。 (节选自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些诗人的笔下,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的意象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B.在《她是睡着了》一诗中,徐志摩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了动态之美。 C.在《变与不变》一诗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交谈,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作者的魂灵对话。 D.在诗歌中,徐志摩善于用客观环境的极度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这是他常用的以静写动的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往往是无意识地追求意象的动态化,这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具有了流走的动感。 B.在《山中》一诗中,诗人不仅变成了月色,还化作了清风,想要“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C.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是完全不能够调和的。 D.在诗歌中,徐志摩往往喜欢通过对静的描写来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则会使诗歌产生了态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诗歌意象的动态化,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之后许多诗人的创作。 B.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诗歌也产生动态之美。 C.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反衬出徐志摩心灵空间的波澜,将对母校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了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 D.徐志摩在运用寓动于静时,并没有直接描写动,而是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 【答案】1.C 2.D 3.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在文章第三段中,原文为“’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是与“作者的心”交谈,而不是与作者交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第二段中,原文为“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选项中为“徐志摩往往是无意识地追求意象的动态化”,错;B项,第三段中,原文为“诗人却‘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并没有变成月色,又化作清风,错;C项,第四段中,原文为“几乎不能够调和在一起的”,而选项为“完全不能够调和在一起”,错。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 选项中说徐志摩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诗歌意象的动态化”错,追求诗歌意象动态化是徐志摩诗歌的一个特点,但不等于就是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之后许多诗人的创作”错,原文中完全没有提及此内容,无中生有。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孩子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往的亲子阅读,主要是针对上学的孩子,而如今,亲子阅读的范围已扩展至学龄前儿童,甚至几岁的小娃娃。因为“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字阅读,还包括图画等非文字阅读;亲子阅读有朝着更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有些家庭并没有阅读习惯,可看到别的家庭都进行亲子阅读后,便盲目跟从,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后,由于选材、方法、指导等欠妥,不仅阅读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孩子没有获益,反倒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摘编自刘天放《奠让“亲子阅读”流于形式》) 材料二: (摘编自“家长帮·阅读”) 材料三: 一些家长对亲子共读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共读就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将共读等同于学算术、学认字、背唐诗、背英语单词,过早将孩子带入应试教育模式,这样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烦恼。实际上,阅读是一扇窗口,亲子共读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家长要避免将急功近利的情绪带到共读中。亲子共读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而要放眼长远,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品质。 亲子共读也无须拘泥于场所和环境,不是待在家里才能进行亲子共读,要带着孩子大胆走出家门,多参加阅读活动,多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阅读产生更美好的感悟。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会使亲子共读更有效率。亲子共读贵在坚持,需要家长多用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会冷了孩子的心,还会给他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不好影响。 (摘编自胡蔚<亲子共读贵在用心》)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教授凯瑟琳·斯诺说,大量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亲子阅读来弥补。 在美国,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除了家长态度积极,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凯瑟琳·斯诺说:“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哈佛教授:亲子阅读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阅读习惯不好(每天阅读不足半小时)的家庭,孩子日阅读时长普遍较短,这表明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作用不容忽视。 B.家长进行亲子共读,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上,为了拓展知识界限、提升能力的也比较多。 C.对于亲子共读的内容,家长的选择多倾向于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认可老师的推荐,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 D.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较少考虑为学科(如语文、英语)成绩提升打基础,为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制定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也不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阅读中,书介质作用和阅读的纽带作用相结合-再加上形式多样化,使得亲子阅读范围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 B.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影响很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而对独立思考等有影响- C.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而通过亲子阅读可以弥补其中大概六成的差异。 D.儿童的早期阅读需要家长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美国在后一方面做得较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值得中国社会借鉴。 6.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具体事情和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答案】4.C 5.D 6.(1)具体事情:①家长要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好坚持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阅读。②选择多种阅读环境和阅读样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2)应避免出现的问题:①不要盲目跟风,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②避免急功近利,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③避免时常中断,不能坚持,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C项,“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与材料二信息不符,家长选择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比较少。故答案为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甚至几岁的小娃娃”,所以选项中“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表述错误。B项,“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错,于文无据。原文说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积极促进作用,没有信息表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阅读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会消失。C项,“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错,应是”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故答案为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具体事情:据材料二图表一可总结出“家长要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好坚持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阅读”;据材料三“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会使亲子共读更有效率”可总结出“选择多种阅读环境和阅读样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避免出现的问题:据材料一“有些家庭并没有阅读习惯,可看到别的家庭都进行亲子阅读后,便盲目跟从,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后,由于选材、方法、指导等欠妥,不仅阅读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孩子没有获益,反倒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可总结出“不要盲目跟风,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据材料三“家长要避免将急功近利的情绪带到共读中。亲子共读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而要放眼长远,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品质”可总结出“避免急功近利,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据材料三“亲子共读贵在坚持,需要家长多用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会冷了孩子的心,还会给他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不好影响”可总结出“避免时常中断,不能坚持,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小说月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 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8.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B 8.①对比:用老李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作对比,揭示菜大爷受邻里欢迎的原因。②推动情节:老李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③表现人物:通过写菜大爷送老李头上医院和帮他卖菜,凸显菜大爷乐于助人的品质。④深化主题: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9.6.①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②人物形象上:突出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④艺术效果上:菜大爷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耐人寻味。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中人物设置的主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小说中老李头这一形象的设置,首先与菜大爷形成对比:说明菜大爷菜好卖的原因。推进故事情节:因为老李头生病,菜大爷送他上医院,表现了菜大爷乐于助人,同时有了下文菜大爷帮老李头卖菜,使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升华主题:结尾处老李头的困惑,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注意从和主要人物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角度作答。 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注意从和主要人物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角度作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艺术效果上入手进行分析。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相照应,使情节设置更合理。人物形象上,突出了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变化上,通过结尾老李头的疑惑,作者含蓄地表达出对菜大爷的敬佩。艺术效果上,菜大爷因帮助别人而陷入愧疚,最后搬家,具有戏剧性,引人深思。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艺术效果的角度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没,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答案】10.A 11.A 12.C 13.(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怎么能够到这个地步?我的错误犯得太大了!(2)使邻国受损来得到利益,向东扩张它的疆界,这是秦国的谋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从”为动词,后面必须有宾语,“卬言”是做“从”的宾语,所以要从“言”后断开,“从”后不能断开,故排除BD。“日”作状语,“以”为连词,表示修饰的关系,所以“日以削”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翻译为: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商鞅’是‘出生地+名’”是错误的,“商”是秦国给他的封地,所以应是“封地+名”。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围绕题干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 C项,“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没有对太子施以刑罚,而是对太子的老师施以黥刑。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焉,哪里,过,过错。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阙,侵损、削减;利,对……有好处;东,在东边;肆,扩大。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对魏惠王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 魏惠王当面答应了他,但内心并没有放在心上。公叔座已死,于是就离开魏国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秦孝公二十年,秦国和赵国结盟,卫鞅率领军队驻军在黄河以西,渡过黄河围攻公子卬。卬是魏国的名将,然而卫鞅知道自己比不上卬。卫鞅暗中截断敌军的供给,魏军大乱,卫鞅打败魏军并修整军队回国。魏王反省自己说:”遗憾的是我不能早早地采用公叔座的建议!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哪能到这个地步呢?我的过错很大啊!为今之计,将怎么办?” 卬回答说:“侵损邻国而对自己有好处,向东扩大它的封地,这是秦国的谋略。如果放弃边境并且给秦国,秦军一定撤退。商鞅的法律对百姓缺少恩惠,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的。”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秦孝公驾崩之后,商鞅在秦国被施以车裂之刑,魏王非常高兴地说:“商鞅死了,但我还在,老天没有辜负我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不仅点明了时节,照应了题目,还营造了一种冷寂凄凉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七、八句写深秋的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萧瑟凄冷,正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写出了诗人身边无亲无友的孤苦无依。 15.简析诗中山、水、云这三个意象分别有何特征?分别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案】14.C 15.①山:连绵无边,反映了诗人离家之远、归途之难;②水一去不复返,反映了诗人前路漫漫、归乡无期;③云飘浮暗淡,象征了诗人四处漂泊、辛苦无依。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理解错误。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表现的是诗人无法归乡,在秋夜的失落和孤苦。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抓好描写这些意象的修饰性词语,然后关注要没有运用表现手法。意向是为表现作者的情感服务的,所以要把意向和情感的表达联系起来。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借景抒情,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 (2)而形貌昳丽 (3)为人谋而不忠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传不习乎 (6)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昳”、“侯”,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______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____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缺乏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无底线媚俗,( ),_____使之最终滑向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_____粗鄙如雾霾般弥漫整个相声界,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就会被“鸩杀”。 鉴于相声具有深厚的传统,今天有人提出相声要“复古”。笔者认为,如果真的要复古,就应该重拾那些正确的主张——作为“老北京相声文化摇篮”的启明茶社提出过“文明相声”的主张,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曾提出过“干净相声”的主张,来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文明的维度。 17.在下列关联词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 那么 然后 于是 B.然则 更 就 一旦 C.但是 而且 所以 只要 D.然而 也 因而 如果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本已剔除的糟粕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糅进 B.原本已剔除的糟粕被生生糅进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 C.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D.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B.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C.有人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D.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 【答案】17.D 18.C 19.A 20.就应该重拾“老北京相声文化摇篮”启明茶社、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提出的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正确主张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关联词语的用法,然后分析上下文的语言逻辑关系进行辨析。第一空前面说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下文说到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二者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B。“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和“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是两种并列的做法,排除A。第三空前面说到一些相声演员不正确的做法,空后面说的是这样做产生的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粗鄙如雾霾般弥漫整个相声界”是作者的假设,而“只要”是表示条件的连词,故排除C。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括号前面整个句子的主语为“他们”,为了保持主语一直,括号中要求补写的句子的主语也应是“他们”,而A、B两项的主语为“原本已剔除的糟粕”,D项的主语为“相声”。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B项,“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是错误的,“打着”和“名义”不搭配,一般是“打着……旗号”,属于搭配不当。 C项,“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是错误的,在事理上应该是先捡起传统中的糟粕,然后再进行传播,属于语序不当。 D项,“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是错误的,在事理上应该是先捡起传统中的糟粕,然后再进行传播,属于语序不当。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复句变成单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得会区分什么样的句子是单句,什么样的句子是复句,然后变换句子结构,变成只有一套主谓宾的单句,注意在变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为就应该重拾那些正确的主张,而后面的句子为正确主张的定语,所以我们要把后面的内容变成定语修饰正确主张。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 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 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 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 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 请马上送还主人。 【答案】B 【解析】A项,“指点”,指示、点明;“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使用不妥。B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使用得体。C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使用不当。D项,“马上送还”有命令的口吻。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还需要注意常见的谦敬词的使用。(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你作为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是怎样认识自己以及你们这一代人的呢?你对未来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作文,写出你对自我或者这一代人的认识与思考,揭示新世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时代使命。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主题突出,思想健康;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 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担当的。近来竟有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见社会与国家!这哪里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只想“娱乐至死”“佛系度日”,从未想过对他人和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绝望的自堕心态。而这种人竟成为“网红”,此理论一旦扩展传播,将污染多少青年的心灵!诚应诫止之。 “你所站立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