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说明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正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故A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故B错误; D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排除。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3.监察制度经过了秦、汉、……唐、……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秦、汉和唐监察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确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系统 B. 汉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 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 D. 都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确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系统;汉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均符合史实,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设立提点刑狱司是在宋朝,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对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唐朝的御史台、宋代的提点刑狱司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4.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为废除行省做准备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行省权力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这样做加强行省的权力,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D项错误;元朝没有废除行省制,故排除A 项;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 5.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异”主要表现在 A.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 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 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办事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和殿阁大学士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宰相拥有实权,是制度赋权,属于国家正规机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无实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与材料“(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冲突,B选项排除。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不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C选项说法错误。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点睛】丞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点: 同:都可以对重大事件提出处理意见,都是中央机构。 异:丞相是宰相制度下被制度所承认的中央一级官员,有重大的决策权;而内阁时候明朝废除宰相,皇帝独揽大权之后为减轻工作量而设置的侍从机构,无决策权。 6.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主要是指 A. 分工合理,效率提高 B. 适度分权,皇权加强 C. 消除矛盾,国家稳定 D. 相互制约,防止独裁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可知,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A是但就三省的关系而言,排除;皇权与相权矛盾解决的朝代是明代废丞相制度,排除C;皇帝的专制独裁不是三省制度能限制的,排除D。 7.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十个行政选区,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故C正确;AB项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和废除债务奴隶制都是俊伦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联系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8.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所说的“全体公民”指的是雅典城邦中的 A. 妇女 B. 奴隶 C. 外邦人 D. 成年男性公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适用范围,联系课本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子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此妇女、奴隶、外邦人说法均不准确。只有D说法符合史实,故此题选D项。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公民 9.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C。A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奴隶不可能参与立法;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0.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 A. 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 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 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D. 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从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查世丁尼法典》,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形成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人制度”.“协约自由原则”等司法理念,据此即可排除ABC三项;而D项属于习惯法范畴,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罗马法原则 11.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A. 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 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 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 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举不是民主自由选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正确,由“: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分析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项错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官制度·特点 12.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君主(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世)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从此,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 A. 政权发生更替 B. 国力对比变化 C. 社会形态转变 D. 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查理一世死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中,此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资本主义在英国快速发展起来,英国成功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明末的崇祯帝死于农民起义,此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依旧沿着封建主义的道路缓慢前行,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东西方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该为学者的观察点在于东西方社会的转型,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西方历史·中西方历史对比·社会形态转变 13.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B.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C.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行使行政权,对宪法和选民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排除A项。参议员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两年,排除C项。对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在司法部门而不在立法部门,排除D项。据所学知识判断,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故B项符合题意。 14. 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规定( ) A.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B. 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 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 D. 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分析选项,两部宪法都规定实行联邦制,其国家结构相同,故A项正确;“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符合美国,不符合德国,故B项错误;“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符合德国,不符合美国,故C项错误;“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符合德国,不符合美国,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政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美德的政治体制•异同 15.《大国崛起》:“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两派的政治权利均分 D. 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89年”、“半个多世纪后”,由此可判断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法国进入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故答案选B项。由前面分析判断A、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故C项说法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6.按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 A. 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众议院选举产生 C. 参议院选举产生 D. 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 联系所学可以知道,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17.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规定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通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A正确;《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辛丑条约》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排除BCD。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规定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联系所学《南京条约》条约的内容解答即可。 18.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反映了( ) A. 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列强的侵华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C.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D. 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1851年,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故“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故选B;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鸦片战争不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关系,CD与“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明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9.1895年底,帝国主义势力在长江航线上自东向西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A. 汉口 B. 沙市 C. 宜昌 D. 重庆 【答案】D 【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商船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重庆,故D项正确。汉口、沙市、宜昌在重庆的下游,故ABC三项排除。 20. 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的共同贡献在于 A. 推动本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B. 促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D. 推进了本国法治建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体制,排除A项;B项中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孙中山不符;华盛顿和孙中山并未推翻本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D项属于三人的共同贡献,故选D项。 考点:人物评说·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的共同贡献 21. 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继续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里“走相反的道路”是指 A.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谋求国共合作,打败日本法西斯,捍卫国家主权 D.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表明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内容均不能体现“走相反的道路”故不选BC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2.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 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 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 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相同 D. 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两个战场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出现在1937年,应是1937年之前的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不选A。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内出现两种前途的斗争,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共两党为代表,敌后战场发展成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故 B 项正确;在抗战前期,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而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不同,故 C 项错误;战略战术不同,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而正面战场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开展阵地战正面防御,故 D 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战场 23. 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报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故C项正确,AB项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统区的经济 24.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A. 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B. 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C. 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D. 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正确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孙中山,认同‘党内合作’”、“中共遵照组织原则”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其背景 25.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都远远比不上他那些伟大的祖先。”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是被哪场革命推翻的 A.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月革命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第一子目二月革命中的内容:“1917年3月,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可知,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是被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的,故选A。B选项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CD选项与俄国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2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用同心圆、原子或者洋葱作比喻,给权力的构成下了定义。圆的核心是由工人阶级组成,通过代表它的党行使领导权。紧靠核心的是农民┈┈┈接着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主要是追随者。”建国初期,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 A.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制定《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召开,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正确;是1954年才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2010年10月才通过的,明显不符合题干“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要求,排除C。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共同纲领》 27.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C.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由材料“……皇家警察……香港警察……”可知,这是发生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 28. “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了鼓舞,于是满怀信心地宣布:‘……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中国在这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是 A. 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全面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 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54年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是1950年,B项是1953年提出的,D项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29.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 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 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题是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技巧,在此方面周恩来的主要贡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的贡献主要是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故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思想 30.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 ) A. 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B. 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C. 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 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尤其在欧洲;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大陆;中国与苏联关系较紧张。基于上述三点,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明显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C项“促进中国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明显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的改善·相关概况 31.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D.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日关系超过日美关系,与材料中“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1972年……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材料中“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表明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与材料中“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2. 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人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A. 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 B. “冷战”使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确立 C. 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 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是 为了遏制苏联的需要,A 项不是材料主旨,故A 项错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早在冷战之前已经 确立,故B 项错误;C 项只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对抗,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对立,故C 项错误;杜鲁门政府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机制的目的是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故D 项正确。 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对峙·冷战 【名师点睛】本题的出题思路非常明确,回答时抓住核心问题就可以。美苏两国的“冷战” 是意识形态不同的两大国家间国家实力的较量,两国追求的正是各自自身的利益。 也正是 由于两国间方方面面的不同才会产生对立的局面, 因此两国不可能发生利益趋同和意识形态上的淡化。 33.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东德和西德的分裂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成为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故选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34.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 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B项错误;没的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35.1966年7月,戴高乐总统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2009年3月,法国议会下院表决,决定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主要说明 A. 国家利益至上 B. 多极化趋势加强 C. 法国国际地位变化 D. 北约生命力旺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退出及重返都是根据法国需求以及国际形势变化而决定的,根本标准即为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故A 选项正确。前者体现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后者反映的是美国主导的北约影响力的加强,不利于多极化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无法从法国退出和重回北约推测法国地位的变化,故C选项错误;无法从法国退出和重回北约推测出北约的发展情况,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36. 戴高乐曾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他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1964年,戴高乐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也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 D.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分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实质”。法国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实质上是反对美国过多干涉欧洲事务,主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反对。这两件事情实质上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本题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新力量的孕育。 37.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是: A. 芍陂 B. 都江堰 C. 白渠 D. 郑国渠 【答案】C 【解析】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故A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成都附近修建,故B项正确;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故D项正确。 38.“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我们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这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是 A. 小农经济盛行 B. 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 商品流通不畅 D. 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答案】A 【解析】 从“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可看出,题中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因此形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社会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渐通畅,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故D项错误。 3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一现象 A. 淡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B. 改变了商人重利轻义的观念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答案】D 【解析】 根据“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可知,明清富商把财富用以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影响扩大再生产,阻碍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D正确;材料现象正是重农抑商观念影响的结果,A错误;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材料“并保护其利益”,排除B;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C错误。 40.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经济思想有 A. 重利轻义 B. 工商皆本 C. 重农抑商 D. 实业救国 【答案】C 【解析】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也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经济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而非重利轻义 、 工商皆本,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的一种经济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3题,41题15分42题10分43题15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鞑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 【答案】(1)儒家文化中重视“和谐与一统”具有凝聚力;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具有稳固作用;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交往密切,血脉相连;传统稳固的小农经济为民族认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地域等要素。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正确的边疆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政策;边疆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的设置。 (3)变化:以同化为基础汉族为中心,发展为以平等为基础;从“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得出儒家文化中重视“和谐与一统”具有凝聚力;根据“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得出传统稳固的小农经济为民族认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结合所学,还可从中央集权制度、各民族交往密切和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地域等角度分析。 (2)原因:根据“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根据“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得出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还可从清朝前期国力强盛、正确的边疆政策、民族宗教政策、边疆民族事务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分析归纳。 (3)变化:根据“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中国各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得出以同化为基础汉族为中心,发展为以平等为基础;根据“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概括得出从“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享重,包括对言论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不同之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限制君权,议会成为权力中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有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 【解析】 【详解】(1)根据“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皇权至上。唐代的三省六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通过分权措施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也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根据“ 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可知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用法律限制了国王权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形成了权力分割和制衡制度,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但也存在民主为少数人专享的弊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等。 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威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在裁汰冗官的同时,又提拔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唐人郑綮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这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吏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答案】(1)背景:唐玄宗继位时选官制度混乱;政府机构臃肿,官吏繁多。 措施: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严格控制官吏选举;选拔有见识和才能的官员。 (2)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得出唐玄宗继位时选官制度混乱;根据“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得出政府机构臃肿,官吏繁多。 措施:根据“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得出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根据“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得出严格控制官吏选举;根据“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得出选拔有见识和才能的官员。 (2)意义:根据“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又减省了国家开支”得出节省了财政开支;根据“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得出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