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 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予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 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 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简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 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的特点是 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 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 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 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 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 又,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动,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 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 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 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 各自独 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天子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 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 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 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 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 与国间随 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当时国界之分渐 渐混灭,学者智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 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 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 黄金时代。 而孔子,则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 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与国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这都是孔子的信念。 (林语堂《孔子思想的特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不仅是一个智者,还以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道。这是中外 学界对孔子的共同认识。 B.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尊崇人性中的 “善”,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之 道去追求实现理想的完美。 C.在孔子的理性社会里,要实现政治的修明,没有法家之“法”,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修养、 社会伦理和道德力量。 D.儒家思想立足现实,强调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既和适世玩世的道家大有不同,也摒弃 了毫无价值的玄学与神秘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点明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然后由概括分析到具体分析层层深入地对孔子 思想的特质进行阐释。 B.文章由今及古,评古论今,纵横开阖,作者阐析纷繁复杂的史实,语言凝练雅致,句 式整散交错,说理透辟深刻。 C.文章第四段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分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外部原因,彰显了孔子在乱世 中弥足珍贵的信念及力量。 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中西方观念对比.儒家与不同学说对比,孔子的执着与他 为执政者不屑对比,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做人要有社会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适世玩世, 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 B.儒家把“追求人的标准就是人”作为最有力的教义,这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当今我们 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C.对于周室王朝,孔孟在学说上尊崇但实际行为却不屑,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周室衰 微对他们实现志向终无大用。 D.当时天下情势纷乱,国运没落,却迎来了思想的黄金期,各路学说精彩纷呈,但百家 争鸣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质疑。 答案:1.C A 项由原文“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 可见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只是 一个智者。B 项原文“追求实现理想的完美”是从反面论证行“善”之举的意义。D 项偷换概念, 原文中“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全无实用”而不是“毫无价值”。 2.B B 项,文章阐述孔子思想特性,未论述其现代意义,非“由今及古”,也并非“评古 论今”。 3.A A 项.“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孔子的学说 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 有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 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 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 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 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 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 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 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 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 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 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 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 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 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 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 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 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 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 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 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 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 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 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 材料三: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 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 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 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 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 高考志愿时.仅有 l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 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 想重新 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 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 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 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 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 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 标》) 4.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 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 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D.超过 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 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5.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 的必然要求,其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 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C.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 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D.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 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8 分) 答案:4. D D 项,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范围在材料四,“有超过 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 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一句中,说的是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的 70%,并不 代表 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里出现了概念外延范围扩大的问题。 5.B A 项,信息范围在材料一中“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 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一句中,该句子并未明确适当时期是“高 三年级”,选项无中生有。C 项,从材料二看,”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 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与“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 境良好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结论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选项表述错误。D 项,信 息范围在材料四张慧英副所长的话中,他的这个言论是在“新高考”的背景谈中学生的生涯规 划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就……”,选项表意绝对化。 6.解析:材料一中“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 “稳妥进行人生管理”,“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等;材料二中“帮助学生 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意义感”等;材料三《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反映出来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增强等,材料四末尾的”强化学生的 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根据要求,分条整理作答。 答案:①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个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 择,规划好未来的人生,稳妥进行人生管理.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②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 和能力的契合点,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③能帮助学生 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④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思 考人生,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 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 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 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 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 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 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 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 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 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 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 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 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 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 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 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 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 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 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 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 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敞,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 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 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 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 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 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 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 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顸 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 红领巾 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 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 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 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 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 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 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 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干顶红帽子。 D.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8.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 分) 9.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 好?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7.C C 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 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 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 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 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 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 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顸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 心。 8.解析:解答此题,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 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 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 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 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 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 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 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 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答案:①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 着艰辛的生活。②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象,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 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挚,③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 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 9.解析:解答此题,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 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 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 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 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 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以“千预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 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 意味,突显了主题。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 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 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 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 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诏令议 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 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 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 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 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 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 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 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涛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 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 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 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 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占之制,可稍削之。 10.C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 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 后面断开,排除B项。 11.A 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解说错误,应为“诸子百家是对先 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12.C 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 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13.解析: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一处 “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予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 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 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 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 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 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 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 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 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 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 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 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 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 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 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降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 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 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 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 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 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 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 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 “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 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 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 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 帝不听。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 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 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 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 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 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 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飚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15.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14.C C 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 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 15.解析: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 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 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 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叉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 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 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 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 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 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可从这些方面分析 两首诗歌。 答案: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 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 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 “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 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7 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表现 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 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 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虞美人》一词中, 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眣丽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 1.2 小时,韩国 0.7 小时,中国 0.2 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 12 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 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 会逐渐 被忽视和 。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 问题,家庭劳动应 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 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 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 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 。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 尽享劳动之美, 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17.D 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隔离化: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 结合“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分析,此处主要讲劳动教育会越来越 处于不重要地位了,选用“边缘化”。敏感:易于引起反应的。棘手:形容事情难办。结合“如 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问题”分析,此处主要讲“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难办的事情, 选用“棘手”共识:共同的认识。趋势:事情发展的动向。结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 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分析,此处主要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识,选 用“共识”。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客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此处不存在插 嘴说话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应 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不需要质疑的,选用“不容置疑”。 18.C A 项,前句陈述对象为孩子的基础,后句陈述对象为“基石”了,陈述对象不一致;B 项,“生活的技能”与上文“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且与“由近及远”不连贯;D 项。 “人生的基础”与前句“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 19.B A 项,搭配不当,“生活技能”与“门槛”搭配不当;C 项,表意不明,“尽管都很琐碎” 表意不明,是“这些生活技能”琐碎,还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琐碎;D 项,语序不当,“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语序不当,“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 ,还 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 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 长叶,与② 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 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 ,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 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解析: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 “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 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 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 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答案: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4 分) 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 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 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并且不断地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 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责,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 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 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5.解析:语段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特征,第一句是总领句,后面四句每句都介绍了一个 特征。细读语段,可提取关键信息如“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 文明”“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等,据此分析,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中和、包容、开明、 革新的特征。 答案:中和 包容 开明 革新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当前,正常的寒假尚未结束,网课突然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 省市公立学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 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语文匠”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一天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身为中学生,你参与到网课之中了吗?针对这次网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 篇文章,向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背景;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宇文强);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题目提供的材料讲的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热点问题。这件事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题目中给了四个观点。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网课是形式主义,收效甚微;乙的观点可以概 括为网课是疫情期间不得已而为之;丙的观点是网课互动性差,伤害视力;丁的观点是网 课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容轻视。题目要求的任务是“身为中学生,你参与到网课之中了吗? 针对这次网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向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投 稿。”这样的任务很宽泛,可以就以上四种观点中的一个来谈,也可以综合谈利弊,也可以 抛开这四种观点,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观点,都要态度明确,观点鲜 明,言之成理。 【参考立意】 (1)网课利弊皆有,取舍因人而异; (2)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3)网课诚可贵,育人价更高; (4)网课的优劣需要时间的检验; (5)请让网课健康发展; (6)教学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