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7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7 试题完成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选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 【考点定位】宗法制 2.汉朝建立后,“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同‘缺’)焉。”为此,汉武帝 A. 颁布了“推恩令” B. 设置了中朝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武帝认为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在文化礼制等方面多有缺失,为此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解决“稽古礼文之事”的举措,答案为C;A是削弱王国势力,与题意不符,错误;B是汉武帝处理君权与相权矛盾问题,与题意不符,错误;D是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错误。 3.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 A. 思想内容相同 B. 修养方法相同 C. 思想本质相同 D. 哲学思想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C正确;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AD错误;朱熹修养方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内心反省,B错误。 4.北宋初年,统治者非常注重朝贡的政治、军事意义,而置朝贡的经济利益于不顾;至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南宋统治者采取务实政策 B. 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已动摇 C. 南宋统治者注重贸易管理 D. 官方贸易让位于民间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说明南宋统治者重视经济利益,系取务实政策,故A正确;南宋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不能说明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已动摇,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南宋统治者注重贸易管理,也不能体现官方贸易让位于民间贸易,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有学者粗略估计,在1540一1644年的一百年间,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500吨左右,约占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在1570—1644年间,美洲白银总共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美洲产量一半。白银流入中国反映了 A. 明朝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C. 明朝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大量增加,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故答案为B项;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明朝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排除D项。 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 主观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B. 客观上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 C.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 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信息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工业客观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C选项错误;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B。 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A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D错误。 【点睛】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8.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250.4 8.8 52.4 A.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 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中共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而农民党员比例上升到76.6%。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当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C;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中共是工农联盟组成,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不能体现出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BD错误。 9.1942年10月,美、英两国通知国民政府,愿意自动放弃19世纪以来在中国获得的多项特权。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美、英两国签订归还两国在华租界,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条约。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国民政府不懈外交努力 B. 中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 中国以重大贡献赢得尊重 D.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2到1943年,美英同国民政府签署条约,放弃在华特权,归还在华租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抗日中做出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尊重,C选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和中国参加世界大战等,都不是西方国家放弃在华侵略权益的主要原因,AB两项错误;1942年中国处于艰苦的抗战时期,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 10.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 A. 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 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 C. 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原则 D. 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中国的做法争取了主动,但是不拒绝美国使用,体现了明显的主权意识,选项C正确;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本身就突破了意识形态,而且美国也可以转播,说明意识形态并不明显,选项A排除;转播尼克松访华属于外交领域,涉及中美两国关系,这里不存在谁占据主导问题,排除B;中国允许美国转播,但是中国掌握转播权,这里并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而且美国并未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霸权主义,排除D。 11.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 B.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C. 重视人的素质和内涵 D. 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可见苏格拉底采用选择性传道而避免接触到品质较低的生源,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苏格拉底实际是缩小教育范围,主张精英教育,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方式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是无偿教育,更注重道德素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 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 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 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 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可知,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密切,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英国的政治体制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选项D正确;英国的议会和内阁关系密切,但不代表议会不能监督内阁,选项A排除;英国是议会至上原则,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议会权力的冲击,因此选项C排除。 13.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 A. 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 B. 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 C. 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 D. 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凡尔赛当局目的是强调公社战士孤军奋战,没有外援且公社战士已经不纯洁,其用心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D正确;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内部矛盾,且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中并没有工农联盟,不存在破坏一说,A、B错误;普通鲁士军队不可能支持巴黎公社,C项错误。 14.1948年,意大利上映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二战过后,罗马充斥失业和贫困,家境贫寒的男主瑞奇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前提是用自行车的工作,却被人偷走了自行车。四处寻找却苦无证据。最后为了工作和生活,只能选择偷自行车。男主偷车被抓,被偷的车主看到男主的孩子,心生怜悯,便不再追究他的责任。影片意在 A. 批判两极格局下的西方道德危机 B. 剖析西方社会人格分裂的精神危机 C. 揭露社会上善恶交织的矛盾现象 D. 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心底人性的光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心生怜悯,便不再追究他的责任”可知该影片意在唤醒人们心底人性的光辉,D项符合题意;该影片和道德危机以及精神危机无关,排除AB项;C项没有揭示影片的主旨,排除。故选D。 15.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这 A. 反映了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 强化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同盟关系 C. 反映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往来 D. 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故D正确;材料只有美国与欧共体的数据,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无法得出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A;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贸易问题,排除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材料三 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摘编自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天宝年间,使职差遣大量出现。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摘编自《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及唐玄宗时期的中书门下五房结构图,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设置使职差遣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结构图: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 中书门下五房:中书门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影响:中书门下成为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2)积极影响:灵活办事程序,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完备唐代职官体系;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消极影响:使职地位提高,对中央行政机构职权造成破坏,新的权力系统出现。后期使职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吏,使原有地方行政制度运行紊乱,容易出现混乱 【解析】 【详解】 (1)结构图: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三省六部制和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绘制即可。影响:依据材料二中“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分曹以主众务焉”信息结合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2)影响:依据材料三中“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等信息结合唐代设置使职差遣制度内容及相关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战略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答案】(1)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 (2)明朝远洋活动消耗了国力;当时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维护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维护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对海外诸国轻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上农除末”、“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等方面指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中“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消耗国力、敌对势力的对抗、倭寇侵扰、维护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维护统治的需要、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手机APP“学习强国”理论学习平台推荐了一部历史剧。该剧梗概如下:东北三省沦陷后,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战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武器,创作了一系列爱国影片,同时他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愤中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请回答: 结合必修一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与田汉有关的故事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情节:东北三省沦陷后,田汉与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历史现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评价: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情节:田汉朋友齐白山参加义勇军,并与其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 历史现象:东北军民英勇抗战。 概述: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评价:给东北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气概,爱国精神。 示例三情节:田汉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 历史现象:《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 概述: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评价: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详解】首先审要求,按照题目要求,将解题过程分解成三步,提取的小说情节、明确对应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在提取情节时,必须和田汉相关,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爱国影片和爱国歌曲;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等,情节的选择要照顾必修一的所学知识,在对应历史现象时要明确对应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在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时要准确全面。 【点睛】情节和历史现象要分开,情节取点,现象取概念,概述历史现象要准确扼要,评价历史问题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 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地区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㈡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并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观点: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进行持久战;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理由:帝国主义势力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共之间存在矛盾分歧。 (2)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解析】 【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一中“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等信息可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持久战、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等方面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理由:依据材料一中“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帝国主义势力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情况、国共之间存在矛盾分歧等方面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的宣言内容即可概括得出不同之处。原因: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的加剧、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的调整以及社会人民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标题:世界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历程评述:该书讲述了1500年至20世纪末期500年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大国兴衰的历程。1500年以来,欧洲开始开辟新航路,西班牙、葡萄牙是先驱。伴随而来的是殖民扩张带来的巨额财富,这使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先崛起的大国。但西葡的巨额财富却没有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入17世纪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依靠海外贸易,荷兰称霸海上,成为17世纪的大国。18世纪末期,英国国力上升,在殖民战争中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称霸世界。19世界末期,德国崛起,对英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导致一战爆发。一战后,欧洲整体开始衰落,美国开始崛起。二战后,欧洲、日本衰落,美苏崛起,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但20世纪末期,两界格局受到冲击,美苏力量相对削弱,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小结:500年来国际力量的对比推动了大国的兴衰。 示例二:标题:战争深刻影响大国的兴衰。 评述:在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程中,战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00年以来,西班牙葡萄牙崛起。但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开始衰落,英国开始崛起。17世纪荷兰崛起后,英荷矛盾逐渐激化。三次英荷战争英国的胜利使荷兰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后,法国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使得英法爆发七年战争。战争使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19世纪末以来,德国开始崛起,英德矛盾突出,导致一战的爆发。一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国日益崛起。二战使传统的欧洲强国全面衰落,苏联和美国崛起,形成了两强对峙的世纪格局。 小结:各国的矛盾导致在大国崛起过程中战争不断,战争的胜负又推动国际力量的重新洗牌,加剧了大国的兴衰。 还可以从科技、经济、金融、东西方关系等角度去评述。也可以专写英德、美苏、英荷等局部大国兴衰的历程 【解析】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试题的变形,设问有创新之处,要求学生写书评。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全面解读材料,提供的材料是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目录,从书籍的名称及目录不难解读出材料的主要信息:1500年到20世纪500年以来大国的兴衰演变历程、原因、影响。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简短的书评。根据试题的提示,书评应选定一个角度,拟好标题,根据选定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评述,最后进行简短小结。写书评时,一定要选定好角度,结合史实,评述时要有逻辑。 查看更多