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9

‎2016年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四海教育集团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 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为防止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目前很多城市将垃圾分类,如图所示,表示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冰水化合物、空气 B.氦气、过氧化氢溶液、钢 C.冰、干冰、生石灰 D.石墨、熟石灰、石油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6.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属于有机物 B.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1‎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 B.CH3OH C.C2H5OH D.C2H6‎ ‎9.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7:32‎ D.生成物丙和丁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10.在推断实验室无色废液的成分时,四位同学得出了四种结论,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 A.NaCl、CuSO4、NaNO3 B.NaCl、K2SO4、NaOH C.HCl、NaOH、CaCl2 D.K2CO3、KNO3、BaCl2‎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则对相关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多 ‎12.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 NaOH 加入稀硫酸至pH等于7‎ B CuO粉末 C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 N2气体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铁粉 A.A B.B C.C D.D ‎13.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如图图象能正确表示产生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14.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Mg HCl CuSO4‎ NaOH B CO O2‎ H2SO4‎ CuO C KOH SO3‎ NaOH CuSO4‎ D Na2CO3‎ Ca(OH)2‎ HCl CaCl2‎ A.A B.B C.C D.D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3分)‎ ‎15.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1)用洗洁精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2)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应补充      元素.‎ ‎(3)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      .‎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 ‎16.元素周期表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图是某元素的“身份证”,请回答:‎ ‎(1)该元素的名称是      ,是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易      电子(填“得”或“失”);‎ ‎(2)由该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17.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2)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 ‎(3)自来水的硬度一般较大,长期饮用硬度大的水对身体健康不利,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8.如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交通工具﹣﹣自行车,请完成下列各题:‎ ‎(1)所标各部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      (任选一种物质填序号).‎ ‎(2)车轮的钢圈在潮湿的空气中会锈蚀,这是铁与空气中的      和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通常用盐酸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新型食品保鲜剂“纳米α铁粉”被称为“双吸剂”,其实质就是利用了铁生锈的原理,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      检验,若出现      的现象,说明该双吸剂仍可使用.‎ ‎19.“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Cu”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      ;‎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2反应的实质是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 ‎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0.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的浓溶液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E为白色沉淀,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下图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化学式:A      ,F      .‎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 ‎(3)C溶液与铁粉反应后,取剩余固体加入盐酸,没有气体放出.请分析:C与铁粉反应后的溶液组成中除了H2O外,一定存在的物质有      ,可能存在的物质有      .‎ ‎21.工业上生产电路板及处理废液的工艺流程如表:‎ ‎(1)操作a是      .‎ ‎(2)步骤②加入过量铁粉,除能与废液中的FeCl3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充分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滤渣只剩铜.步骤③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循环使用的FeCl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杂质,为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适合的装置依次为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王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小李同学认为: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王同学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猜想正确 取少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实验评价】‎ ‎②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③如果你要证明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填字母)来代替酚酞试液.‎ A、紫色石蕊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碳酸钠溶液 ‎④若实验证明了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的溶液.‎ ‎23.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 ‎③若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是氢氧化钠 猜想2:是碳酸氢钠 猜想3:是碳酸钠 你认为猜想      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4.近年来,染发俨然已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央视国际网络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00多人中,染过发的人占到了90%以上,而且在30岁以前开始染发的人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半数左右.染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的作用,俗称染发剂.染发剂普遍含有对苯二胺这种致癌物质,化学式为C6H8N2.请回答 ‎(1)该物质含有的      种元素;‎ ‎(2)对苯二胺的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      ;‎ ‎(3)对苯二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25.一个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盐酸溶质的质量为3.65克,小明为了测定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如图1,进行下列实验.‎ ‎(1)请根据NaOH的化学式计算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求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CuCl2+2NaOH=Cu(OH)2↓+2NaCl)‎ ‎(3)请在图2中绘制生成沉淀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请用黑色签字笔作图)‎ ‎ ‎ ‎2016年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四海教育集团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 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分馏的原理,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逐一先汽化后冷却液化,分离成相对纯净物质的过程,只是将原来的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石油就是由沸点不同的汽油、煤油、柴油等混合而成,通过分馏将它们分离,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煤主要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等,大多煤,质地疏松,多用于动力发电、民用燃烧提供热量等.焦炭是煤经过高温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而成,质硬,多用于炼铁.显然煤和焦炭是两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 ‎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分析.‎ B、根据稀释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D、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A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故B操作不正确.‎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D操作正确.‎ 故选B.‎ ‎ ‎ ‎3.为防止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目前很多城市将垃圾分类,如图所示,表示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向左拐弯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 ‎ ‎4.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冰水化合物、空气 B.氦气、过氧化氢溶液、钢 C.冰、干冰、生石灰 D.石墨、熟石灰、石油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气属于单质,冰水混合物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故A正确;‎ B、氮气属于单质,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混合物,钢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冰属于氧化物,干冰属于氧化物,生石灰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石墨属于单质,熟石灰属于混合物,石油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A.‎ ‎ ‎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要谨慎处理.‎ C、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 D、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以防止触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煤气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 ‎ ‎6.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属于有机物 B.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A.由丁酸乙酯的化学式可知,丁酸乙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丁酸乙酯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故叙述错误;‎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2)=18:3:8,故正确;‎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12:2=3:6:1,故正确.‎ 故选B.‎ ‎ ‎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 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 ‎ ‎8.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 B.CH3OH C.C2H5OH D.C2H6‎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3H2O,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X的化学式.‎ ‎【解答】解:在反应X+3O22CO2+3H2O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 反应后共2个C原子、6个H原子、7个O原子,‎ 反应前现有6个O原子,‎ 则X中共有2个C原子、6个H原子、1个O原子,‎ 即化学式为C2H5OH,‎ 故选:C.‎ ‎ ‎ ‎9.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7:32‎ D.生成物丙和丁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甲的分子为3个H原子和1个N原子构成的NH3分子,乙物质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丙为由2个N原子构成的N2分子,物质丁的分子为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解答】解:A、物质丁的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H2O分子,人体内的水占体重的三分之二,为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A正确;‎ B、反应中反应甲与生成物丁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物质为化合物;反应物乙与生成物丙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物质为单质;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特点,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B正确;‎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反应中甲物质氨气与乙物质氧气的质量比=68:96=17:24≠17:32;故C不正确;‎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6H2O,生成物丙氮气与物质丁水的分子个数比=2:6=1:3;故D正确;‎ 故选C.‎ ‎ ‎ ‎10.在推断实验室无色废液的成分时,四位同学得出了四种结论,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 A.NaCl、CuSO4、NaNO3 B.NaCl、K2SO4、NaOH C.HCl、NaOH、CaCl2 D.K2CO3、KNO3、BaCl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根据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进行分析,‎ B、根据三种物质不会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氢离子和氢氧化根离子会产生水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硫酸铜在溶液中常显蓝色,而溶液要求是无色的,故A错误;‎ B、三种物质中没有带颜色的离子,相互也不会反应,可以共存,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水,不能共存,故C错误;‎ D、氯化钡和碳酸钾会生成碳酸钡沉淀而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 ‎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则对相关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多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的热量使两支试管内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随温度的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温度升高,使得固体乙继续溶解,而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 ‎【解答】解:A、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判断正确;‎ B、乙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判断不正确;‎ C、随温度的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判断不正确;‎ D、乙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固体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未溶解的固体将逐渐减少.判断不正确.‎ 故选A ‎ ‎ ‎12.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 NaOH 加入稀硫酸至pH等于7‎ B CuO粉末 C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 N2气体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铁粉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气体的净化(除杂).‎ ‎【分析】根据除杂质的原则分析:①首先要能把杂质除去,②原物质的量不能减少,但可以增加,③除去杂质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④操作越简单越好,要便于混合物的分离.A中会带入新的杂质,B中会把原物质除去,D中会带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氯化钠中含有氢氧化钠,加入稀硫酸能除去杂质,但会带入新的硫酸钠杂质;故不可行;‎ B、氧化铜粉末中混有碳粉,加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只能和氧化铜反应,会把原物质除掉,故不可行;‎ C、将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反应,可得到纯净的氮气;方法可行;‎ D、氯化钾中混有氯化铜,加入适量铁粉,铁粉和氯化铜反应是氯化亚铁溶液和铜,会带入新的杂质氯化亚铁,故不可行.‎ 故选C ‎ ‎ ‎13.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如图图象能正确表示产生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比铁活泼.‎ ‎【解答】解: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时,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同时锌比铁活泼,锌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于铁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B中图象能正确表示产生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 故选:B.‎ ‎ ‎ ‎14.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Mg HCl CuSO4‎ NaOH B CO O2‎ H2SO4‎ CuO C KOH SO3‎ NaOH CuSO4‎ D Na2CO3‎ Ca(OH)2‎ HCl CaCl2‎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短线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再结合酸、碱、盐、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金属与碱不反应所以Mg和NaOH不反应,即甲和丁不反应,盐酸和硫酸铜不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A错误;‎ B、氧气和硫酸不能反应,一氧化碳和硫酸不反应,故B错误;‎ C、KOH和SO3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三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C正确;‎ D、盐酸和氯化钙不反应,即丙和丁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3分)‎ ‎15.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1)用洗洁精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乳化 作用.‎ ‎(2)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应补充 钙 元素.‎ ‎(3)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 煮沸 .‎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隔绝氧气 .‎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硬水与软水;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1)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2)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3)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4)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2)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故填:钙;‎ ‎(3)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故填:煮沸.‎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反应灭火原理.故填:隔绝氧气.‎ ‎ ‎ ‎16.元素周期表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图是某元素的“身份证”,请回答:‎ ‎(1)该元素的名称是 铝 ,是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易 失 电子(填“得”或“失”);‎ ‎(2)由该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l2O3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其汉字名称的偏旁是“金”,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三个电子而形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故填:铝; 金属; 失;‎ ‎(2)在化合物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故二者组成的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 ‎ ‎ ‎17.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ABE ;‎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2)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 ;‎ ‎(3)自来水的硬度一般较大,长期饮用硬度大的水对身体健康不利,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 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 ‎【分析】(1)可以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根据絮凝剂的作用是吸附杂质,使之沉降达到净水目的进行解答;‎ ‎(3)根据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进行解答.‎ ‎【解答】解:‎ ‎(1)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故填:ABE.‎ ‎(2)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故填: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 ‎(3)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 ‎ ‎18.如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交通工具﹣﹣自行车,请完成下列各题:‎ ‎(1)所标各部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C (填序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 ABDE (任选一种物质填序号).‎ ‎(2)车轮的钢圈在潮湿的空气中会锈蚀,这是铁与空气中的 氧气 和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通常用盐酸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3)新型食品保鲜剂“纳米α铁粉”被称为“双吸剂”,其实质就是利用了铁生锈的原理,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 稀盐酸 检验,若出现 气泡 的现象,说明该双吸剂仍可使用.‎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根据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与合金;座包、轮胎、反光器等物质属于合成材料解答;‎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解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3)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解:(1)车把、链条属于金属材料.座包、轮胎、反光器等物质属于合成材料.‎ ‎(2)生锈是由于钢铁与空气中的水及氧气共同作用导致的,车轮的钢圈采用电镀或者镀上一层难生锈的金属的方法防止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铁粉完全氧化后与酸反应不会生成氢气.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稀盐酸,若出现气泡的现象,说明该双吸剂仍可使用.‎ 答案:(1)C;ABDE;(2)氧气;Fe2O3+6HCl═2FeCl3+3H2O;(3)稀盐酸;气泡.‎ ‎ ‎ ‎19.“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Cu”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 一个铜原子 ;‎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2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2N2+6H2O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置换反应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分析回答;‎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反应的实质;‎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1)图1中,“Cu”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一个铜原子;‎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2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为:(1)一个铜原子;‎ ‎(2)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3)4NH3+3O22N2+6H2O;置换反应.‎ ‎ ‎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0.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的浓溶液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E为白色沉淀,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下图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化学式:A HCl ,F CuO或Cu(OH)2 .‎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NaCl+AgNO3=AgCl↓+NaNO3 .‎ ‎(3)C溶液与铁粉反应后,取剩余固体加入盐酸,没有气体放出.请分析:C与铁粉反应后的溶液组成中除了H2O外,一定存在的物质有 FeCl2 ,可能存在的物质有 CuCl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的浓溶液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和铁粉、氢氧化钠会反应,所以A是盐酸,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可知C中含有铜离子,盐酸和F会生成含有铜离子的C,所以F可以是氧化铜或氢氧化铜,C就是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也会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D是氯化钠,氯化铜和铁粉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盐酸和铁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B是氯化亚铁,E为白色沉淀,A、B、D中都含有氯离子,和G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G是硝酸银,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的浓溶液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和铁粉、氢氧化钠会反应,所以A是盐酸,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可知C中含有铜离子,盐酸和F会生成含有铜离子的C,所以F可以是氧化铜或氢氧化铜,C就是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也会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D是氯化钠,氯化铜和铁粉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盐酸和铁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B是氯化亚铁,E为白色沉淀,A、B、D中都含有氯离子,和G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G是硝酸银,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合理,所以A是HCl,F是CuO或Cu(OH)2;‎ ‎(2)C→B的反应是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 ‎(3)由上述分析可知,C溶液是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后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取剩余固体加入盐酸,没有气体放出,说明了没有铁粉剩余,氯化铜与铁粉反应后的溶液组成中除了H2O外,一定存在的物质有 FeCl2,可能存在的物质有 CuCl2.‎ 故答为:(1)HCl,CuO或Cu(OH)2;(2)NaCl+AgNO3=AgCl↓+NaNO3;(3)FeCl2,CuCl2.‎ ‎ ‎ ‎21.工业上生产电路板及处理废液的工艺流程如表:‎ ‎(1)操作a是 过滤 .‎ ‎(2)步骤②加入过量铁粉,除能与废液中的FeCl3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Cl2═Cu+FeCl2 .‎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充分搅拌,当观察到 没有气泡冒出 现象时,说明滤渣只剩铜.步骤③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循环使用的FeCl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Cl2+Cl2═2FeCl3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操作a是将滤渣与滤液分离,进行分析解答.‎ ‎(2)步骤②加入过量铁粉,除能与废液中的FeCl3反应外,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循环使用的FeCl3,氯化亚铁能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操作a是将滤渣与滤液分离,操作a是过滤.‎ ‎(2)步骤②加入过量铁粉,除能与废液中的FeCl3反应外,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Cu+FeCl2.‎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充分搅拌,当观察到没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滤渣只剩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循环使用的FeCl3,氯化亚铁能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2+Cl2═2FeCl3.‎ 故答案为:(1)过滤;(2)Fe+CuCl2═Cu+FeCl2;(3)没有气泡冒出;Fe+2HCl═FeCl2+H2↑;(4)2FeCl2+Cl2═2FeCl3.‎ ‎ ‎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集气瓶.‎ ‎(2).‎ ‎(3)【作出猜想】.‎ ‎【实验评价】‎ ‎② .‎ ‎(2)实验室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杂质,为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适合的装置依次为 A、E、D、B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王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小李同学认为: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CaCl2和HCl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王同学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猜想正确 取少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实验评价】‎ ‎②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酚酞试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显色,遇碱性溶液才显红色 .‎ ‎③如果你要证明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AD (填字母)来代替酚酞试液.‎ A、紫色石蕊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碳酸钠溶液 ‎④若实验证明了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碳酸钙 ,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的溶液.‎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根据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进行解答;根据先除杂后干燥的原则进行解答;‎ ‎(3)【作出猜想】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猜想;‎ ‎②根据酚酞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颜色都不会改变进行分析;‎ ‎③根据小李同学的猜想是: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CaCl2和HCl,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进行分析;‎ ‎④根据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钙固体,也就是要将盐酸转化为氯化钙,盐酸与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反应都能生成氯化钙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标号①仪器的名称:集气瓶.‎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利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水蒸气,对气体进行干燥.利用该装置净化气体时,导气管要长进短出,除水干燥放在最后一步;故填为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适合的装置依次为:A、E、D、B;‎ ‎(3)【作出猜想】小王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小李同学认为: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CaCl2和HCl.‎ ‎②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显酸性,也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因而酚酞溶液呈无色,两种猜想都有可能.因此不能采取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其猜想;‎ ‎③盐酸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而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都会有白色沉淀现象;‎ ‎④要加入过量的某物质将盐酸转化为氯化钙,该物质一定不溶于水,若溶于水的话,虽然除去了盐酸,溶液中还会有剩余的该物质,那么该物质可以是碳酸钙.‎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A、E、D、B.‎ ‎(3)【作出猜想】CaCl2和HCl.‎ ‎【实验评价】‎ ‎②不能; 酚酞试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显色,遇碱性溶液才显红色.‎ ‎③AD.④碳酸钙.‎ ‎ ‎ ‎23.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 .‎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H2O .‎ ‎③若观察到 装置F不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是氢氧化钠 猜想2:是碳酸氢钠 猜想3:是碳酸钠 你认为猜想 1、2 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参加反应的物质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 .‎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的固体中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也会有气泡产生,不能证明固体中有碳酸钠 .‎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2Na2O2=O2+2Na2CO3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①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分析解答;②根据信息过氧化钠能够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气分析;③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解答;‎ ‎(2)[作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对作出的猜想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解释;‎ ‎[反思与交流]根据题给条件及所学知识完成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分析;根据结论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1)①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 ‎②信息显示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因此若无装置C﹣浓硫酸吸水,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 ‎③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二氧化碳被除尽,则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2)[作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可以知道: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都不含氢元素,故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碳酸或氢氧化钠,故不正确的猜想为:①②;‎ ‎[反思与交流]①因为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的固体中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也会有气泡产生,因此不能证明固体中有碳酸钠;‎ ‎②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水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2Na2O2=O2+2Na2CO3;‎ 故答案为:(1)①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 ‎②H2O;‎ ‎③装置F不变浑浊;‎ ‎(2)1、2; 参加反应的物质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 ‎【反思与评价】‎ ‎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的固体中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也会有气泡产生,不能证明固体中有碳酸钠;‎ ‎②2CO2+2Na2O2=O2+2Na2CO3.‎ ‎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4.近年来,染发俨然已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央视国际网络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00多人中,染过发的人占到了90%以上,而且在30岁以前开始染发的人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半数左右.染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的作用,俗称染发剂.染发剂普遍含有对苯二胺这种致癌物质,化学式为C6H8N2.请回答 ‎(1)该物质含有的 3 种元素;‎ ‎(2)对苯二胺的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 108 ;‎ ‎(3)对苯二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4% .(结果保留到0.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苯二胺的化学式 C6H8N2 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苯二胺的化学式 C6H8N2,可知它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2)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苯二胺的相对分子量为:12×6+8+14×2=108;‎ ‎(3)对苯二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4%.‎ 故填:(1)3;(2)108;(3)7.4%.‎ ‎ ‎ ‎25.一个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盐酸溶质的质量为3.65克,小明为了测定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如图1,进行下列实验.‎ ‎(1)请根据NaOH的化学式计算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16:1 ,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0 ;‎ ‎(2)求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CuCl2+2NaOH=Cu(OH)2↓+2NaCl)‎ ‎(3)请在图2中绘制生成沉淀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请用黑色签字笔作图)‎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比进行解答;‎ ‎(2)根据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求出氯化铜的质量即可;‎ ‎(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当盐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解:(1)NaOH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16:1;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23+16+1=40;故填:16:1;40;‎ ‎(2)设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x,氯化铜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y.‎ CuCl2+2NaOH=Cu(OH)2↓+2NaCl ‎135 80 98‎ x y×10% 9.8g x=13.5g y=80g 答: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13.5g;‎ ‎(3)盐酸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z.‎ HCl+NaOH=2NaCl+H2O ‎36.5 40‎ ‎3.65g z×10%‎ z=40g 所以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40g+80g=120g,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8g.‎ 生成沉淀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为:‎ 故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