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高考二轮化学总复习 专题限时训练18
专题限时训练(十八) 以物质制备和性质探究 为载体的实验综合考查题型 (时间:60分钟 分数:60分) 1.(15分)(2015·重庆卷)ClO2与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某兴趣小组通过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图1 图2 (1)仪器D的名称是________。安装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__。 (2)打开B的活塞,A中发生反应: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为使ClO2在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滴加稀盐酸的速度宜________(填“快”或“慢”)。 (3)关闭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时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aClO2 可发生反应生成NaCl并释放出Cl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ClO2释放实验中,打开E的活塞,D中发生反应,则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吸收ClO2气体的稳定剂Ⅰ和稳定剂Ⅱ,加酸后释放Cl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其用于水果保鲜,你认为效果较好的稳定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 答案:(1)锥形瓶 b (2)慢 (3)吸收Cl2 (4)4H++5ClO===Cl-+4ClO2↑+2H2O 验证是否有ClO2生成 (5)稳定剂Ⅱ 稳定剂Ⅱ可以缓慢释放ClO2,能较长时间维持保鲜所需的浓度 解析:(1)仪器D是锥形瓶;安装F中导管时,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则,所以应选择装置b。 (2)为使ClO2被充分吸收,必须控制ClO2的生成速率,因此滴加盐酸的速率宜慢不宜快。 (3)F溶液中的颜色不变说明没有氯气通入,即氯气被装置C所吸收。 (4)参加反应的离子有ClO和H+,生成的微粒有Cl-和ClO2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离子方程式即可。因为ClO2的性质与Cl2相似,所以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利用此性质可以验证是否有ClO2生成。 (5)稳定剂Ⅱ相对于稳定剂Ⅰ,可以缓慢释放ClO2,能较长时间维持保鲜所需的浓度。 2.(15分)(2015·北京卷)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________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________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1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___________。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 (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3)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①正 ②左侧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右管中加入1 mol·L-1 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解析:(1)实验Ⅰ溶液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则说明实验Ⅰ 的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2)实验ⅱ为加入1 mL 1 mol·L-1FeSO4溶液,实验ⅲ为加入了1 mL H2O,结果是实验ⅲ的颜色比ⅱ略深,故以ⅲ作对比,排除ⅱ中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造成的影响。 (3)ⅰ中加AgNO3溶液发生反应:Ag++I-===AgI↓,使溶液中c(I-)减小,平衡逆向移动;ⅱ中加入Fe2+,增大了c(Fe2+),平衡逆向移动;故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均逆向移动。 (4)由反应2Fe3++2I-2Fe2++I2知Fe3+在反应中得电子,b应为正极。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中加入AgNO3溶液,Ag++I-===AgI↓,使c(I-)减小,若I-还原性弱于Fe2+,则a极改为正极,电流表指针应向左偏转。 (5)由(4)的原理可知c(I-)降低则还原性减弱,则实验ⅱ中Fe2+转化为Fe3+的原因可理解为Fe2+的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故得出的结论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第(4)小题是证明c(I-)减小,其还原性减弱,若做一个对比实验,可选择增大c(Fe2+),使其还原性增强,或减小c(Fe3+),使其氧化性减弱。 (6)实验ⅰ中减小c(I-),I-的还原性减弱;实验ⅱ中,增大c(Fe2+),Fe2+的还原性增强;则可得出离子的还原性与其浓度有关的结论。 3.(15分)(2015·押题卷)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易水解,可用作肥料、灭火剂、洗涤剂等。实验室制备氨基甲酸铵的反应如下:2NH3(g)+CO2(g)NH2COONH4(s) ΔH<0,该反应在干燥条件下仅生成氨基甲酸铵,若有水存在则水解生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某化学兴趣小组按下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相应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在三颈烧瓶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在恒压滴液漏斗中装入浓氨水。 步骤3:滴加浓氨水并搅拌,调节反应速率,在反应器中得到产品。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步骤1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燥管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碳酸盐和酸反应制CO2,该实验利用干冰升华产生CO2气体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颈烧瓶中产生氨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用文字叙述)。 (5)反应后期随着CO2气流减慢,导致反应物比例不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尾气处理装置中双通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取因部分变质而混有碳酸氢铵的氨基甲酸铵样品1.173 g,用足量石灰水充分处理后,使碳元素完全转化为碳酸钙,过滤、洗涤、干燥,测得质量为1.500 g。则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M(NH2COONH4)=78 g·mol-1、M(NH4HCO3)=79 g·mol-1、M(CaCO3)=100 g·mol-1]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碱石灰或固体NaOH (3)不需要干燥;提供低温环境,提高转化率(任答一点即可) (4)NaOH固体溶于水产生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产生氨气 (5)调节恒压滴液漏斗的旋塞,减慢浓氨水的滴加速度 (6)防止倒吸 吸收多余的氨气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7)80% 解析:(1)该实验涉及气体的制备和反应,因此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制得的氨气中有水蒸气,制备氨基甲酸铵应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因此应对氨气进行干燥,干燥管内应盛放可干燥氨气的碱性干燥剂。 (3)因为氨基甲酸铵易分解,易水解,且本实验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故用干冰升华产生CO2可提供无水和低温环境,提高产率。 (4)浓氨水滴入三颈烧瓶中时,NaOH溶解产生的热量可使浓氨水分解产生氨气。 (5)反应后期CO2气流减慢时,应调节恒压滴液漏斗的旋塞,减慢浓氨水的滴加速度,从而减慢氨气的生成速率。 (7)n(CaCO3)=n(C元素)==0.015 mol,设样品中n(NH2COONH4)=x mol,n(NH4HCO3)=y mol,则x+y=0.015,78x+79y=1.173,解得:x=0.012,y=0.003。则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0%=80%。 4.(15分)(2015·高考押题卷)1苯乙醇具有柔和、愉快而持久的玫瑰香气,广泛用于各种食用香精和烟用香精中。实验室以苯乙酮和硼氢化钠为原料制备1苯乙醇的反应原理、装置和有关数据如下: 试剂 熔点 (℃) 沸点 (℃) 密度 (g·cm-3) 溶解性 水 乙醇 乙醚 1苯乙醇 20 203.4 1.013 不溶 溶 溶 苯乙酮 19.7 202.3 1.028 不溶 溶 溶 硼氢化钠 - - 1.076 溶 溶 不溶 乙醚 -116.3 34.6 0.713 微溶 溶 -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15 mL 95%的乙醇和0.1 g硼氢化钠,搅拌下,再滴入8 mL苯乙酮,控制温度在48 ℃~50 ℃,滴加完毕,室温下放置15 min。 ②在搅拌的条件下,慢慢滴加6 mL 3 mol·L-1的盐酸。 ③水浴加热,使反应液中大部分乙醇蒸出,出现分层,再加入10 mL乙醚。将混合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分离上述液体,水层再用10 mL乙醚萃取,合并两次分液得到的有机相。 ④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镁,静置片刻,过滤除去硫酸镁固体。再加入0.6 g无水碳酸钾,然后进行简单蒸馏除去乙醚。 ⑤经减压蒸馏得到1苯乙醇4.5 g(减压蒸馏可降低有机物的沸点)。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加入乙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完成后,蒸出大部分乙醇,反应液出现分层,上层为________(填“水层”或“有机层”,下同),加入10 mL乙醚,充分振荡后,上层为________。 (3)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在本实验中最好选用的规格是________(填“50 mL”、“100 mL”或“200 mL”);仪器B中冷凝水由________(填“a”或“b”)口流出。 (4)步骤④中加入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④蒸馏除去乙醚时,应采用的最佳加热方式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酒精灯加热 B.水浴加热 c.油浴加热 D.酒精喷灯加热 (6)本实验中1苯乙醇的产率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溶解硼氢化钠和苯乙酮,使反应物充分接触 (2)水层 有机层 (3)蒸馏烧瓶 50 mL a (4)干燥(或吸收水分) (5)b (6)53.8% 解析:(1)由题中表格可知硼氢化钠、苯乙酮均可溶解在乙醇中,故加入乙醇的目的是溶解硼氢化钠和苯乙酮,使反应物充分接触。 (2)反应完成后,蒸出大部分乙醇,故有机层主要为1苯乙醇,其密度比水大,故上层为水层;而加入10 mL乙醚后,因乙醚的密度比水小,故上层为溶解有1苯乙醇的乙醚溶液,即有机层。 (3)题中装置为蒸馏装置,A为蒸馏烧瓶;本实验步骤④中用此装置蒸馏除去乙醚,分析知有机混合物体积应在20 mL~30 mL之间,则应选50 mL蒸馏烧瓶;B为冷凝管,冷凝水应“下进上出”,故应从b口流入,从a口流出。 (4)有机实验中所加的无水硫酸镁、无水氯化钙或无水碳酸钾的作用一般都是干燥。 (5)乙醚的沸点只有34.6 ℃,而1苯乙醇的沸点则是203.4 ℃,故除去乙醚最好采用水浴加热。 (6)1苯乙醇的理论产量为×122 g·mol-1=8.36 g,故产率为×100%=53.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