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家国一体的模式,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故“重心”指宗法,故A正确。分封制,在战国时期瓦解,故B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建立,故C排除。行省制,属于元朝,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 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 防范丞相专权 B. 稳定统治秩序 C. 重建儒家信仰 D. 抑制军功新贵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宰相要务虚,这是从基于加强皇权、稳定统治秩序而言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防范丞相擅政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初年是无为而治而非重建儒家信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宰相的抑制而非对军功新贵的抑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人定胜天”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D。A、B、C从题中无法体现。‎ ‎4.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材料主要体现了以下哪家思想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说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属于法家思想,B正确;儒家强调仁政,A错误;墨家主张非攻,C错误;D主张无为思想,排除。‎ ‎5. “由于……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下列说法中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抨击了焚书坑儒的负面影响 B. 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需要 C. 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D. 指出了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只承认一家学说”并使其成为正统,导致了“若干世纪后”,中国在面临西方文化时“陷入困境”,即古代中国自汉代以来实行“独尊儒术”,并将儒学长期作为统治的正统思想,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僵化,在面对西方冲击时无所适从,从而对历史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A项混淆了评价对象;B项无从体现,材料并未描述工业化与儒学的关系;对正统思想作者并未全盘否定,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 ‎6.‎ ‎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孝悌”思想,材料中“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B、C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D不准确。‎ ‎7. 桐城人方东树182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藏书满家好而读之,著书满家刊而传之,诚为学士之雅素,然陈编万卷,浩如烟海,苟学不知要,敝精耗神,与之毕世,验之身心性命,试之国计民生,无些生益处,此只谓之嗜好,不可谓之学。”其主要意旨与下列哪一思想接近 A. 救亡图存 B. 明道救世 C. 潜心考据 D. 存理去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时注意题目时间为1825年,由材料中“然陈编万卷,浩如烟海,苟学不知要,敝精耗神,”可知材料强调要经世致用,即提倡崇实学风,而非其他,因此B符合题意。而A不符合史实,当时还不存在民族危机;C与材料无关;D偏离材料主旨。故选B。‎ ‎8.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一规定 A. 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 B.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 C. 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 D. 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死者未立遗嘱”不符,故排除;《十二铜表法》规定了遗产的继承方式,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罗马当时是奴隶制国家,并非法制社会,故C项错误;族亲或宗亲不是当然继承人,不属于监护人,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9.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说的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追求知识的主张,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0. 14、15世纪欧洲的某一文学家呼喊“请你们畅饮,请你们到知识的泉源那里去……请你们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其中蕴含了 A. 因信称义 B. 天赋人权 C. 人文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所以答案选C。A是宗教改革;B和D属于启蒙运动。‎ ‎11. 某著作写道:“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著作是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理想国》 D. 《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该著作倡导人民主权,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依据所学可知,这是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观点,故A符合题意;B项是孟德斯鸠的著作,主要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学说;C项是柏拉图的著作,主要论述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D项是康德的著作。所以应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 ‎12.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事件是 A. 郑和下西洋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富尔敦发明汽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13.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B. 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C. 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 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答案】D ‎【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C项“性别歧视”,是对材料的曲解和误读。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14. 有人描述18‎ 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该记载最能说明 A. 世界市场得到逐步扩展,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B. 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C. 英国农业生产工具最先进 D. 伯明翰的农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可知英国工业品的销售范围在逐步扩大,所以说世界市场在逐步扩大,所以选A,B、C和D说法比较绝对,排除。‎ ‎15.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 英、法、美、德 B. 法、英、美、德 C. 英、德、美、法 D. 法、德、美、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95年……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故B正确。“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不是英国,故A错误。“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不是德国,故C错误。“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指德国君主立宪制,不是英国,故D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英、美、德政体·特点 ‎16. 富兰克林等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建立一院制议会,反对设置“带有贵族气味”的上院,而另外一些代表则提出了后来被制宪会议采纳的观点:上院议员的存在可以缓和下院中过激的立法行为。据此判断,美国建立国会所依据的政治原则是 A. 联邦主义 B. 权力制衡 C. 人民主权 D. 议会至上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上议院和下议院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政体充分体现出权力的制衡原则,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没有体现人民权力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议院之间的权力关系问题。‎ ‎17.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当时 A.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 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 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所以本题排除A选项,答案选B选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决定临时政府决裂,而是想采取合作的方式。‎ ‎18.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急需市场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世界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 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庆贺的日子。”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A. 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 B. 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 C. 摆脱满洲贵族的统治 D. 普遍接受民主共和的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也即是结束了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仍然处于列强的奴役之中,A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反封建并不彻底,B错误;辛亥革命后国人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因此有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 ‎20.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故A项排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军事领导”,且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运动”与题干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不合,故C项排除;据“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南昌起义,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时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南昌起义 ‎21.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B. 中国革命目标很多程度上适应了民众需求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解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说明当时革命目标是紧紧围绕民众开展,B正确;A属于三民主义内容;C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提出;D中根本转变说法错误。‎ ‎22. 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C. 推动了自身的政治变革 D. 改变了国内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晚清政府鼓励实业发展的相关措施。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属于政策支持范畴),从而A项的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3.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绝对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A. 维新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国民大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绝对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说明梁启超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所以,下一个新时期的目标是解放人们的思想,D正确。维新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变革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错误。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题意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思想,即新文化运动。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绝对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得出亟待思想解放,即可得出答案。‎ ‎24.‎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斯大林体制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农业集体化方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A中的五四风雷在1919年,抗日烽火应在1937年之后,故A错误。而B概述的不全面,C也出现在1937年后。而D中的开天辟地反映了1921年之后的事,渐趋成熟出现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时,故D最全面。‎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25. 有学者指出:“虽然我们一再被灌输冷战早已在80年代末期结束,但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并没有离开冷战的阴影……至今,除了欧盟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作者意指 A.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 B. 缓和与动荡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局面 C. 欧盟外交不受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D. 冷战格局并没有结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可知美国仍推行霸权主义,故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C项是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材料中指出欧盟在“冷战”结构外,但未提及外交是否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D不符合事实。‎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掌握.‎ ‎26. 费希特曾说:“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符合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是 A. 《西风颂》 B. 《人间喜剧》‎ C. 《母亲》 D. 《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浪漫主义主要是幻想和想象,“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符合浪漫主义特点,A正确;B是现实主义;C是无产阶级文学;D是现代主义。‎ ‎27. “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材料中的…… 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协商制度 C. 多党合作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主要讨论关于新中国建立的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制定的,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工作就是具体落实了,结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反映的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所以应该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D ‎【解析】“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指的是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据此推断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应该是我们的国力增强,才有如此外交成果,故选D;C是D的一部分,故排除;A不是根本保证,是重要条件,故排除;B与台湾问题有关,故与题意无关,排除B。‎ ‎29.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推动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D.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期间,‎ 中国合理调整了原有的中国工业化布局,新建了一批新型工业化基地,如沈阳等地,所以这一时期工业成就显著,原有老工业地区的工业增长落后于新建工业地区的工业增长,也低于全国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答案选C,A项说法错误, B D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也与题意主旨无关。‎ ‎30. 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规模经营土地成为发展方向 B. 农村又回复到人民公社时代 C. 农村已经转向了土地私有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废除 ‎【答案】A ‎.....................‎ ‎31.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推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外交关系,与革命时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强权,反对“城市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参加1955年的万隆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不结盟政策,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材料中,西方学者错误认识的应对,故CD项均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调整 时期 ‎ 国内外形势 ‎ 外交政策 ‎ 外交成就 ‎ 建国初期 ‎ 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新中国 ‎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 ‎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 ‎20世纪 70年代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 改革 开放后 ‎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 ‎32.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经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教育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A正确;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仍然是一边倒外交策略,D错误。‎ 第Ⅱ卷 本卷为非选择题,共有3小题,其中33题18分,34题20分,35题14分,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 、《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八股取士、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 ‎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 ‎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回答;第二小问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从范围、数量以及需要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危机、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回答。‎ 点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改变世界面貌”的?‎ ‎(1)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 ‎(2)火药改变了人类作战方式,即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在16世纪后,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交往,作出了贡献。但是,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二战后,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到50年代初,工业生产大体都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其后,便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了。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60年代初跃居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这是一个区域集团性的经济和贸易实体,联邦德国起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它在国际市场上和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成为能与美,苏抗衡的力量。‎ ‎ ——来源于互联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后欧洲文明的走向。分析影响其走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请以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分析材料二中西方列强如何向中华文明施加压力的? ‎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欧洲崛起的因素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答案】(1)走向: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原因:‎ 经济上,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化;‎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代议制度,实现了民主化;‎ 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兴起,促进思想解放 ‎(2)1840—1900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因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欧共体成立。‎ 影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从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和思想角度回答。‎ ‎ (2)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欧洲共同体”成立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冲击两极格局以及世界格局都计划回答。‎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 ,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    ——韩愈《原道》‎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    ——朱熹《答陈卫道》‎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时期出现了什么思想潮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对佛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对他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 三教合一 ‎(3) 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董仲舒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巩固中央集权和儒学地位提升角度思考回答。‎ ‎ (2)依据材料二儒、佛和道思想可知是三教合流。‎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佛教对于儒学影响回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