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6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6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考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1、注意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和谐”思想,以及“克己复礼”与“仁”的内涵及联系 ‎2、要从整体上理解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复习备考时应进一步向后延展,联系儒学演变,特别应明确: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3、儒学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容,命题形式多以文字材料创设新情景。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文字材料试题的解题技巧是得分关键,也是大家备考的侧重方向。‎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展历程及外传意义。‎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着重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及时代特点。‎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及其特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突出考查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演变、清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本专题命题切入点,书法、绘画、文学、艺术等均有涉及,形式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为主,能力要求以准确识记基础主干知识,熟练掌握运用、提炼材料信息为主,近几年高考对该专题的考查力度不大,大家了解基本知识足以应考。‎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最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B选项不够准确,汉代儒学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另有发展;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考点三:宋明理学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01.(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答案】B ‎02.(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道德教化有利于政事国家,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风俗关乎国家命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所以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政治改革以及君主专制的黑暗。所以B、C项错误。‎ 考点五:(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02.(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考点六: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考点七:(古代中国)文学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02.(【天府高考】2017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答案】B ‎【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归纳总结】‎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逍遥 评价: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3、法家:‎ ‎(1)韩非 ‎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1)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5、兵家 ‎(三)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方法技巧】‎ ‎(一)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之间的关系?‎ 开创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孔子开创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础 2、 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和“礼”‎ 1、 孟子和荀子将孔子思想丰富、完善、并为其找到理论基础,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受到广大民众的接受)‎ ‎(二)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 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 ‎(三)易混易错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正确。“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四)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诸子百家思想 智者学派思想 社会环境 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思想特点 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 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地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经过千年后复苏,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六)墨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 ‎(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2)墨家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 ‎(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 ‎(七)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首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洽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国思想,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八)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 ‎(1‎ ‎)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九)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性相近”说 ‎“性本善”说 性恶论 治国 理念 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 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民本 思想 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 ‎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观 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 ‎(十)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十一)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 ‎“超脱”。‎ ‎(十二)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十三)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典题探究】‎ ‎01.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答案】B ‎【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先秦;宋朝 ‎0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归纳总结】‎ ‎(一)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二)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家,‎ ‎(三)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四)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五)影响 ‎1、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对后世:‎ ‎(1)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方法技巧】‎ ‎(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理解: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二)易混易错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五)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 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六)从“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典题探究】‎ ‎01.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02.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答案】B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考点三、宋明理学 ‎【归纳总结】‎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3)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了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评价 ‎(1)消极: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方法技巧】‎ ‎(一)简记宋明理学 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二)易混易错 ‎(1)理学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正确。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错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三)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 同 点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五)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典题探究】‎ ‎0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D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0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祥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归纳总结】‎ ‎1、出现的背景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3)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李贽的离经叛道: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2)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4)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3、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 内容 理解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此时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领域小说盛行,带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 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异端”、民主思想产生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5、影响:‎ ‎(1)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2)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正确。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 ‎(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的地位。‎ 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思想。‎ 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看,还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 ‎(二)明清时期的新思想对儒学批判、继承和发展表现和意义:‎ ‎(1)批判儒学——批判理学,批判三纲五常,批判存在理灭欲,批判君主专制。‎ ‎(2)“继承儒学”——保留君主制度、以民为本观念(或“民本思想意识”、“民贵君轻观点”)。‎ ‎(3)“提出新见”——经世致用;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④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 ‎(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治条件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思想条件 明清之际理学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内容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人物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为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顾炎武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思想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 (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 ‎(六)经世致用”思想的含义、特点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七)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南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典题探究】‎ ‎01.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     D.学风的转变 ‎【答案】D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 ‎02.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史书编纂体例,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并没有提及所谓的“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我们也不能推断出李贽的史学著述是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之上,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 考点五、科技成就 ‎【归纳总结】‎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4)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1)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2)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1)战国时发明司南;‎ ‎(2)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2、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3、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 ‎2、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 ‎4、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 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药学 ‎1、中医学 ‎(1)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2)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3)《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4)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5)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2、中药学 ‎(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2)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突破性作用,说明其作用不大。‎ 错误。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2)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本质的不同。‎ 正确。中国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注重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3)明辨造纸术的发明与重大改进 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因为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对于纸的使用与推广具有关键性意义。‎ ‎(4)科学认识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5)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用来印刷书籍。而活字印刷术到11世纪中叶,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 ‎(二)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外传及对世界文明贡献 四大 发明 对中国的影响 外传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13世纪中期,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四)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主要区别:‎ 主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我国古代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农学、医学高度发达,但生物学理论薄弱。‎ ‎(五)古代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六)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因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度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条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典题探究】‎ ‎01.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答案】A ‎【解析】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被统治者控制,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天文学研究缺少科学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中“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说明我国的天文学研究是为统治的需要,不是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自然的态度,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服务,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02.《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隋唐 考点六、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3、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2)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三)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1)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 ‎(2)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发展:‎ ‎(1)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 ‎ ‎(2)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4、魏晋南北朝:‎ ‎(1)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 ‎(2)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3)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5、隋唐:‎ ‎(1)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2)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从宋代到明清:‎ ‎(一)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1)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2)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二)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1)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2)题材:市井生活;‎ ‎(3)特点:写实;‎ ‎(4)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1)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2)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 体;‎ ‎(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方法技巧】‎ ‎(一)文人画的主要特征 ‎(1)追求抒情写意是其主要特色。‎ ‎(2)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3)反映了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①从功能上看,由实用性到艺术性,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②从历程上看,由自发阶级到自觉阶段;‎ ‎③从趋势上看,向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 ‎④篆刻、书法、绘画并称姊妹艺术(明中叶篆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三)易混易错 ‎(1)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只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能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在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发展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四)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 特点 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 ‎(五)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六)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八)中国绘画基本特征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典题探究】‎ ‎01.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这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 ‎【答案】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先秦 ‎02.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造诣非常高,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考试方式非常特殊,他亲自出题,就是一句诗,让大家画出来。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考查众位考生。材料反映了(  )‎ A.宋朝绘画繁荣得益于科举制度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B.宋朝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C.宋徽宗喜欢绘画胜过于治国 D.宋徽宗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宫廷画院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翰林图画院招考不属于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仅体现了图画院初创的情形,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徽宗在治国理财方面的态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由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创办了宫廷画院,并面向社会广募绘画人才,有利于宫廷画院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宋朝 考点七、文学成就 ‎【归纳总结】‎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 ‎(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元曲 ‎(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元曲就是元杂剧。‎ 错误。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2)世俗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正确。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的重心不断下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二)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 ‎(1)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度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一些神仙方术、迷信、佛教等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轶闻琐事也是素材的来源;‎ ‎(2)社会基础: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印刷术的完善,为明清小说的刊印传播提供了便利;‎ ‎(3)阶级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述以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三)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四)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4)其他:科举制的推动、社会的变迁等也是宋词发展的原因。‎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特色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了气势恢宏的时代。‎ ‎(3)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元: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时期 时代特征 文艺成就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 秦汉 大一统局面形成 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 隋唐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 唐诗繁荣 宋元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 明清 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典题探究】‎ ‎01.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中古跨朝代选择题 ‎02.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答案】B ‎【解析】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时候,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朝 考点八、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源头:傩戏 ‎(二)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三)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四)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方法技巧】‎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征 ‎(1)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仅包含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之前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2)从先秦到清代,文学成就极为丰厚,各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都有大量文学作品问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的阶段特色鲜明。‎ ‎(3)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剧种多样,剧目繁多,民间、宫廷均得到发展,其中京剧作为戏曲界的一朵奇葩,至今不衰。‎ ‎【典题探究】‎ ‎01.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古跨朝代选择题 ‎02.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元朝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 ‎0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 ‎【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 ‎03.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  )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答案】A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0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05.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举行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 C.儒家思想地位受到严重地冲击       D.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 ‎【答案】C ‎【解析】武则天做了皇帝只是个别现象,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武则天的个人素质,故B项错误;“武则天做了皇帝”冲击了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正确;“武则天做了皇帝”不拘儒家男尊女卑的礼数,但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的传统和风气,故D项错误。‎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06.《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社会的价值取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07.(2017·福建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二·27)《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答案】A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 ‎08.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的主张而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因为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正是“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的主张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 ‎09.《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明朝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A ‎【解析】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秦朝 ‎11.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旨在说明(  )‎ A.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C.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D.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明清部分画作的低下,但不能否定明清时期乃至整个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只有“正统画派”,没有谈到其功利,且“聊以自娱”,故B项错误;“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等人的传统画派注重笔墨,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些人所作之画并没有说明是文人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明朝;清朝 ‎12.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清朝 ‎1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答案】A ‎【解析】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当时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所以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与材料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加强和理学为小说提供了素材,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朝;清朝;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14.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清朝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 材料二 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 ‎ 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 ‎ ‎(2)变化: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 ‎ 评析: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得出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据材料二“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得出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第二小问评析,可以从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等方面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