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有人这样评说英王: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 B. 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 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 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解题时注意本题设问是否定式的。材料信息“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体现了英国国王虽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具有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可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榄已经破烂的房子。”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衡 C. 责任内阁 D. 君主无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受法律的限制,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A正确;分权制衡是指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B错误;责任内阁是指政府权力运作的特点,C错误;君主无权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D错误。 3.“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 确立现代政党制度 B. 确立近代法治原则 C. 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D. 开创现代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是指美国建立了总统共和政体,这是人类全新的政体模式,他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一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政体的基本模式,故D正确;A B C三项不符合美国总统政体的史实,排除。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 实现三权分立 C. 保证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D. 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忠于职守的法官终身任职与保障法官人身安全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 法官任职终身是为了保证司法独立性,进而实现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最终目的而不是直接目的,故B错误。现代国家基本上都是司法独立的原则,大法官除非特殊情况终身任职,其目的一方面是体现了美国的权力制衡的原则,另一个方面保证法官任命后不受外界(行政、财政)的干扰,以确保司法的独立性。故C正确。法官任职终身可以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但这是反映这么做的意义,而不是这样举措的直接目的,故D错误。 5.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曾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后来,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主要动力是 A. 德意志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 B. 铁血首相俾斯麦的领导 C. 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市场统一的需要 D. 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席勒发出这一感慨时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这是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主要动力,因此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其他选项都是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重要因素,但并非主要动力,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法制化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反封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美等国通过革命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都开始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各国均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将民主政治的成果确立下来。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A;材料没有反封建、人民民主和普选的内容,排除BCD。 7.《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南京条约》……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不能说明英国与清朝关系友好,故A 项错误;惩罚充当汉奸的中国人或卖国贼,这属于中国内部事务,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免罪释放,是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侵犯了中国领土,故C项错误;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的是领事裁判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前提是熟练掌握《南京条约》的影响,及领土、司法主权等概念,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8.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于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他在1839年9月的奏折中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种认识 A. 是对敌方作战能力误判的结果 B. 是政治腐败的结果 C. 是中国思想文化落后的结果 D. 是长期闭关锁国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可以看出,林则徐作为当时比较开明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都比较肤浅,联系中国古代史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对外国的不了解。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9.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表明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实质上体现了清政府角色的转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B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主权并非沦丧殆尽;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不是民族矛盾的缓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A. 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 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 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清复明”表明了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口号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故两个口号说明义和团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反清复明”口号的提出,不能说明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遭到清政府和侵略者的残酷镇压,排除C。“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笼统排外色彩,排除D。所以选B 11.《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 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割占大片领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这场战争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故选C。ABD项无法体现新的侵略要求,原来侵略战争中也有赔款、通商和领土割占的内容。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所反映的时代特点。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内容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12.中国现今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是美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由此可知,清华大学的建立应与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有关( )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D. 洋务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庚子年即1900年,这一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发生战争,战败并于次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美国人就是利用这笔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故A正确,B、C、D错误,排除。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什么政治文献?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 (3)对君主和议会关系,材料3和材料4的规定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1)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 (4)选举制和议会立法。 【解析】 依据四则材料不难回答是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结合所学各国法律文献回答。 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回答。 结合英国和德国国家元首地位和实权回答即可。 从选举、议会立法以及政党政治回答。 14.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看问题立场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研究述评》 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井非洋务远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侨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 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 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四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 “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 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 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据材抖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2)据材料三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谈甲午战争给当下中国启示。 【答案】(1)冲击: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推动清末新政。 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2)主要原因: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3)东亚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世界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启示: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解析】 (1)“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推动清末新政。 (2)材料一中的第二句话“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对朝鲜的影响力”可以看出这是站在当时朝鲜人的立场上的言论,也就是韩国史学界所关注的,即甲午中日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3)从材料一中“长期延续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以及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可以归纳得出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二中的“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一些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对当时世界的影响。第二个小问可以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4)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复兴意识、海洋意识、忧患意识和国防意识等方面作答。可以答为: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