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五个一联盟(邯郸一中石家庄一中张家口一中保定一中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五个一联盟(邯郸一中石家庄一中张家口一中保定一中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第二次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字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一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后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B. 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C. 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D. 有实证材料才会认定事物的存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利于做出科学明晰的结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B. 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的观点。‎ C. 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D. 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B. 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C. 中国古汉字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距商朝时代久远,可见甲骨文不一定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 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A项,“相辅相成”是指互相配合,互相辅助,而文中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所以“相辅相成”表述错误。B项,文中说“想象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人类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说明用手势比划来表达某种意念或信息是在语言未形成时,所以说“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表述错误。D项,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理解得不准确。“实证主义”,即使有实证材料,也不见得认定事物存在。所以选C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C项错在“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应该是先阐释概念,再论证其谬误,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所以选C项。‎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B项,原文说“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画图表示”,如果将“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那自然可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早”。所以选B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⑦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夕阳老头儿在她身边!‎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⑾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⑿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⒀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B. 小说中,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写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正说明了这一点。‎ 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老婆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6. 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4. B 5. 1)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2)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3)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4)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5)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 ‎6. 1)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2)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3)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妻子在家强势”在原文无依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常常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如本题B选项的说法在文中就找不到根据。‎ ‎5. 试题分析:题干是“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首先阅读文章,理清情节,该题是要求分析 老婆子的心理变化,在老夫妻吵架过后她的心理一定会发生变化,而心理变化一定与吵架有密切联系,所以分析吵架原因和吵架内容就很关键。第二节交代了吵架原因是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地说:“离婚,马上离婚。” 第三节和第四节说老头儿的离家,这让老婆子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她感到伤心和委屈。第五至九节交代了但是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老婆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她又感到幸运。第十一节和十二节交代了老婆子回到家,“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夫妻间那种默契的互相帮助,老婆子心里充满了甜美、温暖的感觉,小说歌颂了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解题具体思路: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要用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然后分点、有条理地提取或概括,形成答案要点。‎ ‎6.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本题考查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注意其渲染气氛的作用,然后从暗示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暗示主题的角度作答。此题主要是渲染、推动情节和暗示结局的作用。对“雪”的描写在文中第⑥段,上面的内容是说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下面的内容是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所以在情节方面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说“雪下得紧”,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作用是: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文中描写下雪的世界,说“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这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和理解,也告诉读者,夫妻间的琐碎而普通的小事情会因为彼此的理解、懂得、珍惜和包容而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甜美,夫妻间感情的温暖圣洁。‎ 点睛: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重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其作用各不相同。自然景色描写的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暗示人物的命运,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作家还会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答案】7. C 8. AE ‎ ‎9.‎ ‎ 1]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2)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3)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4)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有出入的就是答案。C项错在“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属于偷换内容。材料二的第二节说“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故选C项。‎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完全一致的两项就是答案,不一致的就不是要找的答案。B项中“具体问题”不对。材料三并没有谈到“具体问题”。本材料着重讲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C项错在“创造了超过120万的生态服务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可知:“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D项“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此说法绝对。故选A项、E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说法太绝对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9. 试题分析:题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原因分析与概括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内容,筛选有效答题区间是。材料一讲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材料三讲的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这些政策的实施表明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材料二以塞罕坝为例,讲述了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这说明了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了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材料三中介绍了问责多人,这些举措说明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材料四说“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报道说明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①二于驺②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 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 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 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B. 文中“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 “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 “回回”,历史学概念。“回回”是早期“回”“回鹤”的异写或音转。南宋以来,“回回”泛指回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 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 ‎ 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 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2)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薛凤翔)被判处死刑。(关键点“隙”“嗾”“论”)‎ ‎(2)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关键点“按治”“对簿”“释”)‎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用排除法作。根据对偶句的修辞特点,“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无度”作“兴居”的宾语,而不是作“狎昵”的主语或定语,故应断为“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排除C项。“万机”作“不理”的主语,而非作“燕游”的宾语,排除D项。所以选B项。‎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五、根据对称的句式来断句。具体方法:‎ ‎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错在“乡试……第一名称之为‘会元’。”正确的是:乡试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第一名方是“会元”。‎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B项中“都得到应有的惩处”表述不妥。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看,文中并未提及弹劾史宣和廖销的结果如何。‎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隙”:“嫌隙,隔阂,矛盾、仇恨”;“嗾”:“唆使”;“论”:“判处”。第二句关键点:“按治”:“调查惩办”;“对簿”:“对证,受审问”;“释”:“释放”。‎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参考译文:‎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乡试中举,进入太学。与同县的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相互勉励,以学问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成为进士,授官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张士隆)入京任御史。巡查河东盐政,弹劾免掉贪污的盐运使刘愉。创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正德)九年,乾清宫发生火灾,上疏说:“陛下之前有叛逆刘瑾的变故,然后又遭蓟州盗贼的扰乱,还不知警惕。而且眼下(日常)起居无度,亲近行为不端的人。在宫禁之中积聚武将败类,在卧室之内耍弄武器。彻夜宴饮游乐,不理政事。宠爱偏信内侍,混乱朝纲。致使百姓困苦而盗贼四起,财物耗尽,军队疲惫。隐伏的灾祸在暗中蓄积,恐怕上天命授的大位不保。”没有回复。出京巡按凤阳。织造宦官史宣(出行时)在车夫的前面放两根黄色的棍子,称为“赐棍”,常常用来打人,有被打致死的,从都御史以下无人敢过问,张士隆上奏弹劾他。又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平素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得以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钱宁愤怒,叫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许完审理案件偏私枉法。于是被关进钦犯监狱,贬张士隆为晋州判官。过了很长时间,(张士隆才)升任知州。世宗即位,下诏恢复他的原职,出任陕西副使。汉中地区的盗贼王大等人藏身于豪门大户,勾结回回制造叛乱。张士隆下令,藏匿盗贼的人将罪及妻儿,且不被赦免。盗贼无处容身,于是束手就擒被消灭。(张士隆又)修筑堤堰灌溉田地一千顷,百姓因此获利。(张士隆最终)死在官任之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元日田家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D.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B 15. 1)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2)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3)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4)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美慕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B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是错误的。‎ ‎15.‎ ‎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分析思想情感的变化,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将徙于南冥”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送”的主题,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答案】 (1). 野马也 (2). 尘埃也 (3).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无为在歧路 (5). 儿女共沾巾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尘埃”“以息”“歧”“沾”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②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③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⑥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①④⑤使用错误。①使用错误。断章取义。“其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语境“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语境强调的是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具体细致。④使用错误。望文生义。“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语境指霍金经历的人生苦难,可改为“风雨交加”。⑤使用错误。望文生义。“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语境说“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这是指翻译不准确。②使用正确。“纷至沓来”:纷:众多;沓:多。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合乎语境“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③使用正确。“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此句使用正确。⑥“四面楚歌”:比喻陷人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句使用正确。②③⑥使用正确。 ‎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他给予了子女们细致周到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 B. 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近40多万,其中没有政治面貌等限制的岗位最吸引考生报考。‎ C. 网络文字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B项错在“已近40多万”。语意矛盾。“已近40多万”中去掉“多”。C项错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成分残缺。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后加“过程”。D项错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关系错误。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的前面。该句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纯真美好的友情”。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要将“尽管”提至句首。‎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一位毕业生在自荐信中:“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B. 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 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接下来还请在座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项,自荐信应自信、谦虚。“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显得自高自大,有悖谦虚。B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用在此处不得体。C项,“高足”是敬辞。可以称呼别人的学生,但不能用于自称。故选D项。‎ ‎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结果。如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 ____。‎ ‎【答案】 (1). (1)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注射小剂量的毒素) (2). (2)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 (3). (3)人就不会得病(人就会降低得病机率 根据语意: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物质,抗体物质的作用应是“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此句填写在第二个横线处。根据“人体获得了免疫力”这句可以推断出,一旦人体有了免疫力,那么“人就会降低得病机率”。此句填写在第三个横线处。如此分析语段内在的语意联系,整段文字的语意才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2). (3)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例①是把绝对化的说法改为不绝对的说法,这样的推断才合乎逻辑。参照①的方式,第二处是“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说法太绝对,应改为“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第三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说法也太绝对,应改为“通过全民阅读,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②“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正确对待利与义 学生的一收一拒,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利与义。‎ 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托住了从高楼坠落下来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那样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在选择义的同时也选择了利,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对他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一样。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 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利与义务,行了义何惧于收利?难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 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和款待。然而,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在他做了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百名警察寻找他。镇长郑重地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得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着一个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尊重吗?‎ 利是对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朵鲜花,义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 千喜之年,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万元的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知道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世界亿万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奖项是对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间的利。正确对待义和利,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要求是“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此题考查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所给的四则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名人。前三则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第四则是马克思的看法。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先懂得四则名句的意思。①孔子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该句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②孟子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句的意思是“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③荀子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该句的意思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④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每一句的立意参考如下: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要先周密的思考;贪图快反会更慢;不要贪图眼前小利;不贪小利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人不追求物质利益;人需要重视仁和义。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取利为荣,求义是辱;以义立身会荣耀相随;荣者驾驭人,辱者受制于人。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人不能离开“利”,但又不能只在乎“利”。总之:本次作文可以:(1)谈对“利”的思考;(2)谈对“义”的思考;(3)对“义”与“利”,二者皆谈。不论从哪个方面谈思考,都应辩证的分析问题,不能绝对的谈“利”忘“义”,也不能只是讲“义”而忘记利益。‎ 点睛: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名句表达的主题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诗句中心意,读懂四句话的意思,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确定立意角度。如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义”和“利”,能辩证地阐述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篇好作文。‎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