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定风波》设计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定风波》设计方案

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 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 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 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 能力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 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情感目标: 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 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 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 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 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 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 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 及环境):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 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目的: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 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 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 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 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 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 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 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 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 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目的: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 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附: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定 风 波 苏 轼 儒道释思想 (目的: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 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的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的学习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评 价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 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 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 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 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 题技巧的目标达成 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 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 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 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 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 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 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 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