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台州市联谊五校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趁着年轻,要勤加学习,不然,将来踏入社会,身无长物,何以安身立命?父辈留给的钱财再多,也不如一个技术可靠,有术于身,无怵(shù)于人。‎ B. “文明示范线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宁波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语道破。深秋时节,徜(cháng)徉在宁波各条文明示范线,一幕幕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的乡村新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C. 杭州保姆纵火案,致使一母三子殒命。男主人悲恸(tòng)之余,决定帮助物业未雨绸谬,促进家政服务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 D. 该项目按照政府统一趸(dǔn)租、确保不改变租赁(lìn)性质的原则,由海淀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整体趸租,租期十年,统一进行出租、运营和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题中, A项,“无怵于人”中“怵”应读chù,意思是“害怕,恐惧”。B项,“山青水秀”的“青”应改为“清”,“山清水秀”,指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C项,“绸谬”的“谬”应改为“缪”,“绸缪”,事前准备。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下面小题。‎ 面对良莠并生、瑕瑜互见的儒学,【甲】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明确“文化景观”形成的复杂原因,搞清这种“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对于孔子与传统文化,人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近代以来,不少人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腐朽。【乙】于是,在1世纪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形成了一个“反传统的传统”,似乎中华民族要摆脱苦难就必须摒弃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学术上的疑古思潮,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近代疑古思潮是宋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延长,但二者又存在明显不足。‎ ‎【丙】后者是为了“卫道”而疑古(捍卫儒家传统),前者则变成了为摒弃传统而疑古。‎ 在“古诗辩”运动中,学者们更是由“疑古史”演变到“疑古书”,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遭到前所未有的怀疑。‎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良莠并生 B. 对于 C. 推波助澜 D. 延长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题中,D项,“延长”,向长的方面发展。文中说的是“近代疑古思潮是宋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延长”,“延长”和“疑古思潮”不搭配,此处是强调持续下去,应改为“延续”。A项,“良莠并生”,比喻好坏一起存在。文中说儒学中封建性和民主性共存,符合语境。B项,“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指的是相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关系。文中说“对于孔子与传统文化,人们……”,正确。C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使用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题中,C项,“后者是为了‘卫道’而疑古(捍卫儒家传统)”中括号及其内容的位置错误,“捍卫儒家传统”是对前文“卫道”的解释说明,括号及其内容应紧跟在“卫道”后面。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对于近义词,可以做如下分析:(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于关联词,考生要根据关联词的搭配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部获悉,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立的近圆对接轨道上,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 B. 《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C. 中国犹如一艘航行在茫茫海洋上的巨轮,这艘巨轮正是通过不断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步一步地驶向美好的彼岸的。‎ D. 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外界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录的学生,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的大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缺少宾语,应在“航天员进驻”后加上“的条件”。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抢救、保护、传承”D项,主宾搭配不当,应将“大学”改为“学生”。故选C。‎ ‎5.“象形诗”独具创意,特点鲜明。请概括以下诗作的内容,并阐释这首“象形诗”的创意。‎ 花苞起 花蕊现 花瓣打开 花正艳 一阵风来满地 ‎【答案】内容:描摹了一朵花从含苞到怒放并被风吹落满地的全过程。‎ 创意:用“花”字的由小到大的变化来表现花朵盛开的过程,用对“花”这个字的笔画的拆解来表现花瓣被吹散零落的情状,形象而富有新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仔细观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特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要点。然后观察材料,找出独特之处,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本题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朵花从含苞到开败的过程。创意之处有两点,一是花字由小到大,表现花朵盛开的过程,二是最后表现花落满地,是将“花”字拆开,摆出散落满地的样子,形象生动。‎ ‎6.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 ‎①主题:‎ ‎②开场白:‎ ‎【答案】(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主题是经典或《论语》,根据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民众的某些情绪、意见难以用舆论中通行的文字、语言形式公开表达,而只能以类似于“默会知识”的非符号化的形态存在和传达,例如社会体验、社会经验、民众情绪以及各种“隐性信息”。默会传播是隐匿于显性舆论传播的丰富意义世界,不只是靠符号化或显在化的传达,还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领悟、体会、洞察、直观等都是重要的意义生发方式。在舆论场中同样也是意义接受与传递的主要支撑,这些需要主体的默会与内隐体验。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流水线式复制而生产的舆论声势,例如报纸、刊物对社会意见的大量印刷发行,电视媒体新闻向成千上万观众的直播。但是对于沉默舆论而言,基于特殊情境与体验的非复制性的传播也具有其独特力量,例如非语言传播、“文脉”、“地方性知识”等,都不是可复制性抽离与电子拷贝的媒介工业可简单替代。‎ 在社会压力、制度渠道等情况下,会造成公共意见表达不畅,只能以被抑制的形式表达和传播,这是构成沉默舆论的主要传播路径之一。如果不能做到社会公开,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民间的渠道,甚至会采用非法的、地下的形式。这从“公开”的第一层意义讲,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只是,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使舆论不能常态生长,往往会形成谣言、流言、传言等等变体形态。“大道不通,小道流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被抑制的传播依然有其难以抑制的生命力和功效。显性传播的作用或爆发通常也需要抑制型的隐形传播作为积累,例如“道路以目”对社会情绪的传达和积淀。或者说:不充分的信息并等于不充分的传播;沉默舆论不一定被公共表达但却可以传染和传达。‎ 舆论的传达也并非总是显性和直接的,而是具有各种隐晦的传播方式,例如非言语的表意、含蓄的象征、罗兰·巴特所谓的“含蓄意指”。隐性的舆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潜在意旨形成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的传达,如“言外之音”“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各种民谣、“你懂得”段子也都在含而不发的方式中传递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沉默舆论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肢体的集体表意”、纪念物、行为艺术、特殊物件所唤起的集体情感和行动。‎ 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注意力”或“头条”、发声权的争夺与占领,往往成为舆论战场的主要焦点。缄默的舆论元素易为喧嚣的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所掩盖,而忽视了大众媒介文化中应有的缄默。而事实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传播路径展露的是,信息的传播并非需一味地讲究眼球、头条或速度、规模,“快时代”同样可以通过“慢传播”的方式达到深入到、人心之效。不是所有的传播都是可以快和必须快的。同样,不是所有的舆论传播都必须在“眼球为王”中达成其声势和影响。沉默舆论的慢传播要克服速度与信息爆炸的社会表皮,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7. 下列对文中沉默舆论传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是一种非复制性的传播 B. 它是一种抑制型的传播 C. 它是一种隐性传播 D. 它是一种慢传播 ‎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默会传播是非符号化的传播,通过主体的领悟、体会、洞察、直观来接受和传递意义。它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 B. 谣言是由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造成的,它在“小道流行”的层面意义上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 C. “言外之音”和“肢体的集体表意”在对社会意见和集体情感的传达上不是显明和直接的,它们都体现了传播的隐晦性。‎ D.‎ ‎ 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舆论传播讲究速度和声势就成了必然,但是“快时代”更应该讲究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9.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7. D 8. C ‎ ‎9. ①沉默舆论传播的方式和机制。②沉默舆论的慢传播不能忽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一段解说了沉默舆论是基于特殊情境与体验的非复制性的传播,并说明这种传播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力量。所以选项A正确。第二段介绍沉默與论只能以被抑制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但有其难以抑制的生命力和功效。所以选项B正确。第三段说明沉默舆论的传播是隐晦的,并介绍了两种传播方式:通过语言文字的潜在意旨和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所以选项C正确。第四段强调信息传播不能一味地求快和声势,也要注重慢传播的功效。前三段将沉默舆论和显性舆论作比的基础下揭示它的三个特点,而这一段重在信息传播快慢功效的辩证对比,所以“慢”并不是沉默舆论传播的特点。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A项,原文表述是“默会传备是……不只是靠符号化或显在化的传达”。B项,原文的表述是“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往往会形成谣言、流言、传言等等变体形态。D项,“成了必然”原文无此表述,“更应该讲究”推论不准确。故选C。‎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前三段介绍沉默舆论传播的三个特点,第一段主要解说了沉默舆论是基于特殊情境与体验的非复制性的传播,并说明这种传播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力量;第二段介绍沉默與论只能以被抑制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但有其难以抑制的生命力和功效;‎ 第三段说明沉默舆论的传播是隐晦的,并介绍了两种传播方式:通过语言文字的潜在意旨和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所以对这三段进行概括为沉默舆论传播的方式和机制。第四段在对比中强调应发挥沉默舆论的慢传播的效用,提倡慢哲学的价值取向,据此可概括出沉默舆论的慢传播不能忽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庙 汪曾祺 我教的中学从观音寺迁到白马庙,我在白马庙住过一年,白马庙没有庙。这是由篆塘到大观楼之间一个镇子。我们住的房子形状很特别,像是卡通电影上画的房子,我们就叫它卡通房子,前几年日本飞机常来轰炸,有钱的人多在近郊盖了房子,躲警报,这二年日本飞机不来了,这些房子都空了下来,学校就租了当教员宿舍。这些房子的设计都有点别出心裁,而以我们住的卡通房子最显眼,老远就看得见。‎ 卡通房子门前有一条土路,通过马路,三面都是农田,不挨人家。我上课之余,除了在屋里看书,常常伏在窗台上看农民种田。看插秧,看两个人用一个戽斗戽水。看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用一个长柄的锄头挖地。这个孩子挖几锄头就要停一停,唱一句歌,他的歌有音无字,只有一句,但是很好听,长日悠悠,一片安静。我那时正在读《庄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庄子》真是太合适了。‎ 这样的不挨人家的“独立家屋”有一点不好,是招小偷。曾有小偷光顾过一次。发觉之后,几位教员拿了棍棒到处搜索,闹腾了一阵,无所得。我和松卿有一次到城里看电影,晚上回来,快到大门时,从路旁沟里蹿出一条黑影,跑了。是一个俟机翻墙行窃的小偷。‎ 小偷不少,教导主任老杨曾当美军译员,穿了一件美军将军呢的毛料裤子,晚上睡觉,盖在被窝儿上压脚。那天闹小偷。他醒来,拧开电灯看看,将军呢裤子没了。他翻了个身,接茬睡他的觉。我们那时都是这样,得、失无所谓,而可失之物亦不多,只要不是真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怎么着也能混得过去,——这位老兄从美军复员,领到一笔复员费,崭新的票子放在夹克上衣口袋里,打了一夜沙蟹,几乎全部输光。‎ 学校的教员有的在校内住,也有住在城里,到这里来兼课的。坐马车来,很方便。朱德熙有一次下了马车,被马咬了一口!咬在胸脯上,胸上落了马的牙印,衣服却没有破。‎ 镇上有一个卖油盐酱醋香烟火柴的杂货铺,一家猪肉案子,还有一个做饵块的作坊。我去看过工人做饵块,小枕头大的那么一坨,不知道怎么竟能蒸熟。‎ 饵块作坊门前有一道砖桥,可以通到河南边。桥南是菜地,我们随时可以吃到刚刚拔起来的新鲜蔬菜。临河有一家茶馆,茶客不少。靠窗而坐,可以看见河里的船、船上的人,风景很好。‎ 使我惊奇的是东壁粉墙上画了一壁茶花,画得满满的。墨线勾起,涂了很重的颜色,大红花,鲜绿的叶子,画得很工整,花、叶多对称,很天真可爱,这显然不是文人画。我问冲茶的茶倌:“这画是谁画的?”“哑巴。他就爱画,哪样上头都画,他画又不要钱,自己贴颜色,就叫他画吧!”‎ 这两天,我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粪桶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不用问,这又是那个哑巴画的。粪桶上插花,真是少见。‎ 听说哑巴岁数不大,二十来岁。他没有跟谁学过,就是自己画。‎ 我记得白马庙,主要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画画的哑巴。‎ ‎(选自《一草一木》)‎ ‎10. 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安静:‎ ‎(2)合适:‎ ‎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12. 联系全文,评价“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13.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淡而有味”,请结合此文加以分析。‎ ‎【答案】10. (1)①以声衬静,环境安静。②岁月静好,内心平和。(2)①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正适合静下心来读书,读《庄子》。②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恬静的生活正契合《庄子》自然、清净、淡泊的境界。 ‎ ‎11. ①运用“盖、醒、拧开、翻”等动作、细节描写表现老杨随性、旷达、看淡得失的心境。②也借老杨展现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生活的窘迫超然率性、坦然乐观的品格。 ‎ ‎12. ①热爱绘画,具有绘画天赋,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画作自有一种自然的天真可爱。②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残缺但依然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美。③哑巴表现了执着坚忍、乐天知命、乐观旷达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 ‎13. ①结构看似平淡、松散,但娓娓道来,以白马庙串起全文,以白马庙的人事景,以小见大,表现白马庙以至整个中国的人情和人文精神。②内容平常普通,多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但表现了一种世俗生活中的真善美。白马庙就展现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而又和谐纯净的人生画卷。③从主旨看,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的,思想是自然旷达的,而这正表现出一种健康优美的人性,对生命的深情和热爱。④语言平实简约,平常朴素,但气韵生动,真实有情。文中对粪桶近桶口处串枝莲的描写语言很普通,但充分表现了自然和谐之美,对生命、生活的柔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丰富含意的体会和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分析。如“安静”源自第二段,文中说“这个孩子挖几锄头就要停一停,唱一句歌,他的歌有音无字,只有一句,但是很好听,长日悠悠,一片安静”,“安静”首先是指当时的整个环境——田园里非常安静,小孩的歌声正反衬了环境的静。其次,这个安静是指因为田园生活,因为田园牧歌带来的心境的平和。如“合适”也源自第二段“我那时正在读《庄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庄子》真是太合适了”,句中“这样的环境”是指这安静的氛围,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面,而这样的环境是适合读书的,尤其适合读《庄子》,因为此处这种自然恬淡的生活状态与《庄子》中那种清静无为淡泊自然是契合的,由此可知,“合适”首先是指安静的环境正适合静静地读书。其次是指这种自然、恬淡的生活与《庄子》所追求的清静、淡泊的境界是一致的。这道题应该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去理解,这样才能解答完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题应以表现手法为切入点进行答题。解答之前,首先要看题干有没有给出具体的赏析角度,如本题要求“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只是给出赏析对象,但没有限定鉴赏的角度,考生就要分析划线句所写的内容,根据所写的内容来确定赏析角度。“小偷不少,教导主任老杨曾当美军译员,穿了一件美军将军呢的毛料裤子,晚上睡觉,盖在被窝儿上压脚。那天闹小偷。他醒来,拧开电灯看看,将军呢裤子没了。他翻了个身,接茬睡他的觉”,这是一段描写人物的内容,描写的对象是教导主任老杨,而描写的方式重在动作和细节,如盖、醒、拧开、翻,画线部分运用了这些动作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老杨这个人物特点。结合上下文,老杨是学校教员的代表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文章也以这样一个人来写当时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精神特质,即随性、旷达、看淡得失、超然率性、坦然乐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联系全文,评价‘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来评价概括人物特点。评价人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所以解答本题应分为两步,首先找到文中有关哑巴形象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如文中写到哑巴在茶馆的墙上画茶花,在粪桶的桶口处画莲花,可以看出哑巴热爱绘画,有天赋,画作有一种自然之美。然后根据作者和其他人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作者对哑巴所画的茶花、莲花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景物的描写,和文末对哑巴的记忆可以看出哑巴对艺术,对美,对生活的热爱,而在这个人物身上也承载了执着坚忍、乐天知命、乐观旷达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从题干的提问来看,要求考生针对“淡而有味”来评价本文。汪曾祺文章的“淡而有味”应该从结构、内容、语言与思想情感三个角度考虑,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从结构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写的都是白马庙的一些普通、琐碎的人事,看似没有什么关联,很平淡,没有经过苦心经营,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文脉会发现汪曾祺从象牙塔写到市井集市,从知识分子写到底层百姓,以小见大,正体现了白马庙以至真个中国的人情美,人性美,人文美。从语言上看,很平实朴素,但这种平实朴素其实包含了一种真实和真情。比如对“串枝莲”的白描,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莲洁净、淡雅的美,感受到和谐的自然之美,感受到哑巴对生命、生活的那份柔情。从思想上看,文中的人物比如老杨对生活的态度是淡泊、超然的,但这不等于汪曾祺超然得无心世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世人的关怀,这种超脱达观正是一种对生命的深情和热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两浙观风诗》序 ‎【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而 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①,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之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明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 布:宣告,实施 B. 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 柄:权力 C. 悬者呼而望解 悬者:受困的人 D. 赖公之才,明知神武 明:清楚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以观民风 作《师说》以贻之 C. 公之始至吾浙 句读之不知 D. 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 吾其还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 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 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 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2)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答案】14. D 15. B 16. A ‎ ‎17.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 ‎18. (1)虽然都称作考察民风,但它实际上是代替天子来做巡守的事情。‎ ‎(2)那么陈公即使离开(浙江),而那些使老百姓忧愁的事情(困扰老百姓的事情),也还可以永远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D项,“明知神武”是并列关系,是歌颂人的品行的,因此“明”应是“英明”。故答案为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和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类整理记忆,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比较鉴别。本题A 项,前一个表示承接,后一个表示修饰;C项,前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是宾语提前的标志;D项,前一个为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后一个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B项,都是目的连词。故答案为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因果倒置,原文第一段“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意思是“后来巡守制度废除了,结果陈述诗篇这个制度也消亡了”。故答案为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主要利用文言虚词断句。“矣”是末尾语气词,故第一处断到“矣”后面;“是以”是句首词语,故第二处断到“是以”前面;“而”是句首词语,故第三处断到“而”字前面;“然则”是句首词语,故第四处断到“然则”前面;“岂”字是句首词语,故第五处断到“岂”字前面;“抑”是句首词语,故第六处断到“抑”前面。‎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谓,称作;观风,考察民风;其实,古今异义,它实际上;行……事,做……事。(2)虽,即使;所以,用来……的……;因,因而;坠,荒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 ‎《两浙观风诗》一集,是浙江的读书人为佥都御史陈公而编撰的。古代天子巡守到各诸侯国,就命令太师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后来巡守制度废除了,结果陈述诗篇这个制度也消亡了。春秋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一起见面或离别,还各自赋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来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看当今《两浙观风诗》,也是表达美好祝愿的。王者的巡守,不单单是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而已。他刚抵达始四方山岳,就对高山大河进行祭奠,接见本地的诸侯,来观察社会风气的好坏;拜访老年人来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这是来宣告国家政策,来搞好治理,这个事情意义重大啊!汉代的直指、循行,唐、宋代的观察、廉访、采访等,以及当今的按察,虽然都称作察民风,但它实际上是代替天子来做巡守的事情。所以观察民风,就是王者之事。‎ ‎ 陈公的出身是有名的进士,从秋官郎提拔为浙江佥都御史,掌握着操纵生死荣辱的大权,并且代替天子到一个地方观察民风,多么荣耀和重要!唉,任务多么艰巨啊!陈公刚到我们浙江的时候,正好遇上大旱,民不聊生。饥者仰着头找吃的,受苦的呼喊着希望解救援;病者呻吟,忧郁的人埋怨;得不到公平的人喊冤;弱者、强者、跌倒者、咬牙切齿者,邪恶者、偷窃者,乘着这个机会,纷纷起来,此时,陈公几乎没有办法来处理,吾见他很危险。最后依赖陈公的才能,聪明智慧,神明威武,不惊恐不猛烈,安抚体贴,才渡过难关。短时间内,就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得到中告;受挫折者爬起咬牙切齿者驯顺,忤逆者顺从,偷窃者安定下来;经过冼涤明辨,全都没有事情发生。于是,修建废弃的兴建丧失的,咨询老百姓的疾苦而休养生息,慰劳农民,劝勉学习,来振兴教育感化。这样以后,登上会稽山,登上天姥山,进入雁荡山,爬上金娥山,来视察大好河山,这本来也是大丈夫得志行道的一种快乐啊!然而,陈公一开始,就因民之忧而忧,也是无所不至啊。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因此老百姓也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因而一起欢欣鼓舞来称颂陈公的美德。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俩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哪里单单见到我们爱戴陈公,也可以见到陈公爱护百姓。虽然如此,那么,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他的恩惠(老百姓)永记不忘;老百姓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他们对陈公的爱慕也与日而俱增。凭借陈公的才华,天子难道能让他长久在外面做官吗?所以本来陈公适时就离开浙江了、那么值得快乐的能有多少呢?值得忧患的是谁继承他呢?现在《两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又不单单是用来歌颂陈公爱护百姓人,也寄托了百姓因为陈公而希望继任者也像陈公一样的愿望。那么陈公即使离开浙江,而那些困扰老百姓的事情,也还可以永远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老牛叹 ‎【金】杨果 老牛带月原上耕,耕儿怒呼嗔不行。瘢疮满背股流血,力乏不胜空哀鸣。‎ 日暮归家羸欲倒,水冷萁枯豆颗少。半夜风霜彻骨寒,梦魂犹绕桃林道。‎ ‎ 服箱①曾作千金犍,负重致远人所怜。而今弃掷非故主,饱食不如盗仓鼠。‎ ‎【注释】①服箱,负载车箱。‎ ‎19. 诗的前两句(“老牛……”“……哀鸣”)用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来交代农夫对老牛发怒的原因。‎ ‎20. 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析。‎ ‎【答案】19. (1). 不行 (2). 力乏 ‎ ‎20. (1)老牛今昔力量对比,昔日“曾作千金犍”今“赢欲倒”;(2)主人今昔态度对比,今“怒”昔“怜”;(3)老牛和仓鼠对比,突出老牛被弃不堪命运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干问的是诗歌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语交代农夫对老牛发怒的原因,这就确定了答题的区间,即到“老牛带月原上耕,耕儿怒呼嗔不行。瘢疮满背股流血,力乏不胜空哀鸣”中找出老牛的表现让人发怒的地方,如“耕儿怒呼嗔不行”中“嗔不行”,是说责怪老牛“不行”,如“力乏不胜空哀鸣”中的“力乏”是说老牛“力乏”。这些都是让农夫发怒的原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先要熟知诗歌常考的技巧有哪些,牢记这些技巧的特点以及表达效果。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是哪种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其艺术效果。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是考查“对比”手法,考生需要到诗歌种找到对比的双方,如“日暮归家赢欲倒”种“羸欲倒”是老牛现今的情形,而“曾作千金犍”是老牛曾经的情形,这是今昔力量的对比;如现在“耕儿”对它的态度是“怒呼”,而原来是“负重致远人所怜”,这是主人今昔态度的对比;如“饱食不如盗仓鼠”是拿老牛和仓鼠进行对比,借以突出老牛被弃的不堪命运。‎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文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2)听得道一声“去也”,______;____,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 ,_____,欲罢不能。(《论语》)‎ ‎(4)不见复关,______既见复关,____。(《诗经·氓》)‎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清泉石上流。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 (1). 出则弟 (2). 谨而信 (3). 松了金钏 (4). 遥望见十里长亭 (5). 博我以文 (6). 约我以礼 (7). 泣涕涟涟 (8). 载笑载言 (9). 明月松间照 (10). 竹喧归浣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的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弟、谨、钏、遥、博、约、泣、涕、涟、载、喧、浣。‎ 作文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兄弟四人同乘一艘小船,决心漂洋过海,去寻找理想的圣地。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雪鸣,暴雨如箭……‎ 老大吓得灵魂出窍,颤抖着说:“快点掉头,退回去吧!”老二吓得面如土色,结结巴巴地嚷着:“快!快改变方向,另选目标!”老三蜷缩着身子,躲在船舱里,死也不肯出来。只有老四,依然紧握船舵,决心乘风破浪,追求理想。突然,一个巨浪卷来,把小船劈成了碎片,兄弟四人葬身大海……‎ 当太阳重新照耀海面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老大变成了一尾虾向后退着游走;老二变成了一只螃蟹横着爬行;老三变成了一只螺整躲在甲壳里面;还有一条大鱼始终迎着风浪,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要求:请根据你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写一篇作文,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守信念,永不言弃 为何同在一条船上,同样有漂洋过海的决心,而四兄弟的结果却迥然不同?试想,若是那三个兄弟能和老四一样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又怎么会有这种令人遗憾的结局呢?所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而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永不言弃,才能获得成功。‎ 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可以说是成就了一个时代,推动了一个世界。但如果单单凭他自己的才华,他能有近日如此辉煌的成就吗?不,不能。他更需要的是自己天才般的预见和坚守。在面对比尔盖茨等强势微软公司的压力下,面对苹果二代一跌再跌的股价下,他坚守住了自己的选择,甚至在苹果处于低迷状态,一度要被其他公司收购时,力挽狂澜。苹果公司终于重现辉煌。所以说,光有才华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坚守信念。‎ 著名作家蒋方舟,破格被北大录取的才女,在面临高三冲刺时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她除了对写作有超凡的天赋外,其他科目都是年级倒数一百名。很多人都劝她去好好写作,放弃上名校的梦想,考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就好了。但她没有放弃自己上名校的信念,而是越挫越勇,她的数学尤为薄弱,她就狠命做题,她的数学老师也说这是他见过的学生中刷题最多的一个。试想,如果当初的蒋方舟放弃了自己上名校的信念,她能被北大破格录取吗?她能因此一炮而红吗?或许她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罢了。‎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一生都胸怀天下,却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终究没有得到重用,但他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就连晚年两鬓斑白,无力去征战沙场,仍然如陆游一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果他至此自暴自弃,活成了没有思维的人,那他又怎么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词,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忱呢?‎ 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一个放弃了自我信念的人物。若他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又何惧官僚势力的压榨,人情的冷暖呢?又怎么会从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堕落为一具行尸走肉呢?泰戈尔曾说过:“生活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啊!‎ 风动云动心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离。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永不言弃,到时就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如本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考生要理解寓言的寓意,然后从寓意的角度进行立意。‎ ‎【审题】本题提供的是一则寓言材料,寓言种涉及四个人物,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四人同乘一艘小船,决心漂洋过海,去寻找理想的圣地,但结果老大变成一尾虾,向后退着游走,老二变成螃蟹,只能横着爬行,老三变成螺,只能躲在甲壳里面,只有老四变成一条迎着风浪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大鱼。考生要弄懂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嬗变的原因,据此把握故事寓意,然后再确定写作立意。这四兄弟一开始都有决心,有信念,但面对大海中的风浪,老大是胆怯后退,老二要求改变方向,另选目标,老三是躲避,不肯面对,只有老四“依然紧握船舵,决心乘风破浪,追求理想”。考生可以从四兄弟嬗变的共同原因进行立意,也可以从四兄弟的态度和嬗变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不论何种立意何种文体,只要紧贴材料分析、立意、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 从兄弟四个嬗变的共同特点来立意:①信念决定未来;②性格决定命运③气质决定生命的状态。‎ 如果分别从兄弟四个面对大风大浪所采取的态度与嬗变的因果关系来立意:①惧怕只能退却;②目标游移,一事无成;③最安全的不是安乐窝,而是自身的本领和能力;④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借助对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接着承接上文,举出苹果公司CEO乔布斯、著名作家蒋方舟、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三个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又以老舍笔下的祥子为例从反面论证。‎ 结尾收束全篇,强化观点。‎ 素材:‎ 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信念对支撑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寿命的长短也往往取决于信念。(赵鑫珊)‎ 以利益为主的阵营老是会动摇的,但以信念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巴尔扎克)‎ 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 ‎ 信念,这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照亮了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丝毫畏惧地走向“魔林”(海伦·凯勒) ‎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 信念是储蓄在自己家里的私人资本。(歌德)‎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丁玲) ‎ 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李泽厚)‎ 假如我的信念随着我的心脏的跳动而动摇,那是可悲的。(席勒)‎ 信念之所以宝贵,只是因为它是现实的,而决不是因为它是我们的。(别林斯基)‎ 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炸毁敌人的暗堡,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在那飞火流星的瞬间,为全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的生活是他心中屹立不倒的信念。因此,他舍生取义。‎ 四百年前在罗马鲜花广场上,一团熊熊烈火燃烧着一个不朽的灵魂,“为并不能将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高声呼喊着。这个人便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他宁死不屈。 ‎ 著名文学家海伦•凯勒,一个从小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的女人,怀着对光明的向往,努力学习,走到了许多正常人都无法登临的高度,然而成功后的她仍四处奔波,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用爱心拥抱世界。 ‎ ‎“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止渴?”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怎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道:“世道如此,管它谁的梨呢?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四十手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耗费了毕生精力,但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物、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务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宋庆龄实现宿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早在1958年就正式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党考虑到革命事业的需要,将她暂时留在党外。1981年5月上旬,她在重病中又提出了入党要求。当看望她的彭真同志说到“党一直把你当做一位党的领导同志看待”时,她热泪夺眶而出。后来邓颖超同志去看望望她,叫她“宋副委员长”时,她深切地说:“别叫我‘副委员长’,叫我‘宋庆龄同志’!”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一致同意接收她入党,她实现了宿愿。‎ 朱德入党 出身贫苦朱德,青年时代,目睹民不聊生、列强凌辱的现实,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寄希望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但这以后的中国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他失望了。1922年,他抛弃了少将旅长的高官和月薪1000银元的厚禄,拒绝了四川军阀委派的师长官衔,去上海寻找共产党。但是十分遗憾,陈独秀拒绝接收一位旧军队的将军。同年,他又到了柏林,找到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负责人、比他年轻10岁的周恩来。36岁的朱德,恭恭敬敬地站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迫不及待地阐述了自己的夙愿。不久,旅欧支部接收了他。从此,朱德开始了崭新的政治生命。‎ ‎“我信仰共产主义”‎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用热血谱写的无产阶级战歌。1928年,夏明翰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仍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敌人审问他:“有没有宗教信仰?”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象你们的蒋总司令,又当基督教徒,又当杀人刽子手!”敌人企图使他回答没有宗教信仰,以便宣布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他识破敌人的险恶用心,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信信仰共产主义!”当他赴刑场时,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没有,他大声地说:“有,给我纸和笔!”于是饱蘸浓墨,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上面这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然后,将笔往地一丢。夏明翰高大的英姿,使第一个行刑者两手颤抖,许久扳不枪机,反动派不得不另换人……‎ 不图富贵要真理 方志敏烈士被捕后,敌人用高官厚引诱他,用严刑拷打折磨他,但他毫不动摇。他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愿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住在猪窝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练我的意志!”‎ 生死为真理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每天坚持练操,一个上了年纪的难友不解地问:“你打官司时,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豁出一条命,真够条好汉;可是坐在牢里,还天天练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若飞笑答:“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真理,我们必须拼命保护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都能更有力地护卫我们的真理,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除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3月,在广州红花冈畔的刑场上,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地举行结婚典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们接受党的指示假扮夫妻进行革命斗争,为了革命事业,他们顾不上去谈个人的爱情。被捕后,他们受尽酷刑,从不屈服。周文雍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一首不朽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临刑前,他们豪迈地宣告:“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杨靖宇的胃 革命先烈杨靖宇同志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他率领部队与日冠作战,在被包围数月、粮尽弹绝的情况下,凭借着无产阶级的浩然正气、坚定信仰,为着“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英勇奋斗,壮烈牺牲。日寇为了了解他何能够这样顽强,曾残酷地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肠、胃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 遭遇不幸,信念不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等同志在一次战斗中突围出来,急需一个熟悉情况的向导。这时来了一个手拄树枝、蓬头乱发的赤脚人。见到陈毅,他边哭边叫着:“首长!首长!”陈毅同志定神一看,原来他是被王明错误路线罢官撤职的一个老部下。这位同志没有因为遭受残酷斗争而对革命失去信心、采取旁观的态度,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置之度外,决心寻找自己的部队。北上撤退时,他听说陈毅同志留下了,便一路讨饭来找他。陈毅同志对他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同,你也不用怪了。”他回答:“我还怪什么,革命已经受了这么大的挫折,个人还有什么可怪的。”这位同志当向导,经过无数周折,带着陈毅等同志转移了出去。后来,他又当了县委书记,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不幸被叛徒出卖,严刑之下,他威武不屈,被敌人用铁丝穿透鼻孔,拉着游街,最后含笑步上刑场。‎ 真金不怕火 ‎1953年10月27日,瑞士日内瓦刑场上火光冲天。著名的西班牙生理学家塞尔维特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年仅42岁。塞尔维特所著的、刚印出的《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也被扔进火堆、烧成灰烬。塞尔维特为什么会被活活烧死呢?因为他大胆地指出了盖仑著作中的错误。盖仑认为,血液是肝脏制造出来的,它通过血管流向全身,被身体各部分吸收,再也不会返回。塞尔维特用事实揭露了盖仑的谬误,首创了血液肺循还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写进了一本宗教著作《基督教的复兴》中。然而盖仑是古希腊医学“权威”,他的医学理论统治医学界达1000年之久。塞尔维特被教会指责为“冒犯神明”。塞尔维特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学说像黄金一样是烈火所烧不毁的,他的斗争精神在烈火中永生。‎ 追求真理,不避艰险 孙治方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光辉典范。‎ ‎1956年,他发表了题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著名论文,被指责为“宣传修正主义观点”。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刻苦地钻研、调查,着手《社会主义经济》这一世著的写作。1964年的“四清”运动中,他被撤去职务,遣送下乡劳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又成为“重点斗争对象”。他对此早有准备,他说:“名誉毁掉,人毁掉,但观点绝不改变,我要坚持到底。”1968年4月5日,康生亲自下令,把孙治方投入监狱,在7年的囚禁生活中里,他以特殊的方式构思着《社会主义经济论》的提纲。他说:“我要为真理活下去,要在死之前把自己的见解留下来,让人民去作公正的判决。”‎ 千秋胜负在于理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人类在认识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学识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受到教会势力的反对,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他的书是“禁书”,他本人为“疯子”。在如此重压下,哥白尼还是坚持真理、毕生不悔。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中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表达了哥白尼坚持真理、向宗教挑战的决心。‎ 在烈火中永生 乔尔丹诺·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思想家。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他说:“太阳周围,有六颗行星围绕它运转……太阳并非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心有无数和绕着自己的太阳运转的地球……”这些思想与天主教义截然相反,所以死亡常常笼罩着他。布鲁诺只得到处流亡。21世纪后,布鲁诺终于被黑暗的宗教裁判所送上刑场遭受火刑。在广场中央,希鲁诺被缚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他的脸色是苍白的,眼睛凝望着遥远的天空。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誓死不屈的“殉道者”吐出了最后的誓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 让青蛙做证人 伊凡·谢切诺夫是俄国生理学家。1862年,他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实验,发表了《蛙对脊髓神经的抑制》等文章,同时又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为神经生理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传科学真理看作是一种罪过,把谢切诺夫逮捕了起来,对他进行审讯。在法庭上,法官对谢切诺夫说:“你可以给自己找个辩护证人。”谢切诺夫平静地说回答:“让青蛙做我的证人吧!”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这位科学家神色自若,因为他知道,真理在自己一边。‎ ‎“我不需要钱”‎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为了支援我国的抗日战争,他率领一支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我国。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抢救、医治了很多八路军伤病员。‎ 他在晋察冀创建“模范医院”时,1938年8月11日,毛泽东电告晋察冀军区发给他每月100元津贴费。第二天,他立即给毛主席回电:“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可供给。”他还对聂荣臻司令员说:“我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津贴都很少,八路军官兵每天只有几分钱菜金,我愿过中国革命军队普通一兵的生活。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我要钱做什么?我要吃好穿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了。”‎ 最后一片叶子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他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分希望就是他想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的时分了,琼西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叶片。她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的时候,自己就该去了。可是,藤条上剩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却任凭风吹雨打,总也肯脱落。琼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势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她终于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在医生的治疗下,身体奇迹般地痊愈了。‎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而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