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0届高三最后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绝★密★启用前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 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 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族艺术智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个性,蕴含着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具有特殊的美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追求 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 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 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 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也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 族音乐的悠扬高亢、维吾尔族音乐的热情奔放、侗族大歌的委婉质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 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好的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潜 - 2 - 移默化作用。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 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清、和、 淡、雅的音乐品格,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这种品格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志向息息 相通,因而修习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留下了如《高山流水》《广陵散》 《阳关三叠》等大量优秀作品。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 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 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 格的养成。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 的认可、接受和融入,它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 文化认同内容。我国的传统音乐如同浩瀚的海洋,单就民间音乐而言,56 个民族保存了丰富 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而每个种类又有多种多样的乐器以及乐队组合、唱法和奏法 等表现形式,现已收集到的民间歌曲有约 30 万首,器乐曲约 200 种,这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 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 乐资源。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B. 学习传统音乐,在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中增强对音乐的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C. 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 D. 中国传统音乐指各民族的民间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全文立论的背景。 B. 文章在总体上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殊的美育价值。 C. 文章列举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地方剧种的唱腔唱词,论证了传统音乐博大精深。 D.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传统音乐的美育价值,逻辑上是逐层深入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既有助于学校美育教育,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 脉。 - 3 - B.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内 涵。 C. 《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古曲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 的作用。 D. 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懂音乐的人往往比不懂音乐的人道德水平高,人生态度更积极 乐观。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说法 错误,原文是“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且“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社会功能”在原文中是就中国传统音乐而言的。 C 项,“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说法 错误。结合原文“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 它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分 析可知,“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并不完 全是“对本国传统文化”。 D 项,“中国传统音乐指各民族的民间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说法 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各民族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是“单就民间音乐而言”的,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 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乐资源”,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列举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地方剧种的唱腔唱词,论证了传统音乐博大精深”说 法错误。“论证了我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错,列举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通过传统音乐文化 - 4 - 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 项,“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懂音乐的人往往比不懂音乐的人道德水平高,人生态度更 积极乐观”说法错误。“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是孔子的理念,表明音乐对道德养成有作 用。但道德水平和人生态度受多方影响,并不必然和音乐水平有关。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 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 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 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 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 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 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 2019 年 11 月 28 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 5 -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他从医 80 年,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他在中医事业发展 的重大节点建言献策,并通过带徒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 疗效但西药毒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 不良”者。 邓铁涛的过人医术源于多年潜心研习,更离不开其辩证论治的思想。他常说,辩证论治 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年逾百岁的邓铁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每遇到有人请教长寿秘 诀,邓铁涛都会强调:“养生必先养德。”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 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 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 放弃。” 邓铁涛从 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生 27 人,博士生 15 人,博士后 1 人。自 身的从业经历更告诉他,中医带徒是中医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书本知识毕竟是死的,临 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需要老师在身边心传口授,方能领悟。” (摘编自刘小斌《国医大师邓铁涛》) 材料三: 中草药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文化。从最初的师承口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中国医药学已 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荣 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两千多年来,中药不断总结、进步、升级,到如今,市场上的中药包 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 图 1:2014—2018 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数据 中商产业研究院) - 6 - 图 2:2014—2018 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数据 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领导人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 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 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 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 未乱”。对长江“治未病”要早预测、早干预,从防范性被动参与,到主动找准潜在风险积 极应对。 “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 除”,领导人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 是从哲学高度揭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理长江亦当“追根溯源、诊断病固、找准病根”, 明其所源,治其所由,体现辩证论治的根本法则。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铁涛教授重视德行,精通医术,通过口授心传的教育方式致力中医教育事业,推动了中 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B. 2014 至 2018 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额逐年递增,这表明我国中成药产 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C. 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都呈现波 动趋势,且两者同步变化。 - 7 - D. 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强调治病一定要明其所源,治其所由,这种辨证论治的法则为长 江治理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以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治疗过程较长且疗效 不如人意。 B. 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 生不息。 C. “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是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风 险的重要原因。 D. 落实领导人强调的治理长江“治未病”的理念,就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 怪圈。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的论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答案】4. C 5. A 6. ①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 承它可以造福人类。②中医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医者仁心”,这样的医德要求 能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③我国中成药销售额的持续增加和中药饮片的贸易顺差说 明发展中医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④中医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中医整体 观、“治未病”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城的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都呈 现波动趋势,且两者同步变化”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图 2 可知,我国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 呈波动趋势,但两者并没有同步增长或减少。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 8 -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 项,“现代以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治疗过程较长且 疗效不如人意”说法错误。“而中医治病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的说法不对,材料二“邓 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副作 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等信息 说明中医在疗效方面有优于西医之处。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的论 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依据,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结合材料一“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 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 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分析可知,中医药学包含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它可以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二“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 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 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分析可知,中医 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医者仁心”,这样的医德要求能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建设。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分析可知:中医药已经得到国内外患者的广泛认同。发展中医药有 利于经济发展。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结合材料四 “‘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 领导人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是从 哲学高度揭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分析可知,中医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中 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城的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 9 -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 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 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 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 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 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 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 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 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 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 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 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 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 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 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 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 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 - 10 - 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 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 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 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 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 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 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 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 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 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 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 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 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 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 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 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 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 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 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 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 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 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 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11 - B. 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 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 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 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 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 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8.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 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运用比喻,如将梁老师悠扬的笛声比喻成“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 使音乐具体可感;②运用联想,如写朗风听梁老师吹奏《乌苏里船歌》时,联想到“大河在 初春破冰”和“渔民开心的心情”,突显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9. ①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教导,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特征更 鲜明;③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 确判断。B.“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 的人”于文无据,文中“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 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 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这一情节只能说明朗风演奏的投入。故本题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 准确把握,按照“手法+分析内容+情感效果”的模式作答。“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 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 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这是比喻的手法,将“梁老师悠扬的笛声”比喻成“一阵阵夏 日里的微风”,突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突出表现出音乐的质感。“第 - 12 - 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这一内 容极其想象而别致展现出一种美妙的联想,突显出音乐的魅力与感染力,增强作品的艺术表 现力。考生可结合这些内容具体分析,重点把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小说中,现实与回忆 进行了大量的结合,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展现出朗风在考试时候的具体经历,写出梁老师 对他的一种耐心的教导,这种具体的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具内涵,内 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梁老师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突出梁老师孜孜不 倦的一种人生情怀,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认同,塑造的梁老师循循善诱的一种伟大师长形象, 通过这些内容,使得小说的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更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之中,朗风对梁老师 是一种尊敬的态度,对梁老师始终怀有一种怀念之情,极其鲜明地展现出尊师重教的核心主 旨,从而使得小说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 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 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 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 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 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 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 “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 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 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 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 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 - 13 - 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 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 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 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 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邑,又称采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 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指回到京城。 C.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 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 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来谋生。 B. 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 韩王等人叛乱,所向披靡。 C. 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为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 倚重,高祖认为他可托大事。 D. 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诘问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 灾,几经周折,他才得释放。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 - 14 - 快对我说吧!” (2)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 县里,反倒要叛乱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其后人有上书告 勃欲反”,“勃欲反”作“告”的宾语部分,之间不可断开,排除 A 项、C 项;“下廷尉/廷 尉下其事长官”,两个“下”,意思是“交付”,层层下达旨意,两个“廷尉”一个作上一 句的宾语,一个是下一句的主语,之间断开;“勃恐/不知置辞”,两个谓语动词,两句话, 需要断开,排除 D 项。 本句译为: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 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指回到京城”说法 错误。“是指回到京城”错误。“就国”的“国”应该是指诸侯的封地。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不当。原文“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 之,曰‘公主为证’”,应该是先贿赂收买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怎么救自己,那就是 求助公主,选项曲解文意。 - 15 -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好”,喜爱;“文学”,文辞学问;“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 “东乡”,面向东;“责”,要求;“趣”,通“促”,赶快。 第二句得分点:“绾”,带着;“将兵于北军”,状语后置句;“将”,率领;“以”,在; “居”,居住;“顾”,难道,反而。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译文: 绛侯周勃,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到的沛县。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 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高祖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 从高祖进攻胡陵。周勃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汉王 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征讨反叛汉朝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 把他们打败。周勃被封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做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以 将军身份随从高祖在代地征讨反叛汉朝的韩王信,周勃晋升为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 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 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 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设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 十年以后,吕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 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 - 16 - “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 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 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 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丞相 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去吧!”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 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的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 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 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 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 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 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 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 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 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 “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 邑。绛侯出狱以后说:“我普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 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①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题,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 B. 颔联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虽浸染尘色却仍笔酣墨饱的特色。 C. 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 - 17 - D. 诗歌以问句陡起,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 诗人盛赞怀素草书笔势遒劲,富有生命力。③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以“恐” 字表达诗人担心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书遗墨的珍爱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 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 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 错误。 C 项,“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说法错误。诗歌把怀 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奇石藤松并非环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 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 情感,思考表现手法。(1)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 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 3 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 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 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 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 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 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题干“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 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意思是:如果把屏风搬到 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诗人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把“怀素 草书”比喻成“水里的龙”,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这一句则是突出其书法苍劲, 有力、雄浑自然。“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 - 18 - 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 墨的万分珍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走路设喻,强调学习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诗人坚信美好的未来终会到来,体现自己急流勇进, 实现远大报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以加高帽子,加长佩剑表明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 挂云帆济沧海 (5). 高余冠之岌岌兮 (6). 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 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跬,至,沧,岌,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______,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 月 26 日晚,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 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面对当前全球 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 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 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 ),赢得国际 社会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_____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 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_____,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支援 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 疗专家组,实施对 89 个国家和 4 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 20 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_____的情怀、天下为公的胸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19 - A. 日前 建设性 爆发 同甘共苦 B. 目前 创造性 爆发 同甘共苦 C. 日前 创造性 暴发 患难与共 D. 目前 建设性 暴发 患难与共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B. 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 C.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 D.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 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B.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 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C.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 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 D.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 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 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 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组,日前:表示 时间,往日,以前。目前: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语境指的是现在发生的事, 故应该填入“目前”。第二组,建设性:指对事态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性质。创造性: 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语境中,“中 国的‘四点倡议’”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有积极的作用,故应填入“建设性”。第三组, 爆发:(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战争。暴发:着重指突然而且猛烈 - 20 - 发作,多半由外部条件促成,如“山洪~”,此处“暴发”“爆发”均可。依据语境可知, “疫情”的发展突然而且猛烈发作,故应填入“暴发”。第四组,同甘共苦:意思是共同享 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依据语境应填 入“患难与共”。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 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 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 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 项,前文是“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后文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说明中间部 分是“四点倡议”能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理由。“基调”是基础和背景,应该放在最开 头。先“立足当下”后“着眼长远”,与之搭配的,应是先“加强疫情防控”后“兼顾世界 经济发展”,更符合逻辑层次。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 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 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 变句子的原意。本题主要错点均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的“面对”强调“遭遇”疫情,“针对” 强调述说的对象,更符合我国介绍经验的语境。后半句“经验”应该搭配“介绍”,“倡议” 搭配“提出”,“贡献”搭配“作出”,“主张”可以“阐述”。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 21 -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①__________,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 1934 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 1000 公斤玉 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不仅是植物,②_________。海洋中有些海藻和细菌在摄食时会 把海水中微量的钒集中在体内,它们死后则变成了污泥。海参、海胆吞食这些污泥,就进一 步集中了钒。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海洋生物冶炼钒。此外,科学家在蜜蜂的蜂蜜中发现 了钽。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③_________,又进一步集中了钽,有人从 76 公斤蜂蜜中提取出了 200 克钽,提炼过的蜂蜜仍然能给人食用,这真是一举两得。 【答案】 (1). ①再用它来冶炼金属; (2). ②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 (3). ③ 蜜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同时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语句补写题(也叫 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 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 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首先,明确整段段意,综合全段内容,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说的是“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 本领”; 第一个横线处,承接“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联系后句“早在几十年前科 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 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 金的特点,从 1000 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此处应填“再用它来冶炼金属”; 第二个横线处,承接“不仅是植物”,联系后句,此处应填“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 第三个横线处,根据上句“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联系后句,此处应填“蜜 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 【点睛】补句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 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 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 - 22 - 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3 月 31 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明确 2020 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 7 月 7 日至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高考延期首先是秉持“健康第一”原则,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 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当前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 截至目前,美国累计确诊 2305950 例,累计死亡 120340 例,意大利累计确诊 238720 例,累 计死亡 28324 例,印度累计确诊 425282 例,累计死亡 13699 例,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 其次是坚持公平原则。疫情发生后,学生复习备考普遍受到影响,特别是由于城乡网络学习 条件等差异,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今年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 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本科录取预计 8 月底结束,专科录取预计 9 月中旬结束。 【答案】示例一:2020 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 7 月 7 日至 8 日,填报志愿 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坚持了“健康第一”和“公平”的原则。 示例二:秉持“健康第一”和“公平”原则,教育部决定 2020 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 间为 7 月 7 日至 8 日,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 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查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 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根据新闻的特 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3 月 31 日,教育部发布公 告,明确 2020 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 7 月 7 日至 8 日”,故中心事件是:2020 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 7 月 7 日至 8 日。紧接着介绍了高考延期的原则: 一是“健康第一”原则,二是坚持公平原则。最后对今年高考情况作补充说明:填报志愿和 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 7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道作文题时,原本高考的时间迟到了一个月。因为这场突如其来 的疫情,我们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发生了诸多变化,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一夜封城,原本 热闹的街区集市格外宁静,传统课堂教学也从线下走向线上……与此同时,那些逆行的医务 工作人员、那些承担物资供应重任的快递小哥、那些积极转变教络教师主播们……在生活变 - 23 - 化中给予我们诸多感动。这些变化以及变化中的感动将深深地镌刻进 2020 这个特殊的年度里, 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共同记忆。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以高三学子的身份,给疫情期间那些让你感动的人或群体写一封感谢信。 (2)请结合疫情期间的生活体验、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投稿给晚报“青春·成长”栏目。 【答案】例文: 为未来积蓄力量 “青春·成长”栏目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2020 年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疫情带给我们很多难忘 的回忆,也将镌刻进我们的青春记忆。即将走向高考考场的我,回首这半年的抗疫历程,越 发感觉到,在疫情期间看到的那些感人的事迹,将沉淀成我们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积 蓄力量。 这个假期,因疫情的到来变得格外与众不同,也因我们师生共同抗击疫情的努力,变得 厚重而有意义。老师常说,生活即教育。这段特殊的日子,何尝不是一段最好的教育、一节 最生动的课堂、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有关人生、有关成长。 从这本教科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抗击疫情的过程,我们看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最美 身影,看到驰援武汉的各地医务工作者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看到钟南山 院士红肿的眼睛与李兰娟院士疲惫的面庞……我们还看到众多身边的英雄,许多家长,他们 既是孩子们的父亲,也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患者的医生,还是关键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党员,许许多多的他们,自愿请战,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对于生命、对于 祖国、对于人民的理解与敬畏。在这段特殊的日子,生命、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 起,同学们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重要的 人生课题。 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付出、奉献、责任、坚守,这些原本对于我们略显 抽象的概念,在这个假期变得鲜活而生动。每一位老师,既要负责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也要 负责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既要负责班级的疫情防控上报,也要担任疫情期间德育教研与心 理辅导;既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一员,也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在线“主播”……非常时期, 每一位老师都练就了非常之功,创造出无数的非同寻常。他们以最大的诚意、最艰苦的付出, 在这段岁月留下了最特殊的印记,也以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奉献付出、责任坚守。 从这本教科书中,实现自我激励与成长。这段日子,同学们主动思考有关尊重、规则等 - 24 - 社会话题,探讨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学们在对抗懒散、惰性,自我管理、自觉学习, 用实际行动践行“21 天形成一个好习惯”;同学们积极践行清华附小成志少年“一身好体魄、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的育人理念,感受“进一寸有进一寸 的欢喜”……师生们都相信,或许我们会遇到不同形式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灾难,但一定能 做到最好的自己。 种下责任的种子,相信岁月的力量。与疫情战斗的日子终究会结束,但这段岁月带来的 收获、实现的成长将沉淀为永恒的财富,为未来积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分析:材料部分,先列举了疫情带给我们的“变化”,比如高考延期、武汉封城、线上 教学等;然后歌颂了疫情期间奉献付出的那些人,比如逆行的医务人员、快递小哥、教师主 播等;最后提示我们,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感动景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共同记忆。这则材料 主要是引导考生回顾这场疫情当中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可以写材料中提到的,也可以写 材料中没有的,只要是你印象深刻、有所感悟的即可。当然,作文不能仅仅止于此,还要思 考这感动背后的东西,比如对生命、责任、奉献、坚守甚至灾难的思考,以及带给我们的启 迪。 任务分析:第一个任务是以高三学子的身份,给疫情期间那些让你感动的人或群体写一封感 谢信。考生首先要注意身份是“高三学子”,在称呼、表达上要注意身份;另外需要写出这 些人带给你的思考,你的成长感悟。选择写信的对象,可以是群体,比如医务人员、快递小 哥、志愿者、90 后,也可以是一个人,比如钟南山或者其他让你感动的人。写作时当然要歌 颂他们的事迹,但是切记不要泛泛罗列,要有感人的细节,比如钟南山院士在火车上的照片、 医护人员口罩的勒痕等。第二个任务是写一篇文章投稿给晚报“青春·成长”栏目。这样的 文章重在站在一定高度对疫情期间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与第一个任务相比,要有思想高度, 带有回顾、总结性质。注意要求是给栏目投稿,这在文中要有所体现。 参考立意: 1. 疫情在前,重任在肩; 2. 践行青年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3. 奋斗青春,无问西东; 4. 多难兴邦,共克时艰; 5. 一千句“加油”,不如一次行动; - 25 - 6. 坚守脚下的土地; 7. 医者仁心,可歌可泣。 参考素材: 1. 在 2020 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 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 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倒,凭着大无畏 的气概,守护着每一位病人。 2. 夕阳洒在江城宽广而孤独的街道上、林立的高楼间,印有纵横斑马线的马路上,穿着防护 服的年轻医生和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沐浴在余晖中。老人微微抬起头,右手指着即将缓缓落入 汉江的太阳,推着床的医生微微侧着身体昂着头看向老人指向的地方,四周静静的,唯有阳 光温暖着周围的一切。 3. 我想起了高尔基在《燃烧的心》中所写的:当族人遇到树木的阻挡而哭泣时,勇士丹柯站 了出来,他说:“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可以走出去!”于是,他将自己燃烧的心举在手上, 带领着人们冲出黑暗的树林,奔向光明的土地。在面向阳光的那一瞬间,丹柯倒下来,但那 些快乐得发狂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 哪里有什么岁月靜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那些医护人员用他们戴着防护手套的手, 举起了一颗颗鲜红的、燃烧的心,照亮了看似无边无际的黑夜,温暖了这个寒冬。一个丹柯 倒下了,千千万万个丹柯又前赴后继地站起来。 4. 阳光不会永远灿烂,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磨难或许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礼物,用来考验我 们的意志,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 5. 2020 年的春节也是一个孕育英雄的春节。除了那些让人敬佩的在一线奋斗的白衣天使以外,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逆行者,不应该被遗忘。公交车司机、交通警察、外卖员、快递员、环 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超市收银员……感谢这些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当我们在家躲 避病毒的时候,他们依然在默默奉献。向逆行的英雄致敬! 6. 疫情肆虐,无情夺取人的生命,在病毒面前,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显的是那么的弱小,恐 惧、担忧的心态在所难免。但是,当全国各地抽调医护人员赶往疫情重灾区武汉,越来越多 穿着白色大衣、带着口罩的天使们出现,一步一步走进病患身边,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 把病人的生命从死神身边拉回来,人们的心就定了下来,仿佛有一堵防范病毒的隔离墙在守 护着他们,人民群众在墙的后面,而那些白衣天使们却勇往直前的站在了最前面,是她们给 了我们希望,更是给了疫情下难能可贵的安全感。她们不仅是与家方向相反的逆行者,更是 - 26 - 舍小家,为大家,时代英雄。 参考结构:选取第二个任务,投稿给晚报“青春·成长”栏目。开头感慨疫情带给我们的思 考和感动,表明自己的感悟,在疫情期间看到的那些感人的事迹,将沉淀成我们的精神财富, 为我们的未来积蓄力量。主体部分以“教科书”为比喻,写出三个感悟。一是从这本教科书 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二是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三是从这本教科书中,实现 自我激励与成长。中间运用排比等形式以钟南、李兰娟、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老 师们等为例,使得论证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最主要的是,文章写了同学们的成长,对于生 命、责任、健康等都有了崭新的思考,得到了巨大的成长财富。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