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精品大全集
部编版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 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精品大全集 必修一专题一: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9 小题,共 0 分) 1.(2011年9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12题)《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 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2.(2012 年 1 月三明市期末 1 题)《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 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 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 ④等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3.(2011 年 9 月江西六校联考 1 题)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就是嫡长子继承 制,选择 B 项。 【结束】 4.(2011 年 9 月安徽六校联考 2 题)“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 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 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 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 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结束】 5.(2011 年 10 月大同市调研 2 题)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 “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音 ,治理)□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 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B.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 “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答案】A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和所学史实西周 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即手工业性质是官营,故此题应该选择 A。 【结束】 6.(2012 年 1 月济宁质检 1 题)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 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B 【点拨】 【结束】 7.(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2 题)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 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 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答案】D 【点拨】 【结束】 8.(2011 年 11 月河北省质检 1 题)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 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点拨】考查西周对后世的影响。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周代则是奠定了 中国文化的基础。ACD 说法错误。 【结束】 9.(2011 年 11 月临沂市期中 1 题)《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这体现出中国人看待自己身体的出发点是 A.孝亲顺长 B.天人合一 C.三纲五常 D.宗法观念 【答案】A 【点拨】 【结束】 10.(2012 年 1 月绍兴市期末 1 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 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B 【点拨】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的有王国和侯国,在地方有相当的独立。姬姓是西周王 室的姓氏,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 选择 B 项。 【结束】 11.(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1题)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 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 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 C、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宗法礼制,一 是家父长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 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长权巩固。 【结束】 12.(2011 年 11 月金温衢六校期中 1 题)2011 年 10 月 14 日,第三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 游节开幕。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第四次亲临“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江山。中 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发来贺词“两岸轻舟过万重”,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毛氏文化已将 浙江江山与湖南韶山、江西吉水、浙江宁波、台湾、美国等地毛氏宗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胡适先生曾为江山毛氏祖宅题字(如图)。近年来,像毛氏这样的认祖归宗现象数不胜 数。这种现象最早渊源于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答案】A 【点拨】 【结束】 13.(2011 年 10 月潮汕两市期中联考 12 题)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 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 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答案】D 【点拨】 【结束】 14.(2011 年 12 月保定调研 24 题)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 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 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 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 化子孙。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结束】 15.(2012 年 2 月江苏百校联考 1 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 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 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点拨】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 厚。 【结束】 16.(2011 年 12 月浙江五校联考 1 题)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 年的统治中,影 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 疑惑的原因是 ( ) 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 现了亲情关系,也产生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 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 【结束】 17.(2011 年 12 月南京四校联考 1 题)2011 年 3 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 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 “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度 C.集权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18.(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2 题)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 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 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19.《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 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A 【点拨】 【结束】 20.(2011 年 10 月安溪一中统练 2 题)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 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A 【点拨】 【结束】 21.(2011 年 12 月台州调研 12 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 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 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权利益趋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 .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可以看出,财产权的继承范围由嫡子逐渐扩大至庶子及非婚生子,反映出 嫡妻在家庭中地位(影响力)的下降,相对而言也就是家父长权力的成长。B 只有嫡子、庶 子及非婚生子的关系趋于平等,而非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妻、姊妹等)关系平等,故 不选。 【结束】 22.(2011 年 11 月山东冠县诊断 1 题)《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 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答案】B 【点拨】 【结束】 23.(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3 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 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 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答案】A 【点拨】 【结束】 24.(2011 年 12 月许昌市四校联考 24 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 映了( ) ①王位可以继承 ②分封等级秩序 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点拨】考察分封制。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王位可以继承这个信息,排除带①的选项;也不 能从材料中反映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排除带③的选项;从“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民服 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以看出该记载强调的是分封等级秩序,故正确答案为 B。 【结束】 25.(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2 题)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 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 因是( )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衰微 【答案】C 【点拨】 【结束】 26.(2011 年 11 月蚌埠市期中 13 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 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 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的淡漠 D.专制王权的强大 【答案】B 【点拨】 【结束】 27.(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3 题)《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 )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 【答案】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周天子分封制中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结合题意, ABD 三项说法都不完整,C 项“是否对周王室效忠”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结束】 28.(2011 年 11 月山东冠县诊断 2 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 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 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答案】A 【点拨】 【结束】 29.(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2题)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 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 的主要制度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点拨】考查分封制知识点。“封建”是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部落时代、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分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结束】 30.(2011 年 12 月衡阳市六校联考 1 题)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 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本题中材料“千年之冢不动一坯, 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正反映了宗法制的这些特点。 【结束】 31.(2012 年 1 月南通市期末 1 题)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44 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 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C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的春秋时期可排除 ABD 三项,A 错在全面崩溃、 B 错在荡然无存、D 项是汉初制度,再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 选择 C 项。 【结束】 32.(2011 年 11 月福建四地六校 1 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 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 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D 【点拨】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 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 【结束】 33.(2011 年 10 月山西二诊 1 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 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 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考查宗法制。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 “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 养子也注重宗法姓氏关系,选择 D 项。 【结束】 34.(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3 题)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 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B 【点拨】 【结束】 35.(2011 年 11 月黄山市七校联考 1 题)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 (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源于 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 C、周朝分封制 D、父祖辈的字 【答案】C 【点拨】 【结束】 36.(2011 年 10 月福建四地六校 2 题)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 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 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结束】 37.(2012 年 1 月惠州调研 12 题)《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 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点拨】考察西周政治制度 从信息“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判断其为宗 法制。 【结束】 38.(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4 题)“陵”,其原意为大土山,并不专指古代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帝王之墓开始称“陵”始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由此而成 为帝王墓的专称。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诸子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C.各国变法图强 D.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D 【点拨】 【结束】 39.(2011 年 10 月四川南充市调研 12 题)阅读《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 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功臣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西周政治贵族色彩浓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40.(2011 年 12 月北京顺义区 1 题)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肆分封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B.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名分 C.诸侯国凭实力改变领土格局 D.县郡行政区基本取代了贵族食邑 【答案】C 【点拨】 【结束】 41.(2011 年 11 月泉州一中期中 5 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 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B 【点拨】 【结束】 42.(2012 年 1 月莱芜市期末 9 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 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43.(2011 年 10 月淮安联考 1 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 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 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44.(2011 年 10 月保定市摸底 1 题)余秋雨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 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不包括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B.传统文化的影响 C.中央集权的形成 D.封闭的大陆环境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文明的特征。文明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华文明在 封闭的大陆上形成,ABD 三项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C 项所述内容与题干无关,中央集权 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结束】 45.(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1 题)观察右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②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 ④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46.(2011 年 12 月襄阳调研 24 题)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 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这 种传统来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点拨】考察对宗法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祭祀祖先”,由此 可知应是宗法制的影响。必修一第一课。 【结束】 47.(2011 年 12 月潍坊三县联考 1 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 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 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 D 符合题意。 【结束】 48.(2011 年 10 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 1 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 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 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判断与宗法制有关联。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 【结束】 49.(2012 年 1 月青岛市期末 1 题)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 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 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点拨】考查的是对宗法制度的作用的理解。根据题意,宗法制起到的是凝聚宗族,垄断特 权,巩固统治的作用。材料主要说明古代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制 定大宗小宗的规章制度,A 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诸侯的庶子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故 B 错 误,C 在材料中未表述。 【结束】 50.(2011 年 12 月湖南四市九校 1 题)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 “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这反映了( )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答案】D 【点拨】考察西周的礼乐制度。由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通过礼乐的规定来显示奴隶社会的等级 制度,即生活礼仪具有政治色彩。 【结束】 51.(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2 题)分封制是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 于分封制叙述正确的是 A.周武王把全国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B.诸侯须承担为周天子缴纳赋税的义务 C.分封制形成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局面 D.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改革中最终瓦解 【答案】C 【点拨】 【结束】 52.(2011 年 10 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 1 题)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 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A 【点拨】考查考生依据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所获取信息的知识迁移能力。关键信息:普通民 从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由此可排除 BC,春秋以前没有官僚,是血缘政治。而 A 与 D 相比较,A 项更恰当,诸侯也是贵族,除诸侯还有其它贵族也是有姓的。 【结束】 53.(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2 题)“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宗法制的目的。关键信息:“不使……疑”“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 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 【结束】 54.(2011 年 9 月盐城摸底 2 题)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 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答案】A 【点拨】宋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因此选 A。 【结束】 55.(2011 年 11 月蚌埠市期中 5 题)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 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解释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王国维先生所谓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D 【点拨】 【结束】 56.(2011 年 12 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 1 题)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以血缘关系 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这一体裁的出现与发展与 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为密切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57.(2011 年 11 月福州三中月考 1 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 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 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答案】B 【点拨】 【结束】 58.(2012 年 1 月滨州期末 1 题)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 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中西文化的比较。周代是君主贵族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故A不正确; C、D 与史实不符;周代政治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古代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故 B 符合题意。 【结束】 59.(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1 题)《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 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 记载主要反映了(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B 【点拨】 【结束】 60.(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4题)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 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排除 A、B;在西周, 维护政治权利的纽带应该是血缘关系,故排除 D。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除享有一定权力外, 还要对周天子尽义务,应选 C。 【结束】 61.(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 题)“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 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从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 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 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 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 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2011 年 9 月皖南八校联考 1 题)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 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封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正组织制度。题中《周公辅佐成王图》反映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 实行的分封制,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履行定期朝觐天子、缴纳贡赋等义务,图中反 映的是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 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 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图中诸侯朝觐年幼的天子收到诸侯 的尊敬,说明履行了诸侯的义务。AB 说法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D 项没有体现。 【结束】 63.(2011 年 10 月大同市调研 1 题)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 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答案】D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 是大宗,鲁国是小宗。 【结束】 64.(2012 年 1 月日照市期末 1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 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 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 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 密切结合,故应选 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 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 故可排除 B 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典型特征,故 C 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 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 D 项错误。 【结束】 65.(2011 年 12 月洛阳市一模 1 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 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答案】C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和所学史实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 【结束】 66.(2011 年 9 月南京市学情调研 1 题)《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 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这一知识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 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 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结束】 67.(2011 年 10 月福建四地六校 1 题)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 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结束】 68.(2011 年 10 月佛山顺德期中 12 题)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 系,实际上受到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C 【点拨】 【结束】 69.(2012 年 1 月南京、盐城一模 1 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 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 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 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宗法制。由材料信息“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可知,微子启和仲衍为“妾”生的庶子,而纣则为“妻”生的嫡子。材料中微子启不可以为 太子,纣可以为太子,是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确定的,这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 确立。故选 D。 【结束】 70.(2012 年 1 月石家庄一模 1 题)“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庄的济 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 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 由此可见,族田义庄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 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 D.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答案】C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和民间保障制度。材料中的“济困功能”、“社会保障功能”、 “慈善性质”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选择 C 项。 【结束】 71.(2011 年 12 月许昌市四校联考 24 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 映了( ) ①王位可以继承 ②分封等级秩序 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点拨】考察分封制。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王位可以继承这个信息,排除带①的选项;也不 能从材料中反映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排除带③的选项;从“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民服 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以看出该记载强调的是分封等级秩序,故正确答案为 B。 【结束】 72.(2011 年 11 月北京朝阳区期中 2 题)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 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①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②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 ③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④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点拨】 【结束】 73.(2012 年 1 月临沂市期末 1 题)直到近代,临沂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 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熏陶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宗法传统韵影响 【答案】D 【点拨】 【结束】 74.(2011 年 12 月济南月考 21 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 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 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75.(2011 年 11 月福州八县联考 1 题)据史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 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答案】B 【点拨】 【结束】 76.(2011 年 11 月浙江调研 13 题)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 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A.夏 B.商 C.西周 D.宋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公旦平定 管蔡武庚叛乱后,周成王将原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宋襄公是商朝贵族的后代,因 此选 B。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亲周 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材料“寡人虽亡国之 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 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商朝人性格特点表现有重义轻利、忠厚朴 实)。 【结束】 77.(2011 年 11 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 2 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 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 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点拨】 【结束】 78.(2012 年 1 月漯河市期末 1 题)(美)斯塔福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 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 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 取更多的地租。”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79.(2012 年 1 月佛山一模 12 题)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分封制。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 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故选 A。 【结束】 80.(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3 题)《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 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C.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81.(2011 年 11 月江西四市联考 1 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 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 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 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题干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 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 出生的斥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说明 D 项。 【结束】 82.(2011 年 12 月广州调研 12 题)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 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 A、B、D 不正确,C 项正确。 【结束】 83.(2011 年 11 月泉州一中期中 4 题)史载周公制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 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 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C 【点拨】 【结束】 84.(2012 年 1 月宁德市期末 1 题)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宗亲血缘关系。从血亲来看,下图所 示甲、丙两人之间的关系是 A.父子关系 B.叔侄关系 C.甥舅关系 D.爷孙关系 【答案】D 【点拨】 【结束】 85.(2011 年 11 月滨州期中 1 题)《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 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B 【点拨】 【结束】 86.(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1 题)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 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B.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C.西周的分封制 D.秦汉的郡县制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中“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意思是“姓相同德行 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分封同姓王族和功臣为诸侯,以 藩屏周。本题选 C。 【结束】 87.(2011 年 11 月辽南协作体期中 1 题)《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 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答案】B 【点拨】本题考察西周的宗法制。“周辙东”是指到了东周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走 向解体,分封制遭到破坏面临统治危机。 【结束】 88.(2011 年 11 月襄阳市四校期中 2 题) 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 主要是 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 以家族的分配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 C. 以血缘亲属确立土地、财产、权力的继承,保障国家的内部稳定 D. 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答案】A 【点拨】西周宗法制确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各级诸侯、卿大 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主——周天子负责。周 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这样,“国”与“家”紧密结合在一起。本题 选 A 项。BCD 三项说法不能反映材料特点。 【结束】 89.(2012 年 1 月清远市调研 12 题)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属于政治体制剧烈变化的是 ①从世卿制到任官制 ②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田制 ④从封国制到郡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90.(2011 年 10 月望江县月考 1 题)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 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答案】C 【点拨】 【结束】 91.(2011 年 10 月三明一中段考 1 题)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 “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这反映了( )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答案】D 【点拨】 【结束】 92.(2011 年 9 月安徽泗县高三质检 1 题)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 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此后历朝历代也都禁止通行婚嫁。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 主要是以下哪一制度在文化上的反应(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奴隶制 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 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祖 国统一大业有促进作用。结合本题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主要是宗法制在文化上的反 应。 【结束】 93.(2012 年 1 月苏北四市一模 1 题)“(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 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 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C 【点拨】 【结束】 94.(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7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 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答案】A 【点拨】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 ”,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是在秦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故 B、D 不正确;古代主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故 C 不正确。 “克敌者”即获军功,可因军功授爵受赏,“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 商遂”,显然,原先按血缘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结束】 95.《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从材料中的“君之宗之”体现出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 答案为 B 项。A、C、D 在材料中不能反映。“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 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内容,故 正确答案为 B 项。A、C、D 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结束】 96.(2012 年 1 月蛙埠市一模 5 题)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 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点拨】 【结束】 97.(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10 题)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 “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 观点的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98.(2011 年 9 月吉林市高三摸底 1 题)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 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对 祖先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A 【点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中对祖先的膜拜,与血缘关系有关,故选 A。 【结束】 99.(2011 年 11 月晋中市联考 2 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 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 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从材料“周部族融入”可以判断这一制度与西周有关,故可 以排除 C、D。又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分封制后来被郡县制取 代,不符合材料意思。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故 A 正确。 【结束】 100.(2011 年 11 月沧州市质检 1 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 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 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点拨】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B 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 项说法错误。 【结束】 101.(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2 题)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 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 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 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 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C 【点拨】本题较容易判断,A 项一万年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B 项传说时期,都不具备上述 4 个标准,根据所学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确立,也是我国青铜时代,出现了早期成熟的文 字(甲骨文、金文等),本题选 C 项。 【结束】 102.(2011 年 12 月南京四校联考 2 题)2011 年 10 月 30 日,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 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计划通过 5 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早在汉代,政府就大力推 广《孝经》,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其真实意图的是( ) A.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C.忠臣之事君,尤孝子之事父也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3.(2011 年 11 月慈溪市期中 1 题)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 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A 【点拨】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说明贵族才能有姓,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阶 层都属于贵族,可以有姓,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结束】 104.(2012 年 1 月潍坊市期末 1 题)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约 中提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这反映了 ①强调嫡庶区别 ②限制诸侯权力 ③维护宗法分封 ④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105.(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1题)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 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 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 料中可以看到( )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D 【点拨】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 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等级制度,故选 D 。 【结束】 106.(2011 年 12 月晋中四校联考 1 题)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 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 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 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 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7.(2011 年 11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1 题)《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日:“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楚王问鼎的历史事件主要反映了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弱的 历史现象,本质上体现了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故选 D。A、B、C 只是反映了表面现象, 没有说明本质。 【结束】 108.(2011 年 11 月苏州市期中 1 题)斯塔夫里·网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 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 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史 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宗法制被彻底破坏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9.(2011 年 12 月安徽名校模拟 1 题)右图是一幅关于宗法制的漫画。上面的周天子听着 悠扬的乐曲,下面的两个人却只能听单调的乐音。这主要说明了西周王朝 A.宗法制下等级森严 B.分封制逐渐止向崩溃 C.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图片信息“这么单调,为什么这么单调” 体现了宗法制下森严的等级秩序。图文并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更没有反映出分封制走 向崩溃及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信息,故排除 B、C、D 项。 【结束】 110.(2011 年 12 月山西诊断 1 题)《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 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 C. 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答案】D 【点拨】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 ABC 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选 择 D 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 【结束】 111.(2012 年 1 月德州市期末 1 题)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 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2.(2011 年 12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1 题)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度 示意表》,要求同学们依据表中信息去做些推论。有四位同学做出了如下四种推论,其中有 违史实的是( ) A. 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 B. 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 C. 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 D. 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D 【点拨】题干所示示意表中清楚地表明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四者等级制度森严,尊卑有 序。示意表中“大宗”、“嫡长子”显示天子、诸侯、大夫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权力 地位的继承问题即各自嫡长子为大宗继承各自的权力地位,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于下一 等级别之下,。在这继承与被分封的过程中全部局限于统治阶层的儿子之内,其女儿等皆备 排除在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当时全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但 是仅仅局限于经营权,其土地性质并未随着分封的进行而有任何改变,故受分封者并不享有 其封地的所有权。可见 A、B、C 三项均可从材料中推导出来且符合史实,D 项推论有违史实,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 D 项。 【结束】 113.(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1 题)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 种文化情结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C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祖”“宗”,再联系宗法制的内容,主要指解决宗族内部关系的体制, 不难得出答案是 C。 【结束】 114.(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3 题)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 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 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 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A 【点拨】 【结束】 115.(2012 年 1 月珠海市一模 12 题)《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 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 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材料引文描述了如果发生事件,家族成员则立即准备 处理,大宗率领小宗,小宗率领群弟。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特点。 【结束】 116.(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1 题)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 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 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7.(2012 年 1 月池州市一模 12 题)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 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点拨】考查夏商周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权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③④,选择 A 项。 【结束】 118.(2011 年 11 月信阳市调研 1 题)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 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至大反常,处死,……” 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 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 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答案】D 【点拨】 【结束】 119.(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27 题)2011 年 3 月 28 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ī)母戊鼎”改 名“后(hòu)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 “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120.(2012 年 1 月江门调研 12 题)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 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 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 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 【结束】 121.(2011 年 9 月珠海市摸底 12 题)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 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 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商朝自己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国 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A 【点拨】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亲周的商朝旧贵 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 故 A 项不正确。 【结束】 122.(2011 年 9 月豫南九校联考 4 题)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 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 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答案】D 【点拨】分析楹联内容,可以看出体现两层意思:一是劝天下家婆爱媳,二是丈夫要顺妻之 意。材料体现不出忠恕孝悌,故 A 错误;宗法观念强调的是等级制度,而材料并未体现等级, 故 B 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达到家庭和睦。 【结束】 123.(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1 题)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 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的稳定。研 究宗法制度可考察 A.长城遗址 B.曲阜孔庙 C.陕西黄帝陵 D.京杭大运河 【答案】C 【点拨】本题为文字类材料选择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宗法制,题干为历史论点, 需要考生依据所学知识,从选项中选出可支持题干的论据。长城是军事工程,与题干不符, A 项排除;曲阜孔庙,是为纪念孔子所建庙宇,B 项排除;京杭大运河是隋开凿沟通南北的 人工运河,D 项排除;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即指黄帝,其为中华民族始祖,与题干 相符,C 项正确。 【结束】 124.(2011 年 11 月赣州十一县期中 1 题)在实行分封制的社会形态里,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A、诸侯 B、皇帝 C、王 D、联盟首领 【答案】C 【点拨】 【结束】 125.(2011 年 10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1 题)下图是安徽某地的古代建筑,与此相关联的古 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家庙”为古代宗法制度的体现, 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维持关系的纽带,据秦氏家庙即可判断选择 B 项。 【结束】 126.(2012 年 1 月郑州市一模 1 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 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 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 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答案】B 【点拨】“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 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 诸候宾会。”大意是: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 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 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 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材料主旨是 B 项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结束】 127.(2012 年 1 月苏州调研 3 题)《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 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 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 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 【结束】 128.(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40 题)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 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答案】D 【点拨】 【结束】 129.(2012 年 1 月长沙一模 1 题)《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 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疆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这则材 料不能说明 A.大多数周人仍敬信天命 B.周武王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 C.周武王是最高唯一决策者 D.周王的决策会听取政治经验丰富臣子意见 【答案】B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0 分) 130.(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34 题)(11 分)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 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 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 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 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 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3 分)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6 分) 【答案】 (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2 分) (2)正确。(1 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 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 (2 分) (3)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王之 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6 分) 【点拨】 【结束】 131.(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34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 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 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 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 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 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 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 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1991 年第 5 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 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 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 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 1 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4 分)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8 分)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2 分) (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 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2 分)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2 分) 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 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 发展。(3 分) 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2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 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 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3 分) 评分标准: 一等(8~10 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6~8 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 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点拨】 【结束】 132.(2011 年 9 月豫南九校联考 26 题)(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 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 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 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 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 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 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 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1991 年第 5 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 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 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 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 1 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6 分)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6 分)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 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6 分)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2 分)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 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 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4 分) 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2 分)浓浓的亲 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 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 的一种障碍。(4 分) ( 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点拨】第一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二问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 以及宗法制的影响展开评论。 【结束】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7 小题,共 0 分) 1.(2011 年 9 月皖南八校联考 2 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 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2.(2011 年 11 月潍坊市三县期中 1 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 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 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3.(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19 题)《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④要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8 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 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5.(2011 年 10 月安溪一中统练 1 题)“(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 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6.(2011 年 10 月惠州市调研 12 题)《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 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7.(2011 年 10 月平顶山一模 24 题)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 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 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3 题)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 读史书的毛泽东。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 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6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10.(2011 年 11 月襄阳市四校期中 1 题)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 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11.(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3 题)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 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2.(2011 年 12 月安徽名校模拟 3 题)“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 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 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 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4.(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4 题)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 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皇帝地位的独尊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15.(2011 年 11 月滨州期中 2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 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 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16.(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7 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 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2011 年 11 月慈溪市期中 3 题)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 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8.(2011 年 10 月三明一中段考 2 题)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 琅琊等郡,当时在现济宁地区设任城县,隶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任城县令 D.济宁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19.(2011 年 9 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 2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 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 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20.(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2 题)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 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形成君臣等级 B.确立皇权至上 C.保证皇位世袭 D.维护君主专制 21.(2011 年 12 月衡阳市六校联考 2 题)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 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 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9 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 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29 题)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 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4.(2011 年 10 月陕师大附中月考 2 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是,上大夫 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25.(2011 年 11 月荆州市质检 2 题)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26.(2012 年 1 月太原市期末 2 题)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 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说明秦始皇( ) A.认为分封制不利统治 B.认为自己功勋盖世 C.准备推行郡国并行制 D.主张实行严刑酷法 27.(2011 年 11 月辽南协作体期中 2 题)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 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28.(2012 年 1 月厦门市期末 1 题)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 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 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9.(2012 年 1 月杭州市一模 2 题)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 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 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 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30.(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3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 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 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1.(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7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 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32.(2011 年 10 月汕尾市一模 12 题)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 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 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 33.(2012 年 1 月揭阳市期末 12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上述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设立中外朝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4.(2012 年 2 月济南月考 1 题)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 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 何以相救哉?”此大臣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 35.(2011 年 11 月泉州一中期中 6 题)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征∶ 国家以法令规范人民;政府 编列户籍,有效掌握税收; 官员由中央派任;中央与地方藉文书传递讯息。这些特征与下 列何者有关? A.周公制礼作乐 B.秦汉推行郡县 C.欧洲实施封建 D.印度种姓制度 36.(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16 题)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 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宗法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37.(2011 年 10 月湖北鄂州摸底 14 题)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 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记载应该 引自( )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汉书·武帝纪》 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 D.《元史·地理志》 38.(2011 年 9 月吉林市高三摸底 2 题)《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 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39.(2012 年 1 月日照市期末 2 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 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 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 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40.(2011 年 9 月唐山市摸底 24 题)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 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 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41.(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1 题)“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 不中呈不得休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D.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每天的奏折。 42.(2011 年 10 月福建四地六校 25 题)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立石琅琊,称“六 合之内,皇帝之土。西徙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规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 B.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C.蒙古大漠也受秦朝统治 D.反映了国家的大一统 43.(2011 年 10 月诸城市月考 1 题)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 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是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4.(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7 题)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 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 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 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 不解”是因为“巨变”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45.(2011 年 12 月湖南四市九校 3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 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 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 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46.(2011 年 12 月三门峡市调研 1 题)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 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 四会、龙川、博罗 4 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 述错误的是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47.(2011 年 9 月兖州摸底 1 题)《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48.(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6 题)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 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9.(2011 年 12 月山西诊断 2 题)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 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右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 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 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 50.(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5 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51.(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17 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 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 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所描述的时代应该是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唐朝 52.(2011 年 9 月温州八校联考 1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 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 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 转向“家天下” 53.(2011 年 11 月慈溪市期中 2 题)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 信。 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睦(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 历史信息包括: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书法篆刻艺术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4.(2011 年 9 月山西省诊断 2 题)《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 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 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 2000 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在此,作者肯 定的是( )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55.(2011 年 10 月陕师大附中月考 2 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是,上大夫 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56.(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4题)下图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 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57.(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3题)《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 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58.(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19 题)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 忙,除了归纳整理各位大臣的奏章外,还负责执法或监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 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59.(2011 年 9 月安徽泗县高三质检 2 题)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 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60.(2012 年 1 月湖州市期末 2 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 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 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61.(2011 年 12 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 4 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 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 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62.(2011 年 11 月广东六校联考 3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 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 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63.(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0 题)公元前 3 世纪晚期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秦统一 中国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这一制度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科技的不断创新 B.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C.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 D.发达的对外贸易 6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65.(2011 年 10 月安溪一中统练 3 题)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 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 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 你不能同意的观点是( ) A.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 B.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C.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 D.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 66.(2011 年 9 月扬州市调研 2 题)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 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 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 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67.(2011 年 11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2 题)下列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①体现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组织 ②“三公”朝议军国大事,彼此牵制 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 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68.(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6 题)秦朝实际负责管理、控制军事的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皇帝 69.(2011 年 11 月赣州十一县期中 3 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 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70.(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4 题)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 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 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权力高度集中 D.严格的等级制度 71.(2012 年 1 月永州市一模 1 题)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 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 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 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72.(2012 年 1 月潮州市期末 12 题)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3.(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1 题)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 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用法家思想治国 74.(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2 题)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 远的历史影响是①建立了秦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 族的凝聚力 ④利于郡县制度的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5.(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6 题)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 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秦朝开创的制度为后世沿用 76.(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12 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道:“他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诸侯国)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 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 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材料中的“他”是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77.(2011 年 10 月湖北鄂州摸底 15 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 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0 分) 78.(2012 年 2 月温州一模 38 题)(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 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 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 主。……今入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 年 11 月 10 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 统一前提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 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8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统一、联邦之 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10 分)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 5)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 策失误。A 选不能体现,CD 项说法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 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2011 年全国大纲卷第 19 题类似。 3.D 4.D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 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严禁老百姓僭越。 5.D 6.A 解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222),就下令修筑以咸阳 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 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郡县制是中央 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 道的畅通。 7.B 8.B 9.A 10.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央对地方如何控制和对材料叙述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材料可知是通 过借助地方官吏来贯彻政令控制,容易误认作考查郡县制。从材料汉代官吏须将皇帝的诏书 在乡亭的墙壁公布,使老百姓都能了解到,反映了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AC 项说法明显与本题不符合,B 项说法皇帝不可能实现直接统治人民。本题选 D 项。 11.C 解析:主要是比较这两种制度的区别。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是与 宗法制紧密联系的,强调血缘宗族,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独立性,享有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可 世袭,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反郡县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任期,有利于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所以选 C。 12.B 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巾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 20 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 此题最大干扰项为 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 13.C 14.B 解析:考察皇帝制度的特点。这些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皇帝独有的,体现了皇帝的独 尊。而 C 项看不出不断强化这种趋势;A,D 不是实质。 15.D 16.C 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和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 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 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本题选 C 项,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 17.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材料中“封建政治”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指郡 县制。根据所学,A 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 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 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集中;D 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主要在奴隶制时期。本题选 B 项, 分封制的重要特点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重要特点是官僚政治。 18.D 19.D 解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标志历史事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裂割据 向统一王朝转型,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 可知,ABC 三项都在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排除;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启开始, 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D。 20.D 21.D 解析:本题考查涉及知识点较多,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秦灭亡的主要原因等,根据所 学,第①项错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第③项错误,元代在全国设十个行省, 秦朝设三十六郡(有多种说法)。本题选 D 项。 22.C 解析:本题通过“四方古印文”来考查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实行的措施。联系各选项,结 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本题选 C 项。 23.A 24.A 解析:“……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大意是:辅助 君王战胜敌人的功臣中,官位为上大夫的封赏一县,下大夫封赏一郡,普通士人封赏田地十 万亩,平常老百姓的话,使其生产买卖顺心如意。这体现的是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其结果 是封建贵族无军功无法受爵,直接冲击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本题选 A 项。B 项说法错误, 材料中县级别高于郡;C 项察举制是官员选拔制度与本则材料无关;D 项恰恰使血缘政治隶 属关系被削弱。 25.B 解析:在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各级官僚都由贵族世代世袭, 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后,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故改变世禄世卿制为选贤 任能制,应选 B。A 是现象未能说明本质,C 项只能说明加强了君主专制,未能说明“公天 下”,而 D 项为察举制,从汉朝开始实施。 26.A 解析: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认为因为有分封侯王导致战争不断,人民困 苦不堪,即分封制不利于统治,故他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7.B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从材料可看出,秦朝的宰相赵高,为了试探大 臣对他的忠诚与否,故意牵一头鹿到朝廷而说事马,趋附赵高的大臣都一致对其敷衍,而群 臣中没有人支持皇帝秦二世,说明丞相的势力高于皇帝,君权受到威胁。 28.B 解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 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 项说法与材料 无关联;C 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 B 项。 29.A 解析:本题考查秦代郡县制的意义。从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以看出秦 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血缘政治;郡县制 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的是官僚政治,故 A 正确。 30.B 解析:通过董仲舒思想来考查材料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能力。抓住题干的主旨:大一统,那 么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不能选 ACD 项,A 项是郡县制,C 项是皇帝制度, D 项封建户籍制度,这些都是西周时代没有的,排除。 31.B 32.C 解析:材料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考察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关键信息:“官 吏不能世袭”“皇帝”“俸禄”“首先”可以判断是秦朝。 33.D 34.A 35.B 36.C 37.A 38.C 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反映的是秦始皇加强中央政府权力,C 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39.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 字的避讳,所以 A 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任何爱幼的 体现,故 B 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故 D 项不正确;回避制度强 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 C 项正确。 40.C 41.C 42.C 解析:本题可根据对秦朝疆域的掌握来排除 C 项,当时秦的疆域北至河套、阴山、辽东一带。 43.B 44.D 解析:通过对材料分析,“巨变”指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最主要的 礼乐制度,儒学一直来推崇周礼,秦废除分封制对儒家学派产生了沉重冲击。联系各选项,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的原因应是分封制的废除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选 D 项,其他 A 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与题意无必然联系;B 项说法本身不成立;C 项说法所学知识中 未体现。 45.D 解析:主要是考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关键信息是:时间“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 约三百年”即封建帝制的确立;而 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是在夏朝时期,故排除。 46.B 解析:考查秦郡县制。任嚣是郡尉,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因“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 设郡守”,说明其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县级的县令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因此,ACD 说法正确;B 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下不再分封、不能世袭。 47.B 48.D 49.C 解析: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秦朝完成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地方确立郡县制,题中“南郡侯印”涉及地方行政制度,而未涉及官吏相互牵 制、分封制、选拔官吏的问题,选择 C 项。 50.D 51.C 52.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时间阶段“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分析,D 项 是在夏朝时期,不属于这一时间阶段。A 项的体现是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B 项的体现是秦 始皇统一六国,C 项的体现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53.C 解析:材料中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①正确;铜 制虎符上的文字,可联系到书法篆刻艺术,②正确;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秦代 的治金铸造技术水平,③正确;阳陵为秦之郡名,今陕西高陵县,并不能反映秦当时的民族 关系,④排除。 54.B 解析:秦始皇的传至千秋万代的国家制度,就是开创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整个 中国封建社会 2000 多年。 55.A 解析:“……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大意是:辅助 君王战胜敌人的功臣中,官位为上大夫的封赏一县,下大夫封赏一郡,普通士人封赏田地十 万亩,平常老百姓的话,使其生产买卖顺心如意。这体现的是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其结果 是封建贵族无军功无法受爵,直接冲击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本题选 A 项。B 项说法错误, 材料中县级别高于郡;C 项察举制是官员选拔制度与本则材料无关;D 项恰恰使血缘政治隶 属关系被削弱。 56.A 解析: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能力。“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意为四海皆臣服,旨在对秦统一的歌功颂德。 57.B 解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 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B。 58.B 59.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为了 对付自然灾害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我国古代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采取的是中央 集权制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 60.B 解析:考查对秦始皇功绩的理解。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 61.B 62.D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 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 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 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 A 项。秦朝郡 县制的确立,使得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A 说法正确;铁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说法正确;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秦最终实现统一,故 B 说法正确。因此 A、B、C 可以 排除。 63.B 64.B 65.A 66.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 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 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 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67.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制。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时可用排除法,④ 错误,因为“三公”是中央官员,不直接治理地方;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以皇帝为尊,下有 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 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三公”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保证皇帝大权 独揽,故①②③的表述都符合史实,是正确的。 68.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和皇帝制度。其中三公:太尉管理;协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负责监察,并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但由于秦始皇的权力欲望特别强,在秦朝 实际政治生活中太尉是虚设,军事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 69.B 70.C 71.D 72.A 73.C 74.B 75.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 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沿用秦朝的制度。 76.A 77.B 二、非选择题 78.(1)分土建邦(封邦建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 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 分)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 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6 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社会史观,反 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等对历史的主宰。(2 分)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或中华民国建立),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 权利(或《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或人民认 识到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地国家的主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 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公开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 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思想。(10 分,答 5 点即得满分) 必修一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6 小题,共 0 分) 1.(2011 年 11 月临沂市期中 2 题)“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 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下列哪一制度促成了这一现象?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2.(2011 年 11 月潍坊三县期中 3 题)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 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 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3.(2011 年 10 月台州市四校联考 4 题)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 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 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从材料“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来选拔的制度。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 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 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结束】 4.(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5 题)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 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答案】A 【点拨】 【结束】 5.(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4 题)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 A.地方监察制度 B.地方行政制度 C.选官制度 D.户籍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6.(2012 年 1 月长沙一模 2 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 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点拨】 【结束】 7.(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23 题)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 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 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知识①项正确;第②项 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③项正确,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于宋朝;第④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 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制约君主专制。排除④后可得出正确答案。 【结束】 8.(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6 题)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 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答案】B 【点拨】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 制度本身的优点,而 A 是它的形成;D 是它的作用。B、C 比较 B 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 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结束】 9.(2012 年 1 月乌鲁木齐市一模 2 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 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 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结束】 10.(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25 题)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 响了中国近 2000 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回答本题“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 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 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题选 C 项。 【结束】 11.(2011 年 10 月福建四地六校 4 题)《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 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 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答案】D 【点拨】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 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 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 项 ABC 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 D 项。 【结束】 12.(2012 年 1 月池州市一模 13 题)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答案】B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 虽称藩 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 B 项。 【结束】 13.(2012 年 1 月宝鸡市一模 25 题)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 A.皇帝权力 B.独尊儒术 C.地方建制 D.中央机构 【答案】C 【点拨】 【结束】 14.(2011 年 10 月平顶山一模 26 题)《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 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 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C 【点拨】 【结束】 15.(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2 题)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 【答案】B 【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此题干简单,难度也小,主要是仔细审题,注意限制词: 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主要是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制中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它把相权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的作用,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 央机构,但并不能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因此,ACD 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确的,但 因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就为 B。 【结束】 16.(2011 年 11 月福州三中月考 4 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 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 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点拨】 【结束】 17.(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11 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B 【点拨】 【结束】 18.(2011 年 10 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 12 题)《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 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 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这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 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点拨】 【结束】 19.(2012 年 1 月济宁质检 5 题)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 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点拨】 【结束】 20.(2011 年 10 月温州十校联合体 3 题)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 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 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点拨】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 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 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 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结束】 21.(2011 年 10 月淄博一中检测 1 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D 【点拨】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属于君权与相权关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与题干“封 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不符合,故③④不正确。 【结束】 22.(2012 年 1 月扬州市期末 4 题)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 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 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答案】D 【点拨】 【结束】 23.(2012 年 1 月茂名市一模 12 题)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 共计 13 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 D.通判 【答案】B 【点拨】考察中国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 由材料信息“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监察”可 以判断为考察的是地方的监察官员,符合的为 B。 【结束】 24.(2011 年 11 月晋中市联考 4 题)《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 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 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 “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 反对改察举之制,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故 A 正确。 【结束】 25.(2011 年 12 月湖北八校联考 25 题)(新唐书卷 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 世, 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 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①枢密院 ②三司 ③行省制 ④通判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③④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②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结束】 26.(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30 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 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 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27.(2011 年 11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3 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帝诏令文 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 “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 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根据材料分析,“孝悌有闻”、“德 行敦厚”、“结义可称”……说明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 从十科来看,涵盖范围广泛,是对以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故选 B。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 员是隋文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考 察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D 不选;从材料看,科举制尚未正式形成,故 C 选项“科举制 度进一步完善”更不正确。 【结束】 28.(2012 年 1 月九江市一模 2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 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 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点拨】 【结束】 29.(2012年1月湛江市一模13题)《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 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B 【点拨】 【结束】 30.(2012 年 1 月南通市期末 2 题)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 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 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中“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 有足够的学养” 等可知选择 B 项科举制。 【结束】 31.(2011 年 11 月广东六校联合体 13 题)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 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 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武帝建立内朝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答案】A 【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 【结束】 32.(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5 题)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 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33.(2012 年 1 月宿州市一模 3 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 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 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 B。 【结束】 34.(2011 年 10 月三明一中段考 3 题)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 丞相。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权力的制衡 C.相权威胁皇权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点拨】 【结束】 35.(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9 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点拨】主要是考察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 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 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察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结束】 36.(2012 年 1 月江门调研 13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 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 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 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 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结束】 37.(2011 年 11 月蚌埠市期中 14 题)“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 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亲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D 【点拨】 【结束】 38.(2012 年 1 月蛙埠市一模 1 题)某中央官员在忆及其早年入仕经历时说,他顺利通过礼 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 佐。据此判断该官员可能身处哪一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答案】B 【点拨】 【结束】 39.(2012 年 2 月桐乡模拟 12 题)《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 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答案】B 【点拨】 【结束】 40.(2011 年 9 月温州八校联考 2 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 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 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 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 BD。C 项说的不具体,当今 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 【结束】 41.(2012 年 2 月江苏百校联考 4 题)《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 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 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反映了 ①封建化 加速 ②郡县制度是创新 ③开创了行省制度 ④存在民族矛盾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考查材料解读能力,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与问题。“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 体现了封建化;在外者,则有行省,体现了行省制度的开创;官员任命“位有常员,其长则 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体现的是民族矛盾,蒙古族对其他民族的压迫。 【结束】 42.(2011 年 10 月湖北鄂州摸底 16 题)《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 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 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 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弊大于利 C.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D.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答案】C 【点拨】 【结束】 43.(2012 年 1 月湖州市期末 1 题)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 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答案】D 【点拨】考察对选官制度的理解。A、B 明显正确。由“试科目不合时用”可知 C 也正确。 而 D 门阀举荐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它不是一种考试制度。 【结束】 44.(2011 年 10 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 7 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 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 A.独裁政治 B.分权政治 C.官僚政治 D.贵族政治 【答案】C 【点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结合所学知识, 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秦朝之前是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权力,是贵族政治,秦朝在全国 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结束】 45.(2012 年 1 月九江市一模 1 题)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 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 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点拨】 【结束】 46.(2011 年 11 月赣州十一县期中 4 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 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点拨】 【结束】 47.(2011 年 9 月豫南九校联考 8 题)《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 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 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 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 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点拨】第一则材料说明了科举被废止的时代里士人的职业取向,从职业取向以及第二则材 料社会阶层的划分可以看出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结束】 48.(2012 年 1 月合肥市一模 1 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 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 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答案】C 【点拨】 【结束】 49.(2011 年 11 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 4 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 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点拨】 【结束】 50.(2011 年 10 月淮安联考 3 题)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 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 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 )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C.行省、路、府、州、县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D.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答案】B 【点拨】 【结束】 51.(2011 年 12 月衡阳市六校联考 3 题)“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 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 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因政务繁杂,任用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内阁协 助处理政务。本题中“中级官员”指内阁官员,内阁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处理政务。 【结束】 52.(2011 年 11 月广东六校联考 1 题)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 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A 【点拨】选自 2011 年高考上海卷,本题考查了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历 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 题的产生。B、C、D 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本题 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 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结果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 三项,都使 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结束】 53.(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3 题)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 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 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 【结束】 54.(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6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 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 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行省是行中 书省的简称,即代行中书省职权,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权利受 中央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排除 C、D。而材料中强调若遇紧急情况,如一一禀报,恐 误事,所以授予行省长官紧急事务处置权。故选 B。 【结束】 55.(2011 年 11 月山东冠县诊断 3 题)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开始,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 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实行科举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D.设置中书门下机构 【答案】C 【点拨】 【结束】 56.(2012 年 1 月合肥市一模 3 题)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 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 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 A.人事权与司法权 B.人事权与兵权 C.司法权与财权 D.兵权与财权 【答案】A 【点拨】 【结束】 57.(2012 年 1 月龙岩市质检 3 题)宋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官员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 当时选官制度推行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 【结束】 58.(2011 年 9 月江西六校联考 2 题)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 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 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古化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 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 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 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队监察、且此时的 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 AB 项,D 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概全。中书草拟政令、 门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 处于枢纽地位,选择 C 项。 【结束】 59.(2011 年 12 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 11 题)在 16 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 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 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 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 B.科举选官 C.中枢决策 D.律令刑狱 【答案】B 【点拨】 【结束】 60.(2012 年 1 月马鞍山市一模 13 题)2011 年 8 月 22 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 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点拨】A 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 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 威胁;C 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正确。 【结束】 61.(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13 题)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 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 B.汉武帝设置中朝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答案】A 【点拨】根据所学,BCD 三项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施,A 项说法 错误较为明显,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由丞相统领,不存在削弱丞相地位的情况。 【结束】 62.(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6 题)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 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D 【点拨】 【结束】 63.(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8 题)《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 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 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 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 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点拨】 【结束】 64.(2011 年 9 月吉林市高三摸底 5 题)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 A.中书省、中书省 B.中书门下、中书省 C.尚书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 【答案】B 【点拨】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 【结束】 65.(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30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 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 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 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 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本题钱 穆先生主要针对行省制度进行评价。 【结束】 66.(2012 年 1 月石家庄一模 2 题)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 128 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答案】A 【点拨】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 了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 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选择 A 项。 【结束】 67.(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4 题)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 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 宋太祖以后 “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 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答案】A 【点拨】 【结束】 68.(2012 年 1 月宁波市期末 2 题)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 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答案】C 【点拨】 【结束】 69.(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7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 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 项说法太过绝对,九品中正制在最初确实举荐了 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 【结束】 70.(2011 年 10 月温州十校联合体 2 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 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D 【点拨】材料信息即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 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 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结束】 71.(2012 年 1 月厦门市期末 4 题)图 1 反映了中国古代 A.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B.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 C.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D.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B 【点拨】从秦至清,跨越近 2000 多年,根据所学,A 项君主专制在清雍正帝达到顶峰,与 曲线不符;B 项农业生产在古代有起落,而曲线没有反映;D 项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没有出 现高度集中的情况,清后期也没有出现危机,与曲线不符。本题应选 B 项,曲线反映了封建 社会的发展趋势,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封建统治者通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各种措施来巩固统治。 【结束】 72.(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5 题)2010 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 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 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B 【点拨】 【结束】 73.(2011 年 9 月福州三中月考 3 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点拨】 【结束】 74.(2012 年 1 月台州市期末 2 题)“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 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汉朝对秦朝“有所损益”的措施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设立中朝 ③实行刺史制 ④实行皇帝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 【结束】 75.(2011 年 11 月滨州期中 4 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 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 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点拨】 【结束】 76.(2012 年 1 月汕头期末 14 题)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 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 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 【结束】 77.(2011 年 12 月广州调研 14 题)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份,清代史学家赵翼评 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该政权 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权更迭。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后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汉初 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故选 C。 【结束】 78.(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21 题)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 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B 【点拨】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而元代在中央只有中 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 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 治者所有。本题选 B。 【结束】 79.(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5题)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 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劝,加强皇权, 黄泉不可能削弱,故排除 A 和 C。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唐中宗 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具有民主性质, 排除 B。故选 D。 【结束】 80.(2011 年 9 月武汉市新起点调研 3 题)右图显示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在青藏高原没置机 构加强统治。这个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教材插图的掌握和理解,根据所学,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 和青海等地。本题选 C 项。 【结束】 81.(2012年1月云浮市一模13题)《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 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B 【点拨】 【结束】 82.(2011年11月禹州一模1题)《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 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A.世袭制 B.察举制 C. 军功爵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上判断。材料摘自《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世袭制是战国以前,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是汉时期选官制度,故 B 正确。本题容易误从“累世 宠贵”而选世袭制。 【结束】 83.(2012 年 1 月石家庄一模 3 题)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 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 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 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 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点拨】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 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 A 项。B 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结束】 84.(2012 年 1 月永州市一模 6 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 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点拨】 【结束】 85.(2012 年 1 月临沂市期末 3 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 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D 【点拨】 【结束】 86.(2011 年 10 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 6 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 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点拨】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隋及初唐时、突破性进展。A 项错误于“独立施 政”;B 项是应是在宋代时期;D 项是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分工明确,但又有合作,相互牵制,C 项正确。 【结束】 87.(2011 年 9 月安徽泗县高三质检 3 题)中国古代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共有 17 人“连 中三元”,其中宋朝占了 6 人,这里的“连中三元”所参加的考试依次是指( ) A.院试、乡试、会试 B.乡试、会试、殿试 C.会试、院试、殿试 D.殿试、会试、院试 【答案】B 【点拨】根据相关所学,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 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结束】 88.(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8 题)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 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 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答案】A 【点拨】 【结束】 89.(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4 题)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 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对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答案】C 【点拨】考查科举制度知识。此题表格类型选择题,关键要读懂表格、分析并获取信息,考 查分析、归纳等能力。从表格中可知比较项为初试、二试和三试,比较分析明经与进士的异 同点,选出正确选项。从初试比较项反映明经与进士两科内容要求是相同的,即儒家著作; 二试两科就存在差异,明经为口答诸经大义十条,而进士则写文章,但都是考查考生的文学 素养;三试两科同是一答一写,但数量上不同,都是考查考生处理时务的能力。从以上分析 可知,A 说法错误,因三试中要求答时务策与作对务策;从初试中了解到两科都是强调要求 研读儒家著作,所以 B 项错误,而 D 项材料并不能反映,排除;两科从初试的记忆到二试 的作诗赋再到三试的时务策说明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C 项正确。 【结束】 90.(2011 年 10 月保定市摸底 4 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 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B 【点拨】解析:本题考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 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 【结束】 91.(2011 年 12 月晋中四校联考 2 题)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 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 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奏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园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③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92.(2011 年 12 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4 题)嘉定二年(1210 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 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 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 C 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 【结束】 93.(2011 年 9 月湛江调研 2 题)“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 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 【答案】B 【点拨】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 为秦朝的史实; C 属于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 为明朝的史实;只有 B 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 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即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故为既有继承又有创 新。故正确答案为 B. 【结束】 94.(2011 年 10 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 2 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 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 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答案】C 【点拨】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 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结束】 95.(2011 年 11 月沧州市质检 2 题)它“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 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下列现象与材料所述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答案】D 【点拨】考查科举制的影响。题干是叙述科举制的影响,需考生从选项中论证题干观点的有 力材料。A 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 项为察举制;C 项为九品中正制;D 项为科举制。 【结束】 96.(2011 年 9 月扬州市调研 1 题)图 1 和图 2 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 政管理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答案】A 【点拨】本题较容易判断,图 1 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 2 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 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 A 项。 【结束】 97.(2012 年 1 月中山市期末 1 题)“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 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点拨】 【结束】 98.(2012 年 1 月韶关一模 13 题)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 央)”成为唐中期后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其本质说明 A.郡县制的开始 B.刺史制的完善 C.科举制的缺陷 D.中书门下制的实行 【答案】C 【点拨】 【结束】 99.(2011 年 11 月晋中市联考 5 题)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 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 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 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 B 正确。 【结束】 100.(2011 年 9 月福州三中月考 1 题)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D 【点拨】 【结束】 101.(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7 题)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 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答案】D 【点拨】 【结束】 102.(2011 年 12 月北京顺义区 3 题)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 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清只能“跪奏笔录”,这反映的问 题是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3.(2011 年 11 月福州三中月考 3 题)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 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4.(2011 年 10 月潮汕两市期中联考 13 题)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 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5.(2012 年 1 月南京、盐城一模 3 题)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 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 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 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 B 项反映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 项反映的是察举制;D 项反映的是明清时 期的八股取士制度。 【结束】 106.(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9 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 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更严重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 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实行“推恩 令”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的,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选择 C 项。 【结束】 107.(2011 年 9 月吉林市高三摸底 4 题)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 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 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公平竞争”。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 【结束】 108.(2012 年 1 月黄山市一模 3 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 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 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 B。 【结束】 109.(2011 年 10 月四川南充市调研 16 题)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 化,它主要反映了( )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 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 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 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点拨】 【结束】 110.(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6 题)从秦汉时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再到明清时候的内阁制和军机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说明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B.皇权的不断削弱 C.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合理化 D.在封建社会中出现了民主的萌芽 【答案】A 【点拨】 【结束】 111.(2012 年 1 月宿州市一模 3 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 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2.(2012 年 2 月信阳市二模 1 题)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虽还在一些地方进行战争, 但一纸开科取士的诏令却发到了许多州县。时人云:“开科取土,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 而从逆之念自息。”在当时一些人看来,清朝进行科举考试主要是着眼于 A.扩大官吏来源 B.缓和社会矛盾 C.配合统一战争 D.继承前朝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3.(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12 题)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 ②有利于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③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对隋唐的政治影响深远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封 建君主统治时期,始终是君主专制,皇帝把握着决策权,故应排除①,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 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故应排除③,此题应该选择 B。 【结束】 114.(2011 年 9 月福州三中月考 2 题)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 代。这主要是因为( )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5.(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8 题)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 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 ) 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D 【点拨】“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 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 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结束】 116.(2012 年 2 月温州一模 15 题)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 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点拨】 【结束】 117.(2011 年 12 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 1 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 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答案】B 【点拨】主要是考察九品中正制。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 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 B。 【结束】 118.(2011 年 10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3 题)“……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 个高约 2 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 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 【答案】B 【点拨】皇帝座位高高在上,主要体现是皇权至上的原则,选择 B 项。 【结束】 119.(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15 题)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 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 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 B 项。 【结束】 120.(2011 年 11 月北京朝阳区期中 16 题)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121.(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9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 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点拨】 【结束】 122.(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5 题) 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 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 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 A.分封同姓王 B.实行刺史制度 C.实行察举制 D.建立中朝制度 【答案】A 【点拨】考察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材料总结秦亡的教训是:“窃自号为皇帝, 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即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汉初 在郡县基础上分封同姓王。 【结束】 123.(2011 年 12 月广东百校联考 14 题)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 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知人善任 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D.分化事权 【答案】A 【点拨】整个材料的关键点是:“文士也”再联系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反映 的“重文轻武”;B、D 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C 太绝对。 【结束】 124.(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17 题)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 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答案】A 【点拨】本题 BCD 三项与史实不符,较容易排除。根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外 危机,人们迫切希望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富强道路,而科举制不能适应这些需要,不能培养 实用的人才,必然被历史淘汰,1905 年科举制被废止。 【结束】 125.(2012 年 1 月太原市期末 3 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 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 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答案】D 【点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中国古代的君主为加强君主专制往往采用分化 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正如材料“用一人……而又用一”、“ 行一事……而又设一事”,结 果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却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 【结束】 126.(2011 年 9 月山西省诊断 3 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 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点拨】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 D 是错误的;AB 与题意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 参政的机会。 【结束】 127.(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38 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答案】A 【点拨】 【结束】 128.(2011 年 10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4 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 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择 D 项科举制。 【结束】 129.(2011 年 10 月安丘市检测 3 题)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 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 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130.(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3 题)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 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D 【点拨】本题为图片类型选择题,考查行省制知识点。本题解题的关键不在于分析图片信息, 而快捷有效解题应是注意题干中的“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显然是考查地方行政制 度(行省制),行省制创制于元朝,从四个选项中,元朝后面的朝代只有一个,即 D 项明朝, 所以正确选项为 D。 【结束】 131.(2011 年 11 月赣州十一县期中 5 题)“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 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 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 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 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132.(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23 题)汉初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 矛盾甚至尖锐对抗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D. 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答案】C 【点拨】 【结束】 133.(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7 题)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 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点拨】这三者比较,必须找准比较点。只有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扩大了统治基础;财产等级制度取代原有的血缘等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扩大 了统治基础;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出现的,是法律能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 有人,所以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 B 项是共同的作用。 【结束】 134.(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18 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 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答案】A 【点拨】北宋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本题选 A 项。 【结束】 135.(2011 年 12 月北京昌平区月考 18 题)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所示 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C 【点拨】 【结束】 136.(2011 年 11 月信阳市调研 2 题)《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 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 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 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D 【点拨】 【结束】 137.(2011 年 10 月大同市调研 3 题)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 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 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和所学史实 A 项反映的是行政权 的分离;C 项反映的是分割军权;D 项反映的也是分割丞相的军权;只有 B 项表明中央和 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符合要求。 【结束】 138.(2011 年 11 月滨州期中 3 题)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 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 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点拨】 【结束】 139.(2012 年 1 月惠州调研 13 题)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 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 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答案】B 【点拨】考察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 B。 【结束】 140.(2011 年 9 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 3 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 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 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点拨】考查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本题解题在于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注意限制词:主要说 明。ACD 三项题干中无从体现,关键句: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 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由现象了解其本质,则是 唐进士科地位重,为世人敬仰。 【结束】 141.(2012 年 2 月济南月考 2 题)“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 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142.(2012 年 1 月绍兴市期末 7 题)下图“秀才看榜图”是明清时期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主要是因为 A.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朝廷用考试扩大其统治基础 C.商品经济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D.读书考试是做官的重要途径 【答案】D 【点拨】考查科举制。“秀才看榜图”成为明清时期的常见社会现象,反映出科举制在人民 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原因就在于这是人民进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选 D。 【结束】 143.(2011 年 12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1 题)《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 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 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了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汉武帝时诸侯国问题越来越,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来解决诸侯国问题。“推恩 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 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结束】 144.(2011 年 10 月山西二诊 2 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 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 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答案】C 【点拨】考查科举制。科举制自隋唐至清,从这段历史可知科举制在缓和民族矛盾、防止证 券颠覆方面是没有效果的。材料中的“唯一没有被动摇”、“唯一能维持”反映了稳定性;“持 续”反映了延续性,选择 C 项。 【结束】 145.(2011 年 9 月南京市学情调研 2 题)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 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 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点拨】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 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 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 【结束】 146.(2011 年 10 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 5 题)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答案】B 【点拨】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从图中的尚书令、侍中和常侍属于中朝,而三公九卿属于外 朝,即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也即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此制应始于汉武帝。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共 0 分) 147.(2011 年 11 月浙江调研 38 题)(26 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 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 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 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 年初的一天,有位 80 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 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 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 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 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 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 并概括其趋势。(10 分)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 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 分) 【答案】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 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 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 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 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 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 分)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 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 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 的里程碑。(4 分)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对近 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 见礼节的演变:坐着→站着→跪着,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第二 问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 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设军机处等。第三问主要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通过 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迈出重要一 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本题从礼仪入手,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 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第 1 问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概括分 析材料一来获知,本质问题主要指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第 2 问是常见题, 根据所学回答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趋势主要指君权逐渐强化,相权 逐渐削弱。第 3 问需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及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结束】 148.(2011 年 10 月保定市摸底 25 题)(16 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 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 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 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 年)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 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4 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理由。(3 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科举考试的相反态度,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认识。(9 分) 【答案】 (1)增设了近代科技的教育内容,《四书》和《五经》等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所 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的旧教育根深蒂固,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近代化人才。(4 分) (2)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相对举荐制度更加公平严格,培养了大批人才,赞成科举考试。 (3 分) (3)材料二侧重从科考内容(科目)加以批评,主张废除科举考试。材料三侧重科考制度 的公平性给予肯定。(3 分) 科举考试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 率创造了条件,考试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3 分) 近代以来,随着对科技人才的需要,考试科目的陈旧,科考做官的思想阻碍了新式人 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3 分) 【点拨】 (1)本题考察近代教育选拔制度。材料一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 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二中 “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 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回答。 (2)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人才辈出”回答,第二问可以 言之有理回答。 (3)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问,从材料二“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 弃举人、进士之荣途”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回答。第二问, 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结束】 149.(2012 年 1 月无锡市期末 21 题)(13 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 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 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 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5 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 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 分) 【答案】 (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每点 1 分,共 2 分) 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 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每点 1 分,共 2 分)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任答 l 点,1 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每 最 1 分,共 3 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每点 1 分,共 3 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 分)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 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 虑。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三问隋朝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 加以概括。第四问趋势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 【结束】 150.(2012 年 1 月西安市一模 41 题)(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Elman) 说:“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 1905 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 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 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 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 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 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 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12 分) 【答案】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步:提炼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得 4 分; 第二步:阐述自己 对该观点的看法,得 4 分; 第三步:结合史实说明自己观点,得 4 分。 【点拨】考察对科举制的评价。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材料就是 首先要领会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最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键信息是:“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 东西都要废除”“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 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束】 151.(2011 年 10 月温州十校联合体 25 题)(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 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 灵”,来为自己壮胆。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 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学而优则仕”。 ——以上均摘编自叶廷芳《18 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 否定上帝的口号”的社会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从 选官标准和推行的年代两方面比较中国古代“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不 同。(8 分) 【答案】 (1)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基督教势力强大,神权处于 绝对统治地位;人文主义者对教会势力抱和解态度。(每点 2 分,答对 2 点给 4 分) (2)时代精神:反对贵族特权,主张民主平等。(2分) 不同:(楷体字每格1分)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选官标 准 贵族,血缘关系 品德与才能→门第 才能(文才) 推行年 代 先秦 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点拨】(1)从当时资产阶级和基督教力量对比和人文主义者自身的思想特征角度思考回答。 (2)从材料二中“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可知百科全书派反对贵族特权,从“每个人靠自 己的本事”可知百科全书派主张平等。据此回答“时代精神”。回忆教材基础知识回答第二 问。 【结束】 152.(2011 年 10 月淮安联考 26 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 前 622 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 529 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 二十七年(公元前 493 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 十二年(公元前 447 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41 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 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3 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 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 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 元前 106 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材料四 元初,置中书省与 11 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 年(公元 1277 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 5 县。 ——安徽文化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 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2 分) 【答案】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 分) (2)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6 分) (3)关键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省制开端。(3 分)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 分) 【点拨】 【结束】 153.(2011 年 12 月襄阳调研 40 题)(25 分)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 史》 材料一 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 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 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们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 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 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三 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 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 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后来,公元前 127 年时, 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 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1)材料一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5 分) (2)材料二是什么制度?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这种制度?(10 分) (3)材料三中汉高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请说明原因。(10 分) 【答案】 (1)分封制。影响: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 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5 分) (2)郡县制。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评价: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10 分) (3)郡国并行制。原因:一方面,“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西 汉在总结秦朝早亡的教训时,认为是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结果,所以部分的恢复了 封国制。(10 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考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问比较简单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即可。(2)问从材料可 以看出是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评价要结合中央集权的建立分析概括。 (3)问考察汉初的地方制度。即郡国并行制。原因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一是沿袭前朝 而是吸取教训。 【结束】 154.(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31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 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 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 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 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 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5分﹚ 材料二: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 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⑵ 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5分﹚ 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 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 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 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 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⑶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3分﹚ ① ② ③ 【答案】 (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分﹚ 历 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分﹚ ⑵.并不矛盾。﹙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 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 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 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2分﹚ ⑶、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 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1)问,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 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 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 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 (2)问主要是考察科举制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科举制一开始确 实在选拔人才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参与了政治;应该肯定。 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奴才,所以应否定。 (3)问考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 察了西汉、北宋及元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 【结束】 155.(2011 年 10 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 26 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 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 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 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 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 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 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 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 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分) 【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 官名。(2 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3 分)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6 分)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2 分) 【点拨】第一问先秦时期指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要找到其不同,据材料信息“当时的 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 名”来归纳即可。 第二问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 第三问考察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回顾所学即可。 【结束】 156.(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36 题)(21 分)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 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8 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 分)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4 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5 分)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2 分) 【答案】 (1)分封制。(2 分)特点:周武王和周成王两次分封;地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2 分)影响: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区域。(4 分) (2)实行郡县制度。(2 分)特点:建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血缘政治被官僚政 治所取代。(4 分) (3)行省制度,中书省辖地,宣政院。(3 分)特点:因地制宜。(2 分) (4)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2 分) 【点拨】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分封制的特点 和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 2 问考查了郡县制及其特点。第 3 问考查元代地方管辖制度, 有实行行省制、“腹里”、宣政院辖区等,反映出元代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实行不同的制 度。第 4 问根据以上几个时期不同的地方管辖制度,反映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结束】 157.(2011 年 9 月扬州市调研 21 题)(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 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 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 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 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 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 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 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 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 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 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 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 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 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 分) 【答案】 (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 分)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 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 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2 分)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 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 分)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 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2 分) 【点拨】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 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 2 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 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 3 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 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 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 4 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结束】 158.(2011 年 11 月扬州市期中 21 题)(14 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 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 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 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 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 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 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 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 分)春秋战国之际,“士” 的含义又是什么?(1 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 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 分)分别说明其为 何能够制约皇权。(3 分) 【答案】 (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1 分)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1 分) 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 分) (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2 分) 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2 分) (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3 分)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 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 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3 分)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第一问从商周时期宗法等级秩序来判断。 第(2)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3)小问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 第二问主张从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获得认识,目的从减 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第三问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 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 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出。 【结束】 159.(2011 年 10 月山西二诊 26 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 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 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 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 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 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 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 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分) 【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2 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3 分)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 (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2 分)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第一问对比不同点,从材料一的先秦宰相职责、地位等 角度结合秦朝丞相的职责、地位解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三省制度的积极意义,从材料二的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解答。第三问则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当 时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分析即可。 【结束】 必修一专题一: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8 小题,共 0 分) 1.(2011 年 11 月临沂市期中 3 题)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 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解决此问题,朱元璋 ①三分相权,集权于一身 ②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③增设军机处,组织内阁 ④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2.(2011 年 10 月三明一中段考 4 题)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 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答案】D 【点拨】 【结束】 3.(2011 年 11 月孝感市统考 5 题)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 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明太祖废丞相,清沿袭明制,故清代 不可能有丞相,选择 D 项。 【结束】 4.(2011 年 11 月北京朝阳区期中 15 题)下列各项对下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熟拟 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 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答案】D 【点拨】 【结束】 5.(2011 年 12 月三门峡市调研 2 题)“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 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A.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C. 与皇帝“共治国事” D.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答案】D 【点拨】考查清朝军处机。从题干中“画成依样棹葫芦”,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大臣是不参 与决策的,而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跪受笔录”。 【结束】 6.(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4 题)黄宗羲说:“有明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 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答案】C 【点拨】 【结束】 7.(2011 年 11 月山东冠县诊断 4 题)《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 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答案】C 【点拨】 【结束】 8.(2011 年 11 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 3 题)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 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 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D 【点拨】 【结束】 9.(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6 题)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 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 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点拨】 【结束】 10.(2011 年 9 月吉林市高三摸底 6 题)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 内外诸司奏札凡 1660 余件,共 3291 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 207 余份, 处理的事务多达 411 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D 【点拨】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后,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结束】 11.(2012 年 1 月莱芜市期末 1 题)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 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 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答案】A 【点拨】 【结束】 12.(2011 年 10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2 题)下列机构的设置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是( ) A.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C.南书房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B 【点拨】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女真部落色彩,分割了皇权,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选择 B 项。 【结束】 13.(2012 年 1 月乌鲁木齐市一模 3 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 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 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清代的设立。雍正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君主集权发 展到了顶点。本题选 C 项。 【结束】 14.(2011 年 9 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 13 题)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 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15.(2012 年 1 月苏北四市一模 4 题)“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 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答案】C 【点拨】 【结束】 16.(2012 年 2 月丽水一模 15 题)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 上朝的现象。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 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中朝”的决策 B. 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B 【点拨】 【结束】 17.(2011 年 10 月安丘市检测 2 题)某电视剧呈现了如下情节:某地发生水灾,阁臣据皇 帝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 【结束】 18.(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22 题)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 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 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答案】C 【点拨】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在早期君主专制程度“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专制程度 已十分严重,孟德斯鸠生活在 17---18 世纪,所以他所说的“今天”指中国的清代,清代封 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举措是设置军机处。据此本题选 C 项。 【结束】 19.(2011 年 11 月慈溪市期中 4 题)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B.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 C.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D.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A 项错误;军机处设置初期为 单纯处理西北军务,B 项错误;军机大臣主要是皇帝选用的亲重大臣,C 项错误。本题选 D 项,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 【结束】 20.(2012 年 1 月蛙埠市一模 3 题)《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 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 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点拨】 【结束】 21.(2011 年 9 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 4 题)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 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 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 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B 【点拨】“虽然我们已经说法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 项排除;CD 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利玛窦认为中国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因为皇帝在国家大事上须上大 臣磋商,说明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结束】 22.(2011 年 9 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 14 题)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的证据的是( ) A.宋代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了宋代,大臣上朝只能站着 B.谏官在唐朝是宰相下属专门谏诤皇帝过失,宋朝时独立于宰相并监察宰相 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D.清朝初年,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答案】D 【点拨】 【结束】 23.(2011 年 11 月孝感市统考 4 题)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 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 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 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答案】B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郡县制战国是已经出现,明成祖时期 内阁形成,乙丁错误,选择 B 项。 【结束】 24.(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10 题)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 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25.(2011 年 10 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 8 题)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B. 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 C. 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D. 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 【答案】D 【点拨】考查清代军机处知识点。A 项错误在于“康熙年间”,应为雍正;B 项错误在于“其 他政务”,主要应是处理军务;C 项错误在于“由朝中重臣推举”,应为皇帝个意愿。 【结束】 26.(2011 年 11 月潍坊三县期中 2 题)某电视剧呈现了如下情节:某地发生水灾,阁臣据 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 【结束】 27.(2011 年 10 月黄冈三里畈检测 9 题)“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 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 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 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答案】B 【点拨】 【结束】 28.(2011 年 10 月诸城市月考 2 题)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 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 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职责分朗,提高效力 【答案】C 【点拨】 【结束】 29.(2012 年 1 月蛙埠市一模 2 题)康熙在 1711 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 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答案】D 【点拨】 【结束】 30.(2011 年 10 月淄博一中检测 2 题)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 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 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D 【点拨】从材料“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 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等信息判断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内 阁地位提高的特殊现象,即使内阁地位有所提高,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故 A、B、C 说法不 正确。 【结束】 31.(2011 年 11 月金温衢六校期中 2 题)2011 年 10 月 14 日,第三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 游节开幕。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第四次亲临“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江山。中 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发来贺词“两岸轻舟过万重”,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毛氏文化已将 浙江江山与湖南韶山、江西吉水、浙江宁波、台湾、美国等地毛氏宗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江山毛氏史上有一位明朝的毛恺,一生“为官廿四任,一身正气立朝纲;历宦四十年, 两袖清风还乡里”,因曾最高任礼部、吏部和刑部的尚书,故民间尊之以“毛尚书”。关于明 朝的尚书,你认为下列哪个是正确的 A.地位相当于秦朝的丞相 B.地位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长官 C.地位仅同于唐朝的六部长官 D.地位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无异 【答案】C 【点拨】 【结束】 32.(2011 年 11 月临沂市期中 4 题)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 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 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 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周家面临边疆危机 【答案】B 【点拨】 【结束】 33.(2012 年 2 月丹东四校协作体 24 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 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B 【点拨】 【结束】 34.(2011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期中 18 题)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明太祖时期,殿阁大学士通过票拟参决政事 B. 随着内阁地位提高,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C. 皇帝以批红的方式采纳或否决大学士的票拟 D. 清朝初年,内阁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取代 【答案】C 【点拨】 【结束】 35.(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10 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 权,,却有相实。”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 【结束】 36.(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37 题)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D 【点拨】 【结束】 37.(2011 年 11 月福建四地六校 2 题)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 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 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 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 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 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 们的言论 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C 【点拨】依据所学,秦始皇与唐太宗是与史实符合的;废丞相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祖;实现 皇位世袭从秦始皇就开始了,所以选 C。 【结束】 38.(2011 年 9 月汕头市四校联考 13 题)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 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答案】D 【点拨】 【结束】 39.(2012 年 1 月宁波市期末 3 题)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 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 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40.(2012 年 1 月青岛市期末 4 题)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 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 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 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的理解。根据题干信息“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 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说明内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权威。从“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 主制”看出 A 正确,“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 最后的决定”这句话说明 B 正确,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行政大权 其职权的大小依据皇帝旨意而定,故 CD 错误。 【结束】 41.(2011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19 题)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B 【点拨】“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即所学的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这一知识点。丞相一直作为 皇帝的助手存在,协助处理行政事务。本题中丞相被废除后六部所掌握的应该是行政权。A 项中决策权由皇帝掌握,CD 项是行政事务的组成内容,本题应选 B 项。 【结束】 42.(2011 年 10 月保定市摸底 2 题)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 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答案】A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内朝或中朝,唐朝时期形成 了三省六部制,明成祖时候设内阁,清雍正年间设置了军机处。B 项属于监察机构,都察院 是清朝建立,提点刑狱司是宋朝出现,御史台是唐朝时期,刺史是东汉时期。C 项属于行政 制度,分封制是周时期,郡县制是秦朝,行省制出现在元朝,改土归流出现在清朝不属于中 枢政策。D 项属于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出现在汉朝,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 出现在东晋时期。 【结束】 43.(2011 年 11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4 题)16 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 中写道:“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 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B.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D.清朝皇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材料信息中“16 世纪末”和“没有皇帝和 内阁的同意”可知,材料反映的应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而明朝内阁反映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加强,故选 B。清朝人关建立起全国统治是在 1644 年,属于 17 世纪,与题干材料时 间不符,D 不选。 【结束】 44.(2011 年 9 月山西省诊断 4 题)《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 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反映了军机 处的主要职能是( ) A.办理军政要务 B.保守国家机密 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 【答案】A 【点拨】提取材料的信息,是办理枢务 【结束】 45.(2012 年 1 月乌鲁木齐市一模 5 题)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 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 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 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D 【点拨】分析材料,可知大意是: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 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据此 ABC 三项符合材料所述,D 项说法错误, 作为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结束】 46.(2012 年 1 月台州市期末 7 题)下列历史记载最能体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意图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D.“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答案】C 【点拨】 【结束】 47.(2011 年 12 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 2 题)对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答案】C 【点拨】考察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主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结束】 48.(2012 年 1 月绍兴市期末 4 题)《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 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 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叙述正确的是 A.起迄年间为清朝雍正到咸丰 B.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中央政治机构 C.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由官品较低官员组成,专门“参画军要” 【答案】C 【点拨】考查清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咨询 机构,参与机要,上传下达,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选择 C 项。 【结束】 49.(2011 年 11 月扬州市期中 3 题)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 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 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取代了内阁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可以判断① ②正确;③从材料无从体现,军机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不是扩大了统治基础。 【结束】 50.(2011 年 12 月山西诊断 4 题)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D 【点拨】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从材料中的“章京”即可判断为清代,另从材料中的大 臣笔录旨意,上传下达可知为此为军机处官员的职责,选择 D 项。 【结束】 51.(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28 题) 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 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组言论是 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和从材料重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描述的机构应 是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只是跪受皇帝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设置于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到达顶峰。第①③④项正确,第②项是对唐 代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论述,与军机处无关联。 【结束】 52.(2011 年 11 月河北省质检 3 题)“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 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 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 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答案】C 【点拨】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通过“密折”制度的变迁来考查清君主专制的发展。从题干 反映奏折权由中央推广到地方,关键信息: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这说明中央 对地方控制更加严格。本题易错选 B。 【结束】 53.(201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 28 题)“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 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 B. 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 D.军机大臣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洪武皇帝特别的政府部门”和所学史实朱元璋为了解决废丞 相,权分六部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 【结束】 54.(2011 年 12 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 7 题)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 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答案】C 【点拨】 【结束】 55.(2011 年 9 月济宁市月考 7 题)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 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 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 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三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 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 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军机处,秦朝的御史大夫 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行中书省 【答案】B 【点拨】 【结束】 56.(2012 年 1 月中山市期末 5 题)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熟拟 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 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答案】D 【点拨】 【结束】 57.(2011 年 9 月豫南九校联考 9 题)“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 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 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 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答案】B 【点拨】“密折”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奏折权,体现政策的封闭性,故 A 不正 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故 C 不正确;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 是地方官员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D 不是材料主要意 思。故选 C。 【结束】 58.(2011 年 10 月天津六校联考 10 题)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 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清朝沿用内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君主专制的强化。首先要知道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是在 18 世纪的中 叶,而此时中国是清王朝,而清朝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就是设立军机处。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0 分) 59.(2011 年 10 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 26 题)(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 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 五讲》 材料二 (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 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 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 鉴》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 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 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 500 年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当时背景指出,在地方长官的任用方式上,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 重大变化?此变化有何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 分)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 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8 分) 【答案】 (1)变化:由分封世袭变为君主任命有任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分封制的瓦解、 争霸战争。 (2)办法:设都督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 (3)措施:政治:废丞相、设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经济:重农抑商;文化:八股取 士;外交:闭关、海禁。 影响:封建社会走向没落,逐渐落后于世界,晚清时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郡县的建立,分封制的崩溃,官员 的任免由世袭变为君主任免。第二问根据材料联系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可。第三问从政治、 经济、文化、外交四方面解答,把握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没落即可。 【结束】 60.(2011 年 10 月莱芜一中测试 51 题)(2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 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 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 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 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 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 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 度的主要差别。(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 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8 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 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6 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 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 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2 分)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2 分)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4 分) (3)鸦片战争后,中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 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6 分) 【点拨】 【结束】 61.(2011 年 11 月德州期中 42 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 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 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 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末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 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内阁小识》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18 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 1742 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 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 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 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 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 年 3 月 11 日《临时约法》公布实 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 7 月 15 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 年 4 月 21 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 11 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 月 8 日袁世凯改政 事堂为国务院。 ——《中国史资料》 请回答: (1)(2 分)根据材料一、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 分) (2)(2 分)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 分) (3)(4 分)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 分) 【答案】 (1) (2 分)特点: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 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2 分)特点:英国内阁拥有行政大权,权力相互制衡。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 (4 分)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 全国人民的斗争;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点拨】 【结束】 62.(2012 年 1 月常州市期末 21 题)(14 分)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宋 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 148 年)更名太守。……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 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 145 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 8 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一一[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门 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士 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 (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敕下, 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一一[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 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上谕 有“明发”和“廷寄”之别。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 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5 分) (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2 分) (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7 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 【答案】 (1)制度:郡国并行制。(1 分)变化:高帝时诸侯王实际上统治其封国;景帝时失去对其 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成帝时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 分) (2)特点:给事中有封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或没有否决权)。 (2 分) (3)评分标准:(7 分) 第一等: 观点方面:观点理解正确,即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宋以前的皇权受到限 制;清时绝对君权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如论证“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 是强大的”,要提及汉初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消亡,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但否决权在于皇 帝。 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 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正确,如不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 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合理论证观点,逻辑关系明显。 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不当。 第三等: 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如只提及一个观点,其他观点含糊不清。 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缺乏逻辑关系。 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点拨】 【结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