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20年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 “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 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 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 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韌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 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世说新语》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认为是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 鲁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史略》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有效借鉴。‎ B. 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宋传奇的一些缺点,进而阐述了唐传奇比宋传奇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C.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述鲁迅对古代小说分类或命名的具体做法,论证了鲁迅运用西方归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具有价值的。‎ D. ‎ 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凸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B. 古代小说从六朝的粗陈梗概演进到唐传奇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 C.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此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 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需要我们从《史略》中获取启示,思考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由原文“《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可知,《史略》融合的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 ,属于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是错误的。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表述错误,应该是“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B项,“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是错误的。将魏晋六朝小说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期,无中生有。‎ C项,未提到”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原文“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知,仅做了贡献,题干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此背景下,本次“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正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论坛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本次论坛正向世界传递这一强烈信号。‎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自《证券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二:‎ ‎(摘自《中国健康报》‎2018年3月10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属于食品安全治理创新体系中最为艰难、最具创造、最富智慧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自《中国食品安全报》‎2018年11月29日)‎ ‎4. 下列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是 A. 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民间友好工作上的发展基础。‎ B. 欢迎各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C. 传递中国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号。‎ D. 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这就决定了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 B. 当前,相对于食品的口味、价格而言,安全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高度重视,这亟待改变。‎ C.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要放在更高的位置。‎ D. 食品安全监管,既要遵守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基本模式,又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进行创新。‎ ‎6. 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治理。‎ ‎【答案】4. A 5. C ‎ ‎6. ①从消费者的角度,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将食品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②从政府角度,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严格监管;③从企业角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民间友好工作上的发展基础”不是中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选项混淆了论坛的“目的”和“发展基础”这两个概念,从材料一最后一段第一句来看,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放在更高的位置”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文中是“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并非“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要放在更高的位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治理”,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筛选出直接写明治理方法的内容,或者筛选出食品安全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角度”这一提示。‎ 从材料二“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考虑的因素”来看,“安全性”的位置并不是最高的,且材料三直接说明“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内容说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高,对此要求消费者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把食品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从材料一“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和材料三“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可知,这里对政府提出要求,作为政府要要做好食品的监管工作,要健全食品的安全标准,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从材料三“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这是对企业提出要求,作为企业,要坚持新发展的理念,要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从消费者、政府和企业三个角度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案】7. C 8. 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惭愧地流泪;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感激地流泪: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 ‎9. ①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人物“医德惟上”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让读者回味无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错误,结合上文“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可知,“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 的金匾,而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写祥子泪水的内容,结合前后的情节以及祥子的表现来分析。‎ 第一次流泪在第九段,当时祥子父亲周年祭日还差一个月,但祥子跪求平安香仍然没有得到,结合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这一表现可知,此时流泪是因为祥子认为自己没有做得更好,不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满是愧疚;‎ 第二次流泪在第十四段,也就是在祥子父亲去世周年祭日这一天,结合这一天的情形来看,“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此时祥子流泪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父亲感到自豪,村民们的举动充分证明了父亲形象的高大,同时也对村民的举动充满感激;‎ 第三次流泪在第十七段,周年祭日当晚,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结合“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可以看出,祥子此时流泪是因为他没有不辜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然后分析结尾写了什么,再分析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形象以及主旨之间的关联。‎ 首先看小说结尾所写的内容,小说结尾提到“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这点明了收藏在小箱子里的“舒筋神丹”的最后一味“中药”,也是对于医生最关键的一味“中药”,在小说结尾点出这一笔,就突出了小说“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这一主题,这是主旨上的效果。‎ 接着分析上文中与这一结尾相关的情节,如“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上文多次点明这一味中药的重要,但始终没有说明是什么,这就设下悬念,到结尾才揭开谜底,与上文形成呼应。‎ 最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上文多次提到这味重要的重要,没有这味中药,药就会失去功效,由此可以看出,在医者的心中,“良心”“医德”的重要性,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异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有胜者五,而彼有败者五。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宫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等人。临海太守沈昭略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 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天监元年,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第曰:“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菜耳。”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B.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C.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D.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也有兴家立业,成名发迹之意。文中指后者。‎ B. 带,在古代官制中有兼任、兼管之意。文中“以本官领国子博士”中的“领”也是此意。‎ C. 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文中指江淹母亲去世。‎ D. 赙,赠送财物助人办理丧事。文中指高祖赠送江家钱财、布匹助其办理江淹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淹学识渊博,长于对策。他对策能力出众,齐高帝询问他天下之势,他分析了胜败之因,并说明了齐国获胜的必然性。‎ B. 江淹才名过人,齐高帝听说他有才能,先后令他担任骠骑参军事、骠骑豫章王记室等职,后又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C. 江淹任职南司,广受好评。他兼任御史中丞后,劾治官员,朝廷内外秩序井然,齐明帝称赞他并封他为临沮县开国伯。‎ D. 江淹两次封侯,生荣死哀。他先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后改封为醴陵侯。他去世后,高祖为其素服举哀,并赏赐布帛钱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2)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景素与亲信日夜密谋计议,江淹知道祸患将要发生,就赠给(景素)十五首诗来委婉地规劝他。‎ ‎(2)明帝对江淹说:“宋代以来,不再有严肃公正的御史中丞了,您现在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独一无二的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时明帝作相”意为“当时明帝担任丞相”,“作”是谓语,“相”是宾语,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因”意为“于是”,做连词引起下一句,故应在“因”前断开,排除A、C两项;‎ ‎“妄”为副词,修饰动词“行”,“妄行”意为“随便行动”,“在”的宾语是“官”,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故应在“行”和“在”之间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也有兴家立业,成名发迹之意。文中指后者”错误,从文中“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可知,文中的“起家”是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江淹任职南司……他兼任御史中丞后,……齐明帝称赞他并封他为临沮县开国伯”说法错误。江淹在天监元年才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可见这并非因为其任职南司时工作成效卓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腹心”,亲信;“祸机”,祸患、灾祸;“乃”,就;“诗十五首”,定语后置,应为十五首诗;“以”,目的连词,来;“讽”,委婉地规劝。(2)“复”,再;“严明”,严肃公正;“独步”,指超群出众,无与伦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江淹,字文通,是济阳考城人。(他)幼时丧父,家境贫因,(但)爱好学习,为人沉着冷静,很少与人交往。最初担任南徐州从事,(后)转任奉朝请。不久被举荐为南徐州秀才,对答皇帝的策问,名列最上等,转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担任荆州刺史,江淹跟随他一同镇守(荆州)。少帝即位,(言行)多失帝德。景素独掌朝廷大权,(手下人)都劝说(景素)趁此时机发动事变。江淹常常从容地劝谏(景素),(但)景素不采纳。等到(景素)镇守京口,江海又担任镇军参军事,兼任南东海郡丞。景素与亲信日夜密谋计议,江淹知道祸患将要发生,就赠给(景素)十五首诗来委婉地规劝他。‎ 恰逢南东海太守陆澄遭遇丧事,江淹认为自己作为郡丞应该处理郡中事务,景素(却)任用司马柳世隆。江淹坚持要求管理郡务,景素很生气,于是(把此事)告诉选部,(结果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异明初年,齐帝辅佐朝致,听说了江淹的才能,征召(他)为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发动叛乱,高帝对江淹说:“天下如此纷乱,您说该怎么办?”江淹回答说:“(夺取天下,)在于一个人的德行而不在于权势。您疑虑什么呢?”高帝说:“这样的话(我)已经听过很多了,(请您)试着替(我)谋划一下。”江淹说:“您取胜的原因有五条,对方失败的原因有五条。所以(对方)虽然有十万豺狼一样的士兵,但最終(都会)被我方擒获。”高帝笑着说:“您言过其实了。”当时军中的书、表、记等公文,都让江淹起草。建元初年,(江淹)又担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在东或令,参与掌管诏书典册,同时掌管编修国史事宜。不久升迁为中书待郎。永明初年,升任骁骑将军,掌管国史。出京担任庐陵内史。到任工作三年,回朝担任骁骑将军,不久又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国子博士。少帝初年,(江淹)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御火中丞。‎ 当时明帝担任丞相,于是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省任职时,不是公事就不会随便行动,为官能够做到宽容与严厉互相补充,现在担任御史中丞,一定能够震慑整肃百官。"江淹回答说:“现在办的事,可以说是职责所在,(我)更加担心(自己)能力低下,意志薄弱,不能够与(圣上)英明的旨意相称。”于是,(他)弹劾中书令谢肚等人。临海太守沈昭略及各郡的太守和大县长官,大多被弹劾治罪,朝廷内外秩序井然。明帝对江淹说:“宋代以来,不再有严肃公正的御史中添了,您现在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独一无二的了。”‎ 天监元年,(江淹)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就对子弟们说:“我本来是普通官吏,不追求富贵,现在窃居高位,于是到了这种(富贵的)地步。我已经功成名就,正想着退身到草野中去。”这一年,(江淹)因病调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监四年,(江淹)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高祖为(他)穿丧服衰悼,赐(江家)三万钱、五十匹布协助办理丧事。(江淹的)谥号是宪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 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 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 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15. 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为什么要邀请友人?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因为对朋友有殷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诚的邀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诗人内心愁苦”“以乐写哀”“反衬”错误,从注释来看,“诗人任杭州刺史”,从诗中来看,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无论是注释,还是诗歌内容,都不足以说明诗人“内心愁苦”,所以“反衬”和“以乐写哀”的说法也不成立。‎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为什么要邀请友人?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然后浏览诗句,找到能体现诗人邀请友人原因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 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写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杭州城外繁华景色,首联“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是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说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这一景象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诗人因见景美而想与友人同赏,这是原因之一。‎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到“晴天雨”“夏夜霜”,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这是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结合尾联“消暑”可知,此时正处夏夜,那么此处的清凉自然是难得的,故此邀请友人同来消暑,这是原因之二。‎ 尾联“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这是以问答的形式,把主人的殷勤相邀之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对友人的情意,这是邀请的原因之三。‎ ‎16.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述自己吟诵《诗经•陈风·月出》中诗句的句子是“__,____”。‎ ‎⑵《离骚》中诗人以香草自饰,表达自己不懈追求美德,不料竟然因此遭遇贬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军营中分享牛肉、奏响军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诵明月之诗 (2). 歌窈窕之章 (3). 既替余以蕙纕兮 (4). 又申之以揽茝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诵、窈窕、蕙纕、揽茝、麾、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其中( )。 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_ _ 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情致。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宇势的失街乃至不惜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情感显得 _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韵味 悠然自得 阻滞 B. 挥洒自如 韵味 安然自若 阻隔 C. 行云流水 意蕴 安然自若 阻滞 D. 挥洒自如 意蕴 悠然自得 阻隔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 项是 A. 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B. 力度轻重的控制,节奏缓急的安排与字体大小的变换等,毫无做作之态。‎ C. 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安排节奏的缓急等,毫无做作之态。‎ D. 在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级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C.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行云流水,意思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根据语境应该是说苏轼书法写得自然不受约束,用“行云流水”。‎ 韵味,含蓄的意味、情趣风味;意蕴,含义。根据语境并非说书法或文章的“含义”,而是情趣风味,应该填“韵味”。‎ 安然自若,意思就是很镇静--像平常一样, 一般用来形容一种良好的心态,常用在遇乱不惊的状态下;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根据后语境“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与其照应的自然是“悠然自得”。‎ 阻隔,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阻滞,阻碍滞留。根据前语境“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最后一空与“顺畅”相照,选择“阻滞”更好。‎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即句子补写题,句子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它是一道主观题,分值一般为5到6分。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分析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 根据语序规律,排除B项,先说“力度”不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根据语法规则排除D项,残缺与介词“在”搭配的中心词“方面”。‎ 根据结构特点排除C项, “力度轻重”是主谓结构,不能与并列部分的“安排节奏”照应,“安排节奏”是动宾结构,可见C项结构混乱。‎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逐一分析选项,看有无以上问题。‎ 根据上文“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可知首先或直接、主要依靠“内容”,排除A项。‎ 根据后语境的标点“;”,可知并列的句子排序规则应该大体一致,再看后语境“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章法”是放在最后的,据此排除BC项。‎ 故选D。‎ ‎【点睛】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 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君山银针”的五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答案】①历史悠久②自然条件优(生长环境适宜)③色香味俱佳④制作工序严(复杂)⑤功效较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本题,“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可以概括为:历史悠久。“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优。“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可以概括为:色香味俱佳。“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可以概括为:制作工序严。“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可以概括为:功效较多。‎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1.下面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六处语言运用不准确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死者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值此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特此倡议:爱护环境,绿色祭扫;告别恶习,文明祭扫;厚养薄葬,节俭祭扫。敬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推己及人,用文明理念传承传统,用文明行为守护家园。‎ ‎【答案】“死者”改为“逝者”;“时尚”改为“风尚”、“风气”“的时候”改成“之际”;“恶习”改为“陋习”;“敬爱”改为“尊敬”、“亲爱”。“推己及人”改为“从我做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明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在题干中明确指出“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六处语言运用不准确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① “缅怀死者”不当,“逝者”有尊重,敬仰的一层意思,而“死者”,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此处应该用敬词,改为“逝者”。‎ ‎②“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中“时尚”不当,“时尚”指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风尚”指一种原则或者风格和作风、社会风气,偏精神化。此处“树立文明祭祀”属于精神方面,所以应该改为“风尚”。‎ ‎③“……的时候”过于口语化,此处是倡议书,应该用书面语。‎ ‎④“告别恶习”中“恶习”不当,“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坏习惯,“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而“恶”本身就有极坏的行为、犯罪的事的含义,所以恶习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比陋习更严重。此处只是强调“不文明的坏习惯”,“恶习”语气过重。‎ ‎⑤“敬爱的市民朋友们”中“敬爱”不当,“尊敬”,带着一些崇拜的眼神去敬重某些人事物,“敬爱”,就是对一些伟大的人的爱好。此处修饰的是“市民朋友们”,所以应该用“尊敬”更合适。‎ ‎⑥“推己及人”不当,“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而此处是说从自己做起,所以应该用“从我做起”,语意准确,语言风格与上句一致。‎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其实人生的意义并没有那么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为你的出现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生而平凡,可以让家人更好;小有所成,可以让团队更好;身居要职,可以让国家和社会更好。‎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毕业典礼致辞 结合以上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致辞的片段,请以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写一份毕业典礼发言稿,谈谈你对今后生活的安排和规划。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经历追寻,才懂珍惜 读了两位校长的致辞,令我受益匪浅。清华大学校长警示我们要对人生意义有所思考,只有不断的追寻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似乎总在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着,追寻前方的目标。倘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那得来不易的欣喜与满足,也许我们永远也学不会珍惜。‎ 海伦一生都在追寻光明,“光明”这个词对于一般人而言太过寻常,但在海伦的心中光明的意义重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那个幻想着有一天能看见光明的女孩海伦,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珍惜”。海伦在书中写到的,对于光明的珍惜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因为海伦经历的追寻也是你我不曾经历的。‎ 每每捧读仓央嘉措的《问佛》,总使我感喟万端。那些对于我们都太过寻常的东西,似乎是我们应当珍惜的事物。可正因为没有追寻,我们才学不会珍惜。对于父母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我们总是置若罔闻,对于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总也学不会珍惜。‎ 南唐后主李煜的皇位是他的父辈传下来给予他的,这在常人眼中的至高地位在李煜眼中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于是他终日饮酒作乐,沉醉于靡靡之音,忘乎于歌姬之间。没有经历过追寻的皇位,南唐后主怎知珍惜?错杀忠臣,听信谗言,视国家事务为儿戏,最终导致国破山河不复,每每捧读李煜的《虞美人》之时,总是叹惋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然而命运齿轮轧下的痕迹是这般深邃,奈何天生于帝王将相之家,功名自不用苦苦追寻,只是纵观古今,只有靠双手打天下的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想必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来之不易的东西要珍惜吧。‎ 蝶恋花,蝴蝶在凛冽的狂风中,依然奋力飞向花的身边,它珍惜在花身边的一分一秒,因为它追寻过,它懂得珍惜;沙漠上的旅人视水为圣泉,他们珍惜每一滴水,因为它曾苦苦追寻过,他懂得珍惜,老一辈们将如今太平的日子比作金豆子,认真地过每一天,因为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他们曾苦苦追寻过,他们懂得珍惜。‎ 只有经历了追寻,我们才懂得珍惜。只有经历了“尽日寻春不见春”,才能拥有“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珍惜;有经历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般的追寻,才能拥有“花月正春风”般的珍惜。如“料峭春风吹酒醒”后的追寻,才有“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珍惜。‎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的致辞片段中,选取一则行文,“更喜欢”提示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并须交代清楚更喜欢的理由。首先要明确两则致辞片段的关键点,第一则的关键点是“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第二则强调“不同境遇可以有不同的作为”。关键是如何围绕这些立意进行思考,比如“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那么何为“追寻意义”?为什么“永远不要放弃”?如何做到?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更喜欢”的理由。‎ 参考立意:‎ ‎1、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2、生命不息,追寻不止 ‎3、不同境遇可以有不同的作为 层次分析:‎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本文围绕“倘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我们永远也学不会珍惜”这一中心,然后举李煜、海伦、仓央嘉措的事例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可以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积累:‎ ‎1、青年人要以长远的远光却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意义和目标紧密相关,对意义的追寻,不能仅仅从自身需求和功利目标出发,而是要回应社会对我们的期盼,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对意义的认识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2、现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副县长的闫隆伟,为同学们今后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关键。时刻的抉择,改变人生方向,轨迹路径的坚守,彰显人生品格,他讲述了自己踏进雪域边陲,踏入祖国最需要的西部边陲的丰富历程,表示要做到成才报国,追求的路并不是平坦的,如果没有深刻的觉悟,拿不出刚毅的意志力,下不了艰苦卓绝的功夫,做不好脚踏实地的准备,就不可能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目标。‎ ‎3、民族英雄林则徐运丹蕴壮志不惧疾苦,念家国天下挽救危亡,他焚鸦片,垦良田,探真理,不畏难。他于末世清朝中坚定为国为民的信念,向古之先贤学习,秉持初心,守住了乱世沉浮中不屈的世子之心,保住了那残存的宦海清流,最终成为代代相传的“林公”,在青史中刻下了自己的篇章。‎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 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