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9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题组一 专题对应训练 ‎1.[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不同意。本诗从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作者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2.[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之情。‎ ‎3.[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瘦马图 ‎[宋]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 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 ‎4.[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题目: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驱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两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答案: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5.[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6.[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题组二 模拟综合练 ‎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2)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 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两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C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答案:AC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 ‎ ‎ ‎ 答案: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 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解析:A.“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做铺垫;C.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 答案:AC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 ‎ ‎ ‎ 答案: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 ①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罗诗第一联,深刻洞悉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解析:C没有同情之意;E徐诗并不诙谐。‎ 答案:CE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相同之处:‎ ‎①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②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③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赠王介甫①‎ 欧阳修 翰林②风月三千首,吏部③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④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尊酒盍留连。‎ ‎【注】 ①王介甫:王安石。欧阳修当时是文坛领袖,大力提倡诗文革新,继承唐代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浮艳的文风;②翰林:李白曾官居翰林学士,借指李白;③吏部:韩愈曾做吏部侍郎,借指韩愈;④绿绮:古琴名。传说汉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梁王悦之,赠以绿绮琴。后即用以指琴。‎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诗虽为赠诗,但并非一般应酬之作,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B.首联使用借代手法,诗人将王安石比之为历史上的诗文大家李白和韩愈,从中可见对其诗文才华的欣赏。‎ C.颔联中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年老,但也要与王安石争锋,因为后世之人难以与王再争高低。‎ D.尾联表现了诗人欲相邀结识王安石之意,这从“闻名”“相逢”“尊酒”等词可以看出。‎ E.本诗以反诘句收尾,强调自己要与王安石流连于杯酒之间,及时行乐,忘掉忧愁。‎ 解析:C“但也要与王安石争锋,因为后世之人难以与王再争高低”理解有误,欧阳修是说自己如今年老,对于诗文革新一事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继者非王安石莫属,表现了欧阳修爱慕贤才之意,也表达了对王安石才华的赞美;E.“及时行乐,忘掉忧愁”说法错误,应是知己相逢,借饮酒共叙心里话。‎ 答案:CE ‎(2)本诗的颈联“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常被后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角度进行赏析。‎ 答: ‎ ‎ ‎ 答案:①反衬。以朱门歌舞之浮艳反衬绿绮古琴乐声之古雅,突出了诗人对古乐之声的推崇。②比喻。“朱门歌舞”隐喻当时浮艳的文风,“绿绮尘埃”比喻世俗喜好浮艳文风,而厌弃古文,通过比喻把诗人的情感倾向表现得含而不露。③用典。借汉代司马相如弹奏绿绮琴的典故,勉励王安石应以诗文革新为己任,流露出诗人殷切的期望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