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化学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D ‎2 C 12 N 14 O 16 Al 27 S 32 Fe 56 Cu 64 ‎ Zn 65 Br 80‎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2分,共40分。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 ‎1.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华为麒麟‎980”‎手机中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 豆腐有“植物肉”之美称,“卤水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过程 C. 港珠澳大桥为了防腐蚀可以在钢铁中增加含碳量 D.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碳酸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手机中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而不是二氧化硅, A错误;‎ B.豆浆属于胶体,向豆浆中加入卤水(含有电解质溶液)会引发胶体的聚沉,形成豆腐,B正确;‎ C. 钢铁中增加含碳量,更容易形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造成铁的腐蚀速率加快,C错误;‎ D.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故D错误;‎ 答案选B。‎ ‎2.ClO2和NaClO2均具有漂白性,工业上用ClO2气体制NaClO2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步骤a的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和干燥 B. 吸收器中生成NaClO2的离子方程式:2ClO2+H2O2=‎2C1O2-+O2↑+2H+‎ C. 工业上可将ClO2制成NaClO2固体,便于贮存和运输 D. 通入空气的目的是驱赶出ClO2,使其被吸收器充分吸收 ‎【答案】B ‎【解析】‎ A. 步骤a中,由溶液得到NaClO2固体,进行的操作为:过滤、洗涤和干燥,A正确;B. 吸收器中发生反应:2ClO2+2NaOH+H2O2═2NaClO2+O2+2H2O,离子方程式为: 2ClO2+2OH−+H2O2=2ClO2-+O2+2H2O,B错误;C. 固体比气体便于贮存和运输,工业上可将ClO2制成NaClO2固体,C正确;D.  反应结束后,发生器中仍有少量ClO2,用空气可以将其排出,确保其在吸收器中被充分吸收,D正确。答案选B.‎ ‎3.《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法”。分别是 A. 蒸馏 焰色反应 B. 萃取 升华 C. 蒸馏 丁达尔效应 D. 升华 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把握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同时要注意古文的理解。‎ ‎4.已知反应:2NO(g)+Br2(g)2NOBr(g) △H =-a kJ·mol-1 (a > 0),其反应机理如下:①NO(g)+Br2(g)NOBr2 (g)快②NO(g)+NOBr2(g)2NOBr(g)慢,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的快慢 B. NOBr2是该反应催化剂 C. 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 增大Br2 (g)浓度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慢的一步,所以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故A错误;‎ B.是中间产物,而不是催化剂,故B错误;‎ C.正反应放热,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故C正确;‎ D.增大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催化剂和中间产物的区别:如果一个物质在第一个式子反应了,最后又生成了,即为催化剂;如果是前面一个式子的生成物,在下个式子中反应了,即为中间产物。‎ ‎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精炼铜时,若阳极质量减少‎64 g,则转移到阴极的电子数不一定等于2NA B. ‎18 g氨基(-ND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用惰性电极电解100 mL 0.1 mol·L-1的CuSO4溶液,当阴、阳两极产生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气体时,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0. 04NA D. 工业合成氨每断裂NA个N≡N键,同时断裂6NA个N-H键,则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为粗铜,除铜外还有其它金属失电子,故阳极质量减少‎64 g时转移电子数不一定等于2NA,A正确;‎ B‎.18g氨基()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氨基()中含9个电子,故1mol氨基中含9NA个电子,B错误;‎ C. 用惰性电极电解的溶液,阴极上先放电生成0.01mol,而后放电生成,阳极上一直是放电生成,设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两极上得失电子数守恒可知:,解得,故阳极上转移电子为0.04NA个,C正确;‎ D. 工业合成氨,断裂NA个键说明消耗1mol,断裂6NA个键说明消耗2mol,,D正确;‎ 答案选B。‎ ‎6.叶蜡石化学式为X2 [Y4 Z10](ZW)2,短周期元素W、Z、X、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与Y为同一周期相邻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的一半,X的离子与ZW-含有相同的电子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X的最高价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 B. 常温常压下,Z和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均为液体 C. 原子半径:X > Y > Z > W D. 可用NaOH溶液分离X单质和Y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W、Z、X、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的一半,Y的原子序数大于4,则Y含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4个电子,为元素;X与Y为同一周期相邻元素,则X为元素;X的离子与ZW-含有相同的电子数,铝离子含有10个电子,则ZW-为10电子微粒,应该为,结合原子序数大小可知W为,Z为元素。‎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W为,Z为元素,X为,Y为,‎ A. X的最高价氧化物为氧化铝,氧化铝熔点较高,可作耐火材料,故A正确;‎ B.、形成的化合物为水和双氧水,常温下都是液态,故B正确;‎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故C正确;‎ D. Si和Al都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分离,故D错误;‎ 答案选D。‎ ‎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0.1‎‎ mol·L-1 FeSO4溶液:Na+、K+、Cl-、‎ B. 滴入酚酞变红色的溶液:K+、Ca2+、、‎ C. 加入铁粉放出氢气的溶液:、Fe3+、ClO-、‎ D. 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显蓝色的溶液:K+、、S2-、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可以共存,A正确;‎ B. 滴入酚酞变红色,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能生成 沉淀, 不能共存,B错误;‎ C. 加入铁粉放出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和次氯酸根能生成弱酸次氯酸,不共存,C错误;‎ D. 淀粉碘化钾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含有 氧化性离子, 硫离子的还原性比较强 ,故该离子也能被氧化 ,不共存,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所谓离子共存,实质上就是判断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的问题。若在溶液中能够发生反应,就不能大量共存。判断能否发生反应,不仅是有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的物质产生,还涉及到溶液酸碱性、有色、无色,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等。‎ ‎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操作 目的 A 称取5.0gCuSO4·5H2O加入‎27.0g水中,搅拌溶解 配制10%CuSO4溶液 B 先用稀盐酸洗涤,再用水清洗 洗涤分解KMnO4制O2的试管 C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片刻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并读数 测定0.05mol.L-1NaClO溶液的pH D 将粗碘放入烧杯中,烧杯口放一盛满冷水的烧瓶,隔石棉网对烧杯加热,然后收集烧瓶外壁的固体 提纯混有NH4Cl的粗碘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5.0‎gCuSO4·5H2O中含CuSO‎43.2g,加入‎27.0g水中,搅拌溶解得到32gCu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故A正确;B.洗涤分解KMnO4制O2的试管,试管内壁附着MnO2需要用浓盐酸并加热洗涤,再用水洗涤,故B错误;C.测定0.05mol.L-1‎ NaClO溶液的pH,由于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试纸褪色,故不能用pH试纸测其pH,C错;D.提纯混有NH4Cl的粗碘,因NH4Cl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后又结合成NH4Cl,故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分离,D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气的燃烧热为 △H =-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1)2H2(g)+O2(g) △H =+285.5 kJ·mol-1‎ B. 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 g时,放出19.12 kJ热量,则Fe(s)+S(s) ===FeS(s) △H =-95.6 kJ·mol-l C. ‎500℃‎、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 (g)+3H2 (g) 2NH3 (g)△H =-38.6 kJ·mol-l D. 相同条件下,在两个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与2 mol NH3分解吸收的热量一定一样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指的是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故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1)2H2(g)+O2(g) △H =+571kJ·mol-1,A项错误;‎ B.‎11.2 g 铁粉即0.2mol,‎9.6 g硫粉即0.3mol,铁粉可完全反应,当0.2mol铁粉完全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时,放出19.12 kJ热量,则1mol 铁粉完全反应放出95.6 kJ热量,B项正确;‎ C.合成氨是可逆反应,0.5mol(g)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但ΔH描述的是完全反应的热效应,C项错误;‎ D.相同条件下,在两个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1 mol(g)和3mol(g)反应与2mol分解的转化率不同,放出的热量不一样多,D项错误;‎ 答案选B。‎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Si与NaOH溶液反应:Si+2OH-+H2O===+H2↑‎ B. 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Ca2+++OH-===CaCO3+H2O C. 电解MgCl2溶液:2H2O+2Cl-2OH-+H2↑+Cl2↑‎ D. 向含0.2 mol FeI2的溶液中滴加含0.25 mol Cl2的氯水:2Fe2++8I-+5Cl2===2Fe3++4I2+10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 中加入足量的,离子方程式应该为: ,B错误;‎ C.溶液中存在,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C错误;‎ D. 还原性碘离子大于亚铁离子,氯气得到电子为0.25mol×2×1=0.5mol,由电子守恒可知,碘离子全部被氧化,亚铁离子一半被氧化,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Fe2++8I-+5Cl2===2Fe3++4I2+10Cl-,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规律(三“看”),第一看:符不符(即是否符合反应事实);第二看:平不平(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第三看:拆不拆(即离子、分子形式的书写是不是有问题)。‎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N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Y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1/4,离子化合物ZX2是一种储氢材料,W与Y属于同一主族,NY2是医学上常用的水消毒剂、漂白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Y和W分别与X形成的简单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2 Y > X2W B. 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Y2-< Z2+< N-< W2-‎ C. ZX2和NY2中含有化学键一致,且微粒个数之比均为1 : 2‎ D. 含氧酸的酸性N > W,可证明非金属性:N > W ‎【答案】A ‎【解析】‎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N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应为元素,Y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14,则电子总数为8,应为 元素,W与Y属于同一主族,则W为元素,N应为元素,离子化合物ZX2是一种储氢材料,Z应为元素,X、Y、Z、W、N依次为、、、、。‎ ‎【详解】A.非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A正确;‎ B.Y为元素、Z为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B错误; C.和中化学键分别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故C错误; D.比较非金属性,应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判断,故D错误;‎ 答案选A。‎ ‎12.已知氨气可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及加热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实验时C中粉末逐渐变为红色,D中出现无色液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试管A中加入的试剂为NH4Cl固体 B.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 3‎ C. 装置B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碱石灰或无水氯化钙 D. 装置D中液体可以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中发生,B为干燥氨气,C中发生,D中冷却出现液体为水和氨气混合物,E中收集氮气。‎ ‎【详解】A.实验室制取氨气应该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而只加热氯化铵固体不能得到氨气,A错误;‎ B.为氧化还原反应,‎ 为氧化剂,氨气为还原剂,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B错误;‎ C.装置B的作用为干燥氨气,加入的物质可以是碱石灰,不能用无水氯化钙,易与氨气结合生成络合物,故C错误;‎ D. D中冷却出现液体为水和氨气混合物,溶液显碱性,则D中液体可以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正确;‎ 答案选D。‎ ‎13.K2 FeO4在水中不稳定,发生反应:+l0H2O4Fe(OH)3(胶体)+8OH-+3O2,其稳定性与温度(T)和溶液pH的关系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由图甲可知上述反应 △H < 0‎ B. 由图甲可知温度:T1 > T2 > T3‎ C. 由图甲可知K2 FeO4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D. 由图乙可知图中a < c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甲数据可知,温度越高,相同时间内浓度变化越快,所以温度:T1>T2>T3;由可知: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高铁酸钾溶液平衡时浓度越小,pH越小,根据图乙可知,a0,故A错误;‎ B. 由图甲数据可知,温度越高,相同时间内浓度变化越快,所以温度:T1>T2>T3,故B正确;‎ C. 由图甲数据可知,温度越高,相同时间内浓度变化越快,高铁酸钾溶液平衡时 浓度越小,温度越高浓度越小,所以的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C正确;‎ D. pH越小,氢离子浓度越大,由可知: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高铁酸钾溶液平衡时浓度越小,pH越小,所以a0‎ C. 平衡常数:K(A)=K(B)‎ D. 在C点时,CO转化率为75%‎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由图可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H<0;‎ 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D.设向密闭容器充入了1molCO和2molH2,利用三段法进行数据分析计算.‎ ‎【详解】A.由‎300℃‎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H3OH的体积分数增大,所以p1>p2,故A错误;‎ B.图可知,升高温度,CH3OH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H<0,故B错误;‎ C.A、B处的温度不同,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故平衡常数不等,故C错误;‎ D.设向密闭容器充入了1molCO和2molH2,CO的转化率为x,则 ‎ CO(g)+2H2(g)CH3OH(g)‎ 起始 1 2 0‎ 变化 x 2x x 结束 1-x 2-2x x 在C点时,CH3OH的体积分数=x/(1-x+2-2x+x)=0.5,解得x=0.75,故D正确;‎ 故选D。‎ ‎20.食品、大气、工业尾气中SO2均需严格检测或转化吸收,下列有关SO2的检测或吸收方法正确的是 A. 滴定法: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葡萄酒试样以测定葡萄酒中SO2的浓度 B. 沉淀法:用Ba(OH)2溶液沉淀SO2,然后将沉淀在空气中洗涤、过滤、干燥、称重以测定大气中SO2的浓度 C. 氨酸法:用氨水吸收尾气中的SO2后再将吸收液与硫酸反应,将富集后的SO2循环使用 D. 石灰—石膏法:常温下用石灰石吸收尾气中的SO2得到CaSO3,再经氧化可用于生产石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酒中的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对SO2‎ 的检测有干扰,选项A错误;‎ B、亚硫酸钡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大气中的CO2能与Ba(OH)2溶液形成沉淀,对SO2的检测有干扰,选项B错误;‎ C、氨水吸收SO2生成(NH4)2SO3或NH4HSO3,(NH4)2SO3或NH4HSO3与硫酸反应能产生SO2,SO2可以循环使用,选项C正确;‎ D、石灰石吸收SO2,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二氧化硫的性质,注意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性质,但区别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及还原性。‎ ‎21.2019年3月,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锌碘单液流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B电极反应式为:I2+2e-=2I-‎ B. 放电时电解质储罐中离子总浓度增大 C. M为阳离子交换膜,N为阴离子交换膜 D. 充电时,A极增重‎65g时,C区增加离子数为4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装置图可知,放电时,Zn是负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石墨是正极,反应式为I2+2e-=2I-,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经过导线流向负极,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2I--2e-=I2、阴极反应式为Zn2++2e-=Zn,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放电时,B电极为正极,I2得到电子生成I-,电极反应式为I2+2e-=2I-,A正确;‎ B.放电时,左侧即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所以储罐中的离子总浓度增大,B正确;‎ C.离子交换膜是防止正负极I2、Zn接触发生反应,负极区生成Zn2+‎ ‎、正电荷增加,正极区生成I-、负电荷增加,所以Cl-通过M膜进入负极区,K+通过N膜进入正极区,所以M为阴离子交换膜,N为阳离子交换膜,C错误;‎ D.充电时,A极反应式Zn2++2e-=Zn,A极增重‎65g转移2mol电子,所以C区增加2molK+、2molCl-,离子总数为4NA,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根据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判断放电时的正、负极是解本题关键,要会根据原电池、电解池反应原理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交换膜的特点,选项是C为易错点。‎ ‎22.利用如下实验探究铁钉在不同溶液中的吸氧腐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正极反应均为O2+4e-+2H2O=4OH-‎ B. 在不同溶液中,Cl-是影响吸氧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C. 向实验④中加入少量(NH4)2SO4固体,吸氧腐蚀速率加快 D. 在300 min内,铁钉的平均吸氧腐蚀速率酸性溶液大于中性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根据图象可知,实验装置中的氧气浓度是逐渐降低的,故此腐蚀为吸氧腐蚀,其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故A正确;‎ B. 根据图象可知,①②的反应速率接近,③④的反应速率接近,且①远大于③,②远大于④,故阴离子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NH4+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B错误;‎ C.因为NH4+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能导致钢铁的吸氧腐蚀速率加快,故向实验④中加入少量(NH4)2SO4固体,吸氧腐蚀速率加快,故C正确;‎ D. ①②溶液显酸性,③④显中性,根据图象可知,铁钉的平均吸氧腐蚀速率酸性溶液大于中性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2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化学降解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为电源的正极 B. 溶液中H+从阳极向阴极迁移,阴极区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C. Ag-Pt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12H++10e-=== N2↑+6H2O D. 电解过程中,每转移2 mol电子,则左侧溶液质量减少‎18 g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示知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因此电极为阴极,则B为负极,A为电源正极;阳极电极反应式:,阴极电极反应式:。‎ ‎【详解】A. 该装置中,硝酸根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电极为阴极、电极为阳极,连接阴极的B电极为负极,A为正极,故A正确;‎ B. 电解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极电极反应为:,转移10个电子时,有10个由阳极进入阴极,但阴极会消耗12个,故阴极减少,PH增大,故B错误;‎ C. 阴极上硝酸根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故C正确;‎ D. 阳极电极反应式为:转移2mol电子时,阳极消耗1mol水,产生2mol(‎2g)进入阴极室,产生0.5mol(‎16g)氧气,故阳极室质量减少‎18g,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电解池中电极的判断方法:和电源正极相连的为阳极,和电源负极相连的为阴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为阴极;电子流出的为阳极,电子流入的为阴极;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24.Cl2O黄棕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易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制取Cl2O 的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C12O的熔点为‎-116℃‎,沸点为‎3.8℃‎,Cl2 的沸点为‎-34.6℃‎;HgO+2Cl2=HgCl2 +Cl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 B. 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 C. 从装置⑤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O D. 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制取Cl2O 需要干燥纯净的氯气,所以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故A正确;‎ B、高浓度的Cl2O易爆炸,所以通入干燥空气可以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故B正确;‎ C、装置⑤是制备固体Cl2O,所以温度低于‎-116℃‎,此时Cl2O是固体,逸出的气体是空气,故C错误;‎ D、Cl2O与有机物接触会发生燃烧并爆炸,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故D正确;‎ 答案选C。‎ ‎25.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图甲表示在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由图乙信息,从11 min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体积,则n(N2)的变化曲线为d C. 由图乙信息,10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度v(H2) = 0. 09 mol·L-l·min-l D. 图丙中温度T1 < T2,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b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甲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析图乙变化量,计算氮气的反应速率,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计算得到氢气速率,依据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得到,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改变瞬间不变,达平衡是减小;图丙表示平衡时氨气含量与氢气起始物质的量关系,曲线上各点都处于平衡状态,达平衡后,增大氢气用量,氮气的转化率增大;由图丙可知,氢气的起始物质的量相同时,温度T1平衡后,氨气的含量更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温度T1 v (逆)‎ D.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Cl2和0.8 mol CO,达到平衡时,Cl2的转化率小于6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6s、8s时氯气的物质的量都是0.4mol,说明6s时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氯气的浓度为0.2mol/L。‎ ‎【详解】A. 由表中数据可知,6s、8s时氯气的物质的量都是0.4mol,说明6s时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氯气的浓度为0.2mol/L,升高温度,到达新平衡,氯气的浓度变为0.22mol/L,氯气浓度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故A错误;‎ B.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恒容绝热密闭容器进行该反应,随反应进行温度降低,而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故平衡常数一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 平衡时,列三段式: ,该温度下平衡常数,若起始向容器中充入1.2mol、0.60mol ‎ 和0.60mol,此时>0.13,则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或“不确定”)0;若其他条件相同,仅改变某一条件时,测得其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甲曲线b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______。‎ ‎②图是甲、乙同学描绘上述反应平衡常数对数值(lg K)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曲线是____(填“甲”或“乙”),m值为_____。‎ ‎【答案】 (1). K3= (2). 289-‎2a (3). 2 (4). 4. 0×10-‎8 L·mol-1·s-1 (5). acd (6). < (7). 加入催化剂 (8). 乙 (9). 2‎ ‎【解析】‎ ‎【分析】‎ ‎(1)利用方程式叠加关系得到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键能计算焓变,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就是焓变;‎ ‎(3)将表中数据带入速率方程即可求得n和k;‎ ‎(4)平衡状态的判定;‎ ‎(5)列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进而去计算。‎ ‎【详解】(1)①② 将①×2−②可得: ,则平衡常数,‎ 故答案:;‎ ‎(2)反应的△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故答案为:289-‎2a;‎ ‎(3)根据表格①②中的数据,带入速率公式然后做比值: ,解得n=2,将n代入①中得k=4×10−8,‎ 故答案为:2;4. 0×10-‎8 L·mol-1·s-1;‎ ‎(4)a.对于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变化,故压强是变量,故当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经平衡,a正确;‎ b. 2v正(NO) = v逆(Cl2),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即平均摩尔质量等于总质量比总物质的量,总质量虽然不变,但是总物质的量会改变,故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当它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 绝热容器中,温度会改变,温度改变平衡常数就会改变,当平衡常数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e.和的体积比始终是2:1,不是变量,故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e错误;‎ 答案选acd;‎ ‎(5)①由图甲分析可知,随反应的进行压强先增大后减小,5min达到平衡状态,推知开始因反应是放热的,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反应到一定程度,因反应物浓度减小,随反应正向进行,压强反而减小,到压强随时间变化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焓变为△H<0;由图甲知: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动,故改变的条件:加入催化剂;‎ 答案为:<;加入催化剂;‎ ‎②T升高,平衡左移,K减小,lgK减小,曲线选乙,设反应的氯气物质的量为x, 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得到: ,解得:x=0.02mol,依据计算得到平衡时物质的浓度代入x求得:;; ;‎ 平衡常数: ,lgK=lg100=2,m=2;‎ 故答案为:乙;2。‎ ‎【点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1、;2、当变量不再变化,如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在反应中会发生变化,则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就是变量,当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35.某小组研究溶液中Fe2+与、的反应。‎ 已知:[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 ‎(1)研究现象a中的黄色溶液。‎ ‎①用__________溶液检出溶液中含有Fe3+。‎ ‎②甲认为是O2氧化了溶液中的Fe2+。乙认为O2不是主要原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③进行实验Ⅱ,装置如图所示。左侧烧杯中的溶液只变为黄色,不变为棕色,右侧电极上产生无色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NO。产生NO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__。‎ ‎ (2)研究现象a中的棕色溶液。综合实验I和实验Ⅱ,提出假设:现象a中溶液变为棕色可能是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发生了反应。进行实验Ⅲ,证实溶液呈棕色只是因为Fe2+与NO发生了反应。实验Ⅲ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 ‎(3)研究酸性条件下,溶液中Fe2+与、的反应。‎ 序号 操作 现象 i 取1 mol·L-l的NaNO2溶液,加稀硫酸至pH = 3,加入1 mol·L-l FeSO4溶液 溶液立即变为棕色 ii 取1 mol·L-l的NaNO3溶液,加硫酸至pH = 3,加入1 mol·L-l FeSO4溶液 无明显变化 iii 分别取0.5 mL l mol·L-l的NaNO3溶液与1 mol·L-l的FeSO4溶液,混合,小心加入0.5 mL浓硫酸 液体分为两层,稍后,在两层液体界面上出现棕色环 i中溶液变为棕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 ‎【答案】 (1). KSCN (2). 两个实验过程均有O2但NaNO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3). +e-+H2O === NO↑+2OH- (4). 证实Fe2+被氧化生成Fe3+ (5). 将NO通入FeSO4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NO通入Fe2(SO4)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6). Fe2+++2H+=== Fe3++NO↑+H2O (7). Fe2++NO === [Fe(NO)]2+‎ ‎【解析】‎ ‎【分析】‎ ‎(1)①可用检验铁离子;‎ ‎②对比实验中滴加溶液都会携带氧气;‎ ‎③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生成,可证明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要证明与发生了反应,可将分别通入溶液中,根据颜色变化判断;‎ ‎(3)酸性条件下,溶液、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与反应生成。‎ ‎【详解】(1)①KSCN与铁离子反应,溶液显血红色,则可用检验铁离子,‎ 故答案为:;‎ ‎②对比实验中滴加溶液都会携带氧气,但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则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两个实验过程均有,但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③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生成,电极方程式为,实验Ⅱ的目的是证实被氧化生成,‎ 故答案为:;证实被氧化生成;‎ ‎(2)想证明与发生了反应,可将分别通入溶液中,可观察到将通入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通入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将通入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通入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 (3)酸性条件下,溶液、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与反应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同时发生,‎ 故答案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