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第I卷 (选择题 共35道,70分)‎ 读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分别是(  )‎ A. 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B. 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C. 太阳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地月系 D.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 ‎2. 从天体系统级别来看,甲、乙、丙、丁属于同一级别的是(  )‎ A. 甲与乙 B. 丙与丁 C. 乙与丙 D. 乙与丁 ‎3. 图中天体系统包括(  )‎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据此读图可知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分别是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答案选B项。‎ ‎【2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并列关系的是甲和乙,由上题判断可知甲为银河系,乙为河外星系,它们属于同一级别,故答案选A项。‎ ‎【3题详解】‎ 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形成的,图中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共4级。答案选D项。‎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 A. 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 B. 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C.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D.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其他行星多 ‎5. 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 ‎①煤 ②石油 ③水能 ④核能 ⑤风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核聚变能,因此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A错误。太阳辐射影响着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对地球影响巨大,人类活动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对人类影响巨大,B正确。人们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不是来自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不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C错误。与地球相比,水星和金星离太阳更近,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地球多,D错误。‎ ‎【5题详解】‎ 煤和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①、②符合题意。水能是太阳能经过水循环转换而成,③符合题意。核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来自太阳能,④不符合题,风能是太阳能通过大气运动转换而成,⑤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的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海拔 B. 电网供电情况 C. 阴晴状况 D. 交通流量 ‎7. 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 拉萨 B. 重庆 C. 大庆 D. 海口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同一地点,海拔不会发生日变化,排除A。图中显示,该信号灯顶上有太阳电池板,信号灯不是由电网供电,排除B。阴晴状况不同会导致太阳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差异,导致太阳能电池板供电不稳定,影响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交通流量与信号灯亮度变化无关,排除D。‎ ‎【7题详解】‎ 图示交通信号灯以太阳能为能源,太阳能越充足地区,使用效果最好。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使用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A符合题意。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多云雨雾,太阳光照弱,使用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不好,排除B。海口和大庆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太阳光照不强,使用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不是最好的,排除C、D。‎ ‎2016年7月18日至7月24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4个活动区,共发生过7次M级耀斑,其中最大的一次为M7.6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耀斑爆发会使(  )‎ A. 全球各地普降暴雨 B. 地球上无线电各波段通信中断 C. 全球各地大幅度升温 D. 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9. 人类活动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是(  )‎ A. 煤炭采掘 B. 水产养殖 C. 道路施工 D. 航天发射 ‎【答案】8. D 9. D ‎【解析】‎ ‎【8题详解】‎ 太阳活动高峰年会对地球各地年降水量有一定影响,可能增多,可能减少,一次耀斑爆发不可能引起全球各地普降暴雨,A错误。耀斑爆发形成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干扰电离层,影响的是无线电短波通信,并不是使地球上无线电各波段通信中断,B错误。没有资料表明,耀斑爆发会引起全球各地大幅度升温,C错误。耀斑爆发形成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使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D正确。‎ ‎【9题详解】‎ 太阳活动对煤炭采掘、水产养殖、道路施工没有直接影响,因此不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排除A、B、C。航天器进入轨道后,需要利用航天器上的姿态测量设备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以便调姿并进入稳定的飞行姿态。太阳活动可能影响航天器与地面控制站的通信联系,因此航天发射活动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D符合题意。‎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1.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 干燥,冷热多变 B.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 湿润,森林茂密 D. 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题。‎ ‎12.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 原核生物 B. 爬行动物 ‎ C. 真核细胞生物 D. 无脊椎动物 ‎13.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正确。‎ ‎【13题详解】‎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由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即③时期,故C正确。从两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④是中生代,ABD错误。‎ 故选C正确。‎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为地球外部圈层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A、B、C、D、F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5.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薄,大洋部分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A、B、C的位置特征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均为地球外部圈层,选项A正确。图中显示,E为软流层,只是F圈层(地幔)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由D(地壳)、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选项B错误。图中F圈层离地表较远,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选项C错误。图中显示,F和G交界面应古登堡面,地震波到达这一界面时,横波为消失,纵波减速,传播速度不都减为0,选项D错误。‎ ‎【15题详解】‎ 岩石圈仅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整个地幔,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②正确。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③正确。主要因地壳的厚度不均,导致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④错误。综上所述,选项B正确,A、C、D错误。‎ ‎16.下列大气成分中,属于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臭氧 ‎【答案】A ‎【解析】所有的生物生命活动都要有呼吸作用,氧气是呼吸作用必需的物质,因此属于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氧气,选项A符合题意。生物生命活动一般不直接需要氮气,排除B。二氧化碳是绿色植被生活活动的必需物质,但对动物来说,不是必需物质,排除C。臭氧吸收紫外线,对生物生命活动较重要,但不属于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排除D。‎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 减—增 B. 增—减 C. 减—增—减—增 D. 增—减—增—减 ‎18. 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 ③层以上大气层 ‎19.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 ④层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人造天体一般高度较高,运行高度一般会超过80千米,因此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要途经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图中显示,对流层向上温度递减,平流层向上温度递增,高层大气向上选递减后递增,人造天体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减—增—减—增,选项C正确,A、B、D错误。‎ ‎【18题详解】‎ 平流层因含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向上增温,因此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根据图中各层位置和温度变化规律判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②层(平流层)中的臭氧,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19题详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反射作用的主要物质是云层、尘埃和空气,而由于重力作用水汽、尘埃和空气主要集中于近地面的对流层,因此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根据图中各层位置和温度变化规律判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由此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首次实现了中国宇航员的太空漫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神舟七号”飞船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 C. D. ‎ ‎21. 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太空漫步时所处的大气层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22. 下列各地对流层高度最大的是(  )‎ A. 中山科考站 B. 伦敦 C. 马六甲海峡 D. 青藏高原 ‎【答案】20. C 21. D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神舟七号”飞船在升空过程中途经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图中位置特征判断,图Ⅰ为对流层、Ⅱ为平流层、Ⅲ为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向上温度递减,平流层温度向上递增。而D图中对流层温度向上递增,平流层温度向上递减,排除D。臭氧层位于平流层,而A图中臭氧层位于高层大气,排除A。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而平流层平均高度为12~55千米,因此臭氧层应位于平流中下层,且对流层顶的平均气温不会低于-80℃,排除B。C图中各层次温度变化和臭氧层的位置都正确,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21题详解】‎ ‎“神舟七号”飞船轨道高度为200~350千米,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2千米,平流层顶高度约55千米,因此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太空漫步时所处的大气层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而在高层大气,排除A、B,选项D符合题意。臭氧层位于平流层,排除C。‎ ‎【22题详解】‎ 由于受热状况不同,对流层的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中山科考站、伦敦、马六甲海、青藏高原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马六甲海峡,由此判断对流层高度最大的是马六甲海峡,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3.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5日2时10分左右,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从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并成功着陆。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大气层在全球各地的分布高度都是相同的 B. ②大气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 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应该位于图中的③大气层 D. ④大气层距离地表遥远,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各层次的位置和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判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由于受热状况不同,对流层的高度随地理纬度不同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A错误。平流层向上温度递增,不易产生对流,因此该大气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B正确。题意表明,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高度约3.9万米,图中显示,平流层高度为1.2万米~5.5万米,因此起跳的地点应位于于图中②大气层,不是③大气层,C错误。我们人类许多航天器位于④大气层,且④大气层有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利于人类短波通信,D错误。‎ 下图为某气象观测站释放的探空气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 一直递减 B. 一直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5.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答案】24. D 25. A ‎【解析】‎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对流层,气流随海拔升高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地球上几乎全部的水气、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24题详解】‎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对流层,气流随海拔升高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对。A、B、C错。‎ ‎【25题详解】‎ 地球上水汽、杂质主要来自于地表,几乎全部的水气、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底部。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对流层,A对。其它大气分层距地表远,水汽含量少,B、C、D错。‎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27.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6. B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辐射的能量,地面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根据箭头方向,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B对。A、C、D错。‎ ‎【27题详解】‎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能量多,气温高,距地面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能量少,气温低。结合上题分析,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②,B对。A、C、D错。‎ ‎28.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冬季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 地面辐射弱 B. 太阳辐射强 C. 大气反射强 D. 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D ‎【解析】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冬季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补充的热量少,温度低。‎ ‎29.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是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下题。‎ 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郊区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由此判断,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D,排除A、B、C。‎ 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下图示意近地面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图中箭头对应的力中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是(  )‎ A. a B. b C. c D. d ‎31. 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 a B. b C. c D. d ‎32. 关于图中A点和B点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处风力大于A处 B. B处水平气压梯度小于A处 C. A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 AB两处地转偏向力都平行于等压线 ‎【答案】30. C 31. A 32. A ‎【解析】‎ ‎【30题详解】‎ 图中a箭头由气压高的地方指向气压低的地方,且与等压线垂直,因此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材料信息表明,图中表示近地面状况,近地面风向应在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偏转一个锐角,由此判断,b为风向;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因此d为摩擦力;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因此c为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是地转偏向力,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3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图中a、b、c、d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32题详解】‎ 图中显示,与A处相比,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处风力大于A处,选项A正确。图中显示,与A处相比,B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较大,因此B处水平气压梯度大于A处,选项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线表示近地面状况,A处大气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不会与等压线平行,选项C错误。地转偏向力总是与风向垂直,只是风向不垂直等压线,则A、B两处地转偏向力不可能平行于等压线,选项D错误。‎ 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有明显上升气流的地区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4. 图中风速较快的地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5. 图中为偏南风的地区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33. B 34. D 35. C ‎【解析】‎ ‎【33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地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A不符合题意。乙地为低气压中心,气流旋转上升,有明显上升气流,B符合题意。丙地为低气压的边缘,无明显上升气流,C不符合题意。丁地为高、低气压之间,以水平气流为主,无明显上升气流,D不符合题意。‎ ‎【34题详解】‎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丁,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速较快,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35题详解】‎ 据图判断,甲地位于高气压中心,以下沉气流为主,水平气流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乙地位于低气压中心,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气流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南指向北,题意表明,当地为北半球,因此风向向右偏形成西南风,C符合题意。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西指向东,因此风向向右偏形成西北风,D不符合题意。‎ 第II卷 (非选择题 2道大题,共30分)‎ ‎3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概括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推测气流运动状况以____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若干________层,太阳活动强烈时,无线电短波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中 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左右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臭氧 (4)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6)逐渐变小 ‎【解析】(1)图中显示,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应为对流层,该层厚度在不同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而该图中对流层(A层)的厚度为12千米,因此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根据位置和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判断,A层为对流层。因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图中显示,该层向上气温降低,因此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根据高度判断,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显示,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形成“上冷下热”的气温结构,容易导致空气对流,因此该层气流运动状况以对流运动为主。‎ ‎(5)根据位置和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判断,C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有若干大气呈现电离状态和完全电离状态,即有若干电离层,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发射出的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 ‎(6)由于大气中物质具有重力,因此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图中A→B→C,高度增加,因此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小。‎ ‎3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 ‎(2)图上热力环流呈_______时针方向流动。‎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乙地__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若假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面包厂 B.火力发电厂 ‎ C.家具厂 D.电子厂 ‎ ‎(7)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____(白天/黑夜)。‎ ‎【答案】 (1) 乙>甲>丁>丙 (2)顺时针 (3) 甲 (4) 常阴雨 晴朗 甲 甲地阴雨,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温不高;夜晚多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昼夜温差较小。 (5) 东北风 西风 (6)乙 B (7)白天 ‎【解析】(1)图中显示,丁点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丁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丙点等压面向下凹陷,说明丙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低,即气压丁大于丙;高空等压面形态与低空等压面形态相反对称,因此甲点等压面向下凹陷,说明甲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低,乙点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乙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即气压乙大于甲;同一地点的高空气压低于低空气压,即气压乙大于丙、甲大于丁。由此判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 ‎(2)根据上题判断,甲为低气压,应为上升气流,乙为高气压,应为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由乙流向甲,丁流向丙,因此图上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按照热力环流的原理,甲为低气压,应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气温高,乙为高气流,应为空气冷却下沉导致,气温低,因此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甲。‎ ‎(4)根据前面判断可知,甲地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乙地盛行下沉气流,不容易成云致雨,因此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常为阴雨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不高,夜晚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降得不低,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晴朗天气相反,气温日较差较大。甲地常为阴雨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因此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甲地。‎ ‎(5)若假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气压低、乙地气压高,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乙指向甲,即由北指向南,风向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东北风,丙、丁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向右偏一个直角,风向为西风。‎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城区空气受热上升,郊区空气冷却下沉,图乙为下沉气流,因此表示郊区的是乙地。乙地气流会流向甲地(甲地为城区),因此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废气排放量大的火力发电厂,B符合题意,排除A、C、D。‎ ‎(7)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根据前面判断可知,甲地气压低,气温高,陆地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因此此时为白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