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中,不能说明化学是具有实用性的科学的是( ) A. 制造化学肥料,提高粮食产量 B. 研制药物,治疗疾病 C. 合成食品添加剂 D. 提出更完善的化学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制造化学肥料、研制药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均体现出化学的实用性,而提出更完善的化学理论不足以说明化学的实用性,答案为D; 2.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 ①组成 ②结构 ③性质 ④转化 ⑤制备 ⑥应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制备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答案选D。 3.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始于( ) A. 舍勒发现氧气 B.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C. 原子—分子学说的问世 D. 中国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子—分子学说是19世纪问世的,此后化学才发展为一门科学。 【详解】A.舍勒发现氧气时是18世纪,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 B.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在18世纪,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 C. 原子—分子学说是19世纪问世的,此后化学才发展为一门科学; D. 中国在古代就有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在汉代、晋代、宋代都有记载。 答案为C; 4.进入20世纪以后,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 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D. 制陶技术的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属于20世纪重大化学成就; B. 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属于20世纪重大化学成就; C. 化学科学在20世纪后进入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阶段,研究手段向精细、综合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并带动了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属于20世纪重大化学成就; D. 古代人类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陶工艺,制陶技术的成熟不属于20世纪重大化学成就。 答案为D; 5.化学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下列过程没有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 可燃冰做燃料 B. 黄豆酿酱油 C. 爆竹燃放 D. 活性炭除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选; B. 黄豆酿酱油为淀粉发酵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选; C. 爆竹燃放,火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选; D. 活性炭除味,利用物质吸附性,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 故选D。 6.下列判断正确是( ) A. 可用水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B. 可用CO2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C. Na2O比Na2O2稳定 D. 将足量的Na2O2、Na2O分别加到酚酞溶液中,最终溶液均为红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A. H2O与Na2O2、Na2O均能反应,且H2O与Na2O2反应时能产生O2,会产生气泡,有明显的现象,故A正确; B. CO2与Na2O2、Na2O均能反应,且CO2与Na2O2反应时能产生O2,因O2、CO2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Na2O2与CO2的反应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 C.Na2O在空气中加热时会转化为Na2O2,故Na2O2比Na2O稳定,C项错误; D.Na2O、Na2O2加到酚酞溶液中,二者均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而使溶液变为红色,但Na2O2具有漂白性,又会将红色溶液漂白,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7.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 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可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 C. 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D. 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与氧气生成的Na2O与水和CO2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2O2吸收CO2产生O2,所以Na2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故A正确; B.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则可用作透雾能力强的高压钠灯,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胃酸,一般用氢氧化铝、碳酸镁、碳酸氢钠等,故C错误; D.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潮解,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晶体,碳酸钠晶体风化得到碳酸钠,故D正确; 故选C。 8.鉴别氯水和盐酸两种物质时,最合适的试剂是( ) A. 硝酸银溶液 B. 淀粉碘化钾溶液 C. 碳酸钠溶液 D. 酚酞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溶液中的微粒有H+、OH-、Cl-、ClO-、H2O、HClO、Cl2;氯化氢溶于水即得到盐酸,含有的微粒是H+、OH-、Cl-; A.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溶液中均含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A错误; B.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溶液相同的性质是都具有酸性,但氯水还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可以鉴别两种溶液,故B正确; 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溶液均显酸性,都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鉴别,故C错误; D.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溶液均显酸性,酚酞遇酸不变色,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9.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过氧化钠粉末,振荡,正确的叙述是( ) A. 最后溶液变蓝色 B. 溶液先变蓝色最后褪色 C. 溶液仍为紫色 D. 因为过氧化钠与石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无气泡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并且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紫色溶液褪色,以此解答。 【详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溶液中有强碱生成,故石蕊变蓝,过氧化钠还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石蕊氧化成无色物质,故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答案选B。 10. 下列关于新制氯水及久置氯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制的氯水呈黄绿色,久置的氯水无色 B. 新制的氯水漂白作用强,而久置的氯水漂白作用很弱 C. 新制的氯水所含成分的种类多,而久置的氯水所含成分的种类较少 D. 新制的氯水中无氯离子,而久置的氯水中则含氯离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制的氯水含有Cl2,新制的氯水呈黄绿色,新制的氯水久置后变成盐酸,所以是无色溶液,A正确; B、新制的氯水中次氯酸较多故漂白作用强,而久置的氯水次氯酸发生了分解,所以漂白作用很弱,B正确; C、新制的氯水含有Cl2和HClO,而久置的氯水不含Cl2和HClO,因此新制的氯水所含成分的种类多,而久置的氯水所含成分的种类较少,C正确; D、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氯离子,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 无毒 B. 无颜色 C. 无气味 D. 有刺激性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易液化,故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2.通过你的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钠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 保存在水中 B. 密封,保存在细口瓶中 C. 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 D. 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的煤油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能与水反应,不能保存在水中,故A错误; B、钠为固体,不能保存在细口瓶中,故B错误; C、钠能与氧气反应,用铝箔包裹,不能隔绝空气,故C错误; D、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保存在煤油中,故D正确; 故选D。 13.“神舟”号载人航天器中,宇航员所在的返回舱都是密封的,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宇航员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的会窒息,为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而保持舱内氧气的适当比例,可以在返回舱内放入( ) A. 过氧化钠 B. 碳酸钠 C. 氢氧化钠 D. 氧气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高压氧气瓶不能使二氧化碳浓度较低,而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氧气,产生氧气的同时能消除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一举两得,故A正确。 故选A。 14.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着火时可用干冰灭火 B. Na2O是一种常见的淡黄色固体 C. 金属钠与水反应必须加热 D. 向酚酞试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粉末,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金属钠着火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应用干燥沙土盖灭,故A错误; B. Na2O是一种灰白色固体,故B错误; C. 金属钠性质非常活泼,常温下与水可以剧烈反应,故C错误; D. 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同时Na2O2又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所以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物质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是( ) A. 水 B. 煤油 C. 氧气 D. 氯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A错误; B.钠与煤油不反应,可以保存在煤油中,故B正确; C.钠与氧气在常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故C错误; D.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故D错误; 故选B。 16.某同学用下列装置进行有关Cl2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Ⅰ图中:实验现象证明氯气无漂白作用,氯水有漂白作用 B. Ⅱ图中:闻Cl2的气味 C. Ⅲ图中:生成棕黄色的烟 D. Ⅳ图中:若气球干瘪,证明Cl2可与NaOH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Ⅰ图中实验现象可知: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而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具有漂白性,故A说法正确; B.Cl2有毒,闻其气味时应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中,故B说法正确; C.Cu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故C说法正确; D.若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就会鼓起,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17.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氯分子和氯离子的是( ) A. 氯水 B. 液态氯化氢 C. 液氯 D. 氯酸钾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水是混合物,含有氯离子、氯气分子、次氯酸根离子、氢离子等微粒,故A正确; B.液态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氯离子,故B错误; C.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氯气由氯分子构成,不含氯离子,故C错误; D.氯酸钾能电离出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不存在氯离子和氯气分子,故D错误; 故选A。 18.下列关于Cl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B. 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C. Fe在Cl2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FeCl2 D. 实验室用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方法制取Cl2 【答案】C 【解析】A.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A正确;B. 氯气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有漂白作用的次氯酸,所以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B正确;C. Fe在Cl2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氯化铁,不是氯化亚铁,C不正确;D. 实验室用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方法制取Cl2,D正确。本题选C。 19.向一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片刻后再向该烧杯中缓慢地加入一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煤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煤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又因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因此钠介于两者之间,而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煤油层后停止反应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故选A。 20.向盛有氯气的三个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约五分之一的液体并振荡,观察下图所记录的现象,其中判断各瓶所注入的液体正确的是( ) A. ①中硝酸银溶液 B. ②中为氢氧化钠溶液 C. ③中为蒸馏水 D. ③中为澄清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氯气能够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正盐和次氯酸盐,溶于水中的部分氯气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据以上分析进行解答。 【详解】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两种无色溶液,所以瓶①中氯气完全被吸收,加入的是碱溶液;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两种无色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会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瓶②中氯气完全被吸收,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的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而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两种无色溶液,所以瓶③中氯气部分被吸收,得到浅黄绿色氯水溶液,加入的是蒸馏水;结合以上分析可知,C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C。 21. “绿色化学实验”进课堂,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先给钠预热,当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B. 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污染空气 C. 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D. 棉球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金属钠与氯气发生反应产生NaCl,因此会看到产生白烟,正确;B.由于氯气有毒,是大气污染物。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可以利用氯气与碱反应的性质,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来吸收过量的氯气,正确;C.钠着火燃烧产生黄色火焰,错误;D.由于氧化性Cl2>I2,所以若氯气未被碱溶液完全吸收,就会与KI发生反应产生I2,I2使沾有淀粉溶液的棉球变为蓝色,故可以用棉球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填空题 22.通过对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请把重大成果与发现者连起来_____。 ①道尔顿 a.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②波义耳 b.建立氧化学说 ③拉瓦锡 c.提出原子论 ④门捷列夫 d.发现元素周期律 ⑤阿伏加德罗 e.分子学说 【答案】①—c,②—a,③—b,④—d ⑤—e 【解析】 【详解】近代化学家及提出的成就为: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23.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氯气与石灰水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4)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 (3). (4). 2Na+2H2O=2NaOH+H2↑ (5). 2NaOH+CuSO4=Cu(OH)2↓+Na2SO4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分析反应的产物,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详解】(1)氯气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氯气氧化性强,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反应方程式为; (3)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氢,反应方程式为:; (4)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铜,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24.(1)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答案】(1). 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现象,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 (2). NaOH (3). Cl2+2NaOH=NaCl+NaClO+H2O (4). Ca(ClO)2 (5).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次氯酸的漂白性,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失效的原理。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严谨。 【详解】(1)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潮湿的氯气,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所以,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现象,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 (2)为防止尾气中的氯气污染空气,通常用浓NaOH溶液进行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2 ,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与CO2和水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所得固体中加稀盐酸后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的气体主要是CO2气体。 25.常温下,A是可用来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的黄绿色单质气体,A、B、C、D、E都含X元素,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请分别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如为溶液请填溶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 B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注明反应条件): A+H2O: ____________________; A → D: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l2 (2). HClO (3). HCl (4). NaClO (5). Cl2+H2OHCl+HClO (6). Cl2+H22HCl 【解析】 【分析】常温下,A是可用来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的黄绿色单质气体,判断为Cl2,A、B、C、D、E都含X元素,B为HClO,C为NaCl,D为HCl, E为NaClO,依据推断出的物质结合物质性质回答问题。 【详解】依据转化关系图分析,常温下,A是可用来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的黄绿色单质气体,判断为Cl2,A、B、C、D、E都含X元素,B为HClO,C为NaCl,D为HCl, E为NaClO; (1)根据以上分析,A为Cl2、B为HClO,D为HCl,E为NaClO; (2)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氯气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反应方程式为:。 26.如下图所示A是固体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1)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_________; B→C___________。 (2)列举下列物质的一种主要用途: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物质转化关系图中的化学反应里,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______(用“A→B”这样的形式表示)。 【答案】(1). 2Na+O2Na2O2 (2). 2Na2O2+2H2O=4NaOH+O2↑ (3). 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 (4). 用于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 (5). C→D 【解析】 【分析】如图所示A是固体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则A为Na,B为Na2O2,C为NaOH,D为Na2CO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金属单质A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则A为Na,B为Na2O2,C为NaOH,D为Na2CO3。 (1)A→B的反应为钠点燃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2Na2O2;B→C的反应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2Na+O2Na2O2;2Na2O2+2H2O=4NaOH+O2↑; (2)A为Na,为活泼金属,可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B为过氧化钠,可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于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故答案为: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 用于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 (3)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C→D,故答案为:C→D。 27.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跟过氧化钠反应时需要与水接触。 (1)装置①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②中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 a.饱和Na2CO3溶液 b.饱和NaHCO3溶液 c.浓H2SO4 (3)装置③中试剂是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步骤1: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步骤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4)步骤1和步骤2中,a处带火星的木条产生的实验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 (5)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6)有同学提出质疑:“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有水存在时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就得分,此空3分) 【答案】(1). CaCO3+2HCl=CaCl2+H2O+CO2↑ (2). b (3). 浓硫酸 (4). 步骤1中木条不复燃,步骤2中木条复燃 (5). 2Na2O2+2CO2 =2Na2CO3+O2 (6). 气体中有水,水也可与Na2O2反应产生O2使木条复燃 【解析】 【分析】①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用于除去HCl,应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③应为浓硫酸,④⑤为对比试验,用于判断干燥的二氧化碳是否与过氧化钠反应,⑥可避免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④⑤,并吸收过量的CO2,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生成氧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装置①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 (2)②用于除去HCl,应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选a; (3)③应为浓硫酸,用于干燥二氧化碳,以进行试验对比; (4)步骤1: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干燥,步骤2为湿润的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步骤1中木条不复燃,步骤2中木条复燃; (5)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CO2 =2Na2CO3+O2; (6)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使木条复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