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吕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吕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落实,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下列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而死亡率不变 B. 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没有影响 C. 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直接转变为增长型 D. 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无关,A错误; B、“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B错误; C、“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 D、“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D。 2.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B.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 C、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会影响酶的活性,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错误; D、酶促反应的进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稳态有利于内环境中温度和pH值的稳定,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B. 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D.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AB、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C错误; D、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D。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 “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 “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后基本不变,A错误; B、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B错误; 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C错误; D、“S”型曲线的形成是与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有关,即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5.人体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A. 中暑 B. 糖尿病 C. 组织水肿 D. 红绿色盲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天气炎热,超出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出现中暑现象,A 错误; B、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B 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大量积累所致,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有关,例如: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红绿色盲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6.以下哪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D 【解析】 【详解】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因为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不合题意;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分泌后释放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B不符合题意;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不合题意; 激素调节经体液运输,相对于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D符合题意。 7.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 某池塘中全部植物、鱼、虾共同组成一个群落 C. 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D. 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正确; B、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某池塘中全部植物、鱼、虾及其他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C正确;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情况,因此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8.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速度快 C. 神经调节过程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 D.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常常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共同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B错误; C、在突触前膜处信号的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 D、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是也有些活动是不利于群落发展的,如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故选C。 10.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圈所有物种、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B. 生物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附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引入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态入侵,降低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因此比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故选A。 12.《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对弟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B.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C. 《韩非子》“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D.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庄子的话意思是: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人们只知道有用的好处,哪里知道无用的好处啊。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正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题中涉及的是物理信息,B正确;“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C正确;“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植物的枝条能够长成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关于植物向光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比向光的一侧分布多 B. 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得快 C. 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比向光的一侧分布少 D. 背光的一侧细胞纵向伸长得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生长快,促进背光侧细胞伸长,从而表示出明显的向光性。综上所述,C错误,A、B、D正确。故选C。 14.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瓣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C. 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 消耗等量藻类时,鱖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答案】B 【解析】 【详解】A、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错误; C、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 D、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D正确。 故选B。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 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实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缓雾霾的发生,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 信息传递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机环境 D. 一种生物的信息素只在同种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发展,共同进化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密切相关,A正确;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除了来源于无机环境,还来自生物自身,C正确; D、一种生物的信息素不仅在同种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还可以在不同生物间发挥作用,从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D。 17.如图1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图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效应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B. 由图1可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芽和茎生长,却能抑制根生长 C. 由图2可知,C点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 D. 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1可知,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因此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A正确; B、由图1可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抑制,B正确; C、由图2可知,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胚芽鞘的弯曲程度逐渐增大,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因此B点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因此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18.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物质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这一物质是( ) A. 乙烯利 B. 赤霉素 C. 青霉素 D. 脱落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植株长高,A错误; B、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长高,B正确; C、青霉素为抗生素,不能促进植株长高,C错误; 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不能促进植株长高,D错误; 故选B。 19.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 无机环境中的C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 C.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 D. 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 生物群落之间,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少数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学燃料的燃烧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D正确。 20.下列关于生态系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B. 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利用,而不是两只生物之间,A错误; B、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而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B错误;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C错误; 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D。 2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B.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略高于c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较快,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虫害防治应在低密度时期,即b点之前,c点的增长速率较大,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不利于控制害虫数量,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错误。 故选B。 22.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A错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数量极少,需要人类不断地向人工鱼塘中投放饵料,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C正确;“桑基鱼塘”是人们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23.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 A装置的灯罩作用是防止土中小动物逃跑 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 要观察小动的代谢情况,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正确; B、A装置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 D、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不能观察小动的代谢情况,D错误。 故选A。 24.下列关于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一旦分开,不能独立生活 B. 在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等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相互分开,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仍可以存活, A错误; B、在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等,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而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B.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C.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D. 调查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制作生态缸应密闭,采用散射光,A错误; 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作为对照组,B错误; C、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C正确; D、调查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中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但是如果调查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C。 26.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生态系统组分的复杂性 C.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通常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C. 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C 【解析】 图中的神经纤维A部分是由于受到刺激,膜内外电位变为内正外负,为动作电位,是兴奋部位,B和C部分电位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A错误;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即A→B和A→C,B错误;局部电流方向为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图中弧线方向是正确的局部电流方向,C正确;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即A→B和A→C,所以是双向的,D错误,所以选C。 28. 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 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 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所以可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需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29.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等优点,但效果不太稳定 B.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D.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以采用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答案】C 【解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A项错误;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项错误;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是其主要作用(人教版必修3课本54页),C项正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以采用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所用的溶液浓度较高,D项错误。 30. 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什么影响( ) A. 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 B. 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 C. 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 D. 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口增长,土地不足,使人们开垦土地,但可开垦的土地是有限的,土地的增加量比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所以人均耕地减少。故选:A。 3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个体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项、D项错误; B、就地保护可保护濒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项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是指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错误。 故选B。 32.图为内环境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比,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C. 过程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D. 若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故过程a、b、c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C正确; D、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使水分滞留在组织液,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33.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①错误; ②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可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②错误; ③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天内也有波动,但一般不超过1℃,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 ⑤严重腹泻、呕吐,身体失去了大量的水和Na+,需要补充适量的淡盐水,⑤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相互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在调节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 B.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 C.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脱落酸和乙烯在促进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和都能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二者起协同作用,A正确; B、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二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到拮抗作用,B正确;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 D、根据试题分析可知:乙烯可由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二者不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D。 35.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则由图可知(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 C.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D. 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464.6J/cm2, A错误;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3.5%、12.6÷62.8=20%,B正确; 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C错误; 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受害越大,D错误。 故选B。 36.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 A是消费者,D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 C. 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不需要碳元素的补充,A项正确;根据分析可知,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项错误;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密不可分,碳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碳循环的动力,D项正确。 37. 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 B. 激素乙为甲状腺激素 C. 激素乙的分泌受激素甲的影响 D. 激素乙增加一定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 ,A正确;激素乙为甲状腺激素,B正确;激素乙的分泌受激素甲的影响,C正确,激素乙增加会抑制激素甲的分泌,此为负反馈调节,D错误 38.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若手术切除Z,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减少 C.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 D.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A正确; 若手术切除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X、Y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增加,B错误;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C正确;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D正确。 3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底部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 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设标记总数为a,第二次捕到的总数为b,其中标记数为c,则总鲤鱼数为a×b÷c,标志物脱落使标记鲤鱼(c)数目减少,总鲤鱼数所以会偏大,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由于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未震荡使酵母菌沉淀,所以底部吸出的酵母菌较多,B错误; C、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40.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 故选D。 二、填空题 41.试分析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的问题: (1)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调节网络。 (2)人大量饮水后,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_______,尿量会________。 (3)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丘脑,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这种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控制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来调节体温平衡的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调节。 【答案】 (1). 神经-体液-免疫 (2). 垂体 (3). 减少 (4). 增多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分级调节 【解析】 【详解】(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下维持的。 (2)人大量饮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低,尿量增多。 (3)下丘脑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它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进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种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控制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来调节体温平衡的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42.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而在清朝时期施行“开围放垦”政策,致使该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从1962年开始,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该地区又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画的世界、林的海洋”,而且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时期“开围放垦”政策的实施使“千里松林”变成了“高原荒丘”,该过程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该演替会导致塞罕坝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塞罕坝林区建设,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该现象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而塞罕坝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塞罕坝地区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属于__________。 【答案】 (1). 次生 (2). 相对于“千里松林”,“高原荒丘”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3). 间接 (4). 直接 (5). 就地保护 【解析】 【详解】(1)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可知,塞罕坝由林海变为荒原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相对于“千里松林”,“高原荒丘”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塞罕坝林区建设,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抵抗了北方的风沙体现了生态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而塞罕坝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的直接价值。 (3)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塞罕坝地区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属于就地保护。 43.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来分别进行研究。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相同植物的三组带芽的枝条甲、乙、丙,每组10支; ②将甲、乙、丙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相同时间后,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枝条 甲组 乙组 丙组 溶液 的IBA溶液 的IBA溶液 清水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丙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绘制的柱状图。 (1)你认为他们的子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组枝条生根最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枝条生根最少,其原因是本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 起对照作用 (3). 甲 (4). 甲枝条由于浓度适宜(或“低浓度的IBA促进枝条生根”),促进生根 (5). 乙 (6). 乙枝条中IBA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解析】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条),则子课题名称是“探究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清水组没有用吲哚丁酸溶液处理,起对照作用。 (3)根据表格和图示可知,甲组IBA的浓度适宜,促进作用明显,所以甲组枝条大量生根,数量最多;乙枝条中IBA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所以数量较少。 44.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万个/毫升)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举一例)。 (2)该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实验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c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答案】 (1). 增加稀释倍数 (2). 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 (3). S (4).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温度或溶氧量 (5). 氧气浓度 (6).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解析】 【详解】(1)①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说明溶液浓度过大,难以数清,应当增加稀释倍数。血球计数板的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数量。 ②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以知道: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营养物质、pH、温度、代谢废物等,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因素使酵母菌种群数量从第4天开始基本停止增长。 (2)表格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故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浓度,氧气浓度为c时,有酒精产生,但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产生的酒精的量,说明此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45.研究人员为探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害虫对兴安落叶松林危害的生态生理学机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 步骤1:植物材料处理选用健康、长势一致的落叶松苗,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全自然光照、50%和25%的自然光照处理,每个处理组内50株幼苗。 步骤2:动物材料处理选择新蜕皮的、个体大小发育一致、健康的舞毒蛾2龄幼虫,饥饿24h后移置到不同遮阴处理的落叶松苗枝条上,每株4只舞毒蛾幼虫,每个处理组200只幼虫。每日观察记录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状况,并用适当方法测量舞毒蛾幼虫的有关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1: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取食落叶松针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处理 幼虫平均体重(g/只) 化蛹率(%) 平均蛹重(g/只) 羽化率(%) 4龄 5龄 全自然光照 0.038 0.127 35.50 0.487 78.87 50%自然光照 0.008 0.098 25.50 0.281 54.90 25%自然光照 0.004 0.047 17.00 0.052 38.24 实验结果2: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取食落叶松针叶对舞毒蛾幼虫体内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舞毒蛾幼虫与落叶松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落叶松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在植物材料处理步骤中,本研究的对照组实验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根据表1实验结果可知,取食遮阴处理的落叶松针叶后,4龄和5龄舞毒蛾幼虫的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________,且光照强度与舞毒蛾体重增加呈_______性。(选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 (4)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脂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酶系,昆虫可以利用这类酶进行解毒和排毒这是昆虫对植物防御的一种适应性,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根据实验结果2可知,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取食含________光照强度条件下的落叶松后降低最显著。 (5)根据本研究成果可知,在林业生产中针对阳坡光照比较充足的林地,可以通过________等方法,进而提高林木自身的抗性来抵御害虫危害。 【答案】 (1). 捕食 (2). 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3). 全自然光照 (4). 低 (5). 负相关 (6). 50% (7). 适当增加树木的密度(树木的相互遮挡程度) 【解析】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舞毒蛾幼虫以落叶松针叶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落叶松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功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碳(CO2)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2)在步骤1“植物材料处理”中,对照组是全自然光照,50%和25%的自然光为实验组。 (3)根据表1实验结果可知,取食遮阴处理的落叶松针叶后,4龄和5龄舞毒蛾幼虫的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低,且光照强度与舞毒蛾体重增加呈负相关性。 (4)根据实验结果2可知,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取含50%光照强度条件下的落叶松后降低最显著。 (5)在林业生产中针对阳坡光照比较充足的林地,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树木的密度提高林木自身的抗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