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省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省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2.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解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A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可排除;C同样体现,而且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应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而不是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3.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D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5.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权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因此不管是那个民族为君主,也是要革命推翻的。故选A。BD有反满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意思,与材料不符。C说的是平均地权。 6.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答案】C 【解析】A项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把旧三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实施方法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项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D项也是1924年1月确定的。孙中山在1918年1月主要强调利用苏俄革命及政权巩固的有利时机,推动中国革命,即C项。 7.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更加强调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毛泽东准确把握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以及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体现,故D正确;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项错在“全面超越”,说法绝对,故错误;显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了,故C项错误。 8.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 项,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10.《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是指其政治上鲜明性,在南方谈话中没有涉及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 11. 邓小平同志会见加拿大客人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问题和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邓小平“南巡”主要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 B. 邓小平“南巡”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邓小平“南巡”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是要去解决好“改革遇到重重阻力”的问题,而是去解决好姓“资”姓“社”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另外,邓小平“南巡”不是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而是为中国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该讲话的本质目的在于 A. 指出“文革”时期盛行个人崇拜 B. 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全面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D. 否认“两个凡是”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思想僵化,迷信盛行”。1978年, “文革”虽结束,但“两个凡是”仍然阻碍着经济恢复与发展。邓小平强烈反对个人崇拜,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即肯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答案为B。 13.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 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 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 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正处于建国初期,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故B正确。 14.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 “东方红一号”卫星 B.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太空中面对……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但并不符合“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故A项错误;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但不属于太空领域挑战美国的科技成就,故B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 15.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A. 食品流通领域 B. 空间技术领域 C. 农业科技领域 D. 文化教育领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知材料涉及的是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领域就是农业领域,ABD三项排除,故C项正确。 16.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表明 A. 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 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C.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 D两项不符合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B项说法明显错误,答案选C。 17.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67年美日就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成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选D。A项是1961年;B项是1970年;C项是1950年。 1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求,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故选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在1964年,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是在196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排除B;文革期间科技仍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排除C;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排除D。 19. 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A. 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 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 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 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在强调工农大众在科技中所发挥的作用,即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准确,也不符合新中国60年代的科技发展史实;C项表述片面,不能够说“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D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成就。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0.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尚力、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儒家思想 C. 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法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民”之所忧,“民”之所思是强调以民为本,是强调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即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儒家思想,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故排除ACD;所以选B 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诸子百家提出的则是治国主张,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主张“百花齐放”,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治国主张,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D项错误。 22.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材料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选C;AB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D不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等信息,排除D。 23.TheBeat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秦“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这一艺术风格属于 A. 理性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风格问题。由题干中“服饰怪异,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等信息,特别是对“传统”理性的否定可知其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艺术风格没有理性主义这个说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现实主义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而披头士是缺乏对现实的关注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而披头士的具体的做法是和浪漫主义不吻合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排除B;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故C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D。所以应选C。 25.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26.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 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答案】C 【解析】根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因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题干中没有直接反映反动农民运动或倡导资产阶级革命,AB理解错误;题干中更没有提到无产阶级,D理解错误。 27.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A项应为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该流派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用纯粹的颜色”不符,应排除;B项应为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该流派主张深刻展现社会现实,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是反映现实”不符,应排除;C项为印象主义作品,该流派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用纯粹的颜色”不符,应排除;D项为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根据所学可知,该流派的特点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28. “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母亲》 D. 《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启蒙思想、理性思想”“感情力量”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与浪漫主义产生有关,故选择A项;B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D属于现代主义。 29.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 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 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 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 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答案】B 【解析】文人画和印象画都注重写意、表达个人真实情感,故B项正确;《墨竹图》属文人画,《星空》属印象画,二者都不注重写实,故A项错误;《墨竹图》托物言志,是个性非共性,故C项错误;二者都未开拓艺术新流派,故D项错误。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夕卜,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各自内容,即可知道不同。根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可知魏源认为中国不善于学习西方长技,以致受到外来侵略;根据材料二“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知张之洞认为中国的祸事不在外来侵略,而是国内宣传的“民权之说”。 (2)结合第(1)问,概括材料三,然后概括进步内容即可。从材料一中“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从材料二中“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知张之洞反对民权学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从本质,也就是根本目的上来说,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根据材料三四可知,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故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关于影响,根据材料四“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可知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综上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学习政治制度,材料三学习思想文化,故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 【答案】(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成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成果: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论十大关系》。 (4)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5)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集体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的庸俗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联系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是《论十大关系》。 (4)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5)材料一和四体现出的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个人品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和“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摘编自李康《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材料二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的人才观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最主要的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请结合所学说出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的重大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中体西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民主科学 冲击封建思想统治的地位 (3)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教育法规等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解析】 (1)从“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人才观依旧是以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为根本的,中体西用思想贯穿始终。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公正的看待它,要承认它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作用。 (2)从“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可以看出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且思想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对中国人的思想进行了解放,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 (3)我国深化改革的目的从“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可以看出,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要举措有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教育法规等,作用我们主要从目的入手,分析其影响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