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理知识体系 明目标学法 ‎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具体表现。‎ ‎2.理解并能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考点 中华文化 ‎[系统知识—学扎实]‎ ‎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区别 阐释 二者的角度不同 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4.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阐释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 ‎‎2017年8月13日 ‎,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汉字》带动观众在跟随书写的同时,亲近传统、体味文化,不仅带动了全民书写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汉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 ‎[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 ‎[细解题点—考清楚]‎ 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性 ‎[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项不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解题技法] 抓关键词,对接选项,秒杀送分题 由“早在”“此后”“目前”三个时间节点,及“汲取”“丰富”“传播”等关键词快速得出材料主旨中医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由此可快速圈定A项并排除其他选项。‎ 依托汉字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例2] (2015·江苏高考·节选)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解析] 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易错辨析] 文字≠汉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过关训练—练全面]‎ ‎1.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图)。这主要说明(  )‎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解析:选D 题干中“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结合对“途”字的认识,强调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等,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等,A、B两项不选;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 ‎2.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可知(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其“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项。‎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②符合题意;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一、单项选择题 ‎1.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虽可以表达民族情感,但不能成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不选;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着道义责任,“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表明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 ‎2.‎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误;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但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误;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项。‎ ‎4.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当选。‎ ‎5.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无瑕等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青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解析:选B 中国的青瓷艺术,是中华文化在古代艺术领域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瓷艺术的悠久、包容性以及在继承中创新,故A、C、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反映。‎ ‎6.近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  )‎ ‎①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能巩固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国家博物馆推出公益课程,让青少年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③正确;优秀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①错误;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 错误,故选C项。‎ ‎7.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选B 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故选B项。‎ ‎8.《赶圩归来啊哩哩》《掀起你的盖头来》或明快喜悦,或热情奔放,或开阔辽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地域文化受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不可能走向最终的同一,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项。‎ ‎9.第十三届全运会于2017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其中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表明(  )‎ ‎①中国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文化在发展基础上继承,在继承过程中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吉祥物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②符合题意;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表明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0.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选B项。‎ ‎11.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  )‎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不能说其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说法不科学;题干侧重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切题。‎ ‎12.气功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练习者常要进行吐纳、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长久练习。如今,健身气功已步入世界体坛,有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健身气功推广活动,有1 200多名外国爱好者获得技术等级段位。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在发展中有着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由题干中气功的形成及练习方式可以得出①的结论;②与题干无关;健身气功步入世界体坛以及外国人学习气功等信息说明③;④中的“包容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选D项。‎ 二、简析题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某校高三(3)班就中华文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域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不仅如此,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史料。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就更加丰富翔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材料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9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就有十多项,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解析:第(1)问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史书典籍和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同时,西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2)问要求回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其次应该立足文化的作用来分析。‎ 答案:(1)①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中华文化。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探究题 ‎14.‎ 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的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拟广告词合理即可。‎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